許多人分不清楚佛與神之間的差別,請看:《勝出天神贊》
(※本文搜集自:地藏緣論壇 http://www.folou.com)若問:為什麼不應禮敬外道天尊呢?帝持金剛力犁遍入輪,瘦矛大天三尖住寒林,愚無悲持殊刃苦畏逼,恆勤殺生智者誰禮敬?帝釋天手持金剛,具力天子握著犁刃,遍入天拿著寶輪,能瘦持著短矛,大天持三尖箭住在屍陀林。這些愚者沒有大悲心,手持兵器給他眾帶來痛苦逼迫,恆時精勤地殺害眾生,對此智者誰會去頂禮呢?外道所供奉的天尊都有過患,作為佛教徒,皈依佛後不能供奉外道天尊,否則就違反了皈依戒。如果是非佛教徒,雖然可從天尊那裡暫時得到一點利益,但究竟來講,天尊既不能賜予增上生的一切人天福報,更不能賜予決定勝的究竟解脫,因此不應皈依外道天尊。從天尊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出,他們並不完全是利益眾生者,供奉天尊對自他不一定有大利益。帝釋天持著摧毀敵軍的金剛,具力天子手握毀滅對手的犁刃,遍入天手持殺害非天的鋒利寶輪,能瘦(六面童子)手裡持著短矛,大天持三尖箭始終住在屍陀林里,與享用血肉的鬼神聚在一起,做種種危害眾生的事情。這些天尊非常愚笨,對眾生沒有無緣的大悲心,手裡持著各種各樣的兵器,給自他帶來痛苦和危害。即便是天尊之間,也經常發生內戰,以兵器殺害很多天人。所以,對這些殘忍暴力的天尊,具有智慧的人不應該恭敬頂禮。這些天尊自己也束縛在輪迴中,自顧尚且不暇,又怎麼可能救別人呢?所以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說:「一切遭受恐怖者,多數皈依山森林,以及殿堂與神樹,此等並非真依處。」一切遭受恐怖的人,大多數會皈依大山、森林、城隍廟、神樹,但這些解決不了生死大事,並不是究竟的皈依處。這個道理,《勝幢經》中也闡述過,因此,我們唯一應皈依釋迦牟尼佛為主的諸佛,這才是無謬的皈依之處。大家平時在修行過程中,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恐怖危害、病魔纏繞、不順之事時,內心首先要皈依佛陀,祈禱諸佛菩薩、金剛上師以無緣智慧和無邊能力來加持自己,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均要視為佛陀的加持。現在很多人分不清佛和神的區別,不要說普通的老百姓,有時候就連一些大法師,在講經說法或者領眾修行時,也對內道和外道混淆不清。也許他們是菩薩的化現,其密意根本無法揣測,但一般來講,什麼該皈依、什麼不該皈依,佛經中講得非常清楚,如果全部混在一起,對弟子的相續不一定有利。雖然從世間角度看,可以說大家團結起來,外道和內道是一家人,然從出世間的角度講,佛教有不共的修行方法,我們應該選擇出世間修行,這是很重要的!若問:既然不能皈依天尊,那為什麼要皈依佛陀呢?不持三尖亦無貪懷女,不握鋒輪短矛犁之刃,解脫煩惱智者勤利他,世間皈處大仙我皈依。眾生怙主佛陀與天尊截然不同:他不像大天那樣以嗔心持著三尖箭,也沒有以貪心懷抱女人,沒有像遍入天那樣手拿鋒利的寶輪,沒有像能瘦那樣持著短矛,也不像具力天子一樣拿著犁刃。既然沒有兵器降伏敵眾,那又如何成為三界至尊呢?原因是佛陀已經徹底調伏自心,脫離了貪嗔痴為主的八萬四千煩惱,並且一直精勤地利益眾生。所以,在這樣的大仙面前,我虔誠皈依。一個人如果離開了貪嗔之網,就不需要兵器保護自己了,需要保護的只是凡夫人。以前奔公甲在家時腰間佩帶著兩三把刀,仍然覺得不敷防備,他出了家以後,丟下防身的武器,仇人反倒一個也沒有了。同樣,佛陀雖然沒有持著兵器,但他已經獲得了解脫,永斷貪嗔痴煩惱之結,遠離所知障以及愛染等煩惱障,超越生死輪迴的瀑流,誠如《隨念三寶經》所言:「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眾瀑流。」因此,佛陀根本不必持有武器。而且,佛陀的所作所為,是常年如一日地利益眾生,任何眾生向他祈求,他都會賜予保護。而不是像世間人一樣,對一個人值不值得保護,還要分很多層次,佛陀見到任何眾生遭受苦難,都不會坐視不理。因此,世間上最大的平等、和平,只有在佛教的教義中有,其他人與人之間的和平,並沒有涉及動物界,只是暫時的和平而並不究竟。因此,我們勸大家學習佛法,不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與其他的宗教搶弟子,而是覺得佛教的教義珍貴無比,對每個眾生的生生世世都有利,這樣的甘露妙法大家要是得到該多好啊!如果有人皈依三寶,我們心裡確實很高興。哪怕一個人皈依佛陀,按照佛陀的教義去行事,幫助所有的眾生,我們再怎麼辛苦也值得。在這個世界上,皈依佛陀利益眾生的人越多,戰亂、災害越會得以平息。佛陀的這種利他,並不是短短几十年的舉動,而是流傳百世的行為。佛教的利他精神,其他任何宗教也無法比擬。很多宗教的創立,都是凡夫人依靠分別念,為了達到一個目標,而故意創造樹立的,暫時看來似乎很有道理,可以吸引大量信徒,但若真正深入研究,就會發現是某一個人的目的或者政權,不可能利益所有眾生。而佛陀,正如《大智度論》所言:「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為了不同眾生得到利益,佛陀宣說了不同法門,這些法門沒有一個是害眾生的,全是幫助眾生和利益眾生,除此以外,佛陀的教義再沒有其他了。這麼好的法門,誰得到都值得高興,我們得到是自己的福報,別人得到也要隨喜,只要皈依佛門、學了佛,肯定對今生來世都有幫助。這種發心不是像世間人那樣,希望自己的勢力越來越擴大,然後用自己的力量消滅對方,而是純粹地利益他眾。因此,通過與外道的行為、發心、目標進行比較,大家要明白佛教的殊勝性。佛教中唯一提倡的就是利他,而其他外道雖然暫時幫助別人,比如建醫院做一些慈善,但他們做不到真正的平等,對氂牛、異教徒等會大開殺戒。可是我們佛教不是這樣,即使對於怨敵,也會布施自己的身體,這種偉大的精神在世間上絕無僅有。這一點,我們不是像孩子讚歎父親一樣存心偏袒,而是通過對各自教義進行對比,站在公平的立場上發言的,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其他外道都離不開自私自利,而佛法完全是無我利他,就像如意寶珠般極為難得。若問:憑什麼說天尊有很多過失,而佛陀沒有絲毫過失呢?大天隨愛無恥娶害妻,遍入過凶作廢瘦滅親,母食人肉俄瑪殺非天,邪師貪酒而佛無少過。大自在天隨自己的貪念,在人前顯露各種無有羞恥的行為,娶俄瑪得瓦等具害心的女人為妻;遍入天的嗔恨心相當可怕,兇狠殘暴地殺害了曼摩等敵人;具力天子的行為無有慈悲,殺死了敵方很多眾生;能瘦也在嗔恨心的引發下,殺害自己的舅舅等親人;梵天母、帝釋母、大自在母等八大天女,表面上看來可愛美麗,但經常到屍陀林里喝人血、吃人肉;俄瑪天女以嗔恨心和嫉妒心殺害了瑪黑非天;邪師象鼻天貪執美酒,而唯有佛陀不具任何過失。有些人可能想:「我們供奉的有些護法神,也要供酒,這種現象是否不如法,跟佛法相違呢?」這個問題在密宗中有解釋。當年蓮花生大師來藏地時,降伏了很多鬼神,讓他們發願護持佛教,不危害眾生。這些鬼神本來是喝酒的,許多惡習不容易改變,蓮師就特別開許說:「只要你們今後竭力維護佛教、不殺害眾生,原來的生活習俗可以不變,你喜歡酒,我們也可以供奉酒。」如此承諾之後,他們甘願當佛教的護法。包括現在漢地的關公,在南方一帶也有供肉、供酒的現象。雖然有些是民間傳統,但對於世間鬼神,有時候不能要求太高,就像有些居士一樣,讓他的所作所為完全像出家人,他暫時沒有達到這種境界,所以可有特殊開許。同樣,對那些鬼神而言,只要是過失不太大、不傷害眾生的供品,可以暫時滿足他們,但有一個條件是:他們必須要維護佛教、維護高僧大德,不能殺害眾生。如是共同簽訂協議之後,佛教徒可以給護法供酒。不過,外道很多天尊不是這樣,他們並沒有在高僧大德面前承諾過什麼,完全是以貪心而飲酒,所以對於這些天神,經常供養沒有實在意義。與諸多天尊不同的是,佛陀沒有任何過失,《天問經》中云:「何人無過失,何人不失念,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佛陀也不會有失去正知正念的情況,不像我們凡夫人,本來想得清清楚楚,結果一下子就忘光了,什麼也想不起來,佛陀沒有這樣的過失,反而具足悲心、利他心、智慧、信心等所有功德,因此,唯一的量士夫就是佛陀。總而言之,佛陀不會具有上述貪嗔痴等過失,即便是追隨佛陀的修行人,若能如理如實地行持,也不會增上貪嗔痴煩惱。現在有些人對佛法不太了解,對密宗也不是很了解,認為藏傳佛教中有一些引生貪嗔痴的教義。這是絕對沒有的。我們在這裡聞思那麼多年,沒有發現一句能增上貪嗔痴的語言,當然,假如你沒有通達教義,那就另當別論了。若問:你這樣口口聲聲地讚歎佛陀、說天尊不如法,是不是有偏袒心啊?有壞非親外道非我怨,彼等余行亦非現量見,耳聞言行各自之差異,信佛功德超群我依止。作者很明確地表態說:絕對沒有。出有壞佛陀不是我的親戚,外道不是我的怨敵,他們的行徑我也沒有現量見過,但由於耳聞了佛陀與天尊的不同言行,我相信佛陀的功德更為超勝,所以才恭敬依止佛陀。出有壞,是指佛陀的斷證功德,即「出」離有寂二邊,「有」六種妙德,能「壞」四魔。如此出有壞的佛陀,並不是作者的親人,而外道淡黃派(數論外道)、順世外道、勝論外道等,也不是作者的怨敵,因此,他不會特意偏袒任何一方,也不會以一兩個行為就判斷這是好人還是壞人。再加上,作者沒有現量見過佛陀和天尊的行為,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口口聲聲地讚歎佛陀,而不讚歎天尊呢?他這樣做是有原因的,因為他聞思過內外道的很多典籍,從《毗奈耶經》等大小乘經典中了知佛陀所有的發心及行為,從外道古典中也對外道的言行舉止了如指掌,通過不斷地分析研究,最終明白在三界中,唯有佛陀才是真正的利他者,具有至高無上、超越一切的功德。《白蓮花經》中也說:「佛陀功德不可思,佛法功德不可思,僧眾功德不可思,深信不可思議者,獲得不可思功德。」
佛陀所揭示的勝義諦、世俗諦以及利他道理符合於真理,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王朝的更換而改變,哪怕是過了幾千年、幾萬年,對眾生仍然是有利的。因此,作者不是因為外道是怨敵就排斥他,佛陀是親人就讚歎他,而是認真對比二者的功過後,才心甘情願皈依佛陀的。不像世間人一樣,在護親滅敵方面極為擅長,親朋好友沒有功德也要竭力讚歎,而敵人沒有過失也要憑空捏造。包括有些道友,自己看不慣那個人,哪怕他沒有犯戒律,也要說他如何如何破戒;而對關係比較好的人,就算他為人非常壞,也覺得他跟釋迦牟尼佛沒什麼差別。很多人對自他有貪嗔,所以評價不公正,但作者絕對不是這樣。善逝非父外道非我敵,如來未予我財外未掠,然佛世尊說唯利眾生,無垢除一切染我誠信。對上述道理,作者進一步說道:善逝(佛陀)並不是我的父親,數論外道、順世外道等也不是我的仇敵;佛陀並沒有賜予我地位、財產、權勢,外道也沒有搶奪我的地位、財產、權勢。然而,佛陀在教言中唯一說要利益眾生,遣除一切害他的垢染,這是最令我佩服、生信的地方。佛陀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從來沒有離開過利他。聖天論師說:「諸佛所動作,都非無因緣,乃至出入息,亦為利有情。」佛陀三門所有動作並非無因無緣,乃至呼氣、吸氣,也是為了利益眾生。不像我們凡夫人,即使說了很多話,一大半都是為自己,而佛陀自始至終唯一是利他。此外,佛陀的金剛語十分清凈,沒有任何垢染,絕不會雜有妄語、離間語、惡口、綺語,全部都對眾生有利。因此,衡量外道和佛陀的言行之後,作者對佛陀從心坎深處生起信心。我們學這樣的贊佛文很有必要。否則,現在的社會非常複雜,有許多特別混亂的思想,還有錯綜複雜的各種學說和教派,以致很多人找不到方向,聽這人說一個,就覺得挺有道理,聽那人說一個,也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自己頭腦比較簡單,由於對佛陀和佛法沒有生起堅定的信解,隨時像牆上蘆葦一樣隨風飄動,被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所迷惑,有捨棄佛法的危險性。所以,我們應該像作者一樣,不要因為自己是佛教徒,就拚命地讚歎佛陀。在這個世界上,誰有真理,就應當依止誰。但通過多方面的觀察可知,除了佛法,其他教義都沒有多大意義。鑒於此,從今年開始,我對菩提學會的道友們發起倡導,用佛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現在很多父母沒有好好教育孩子,雖然讓他們上學,但沒教他們怎麼做人。所以我想要求大家,盡量把這些孩子在周末組織起來,看一些讚歎佛陀的讚頌文等。若能從小這樣串習,他們長大後一定對人類、對佛教都有利!若問:那一言以蔽之,佛陀主要有什麼功德呢?恆喜利他常時益群生,苦難重重有情令安樂,如手掌物洞徹諸所知,無與倫比仙人我摯信。恆常喜歡利他、時時饒益眾生,對苦難重重的有情賜予安樂;對萬法的實相洞徹無礙,如觀手中庵摩羅果般清晰瞭然,對此無與倫比的大仙人,我生起虔誠的信心。佛陀從發心乃至成佛,始終歡喜利益眾生,這種利益眾生不僅是一個心愿,而且在實際行動中,一直以六度四攝行持利他,看到苦難重重的眾生,就想方設法暫時解除他的身心痛苦,最終讓他獲得圓滿解脫。而且,佛陀的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對萬法無所不知,就像看手掌中的庵摩羅果般一目了然,對世間萬事萬物了如指掌。如此利益一切眾生、具足無邊智慧的佛陀,在三界中無與倫比、極為罕見。月稱菩薩說過:「具智慧世尊,一切身語意,無有為自利,唯行利他眾。」世間上唯有佛陀的身口意皆為利益眾生,斷除了自私自利心,而且通達萬法世俗和勝義的真理,不僅僅是他自己通達,且依各種方式讓千千萬萬的眾生開悟,使他們永遠地脫離苦海。一是利益一切眾生,一是通達一切萬法真相,這是佛陀的不共特徵。龍猛菩薩也說:「瞿曇大聖主,憐愍說正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意思就是,大慈大悲的喬達摩大聖主(佛陀),具有兩個最大的特點:一是憐憫一切眾生,宣說正法而令其解脫;一是徹達萬法的真相,斷除一切邪知邪見。在如是圓滿的佛陀面前,龍猛菩薩以三門恭敬頂禮。我們應反反覆復念誦這個偈頌,在世間大怙主佛陀面前,經常這樣讚歎頂禮。若能如此,佛陀的悲心、智慧、力量自然會融入相續,畢竟分別心可以隨著真理而轉,最後生起《定解寶燈論》中所講的不退轉信心是很重要的。若問:緣佛陀而頂禮會有什麼果報呢?誠心信奉或歡喜,懷疑抑或顧他面,何者作禮能仁王,彼得天界圓滿樂。我們發自內心對佛陀生起誠摯的信心;或者依靠朋友介紹、看到佛像而生起數數的歡喜心;或者對佛陀生起一種懷疑,覺得頂禮也許有功德;或者自己本不願供佛禮佛,但礙於他人的情面,不得不在佛像前頂禮。無論以什麼樣的發心作禮,由於佛陀是見聞接觸的功德福田,依此功德以後都會轉生天界。《阿含經》中講過,禮佛有五種功德:一、相貌端正,身相莊嚴;二、聲音好聽;三、具足財富,錢包里的錢多多有;四、生於富貴家、貴族家;五、命終後轉生天界。禮佛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無論以什麼樣的發心禮佛,哪怕以嗔恨心或蔑視的眼光注視著佛像,也有無量的功德。《華嚴經》中說:「見聞供養彼等佛,亦增無量大福聚。」以佛陀作為對境,見到、聽到或供養頂禮,都會產生極大的利益。所以,即使有些人不信佛,讓他參加法會看到一些佛像,這樣功德也很大。我有時候去一些旅遊勝地時,看到那裡有成千上萬的人,心裡經常想:「這裡有一座佛像多好啊!不管他們以什麼樣的心態看,對他們都有非常大的利益。」關於禮佛可以升天,佛經中有這樣一則公案:從前佛陀在世時,有位長者每天去供養佛陀,聽佛陀開示。長者的妻子嫉妒心比較強,看他天天都往外跑,有點不放心,覺得他可能有些問題。有一天,她實在忍不住了,就問長者:「你天天都出去幹嘛?」長者回答:「我去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不是長得很漂亮,所以吸引你天天都往那兒跑?(在她的眼裡,只有長得好看才可以經常去。)」長者聽了,覺得很好笑,就告訴妻子:「佛陀相貌是非常莊嚴,但佛陀的功德遠不止於此……」妻子聽後有點仰慕,便要求帶自己一起去見佛陀。當他們倆到達時,佛陀正在為眾眷屬說法,周圍的人特別多,他們只好站在遠處,遙望著佛陀。長者妻子見到佛陀的莊嚴身相,不由得生起無比的信心,雖然自己未能靠近佛陀,但情不自禁地朝佛陀至誠頂禮,然後就回去了。多年以後,長者妻子壽盡命終,因為禮佛的功德而轉生天界,在天上享受天福。她用天眼觀察到自己的生天因緣後,內心非常感恩佛陀,於是來到佛面前聽法,當下證得初果。由此可見,禮佛的功德確實非常大。若問:外道教典中說,佛陀是遍入天的一個化身,這種說法是否可靠?相傳古昔遍入天,聞世生老病死轉,為救眾人發勝心,慈悲勤生釋迦族,名曰瞿曇於人間,得以成佛乃傳言,煩惱蠢人由愚痴,不知大師行饒益!有些外道古籍中說,很早以前遍入天有十種化身,其中一個就是釋迦牟尼佛。它是怎麼說的呢?相傳在久遠以前,遍入天看到眾生隨著生老病死而轉的痛苦後,生起了極大悲心,為救護這些可憐眾生,他發下非常殊勝的心,以慈悲的力量降生到釋迦族中,這就是喬達摩,或者說瞿曇童子,以此身份通過精進修持,最後他在印度成佛。但按照作者的觀點,這種說法其實是一種謠傳。為什麼呢?因為遍入天的整個歷史從頭到尾講了很多殺生作戰的故事,而釋迦牟尼佛從發心直到成佛也沒有傷害一個眾生,所以,被無明愚痴所障蔽的愚者,根本不知道佛陀繞益眾生的行為。佛陀不會有傷害眾生的行為,就拿即生中的十二種事業相來說,按照《寶性論》的觀點,釋迦牟尼佛來到人間主要示現了十二相,1)從兜率天降臨到人間;2)入胎;3)在藍毗尼花園降生;4)學工巧等;5)在眷屬中嬉戲,享用妃嬪;6)生起出離心出家;7)六年苦行;8)往詣印度金剛座;9)降伏魔軍;10)大徹大悟;11)三轉法輪;12)示現涅槃。這十二相里絕對沒有遍入天的殺害眾生、與他眾作戰,以及各種不如法行為,所以,外道的典籍並不符合歷史。現在有些外道把釋迦牟尼佛與他們祖師或創始人合在一起,很多佛信徒也信以為真,覺得釋迦牟尼佛跟外道本師一模一樣,所以到外道殿堂時,對外道本師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頂禮。當然,各宗教之間需要和平團結,也需要理解包容,以這樣的世間理念,對天尊恭敬尊重也是可以的,但如果真認為他們就是釋迦牟尼佛,那說明你對佛教一竅不通。昨天有個人問我:「某某上師到外道殿堂去頂禮,我想不通,怎麼辦?」我說:「他要是真正的善知識,此舉可能含有攝受外道的殊勝密意。但即便如此,他自己也要非常明白,外道祖師公元多少年來到人間?從他創教到現在殺了多少眾生,身負多少血債?這跟釋迦牟尼佛利益眾生的教義是否相違?對此應該是非常清楚的……」在座有些出家人以後要注意,不注意的話,聽一些上師的教言就全盤接收,根本不分外道與內道,這是不智之舉。有些上師極有名聲威望,但這並不重要,真理才最重要。作為一個佛教徒,生生世世不要造墮入地獄的因,否則對自他都不利。有些人為了所謂的團結,為了得到人們讚歎、恭敬、供養,就把佛教的教義拋之腦後而隨順外道,這合不合理呢?外道提倡發動戰爭,我們作為出家人,為了隨順他們也帶上長刀、拿著短槍,跟著他們到處跑,這沒有任何必要。雖然有時候應該隨順別人,但關鍵問題上沒有必要隨順,對家人、好友也是如此。現在有些佛教徒學得比較雜,根本不知道解脫的方向,若沒有學習這部論典,很多人自認為是一個清凈的佛教徒,但到底怎麼樣也需要觀察。這部論典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把神和佛區分開來。按照密續、經論的觀點,雖然有些神也是諸佛菩薩的化現,但我們不認識的話,就不用皈依他,這在佛經中有明確開示。否則,覺得外道天神中有諸佛菩薩的化現,就要皈依所有的外道徒,這樣自己也變得糊裡糊塗了。因此,希望大家多學習一些教理,不學習的話,有些人帶徒弟會不會令人誤入歧途?這是很關鍵的問題。本論的作者十分出名,他對外道並非完全排斥,我們也不要因為自己是佛教徒,就視外道如洪水猛獸——「你是學那一派的,不要到我面前來!不要接觸我!」這樣也沒有必要。但自己的言行舉止還是要有一個標準線,在有些行為和發心方面,理應再三抉擇思維!好,今天講到這裡。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若問:還有什麼理由證明佛陀不是遍入天的化身呢?何時以貪嗔,非天家奪寶,貪慧行奸計,奪取一切地。遍入未解脫,痴人皆供禮,佛陀定解脫,凡愚不敬禮。遍入天在某一個時候,以深重的貪心和嗔心,用狡詐詭計先奪取了非天的如意寶、甘露等家財,後在貪心的驅使下,又騙取了非天所控制的整個大地。遍入天並未解脫相續中的煩惱,愚痴的人卻紛紛供養禮拜他,而佛陀決定具足解脫的功德,凡愚者卻不知禮敬。遍入天跟佛陀有非常大的差別,但世人因為愚痴的緣故,不一定懂得這個道理。從前,遍入天為了搶奪非天統治的地盤,變化成一個矮小的天人,到大力非天前祈求賜予一塊地。非天問他需要多大的地方,他說:「只要我身體覆蓋的地方就可以。」大力非天滿不在乎地答應了。遍入天遂以神變力化現出龐大的身軀,將整個大地都覆蓋了。大力非天后悔莫及,只好讓出了自己的地盤。這是《吠陀》的一個故事。《吠陀》里的故事,有些是有依據的,有些只是一種傳說。但這個故事在印度古籍中經常引用,在藏地詩學中也隨處可見。作者以此作為依據,用來說明遍入天具有貪心,貪執別人的財寶、別人所統治的大地;見到別人使用,他也會生起極大的嫉妒和嗔心,通過各種手段搶到自己手裡。從遍入天的行為可以看出,他並沒有擺脫貪嗔痴等八萬四千煩惱,可成千上萬的愚痴者,卻盲目地崇拜遍入天。在印度來講,最大的兩個派系,就是遍入天派和大自在天派,有無數人信仰供奉,其殿堂里的朝拜者每天絡繹不絕。佛陀與遍入天、大自在天比起來,無論是所證悟的智慧、所斷除的障礙,各方面都遠遠超勝,而且具足一切解脫的功德,自相續脫離一切束縛,能饒益無量無邊的眾生,然而在這樣的聖者面前,頂禮的人可謂少之又少,凡夫愚者根本不知道佛陀的功德。如今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除了不丹、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信奉佛教外,大多數都不信仰佛教。2008年的一本書里說,現在全世界有六十六億多人,五十多億人有宗教信仰,佔總人口的85%。其中基督徒最多,約二十二億人,佔世界總人口的1/3;穆斯林約十三億人,佔總人口的1/5;佛教有三億多人。從這些數據來看,學佛的人並不是很多。當然,這只不過是統計的人數,若加上沒有統計的佛教徒,肯定遠遠不止這個數字。比如現在有很多公務員,每天都在學佛、念佛,但不敢公開,連皈依證都不敢辦,到寺院去也是東看西看,生怕有電子眼、監控器,所以這些人肯定不在統計範圍之內。不過,就算加上這些人,學佛的人也仍然不多。為什麼不多呢?《殊勝贊》中講過,因為佛教的教義高深莫測,大多數凡夫望而卻步。譬如,世間天珠或如意寶的價值,具有智慧的人才了知,一般人根本不懂。同樣,非常粗淺的知識,很多人都願意接受,而甚深微細的佛法,他們卻不願追隨。《四百論》也說:「婆羅門離系,如來三所宗,耳眼意能知,故佛法深細。」印度三大宗教分別為婆羅門教、離系外道、佛教,其中婆羅門教講究歌詠唱誦的音律,主要是耳根的對境;離系外道以外錶行為為主,一絲不掛地修行,不進飲食而依於五火,主要是眼根的對境;而佛教的深奧境界,主要是意根的對境,必須以甚深智慧才能了悟。大家都知道,知識越深細,學的人就越少。就像一個最好的大學,學生考上的可能性很小,一百個人只有兩三個被錄取,同樣,對極為甚深廣大的佛教,學的人少也是正常現象。前段時間,我到青海去看一個著名的藏醫,他在辦公室里長吁短嘆:「藏傳佛教好似如意寶一樣珍貴,但懂得的人實在太少了。不過還可以吧,反正也有少數,佛陀不是說了嘛,『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不懂也是情有可原……」他自言自語地在那兒嘆息。我覺得他言之有理,藏傳佛教或整個佛教是那麼好的甚深妙法,可現在的芸芸眾生根本不信,即使信一點,也是除了迷信以外沒有通達佛法的教義。佛法是相當甚深的,並不是像有些人想得那麼簡單。有些人看一兩本書,就認為精通佛法了,馬上開始著書立說,指責佛教這個地方不對、那個地方不對,這是非常可笑的行為。我本人看過大量國外翻譯過來的書,也看過國內藏文和漢文方面的書,一聽那些人駁斥佛教的論調,就知道他只是在世間學過一點點,但對佛教浩如煙海的道理連邊兒都沒摸到。這種人很可憐也很可笑,除了感嘆以外,我從來沒覺得他很厲害、擔心他對佛教的駁斥有理,連這樣一個懷疑也不會生起來。要知道,想深入佛教的話,看一兩本書是不夠的。藏傳佛教的《大藏經》中,經典有一百多函,論著有兩百多函,學一部論典就要花很長時間。對我個人而言,二十多年來反反覆復刻苦鑽研,越學越覺得佛法深奧,而有些人以考察的名義只學了短短几天,根本不可能通達佛法內容。沒有精通佛法之前,千萬不要肆意毀謗,如果有人信口開河,你也不可人云亦云。古往今來25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人能站出來駁倒佛教。很多非常權威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對佛教五體投地、恭敬有加。而現在個別孤陋寡聞的人,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故作權威地反對佛教,只能顯露出他的愚痴無知,對佛教沒有絲毫損害。佛教的教義純潔無垢,完全符合於自然真理,因此,任何人也沒辦法駁斥它。若問:供養遍入天與供養佛陀有何不同嗎?大地系四洋,腰帶沉甸甸,似重予遍入,大力成痛苦;以塵供能仁,獲成無憂王,披滿月光衣,地上得統治。用古印度的詩學修辭來說明,整個大地系著四大洋的沉甸甸的腰帶,這樣的大地曾被大力非天施予遍入天,按理來講,大力非天應該得到好報,結果他卻被遍入天以神變壓在地下,感受無邊的痛苦。與之相反,勝者孩童僅僅以沙石供養佛陀,來世就轉生為無憂王,統治被月光所覆蓋的大地。這個偈頌說明,我們對遍入天怎麼樣供養恭敬,就像對惡人承侍一樣,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現在有些黑社會老大,自己手下做事得力時,會給予一些財利、地位,而一旦他不高興,很可能翻臉不認人,馬上就把手下殺掉。所以,將具有貪嗔煩惱的對境作為依止處,到了一定的時候,不會對你真正有利,因為這個依止處始終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你,不像佛教大乘菩提心的教義,是無條件地幫助你。包括世間兩個人成家,他(她)也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自己,一旦你的行為觸怒他(她),就會打你、罵你,甚至殺死你。因此,依止自私自利的對境,全部都是痛苦之因,而依止利他心強烈的對境,才會散發出快樂的光芒。這裡是說,對遍入天作供養,不但沒有好報,反而會產生痛苦。相反,在佛陀面前作供養,即使只有一點點,其果報也非常廣大。以前佛陀在王舍城時,有一次帶阿難去城市裡化緣,兩個孩童在城中玩泥沙,其中一個孩童叫勝者(又名德勝),他看見佛陀的莊嚴身相,生起無比的歡喜心和誠摯心,自己很想供養佛陀,但沒有別的供品,就抓了一把泥沙前去供養。可是他個子太小,夠不著佛陀的缽盂,另一個孩子就跪著,讓他站在自己身上,佛陀也慈祥地彎下腰,用缽盂接受了他的供養,並讓阿難回去後用水和著泥沙塗在僧眾的僧房上。當時佛陀告訴阿難:「在我涅槃一百年之後,這個孩童將轉生為統治印度的無憂王(也叫阿育王),另一個孩童會變成他的大臣。」所以,不要說用鮮花、財物等供養佛陀,甚至孩童在玩耍的過程中以泥沙供佛,來世也可以獲得殊勝王位。阿育王的一生可分為兩個部分,前半生是「黑阿育王」時代,他通過武力統一印度全境,使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大國,顯現上殘害了很多眾生;後半生是「白阿育王」時代,他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並修建了84000座舍利塔,將佛陀的舍利廣佈於南贍部洲。這樣的國王,也是通過對佛陀簡單供養而得到的。記得《華嚴經·十地菩薩贊佛偈》中云:「若得見於佛,舍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若能見到佛陀或佛像,可以斷除一切障礙,長養無量福德。所以我常在課堂上強調,希望大家多供養佛像,哪怕是一根香、一盞燈,也要不斷地供養。尤其是有些小孩,這方面一定要盡量培養。就像我昨前天所說,菩提學會中的很多居士,如果有孩子在上學,除了讓他按部就班學習現有的課程外,還應利用周末或放假期間,讓他學一些佛教知識。大人可以把孩子集中在一起,講《兒童佛教課》里的故事或其他佛教故事,讓他從小就學會積累福德、不造惡業。否則,現在的環境只能教會孩子殺生、邪淫,根本不能教他們如何行善斷惡,很多孩子由於沒有受到良好教育,長大後惡劣見解始終扭轉不過來,這是特別可怕的。所以,我從今年開始,發出「從小學佛,培育愛心」這一口號,倡導孩子們學習佛法。兒童時期在一生中極為關鍵,這時候所學的知識記得最牢固,假如每個小孩都心中有佛,懂得在佛前供養,將來就會像阿育王一樣有福報。這種理念若能從小在心底里紮根,那他長大以後,絕不會變成貪官或恐怖分子等對自他有害的壞人。我們學院的文殊小學,這幾年來在很多老師的努力下,許多孩子真正變成了修行人,非常感謝!那麼在外面的大城市裡,希望你們也要創造條件,從今年起,各地應建立這樣的「佛教小學」。當然,真正辦小學的話,需要很多手續,這有一定的困難,但你們可以效仿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做法,在自由活動的過程中,組織孩子們集體學佛,培養他們對佛的誠摯信心。比如將幾個小孩湊在一起,今天磕頭,明天聽故事,後天看《佛陀故事》的動畫片……這對他們一生有非常大的作用。否則,他們從小生長在不好的環境中,有些老師也特別壞,一直講許多誘發貪心嗔心的故事——以前我就遇到過很多壞老師,現在想起來有點恨,但自己發了菩提心,也不能恨!開玩笑。承接前面所說,阿育王因前世供佛泥沙的果報,後來成了印度大國王,他所統轄的國土,是月光覆蓋的一切大地。這是一種誇張的修辭,實際上阿育王統治的主要是整個印度,此果報來自於供佛的一點點泥沙。因此,我們現在做一個小小的功德,再過幾百年、幾千年,也會得到無量快樂。《入行論》云:「依佛無邊福,恆常獲安樂。」依靠對佛的供養、祈禱,我們會獲得無窮無盡的福德,在生死輪迴中恆常快樂,最後得到圓滿佛果的無上大樂!若問:作者皈依佛陀,不皈依外道本師,他為什麼要這樣取捨呢?我不執佛方,不嗔淡黃等,誰具正理語,認彼為本師。我既不偏執佛陀,也不嗔恨淡黃仙人等,誰具有符合事實的真理,我就認定誰為本師。作者說自己不偏袒佛陀的觀點,不會因為自己是佛教徒、學了佛,就讚歎釋迦牟尼佛的功德,畢竟從家族上講,他出生於婆羅門家,全家皆以大自在天為本師,所以他沒必要站在佛教這邊。同時,他也不嗔恨外道的淡黃仙人、食米齋仙人、裸體外道本師等,前面已經講了,因為他們並未搶奪他的財產,從來沒有害過他。我們平時也應該這樣,沒必要站在佛教的角度,也沒必要站在外教的角度,不要隨便就自贊毀他,而應以公正的心態來觀察,看到底是哪一個宗派好、哪個宗派符合真理。不管是空性方面也好、顯現方面也好,誰具有真理,我們就應當依止誰。如果外道中有真理,同樣也可以接受,把它當作自己本師。但若它的教義經不起理論推敲、教證理證的觀察,那把相似智慧視為真理是不合理的。本論的作者既精通外道又精通佛教,在反覆比較和觀察之後,他得出的結論是:唯一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圓滿完整宣說了萬法真理,任何外道本師均無法揭示。於是他選擇依止佛陀,而不是以迷信來依止的。我們依止上師也要這樣。哪一位上師符合善知識的條件,就應當依止他,而不是因為他對自己很好,所以要依止。畢竟依止上師關乎生死大事,並非只為了從上師那兒得一點財物,因此,這個問題值得慎重!上師如意寶讚歎佛教時,經常用這個頌詞。以前上師在加拿大的仲巴仁波切總會為大家講法時,就引用了此教證說,自己在五十多年中,悉心研究佛教道理,確實了知佛教哪一個道理都沒有瑕疵、沒有錯誤,如今到了這個年齡,對佛教的所有理論都深信不疑。很多贊文中也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天上、天下,唯有佛陀所宣的真理正確無誤,這一點並不是夸夸其談,而是經過了理論和實踐的長期檢驗。我本人不是很有智慧,以前沒上過特別有名的高等學校,但在讀中專的時候,比較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書。當時書上許多所謂的真理,包括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始終說服不了自己,總覺得心裡疑惑重重。直到遇到佛教之後,通過學習因明和般若,才找到了滿意的答案。在佛教智慧的汪洋大海面前,我覺得自己就像一滴水一樣渺小。而末法時代有些人,對佛教略有了解,就認為已經精通無礙,開始對佛教指指點點,甚至對釋迦牟尼佛大放厥詞,有時候看來十分可笑。他連小小的家庭糾紛都處理不了,還敢批判釋迦牟尼佛,真的是非常可憐!在家人和不信佛的人因受環境的影響這樣說也情有可原,但有些披袈裟的出家人居然也聲稱要改革佛教,說釋迦牟尼佛的佛法過於陳舊古老,一定要發明新的教義……用現代名詞來嘩眾取寵,這完全是愚笨的標誌。大家對佛教的甚深教義,務必要想方設法生起定解,只有這樣,對佛陀的信心才不會改變。否則,只是表面上辦個皈依證,加入一些佛教團體,聽個灌頂、參加個開光儀式,不一定就是佛教徒。所謂的佛教徒,要對佛法的教義深信不疑,哪怕遇到生命危險也不捨棄三寶。你們每個人有沒有做到?應該好好觀察。若問:智者所應依止的宗教,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深慧眼尋覓,依誰具遍知,利生大教義,智者何需余?智者一定要以深細的智慧眼來尋覓,無論是佛教還是外道,誰具足通達一切萬法的智慧,誰具足饒益一切眾生的利他慈悲心,就應當誠心依止誰。除了智慧和悲心這二者,再也不需要其他教義了。我們人類最需要的,就是通達萬法真理的智慧,以及饒益一切眾生的悲心。在所有的宗教中,唯有佛教的教義才具備。聖天論師說過:「如來所說法,略言唯二種,不害生人天,觀空證涅槃。」釋迦牟尼佛所宣的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而言只有兩種:一是以悲心不傷害眾生,果報可轉生於人天善趣;二是通達萬法在名言中如夢如幻,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依此可證得無上涅槃。其中就宣說了智慧和悲心。任何一個宗派,如果具有智慧和悲心,我們就應當虔心依止,除此之外,其他教義都沒什麼價值。如今在漢地,古今中外的文化學說比較多,很多人的思維方式稀奇古怪,哪怕是一個名詞解釋,或者一件產品的說明書,也是這人講一個、那人講一個,結果大家都不知道方向了。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我們能找到指路明燈般的佛教,真的是非常難得。佛教已經把我們的方向鎖定了,如果想廣泛地了解,《大藏經》和大德論著中有詳細闡述,但歸納起來,就是智慧與悲心。所謂的智慧,是通達一切萬法的勝義本體和世俗中業因果不混淆的道理;所謂的悲心,就是要做到無我利他。其實社會越發展、人類越進步,就越需要佛教理念,否則,光是外面修幾棟樓,不一定就是進步。現在的樓房越高越怕地震,從窗戶往下一看也膽戰心驚,難道進步是這樣恐怖嗎?若問:假如外道天尊也有智慧和悲心,是否應當依止他們呢?孰若無諸過,普具眾功德,梵遍入自在,彼是我本師。假如外道天尊沒有貪嗔痴等煩惱,也沒有煩惱所引發的殺盜淫妄等過失,而且利益眾生的悲心和通達萬法的智慧等一切功德圓滿具足,那不管他是遍入天、梵天、帝釋天、大自在天,還是天龍八部等鬼神,我都可以皈依。這是一個假設句,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在三界中,唯一佛陀是斷除二障、通達二智的大聖者,其他天尊不可能具有這樣的功德。所以大家不要誤解了,覺得:「作者說可以皈依遍入天和大自在天,那他們就是我的本師!」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我們講經說法,理應讓別人懂得取捨。現在有些弟子問某些法師:「對天龍八部、妖魔鬼怪可不可以頂禮呢?」法師就說:「可以頂禮。因為《華嚴經》中云:『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眾生的佛性都是一個。《三字經》中也說:『人之初,性本善。』可見天龍八部、妖魔鬼怪的本性也是純善,你怎麼能不尊重呢?」這種說法不太合理。倘若你知道這些鬼神是諸佛菩薩的化身,或者他們在高僧大德面前發誓承諾護持佛教,就像藏地有些護法神一樣,那頂禮他們是可以的。除此之外,把勝義諦和世俗諦混為一談,以「佛性是一個」為理由而頂禮、皈依鬼神,皈依戒就無法安立了。如果說有情和無情的法性都是一個,那你也可以頂禮石頭、龍泉水,或皈依老豬、餓狗、氂牛,因為它們本性都是純善,都具有與佛陀一樣的佛性。但以這個原因而皈依或頂禮,肯定是不合理的。我們皈依三寶以後,有非常明確的皈依戒,如《優婆塞戒經》云:「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皈依佛之後,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能皈依大自在天、帝釋天、遍入天等外道天尊;皈依法之後,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能皈依《吠陀》等外道典籍;皈依僧之後,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能皈依外道的天神鬼怪、邪知邪見者。假如你皈依三寶以後,又去皈依外道天神,那皈依戒又如何守持呢?所以,外道和內道之間的界限一定要分清。但要想分清的話,沒有聞思修行恐怕是不行的。這個讚歎文一方面是讚頌佛陀的功德,另一方面,也是讓很多人搞清楚到底該皈依誰。現在民間的說法各種各樣,很多人看到天神也要擺上供品,拜一拜、禮一禮,這種行為的確不如法。雖然有些天神可以給你暫時帶來幫助,比如東北的大仙兒或南方的神,暫時讓你發財或者平安,對自己的事業有些許利益,但他無法令你獲得最究竟的解脫。在這個世界上,最究竟的解脫唯有佛陀才能賜予。這一點,並非因為我們是佛教徒才這樣說,不是像現在有些上師一樣,你必須要當他的徒弟,不能到別的上師那裡去,否則就背叛他了,他以後再也不理你了。我們不是這樣,而是看三界眾生非常可憐,他們尋找的解脫之路唯一佛陀才有;而佛陀的解脫真理,在佛法中可以出現;佛法的內容,唯一僧眾可以接受,有聞思修行的機會。所以,如果皈依三寶,今生會快樂,來世也會快樂,最終可以獲得解脫。就像是一個好老師,父母會放心把孩子交給他,不願孩子被壞老師帶壞了,因此,以真理為標準的話,皈依三寶後不能皈依外道的原因就在於此。並不是我們佛教太缺人了,你皈依以後,一定要把你關在裡面不讓出去。其實你想出去完全可以,不過你的前途令人堪憂。一旦皈依了三寶,就有了生生世世快樂的開端,但若今天皈依,明天又開始背叛,這對佛教來講沒什麼損失,可對你而言還是非常可惜。所以佛經中制定了皈依戒的要求,如果你今天皈依佛陀,明天又到外道殿堂里殺魚宰雞供養天神,這沒有多大意義。在座很多出家人,以後出去弘法的時候,一定要有穩固的見解,不然的話,很容易隨錯綜複雜的環境改變——原本你是個名副其實的佛教徒,後來因惡友和環境的影響,變成了一個外教徒,我們聽後也會很傷心的。對你個人來講,也許覺得很有成功感,但實際上這得不償失。因此,大家應在上師三寶等殊勝對境前經常發願:「我乃至生生世世不離三寶!」朝拜聖地或高僧大德時,也要默默地想:「願我生生世世不離佛法的光明,一定要利益眾生!」包括自己在家裡坐禪、修法,也應常常這樣迴向,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孰若無過失,且有無量德,具悲一切智,我即皈依彼。作者進一步闡述:誰要是沒有任何過失,擁有無量功德,且具足圓滿的大悲與智慧,我就會皈依誰。不管是什麼樣的身份,只要沒有危害眾生等一切過失,一切障礙全部斷除,且精通三藏十二部等所有教理,圓滿具足身口意一切功德,並具有利益眾生的慈悲心、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廣大無邊的智慧,作者就會發自內心地皈依他。因為這樣的本師可引導自己趨往解脫之路,最終步入無有痛苦的快樂宮殿。大家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佛陀以外,誰也不可能圓具這些功德,即便是人類中了不起的智者、學者,或被成千上萬人崇拜的國王大臣、明星歌星,也不可能如此斷證圓滿。現在無數人追逐明星歌星,其實真的很笨,我並不是對這些明星歌星不滿,他們也有自己的特長和能力,我沒有什麼好嫉妒的。可是因為他們會打拳,或有非常吸引人的神態,或者嗓子特別好,無數人就崇拜得不得了,這對自己有什麼利益呢?這個明星一旦死了或者老了,他的青春不再、妙音失去,大家還會不會喜歡他呢?不一定。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來到世間,人們不見得非常喜歡,因為他們功德深藏不露,大家無法現量照見,而凡夫人稍微有一點特長,人們就特別特別崇拜,其實這是一種顛倒。真正能給我們帶來利益的唯有佛陀。《寶性論》中說,最究竟的皈依處就是佛陀,因為佛法和僧眾的來源是佛陀。所以,對佛陀恭敬、皈依,世間上再沒有比這更超勝了。漢傳佛教中對皈依非常重視,這是很好的傳統,許多人皈依以後,一般是不會改變的。而在藏傳佛教中,幾乎沒有舉行皈依的傳統,人人好像從小就已經皈依了。但是,專門有個儀式讓人明白自己是佛弟子了,我覺得還是很重要。在座的道友已經皈依佛陀了,所以無論在哪裡見到佛像,都要知道佛陀是唯一的真理者,對其他宗教的聖尊,也沒必要排斥或者說過失,但不應跟佛陀一樣恭敬禮拜。如果你想對外道本師同樣崇拜,那他能不能給你帶來暫時、究竟的快樂?這是需要好好分析的。假如遍入天、大自在天跟佛陀具有相同的功德,皈依他們當然可以,但若沒有這種能力,你付出所有的財產和精力,恐怕也只是一種浪費。在這麼多的宗教中,我們今生遇到了佛法,的確值得歡喜。作者也說他唯一皈依具有一切功德、遠離一切過患的智悲雙全的佛陀。所以,從現在開始,大家要明白自己唯一皈依佛陀,生生世世不要改變,而天尊並非究竟皈依處,雖然依止他可暫時得到財富、地位維持生活,但這不是究竟的皈依,最究竟的皈依處只有佛陀。三、末義:若問:作者在著論最後是如何迴向的呢?具如蓮目之佛尊,讚美千江源大海,我語所生少分善,願諸眾生具安樂!具蓮花般明目的佛陀之殊勝功德,是我等後學者撰著讚頌文之來源,猶如千江百川皆源於大海一樣。我今造此贊文所得的少分功德,願迴向一切眾生,令他們得到暫時與究竟的安樂!我們也要這樣想:自己聽聞和學習所得到的善根,迴向給一切眾生,願他們暫時對釋迦牟尼佛和三寶生起不共的信心,究竟在相續中種下解脫的菩提種子,成熟以後獲得圓滿正等覺的佛果,進而利益無量無邊的有情。 《勝出天神贊》,德雪達波論師造圓滿。印度堪布薩瓦匝得瓦、主校譯師萬德仁欽由梵譯藏,後由萬德拜則繞傑達(赤松德贊時代三大譯師之一)校正而抉擇。好,這部論典至此傳講圓滿了!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三世諸佛所稱嘆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推薦閱讀:
※早上起床時, 男人與女人的差別 [圖文]
※立願有無表文呈奏之差別 南海觀世音菩薩慈語
※恭敬與不敬之差別
※心梗誘因,男女差別竟然如此大!
※男女差別圖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