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醫學創新造福廣大民眾

以醫學創新造福廣大民眾
—解放軍總醫院建設研究型醫院紀實
本報記者 曹紅艷 通訊員 王繼榮 羅國金

壓題圖片 解放軍總醫院醫療樓全景。 孔令占攝

早上7點鐘,京外某三甲醫院泌尿外科吳醫生趕到解放軍總醫院,參加在這裡舉行的泌尿外科微創腔鏡新業務、新技術研討會。此時,離會議開始還有1個小時,醫院外科大樓學術報告廳外已是人頭攢動。一場學術會議,人氣指數為何如此之高?

「解放軍總醫院泌尿外科微創技術遠近聞名,我們這次來就是為了學習取經。」不同的與會者表達著同樣的心聲。手術演示中,該院泌尿外科主任張旭和團隊成員,先後進行了7場手術。每一次手術完成後,400多名參會代表都會驚嘆不已。

在解放軍總醫院,像張旭團隊這樣始終站立在學科領域高地的科研團隊還有很多。創建研究型醫院以來,該院門診量、收容量、手術量等核心醫療指標均實現了20%以上的年增長速度,培養了以2名新增院士為代表的一批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和優秀人才,培育了以3個新增國家重點學科為龍頭的一批優勢學科,綜合實力得到顯著提升。

讓更多創新技術造福患者

「到這裡再看不好,也就沒啥遺憾了……」很多輾轉求醫的病人,到了解放軍總醫院已經是抱著最後一線希望。記者了解到,該院接診的患者中超過60%都是疑難重大疾病患者。

「看別人看不了的病,做別人做不了的手術」,是解放軍總醫院義不容辭的責任。

無影燈下,高長青主任正在使用達芬奇S機器人為患者進行心臟搭橋手術,他氣定神閑地坐在離病人3米遠的操作台前,兩眼放在目鏡上,兩手握住下面的遙控操作桿……這個比繡花還精細的活,他掌握得遊刃有餘。自2007年開展國內首例機器人心臟手術以來,高長青和他的團隊共完成480例,至今仍保持著成功率100%的紀錄。

高長青告訴記者,搭橋手術的病人,如果做的是開胸手術,術後呼吸機要維持8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3天後才能吃飯、活動。而這個病人,過兩天就可以回普通病房,再觀察3天,如果一切正常,就可以出院回家了。

創建研究型醫院以來,該院充分利用豐厚的臨床病種資源,把臨床中遇到的疑難病和重大疾病都作為課題來研究。「至今,我們已經破解100多種疑難重大疾病診治難題,讓來院就診的患者切身感受到總醫院是一個值得以性命相托的地方。」院長李書章說。

創新技術產生的奇蹟在這裡不是「孤本」——

腎臟病科在陳香美院士的帶領下,從8000餘例腎活檢病人的臨床、病理、基因資料庫資料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結果得到國際腎臟病學界的高度評價;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在國內外首創了「新生兒聽力及基因聯合篩查」的整體實施流程並形成技術規範系統;

在董家鴻帶領下,該院在人間活體肝臟移植等多項尖端技術以及肝門部膽管癌的治療方面,均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介入超聲科開創性地運用微波有效熱場的精確調控和連續監控技術,使根治性滅活小於6厘米腫瘤的夢想成為現實;

僅經過不到2年的時間,神經外科主任許百男和項目組成員就在術中核磁共振和神經功能導航領域擎起了領跑者的大旗。至今,他們已完成此類手術800餘例,其中國外患者10餘例,為腦疾重症患者帶來了福音。

目前,解放軍總醫院已建成了創傷、腎臟病、腫瘤等一批國家、軍隊重點建設研究平台;引進了達芬奇機器人、術中磁共振等一批總價值達15億元的高精尖醫療科研設備;形成了在耳聾、老年醫學、骨組織和關節疾病、燒創傷、腎臟疾病、呼吸道疾病等13大專業領域的研究和治療優勢。

讓更多學科與人才脫穎而出

一個僅有6名醫生、12張病床的默默無聞的科室,是如何發展成為在國內外具有較高學術地位和影響力的全軍腎臟病研究所、全軍重點實驗室並納入國家重點學科的?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科在陳香美院士帶領下創建研究型科室的故事,在全軍師級以上醫院管理創新研討會上引起熱議。

未來學科人才建設的方向在哪裡?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科的華麗轉身讓所有與會者不約而同地回答道:必須走研究型科室、研究型人才發展之路。在這條路上,解放軍總醫院已走出了經驗、走出了成效。

優勢學科產生於「深度耕耘」。當意識到外科技術與影像技術融合診療的顯著效果,該院介入放射科和血管外科兩個新學科應運而生。

優勢學科產生於「開闊視野」。為解決骨科的再生醫學問題,盧世璧院士率團攻關,結合組織工程在運動組織修復的重要環節,種子細胞培養、支架構建、移植治療、功能康復,建立起完整、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仿生結構和材料為支架的組織工程關節軟骨修復的「系統工程」。

優勢學科產生於「精準定位」。為了解決影響人民群眾普遍健康的疾病,該院因「病」成立專病中心。整合6個科室和3個專科實驗室的腫瘤中心,對腫瘤病人實施多學科聯合會診,在治療效果上已顯示出明顯優勢。

「今後5年,我們將通過大力推進『百位名醫、百名新秀、百項優勢、百病妙訣』創建工程,重點打造和培養在全國範圍內具有比較優勢的學科群和高素質人才方陣,努力搶佔國家醫學技術的制高點。」醫院政委阮炳黎表示。

2009年,該院腫瘤中心引進學術帶頭人後,當年與北京市科委共建的「北京市抗體藥物平台」,兩年後被列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

近年來,解放軍總醫院國家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由3個增加到7個,新增院士2名,技術三級專家46名,現有92人次擔任全國專業學會主任和副主任委員,26人擔任國家重點科研項目首席科學家。

伴隨骨科、腎科等5個「院中院」的相繼成立,呼吸科等33個科室被評為研究型科室,一門門優勢學科的產生為醫院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讓更多科研成果效益倍增

兩個月前,解放軍總醫院科技園正式落戶北京市海淀中關村翠湖科技園,該院為推動醫學科技成果轉化又邁出重要一步。一年前,解放軍總醫院攜手北京市科委聯合舉辦科技成果轉化與合作洽談會,簽約金額近3億元,引起廣泛關注。GE醫療集團、強生(中國)醫療器材有限公司、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石葯集團有限公司等19家企業與該院達成合作協議或意向,科技園的建立無疑將加速醫學科研成果惠及患者的進程。

目前,「轉化醫學」的概念越來越受到世界醫學界的關注和認可,成為世界醫學科技研究的一個新的著力點。它倡導以患者為中心,將重大疾病的關鍵臨床問題轉化為生物科學問題,再以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開展研究,然後再將研究成果向臨床轉化,進而為診斷技術及治療方法提供關鍵的理論依據和新技術。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認為,解放軍總醫院堅持科研與臨床有機融合很有前瞻性,與「轉化醫學」的新理念不謀而合,必定促進更多緊貼臨床的科研成果出現。

根據患者的需求搞科研,解放軍總醫院的成果轉化屢屢獲得成功。「近幾年強直脊柱炎病人成倍增加,不少患者長期被病痛折磨,卻沒有特效藥物。」風濕科黃烽主任坐不住了,他在多年積累的基礎上研發出脊痛寧膠囊。該項目由於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被多家企業看中並提出合作要求,最終獲得了1000萬元的高額轉化費。

付小兵院士領銜的「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平台」獲得石葯集團5000萬元合作資金,石葯集團董事長蔡東晨毫不諱言他們的投資動機:就是看準了總醫院能夠瞄準市場搞研發、科技成果應用性強的特點。這也是企業和風險投資商紛紛要求與解放軍總醫院合作的關鍵原因。

數據顯示,「十一五」時期以來,解放軍總醫院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共11項,國際國內專利135項。科研成果年均轉化金額3億多元,對醫院建設的貢獻率逐年攀升。

推薦閱讀:

慢阻肺的病理變化是什麼?
氟哌酸膠囊怎麼樣?
白細胞減少又不想做骨穿,怎麼辦?
經常聽說平時沒有身體不適,自我感覺健康的人,在體檢中突然查出重症,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種現象?
注意!甲狀腺疾病更「偏愛」女性

TAG:醫學 | 創新 | 民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