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趣談——李清照
06-06
轉自天涯社區--小小鯉魚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地位最高的女性之一,婉約派一代詞宗,中國廣大女性的好榜樣。 (一)書香世家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在一個文化修養極高的士大夫家庭。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當朝的進士,曾經做到最高的官職是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除此之外,他還是一代大文(chi)豪(huo)蘇軾的學生,文學才能和詩文創作都受到蘇東坡的賞識,和廖正一、李禧、董榮並稱為「蘇門後四學士」。 李格非不但學識豐厚,而且性情非常剛直,為官也非常清廉。他曾經擔任鄆州教授,主管當地的教育工作。宋代有一個官員兼職的制度,當地的郡守看李格非的經濟條件不太好,想勸他兼任其它官職,改善一下生活。換了一般人也就答應了,反正就是多做一份工作多拿一份工資嘛,這也是制度允許的,又不是貪污腐敗。然而李格非卻謝絕了郡守的好意,他覺得,我做好一份工作,拿好一份俸祿就夠了,其它的就不必了。這樣的一種性格,也深深影響了李清照,後來經歷了種種的艱難困苦之後,李清照依然能夠堅強生活下去,李格非的言傳身教可謂是功不可沒。 父親是知識分子,這對於很多官宦之家來說都是稀疏平常的事情,但是李清照的母親,同樣是出身不凡。李清照母親王氏的爺爺,是宋仁宗時期的科舉狀元王拱辰,也是當時的一位知名詩人。王氏在這樣的書香世家長大,文學修養自然也不平凡。《宋史》 裡面提到李格非的時候,還專門提到了他的妻子和女兒,寫李清照的母親「妻王氏,拱辰孫女,亦善文」,而對李清照的評價則是「詩文尤有稱於時」。當一部正史能夠提及一個人善文,可見這文章肯定是有一定名氣,能得到大家稱讚,才能夠被記錄下來的。 另一方面,因為母親王氏就是滿腹才華的女性,對於李清照的教育,肯定也就不是像其它大家閨秀一樣,做做刺繡,撲撲蝴蝶,在家乖乖等著嫁人就好了。李格非家裡本身藏書甚多,加上家庭環境的熏陶,李清照在這樣的一種家庭條件下成長起來,自然不免受到影響。可能因為父親和母親的基因都太強大,李清照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示出了不凡的天賦。十幾歲的時候,李清照的詩文就已經在周圍傳播開來,蘇軾的大徒弟、李格非的師兄晁補之,在當時也是著名的文壇大家,他看到自己的世侄女寫的詩文之後,也都大力稱讚,甚至還推薦給別的同事。雖然說可能是關係好,晁補之叔叔對李清照小妹妹愛護有加,但是他本人畢竟是個名人,是有權威的人士,也不能睜著眼睛說瞎話,可見李清照確實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超越同齡人的才華。 當然,對李清照影響最深的,在我看來,並不只是一個書香世家的環境,而是其父母親開明的教育理念。之前說了,李清照的少女時期,不是像其他大家閨秀一樣待字閨中,天天窩在家裡生怕被人看見,人家雖然家教比較嚴,但是還是時不時出去玩的。李清照的少女時期,李格非基本都在北宋首都汴京任職,當時的汴京是很繁華的,你看看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就知道了。 就在這樣的一種優雅的生活環境中,李清照不但繼續詩文創作,還開始在填詞的方向上開啟了新的道路,其中著名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就是在這個時候寫成的。詞中寫道: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就在夕陽西下的湖面上,一群少女坐在幾艘小船上,喝小酒喝到微醺,大家盪起雙槳推開破浪,玩到差點忘了回家。突然有人發現時間差不多要回家吃飯了,卻因為腦子不太清醒所以把船划到了蓮花從中,少女們你也想快點走我也想快點走,結果誰也出不去,最後亂七八糟的划槳,把住在那裡的水鳥們都驚飛了。這首詞裡面充滿了少女的情懷,簡單的話語描繪了一個美好的畫面,體現了李清照當時活潑的性格和快樂的生活。雖然沒有埋藏很深的思想情感,但是毫不掩飾的情感和簡約直白的文字,讓很多學者認為,這是李清照十六歲時在宋詞藝術上面的處女作。 另外,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喝酒不開船,開船不喝酒,畢竟酒喝多了更加容易暈船,吐得到處都是的話,總是不好的。 如大家所知,李清照的《如夢令》中出名的有兩首,除了上面這一首之外,還有《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與上文中簡單快樂的生活相比不同,這一首《如夢令》還蘊含了另一種意味:「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在度過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之後,少女儘管經過了一夜的酣睡,但是一覺醒來還是感覺到陣陣醉意。房間裡面的小丫鬟看見小姐醒來了,就把床簾給掛起來,準備給小姐梳洗了。少女這個時候問,花園裡面的海棠花還好么。小丫鬟往窗外望了望說,說了一個少女其實有所期待但是又不喜歡的答案:沒事啊,好好的。少女搖了搖頭說,知道么,這不是還好好的,這一夜的風雨下來,那綠葉是被雨水沖刷的更加綠了,可是那海棠花卻被風吹的凋零了。這首詞的點睛之處就在於「綠肥紅瘦」,用紅綠來指代海棠花和葉子,這樣的對仗讓詞畫面更加生動。綠肥,說明夏天就快要來了,紅瘦,暗示春天就要過去了。最後這一句「綠肥紅瘦」又將為什麼濃睡都消不了殘酒的原因說出來了,因為春風春雨襲來,吹落了海棠花,讓少女想到自己即將逝去的青春,心中不由得泛起一陣哀傷,不知不覺就喝了過量的酒。酒精是一種能把人情感放大的東西,於是,少女在第二天醒來,希望海棠花沒事,但是她知道,就算看起來沒事,但是,時光總是要流逝,青春總是要散場的。 這首詞傳播出去之後,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據《堯山堂外紀》記載說「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現在大家都知道,李格非家的女兒寫詞也得很好,而且年紀也不小了……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在封建社會來說,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又有哪一家的公子,能夠從家世、學識和酒量上面能夠配得上才女李清照呢? (二)喜結連理 前面說到,李清照到了結婚的年紀了,家裡人也開始為她操辦婚事。如果說只是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官宦子弟,那在汴京城裡面肯定是沒什麼難度的。 但是你也知道,且不說官宦子弟裡面有一部分是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就算是奮發向上的公子,又有幾個能夠配得上李清照的才華呢? 就在這個時候,李清照在緣分的帶領下遇到了趙明誠,而當時的趙明誠還在太學上學。所謂太學,是培養一些官宦子弟的地方,裡面的學生基本上都能不用通過科舉就能夠直接進入仕途。作為一個太學生,趙明誠的家庭自然也是官宦世家,他的父親趙挺之就是吏部侍郎,從官職上來說比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還要高一點,所以從家世背景來說趙家肯定不必李家要弱。而能夠被挑選進入太學,說明趙明誠也是有一定文化知識素養的。然而,這看起來很般配的兩人,卻因為一個原因,可能沒辦法走到一起。 大家知道,北宋中晚期有一次著名的王安石變法,這使得朝堂上面的大臣分成了兩排——新黨和舊黨。李格非作為蘇軾的弟子,肯定是屬於舊黨一派的,而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確是屬於新黨的。讀過蘇軾傳記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在蘇軾的晚年,新黨和舊黨之間的鬥爭可是接連不斷,而且異常激烈。兩人父親各屬於兩個不同的黨派,自然也就很難談到一起。 就在這段姻緣看起來好像已經不可能延續下去的時候,轉機出現了。公元1101年,宋徽宗即位,改元建中靖國,意思是,你們新舊兩黨也不要沒完沒了地鬧了,我誰也不偏袒,兩邊的建議都接受一點,兩邊的人員也都任用一點。這樣的政策使得新舊兩黨的矛盾有所緩和,再加上李格非和趙挺之本身也都還不是黨內的中堅力量,所以在個人層面並沒有什麼那麼深的恩怨。於是,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婚事,終於也有了希望。 經歷了小小的考驗,18歲的李清照和21歲的趙明誠終於走到一起,組成了小家庭。當時的趙明誠因為還在太學上學,並沒有俸祿,只有一點微不足道的補貼,雖然李趙兩家都是官宦家庭,但是因為李格非和趙挺之都是寒門書生,李氏家族和趙氏家族都是很普通的大家庭,家境也不富裕,所以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婚後生活其實過得並不富裕。然而,這並沒有影響兩個人快樂的小日子,趙明誠有個個人愛好,就是收集各種金石字畫,李清照作詩賦詞都是好手,對於這種文化界的愛好自然也是很容易理解,於是很快也接受了丈夫的興趣,這也成為了他們一生的共同喜好。趙明誠在太學上學的時候,只有初一、十五才能請假回家和妻子團聚,每次回家之前,趙明誠都是帶著幾件衣服,先到當鋪典當了換點錢,然後就和妻子到大相國寺去淘寶。說起大相國寺,大家可能先想到的就是魯智深倒拔垂楊柳,而實際上,相國寺一帶逢年過節都會舉行廟會,各種小商販都會出來兜售貨物。於是趙氏夫婦就拿著當衣服的錢,買點碑文字畫和瓜果零食,然後拿回家慢慢欣賞。作為腦洞大開的文化分子,他們總是能夠從殘缺而晦澀的碑文裡面猜想出一點什麼故事,這讓他們清貧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樂趣。 終於,兩年之後,趙明誠從太學畢業,進入仕途。有了一點經濟收入之後,趙氏夫婦在金石研究上面的道路越走越遠,決定要「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於是他們不但在趙家的藏書裡面吸取養分,還找人托關係把朝廷的藏書借來抄寫記錄,務求博覽群書,增長見識。有一次,夫妻兩人看到有人在販賣南唐畫家徐熙的《牡丹圖》,於是就去問價錢,賣家居然開口就是要價20萬文。要知道20萬文這個價格,就算對於普通富家公子也不是說買就買,更不用說趙明誠和李清照這種窮夫妻了。於是他們把人家的畫留在家裡,說是去籌錢,結果兩三天時間把畫看了又看,愛不釋手。但是這20萬文就算是當了家裡全部衣服都湊不出來啊,於是他們只能戀戀不捨地把畫還給了人家,然後鬱悶了好幾天。 日子清貧,但是畢竟趙明誠已經進入仕途,小夫妻兩覺得這日子總會越來越好的,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北宋後期動蕩的政治又給家裡帶來了轉折。 原來想要當和事老的宋徽宗居然放棄了他原有的路線方針,啟用了新黨的人物蔡京擔任宰相,還將舊黨的一系列人物,包括司馬光、文彥博、蘇軾、黃庭堅、秦觀等一百二十人列入元祐黨籍,這其中就包括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不止如此,宋徽宗還親自書寫了這一百二十個人的名單,並讓人刻在石碑上,舊黨一派的前景,變得模糊不清。 李清照的父親遭到了政治災難,公公趙挺之卻因為屬於舊黨一派,不斷升遷,一路做到尚書左丞,面對這樣的處境,李清照就寫詩給公公希望他能夠救救自己的父親。然而新舊兩黨的政治鬥爭,哪裡是趙挺之一個人能夠把握的事情,於是,不知道是有心還是無意,趙挺之並沒有幫助李格非,這讓李清照非常失望,她甚至說出了「炙手可熱心可寒」這樣的詩句。最終,李格非也被罷去官職,發還原籍明水。 然而這一切並沒有結束,隨著黨爭越來越激烈,朝廷居然開始禁止元祐黨人子弟居住在京城,甚至禁止宗室和元祐黨人的子孫通婚。於是,李清照和趙明誠就不得不面對分離的局面,李清照落寞地一個人回到了娘家,投奔已經回到老家的家人。 這樣分離的日子過了兩三年以後,蔡京被罷去了宰相的職務,趙挺之繼任,朝廷毀去《元祐黨人碑》,接觸一切黨人禁令,這使得李格非的仕途之路重現希望,李清照也得以回京和趙明誠相聚。然而好景不長,僅僅一年的時間,蔡京恢復了宰相的職位,這時候他對和自己作對的趙挺之,肯定是大加打壓。趙挺之先是在被罷官之後五日就病逝,然後又在死後三日被蔡京誣陷,趙氏家族這一大家子人也被抓起來關進了監獄。經過一眾朋友同僚的救助,最終蔡京並沒有找到趙挺之的犯罪證據,趙氏一家被釋放了。然而經過這個事之後,趙挺之的官職被追奪,趙氏子弟的蔭封官職也自然保不住了。失去了官職的趙氏家族已經沒辦法繼續留在汴京了,李清照也只能跟隨丈夫一家回到了青州的老家,開始了屏居鄉里的生活。 (三)容膝易安 李清照和趙明誠回到青州之後,開始了屏居鄉里的生活,這一年,李清照只有25歲。 回到老家之後,她做了一個特別的決定——還把自己的居室叫做「歸來堂」,自號「易安居士」。 這個號的來由說來其實有點複雜,對於「歸來堂」,大家很容易就能想到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是的,這是根據陶淵明的文章取的名字,但是卻名的原因確實受到另外一個大文人——李清照父親的同窗晁補之的影響。之前晁補之和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一樣,因為元祐黨籍的緣故被罷官。回到老家之後,晁補之就在院子裡面蓋了個「歸去來園」,還把自己叫做「歸來子」,而李清照對於這個認識多年的叔叔,心中非常敬佩,於是也模仿晁補之把自己住的地方改成這個名字。而「易安居士」則是根據《歸去來兮辭》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這一句而來的。可以說,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婦雖然鄉間田野之中,但是卻有一種悠然自得的心境,就像是當年的陶淵明和現在的晁補之一樣。而在這段時間裡面,他們還繼續在金石古籍上面的研究,這段時間,可以說是兩夫妻最恩愛的一段時間。 屏居鄉里十年的時間裡面,在李清照的幫助之下,趙明誠完成了《金石錄》的大部分書寫工作,這奠定了趙明誠這一生在金石研究上面的社會地位,也影響了他和妻子後半生的生活。 北宋朝廷風雲變幻,蔡京再一次被逐出京城,離開了政治權利中心,這使得趙明誠又能夠重返仕途,在一些州郡開始擔任官職。可能因為曾經的政治風波帶來的動蕩生活,趙明誠並沒有將李清照帶在自己身邊。 因為不想折騰,他們夫妻兩人又開始了兩地分居的生活。在這段時間,李清照寫了許多表達離情別緒的詞,其中最著名的就有兩首。 第一首是《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另外一首是《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從詩詞的各種描繪和意向裡面,我們都能感覺到這段時間李清照的那種相思和憂愁。想像一下這個時候李清照的矛盾心情,一方面是等了十年的時間,丈夫的仕途終於有了起色,家裡的經濟情況也能有所改善,兩人的金石研究也能有所進展,這肯定是讓人開心的;一方面卻是丈夫不在自己身邊,而宋代官員大都有豢養侍妾和歌妓的風氣,何況自己沒有為丈夫生下一兒半女,不免有所擔憂。 終於,在幾年之後,趙明誠被任命為萊州知州,這一次他終於提出,要把夫人李清照帶在身邊。兩個曾經的恩愛夫妻終於能夠相聚,然而去到萊州的李清照發現,事情並沒有她想的那麼美好。 可能因為丈夫忙於公事,沒有提前打點好,李清照來到住所之後居然發現這個房間年久失修,窗戶破敗,更加不要說掛上什麼字畫。作為一個文藝中年,她肯定是接受不了這種事實的,原來以為離開鄉村老家,生活品質能夠有所提升。結果這裡不但物質條件不好,也沒什麼可以交談的朋友,更關鍵的是,之前擔憂的事情真的發生了。 做了萊州知州的趙明誠,果然對自己漸漸冷漠青睞,這個男人,已經不是當年那個二十多歲的太學生,也不是青州十年裡面和自己耳鬢廝磨的鄉間書生了。 然而,他們這一對夫妻,畢竟不是被單純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撮合的,他們之間,還有一種共同的興趣。 在趙明誠繼任淄州知州的時候,有一次借到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手書的佛教的經典著作《楞嚴經》。白居易在北宋文壇上面可是有非常高的地位的,他的手跡自然也是非常名貴。趙明誠拿到這幅真跡之後就立刻騎馬狂奔回家,和李清照對著這一幅《楞嚴經》通宵達旦地欣賞了一個晚上。這說明,雖然外面繁花似錦,但是只有李清照,才能真正懂得趙明誠的心思。 比起這一個小趙家的風波,另外一個趙家在這個時候正經歷一場更大的災難。 公元1127年,著名的「靖康之變」發生,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建立南宋政權,改元建炎。而這個時候,趙明誠的母親正巧在江寧逝世,於是趙明誠帶著李清照南下奔喪。面對北方地區越來越嚴峻的戰爭局勢,趙氏夫婦決定,在南下奔喪的同時,轉移在淄州的大批文物到江寧。按照李清照本人在《金石錄後序》中描寫:「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後又去書之監本者,畫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 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這麼看來,這次運送文物的任務,肯定不是輕易就能完成的。 這個時候,趙明誠被任命為江寧知府,必須及時赴任。但是讓趙氏夫婦放心不下的,除了在淄州的這些文物之外,還有老家青州十幾間屋子的文物。於是李清照沒有隨丈夫趙明誠趕往江寧,而是回到了青州老家,打算將十幾間屋子裡面的文物運往江寧。 然而,事情沒有這兩夫妻想的那麼簡單,就在李清照回到青州,把大批文物整理準備在第二年開春之後運往江寧的時候,青州發生了病變,郡守被殺,趙家那十幾間屋子裡面的書籍也被付之一炬,化作灰燼。但是就算如此,李清照還是拚命保住了部分珍貴的字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當初趙明誠花了二十萬買回來的蔡襄《趙氏神妙帖》。 青州兵變,還不是這一路上唯一的劫難,在路過鎮江的時候,隊伍又遇到強盜攻陷鎮江府,當時鎮江府的守臣居然棄城而去,這種情況下,就連保命都不容易了,更何況是保住那麼多行裝?李清照面對這樣的一個處境,用盡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儘可能保住了大部分重要文物。 經歷了青州兵變和鎮江府陷落等一系列的劫難,李清照終於在來年開春,押送這15車的金石書籍來到了江寧府,在這裡和丈夫相聚。 (四)亂世飄零 來到江寧的李清照,面對越來越動蕩的局勢和南宋朝廷主張和談的局面,心裏面非常不爽。她經常有空沒事就上到江寧的城牆眺望,在雪景中作詩填詞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趙明誠雖然經常自願陪她上去,但因為公務繁忙,自己的文學才華又比不上妻子,沒辦法每次都應和老婆的詩詞,所以也是暗暗叫苦。 就在這個時候,江寧城發生了一場叛亂。很幸運,這場叛亂很快被趙明誠的部下,江東轉運副使李謨給鎮壓了下來,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這本來應該是趙明誠作為江寧知府應該指揮的工作,而在叛亂之前李謨也已經給他趙明誠通報了信息,希望他能夠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但是因為趙明誠已經拿到了湖州知州的調令,所以他覺得這個事情已經不是在自己責任範圍之內,於是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就默默當做這個事情不存在了。趙明誠如果只是自己不作為也就罷了,但是他居然在叛軍作亂的那天晚上,和江寧府另外兩個高級首長,在城牆上面懸了一根繩索就跑了…… 這種行為不要說當時是懦夫的行為,就算是現在看來,也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而且趙明誠完全沒有考慮後果,更加不用說古籍妻子李清照和全城百姓的安危了。 於是,趙明誠就在江寧知府的崗位上面被罷去了官職,又變回了一介布衣。不久後的一天,李清照和他打算通過蕪湖去姑孰,在船經過烏江(對,烏江榨菜很出名,但是人家也是西楚霸王相遇自刎的地方)的時候,寫了一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一般我們說這首詩都是說項羽寧願一死以謝江東父老,都不願意屈服,從而諷刺南宋朝廷的懦弱。但是我相信,對於不願意公開批評丈夫的李清照來說,這也是表明自己心跡的一個證據。只不過丈夫已經感到無限恥辱,還被罷去了官職,她作為丈夫身邊最親近的人,也不可能落井下石了。 就在趙氏夫妻準備到江西贛江去隱居,安安靜靜跟他們的金石古籍過一輩子的時候,趙明誠突然又接到聖旨,讓他繼續去湖州擔任知州。大概是跑路這事情太常見了,於是朝廷居然沒有把這個當太大的事,反正總是需要人的。於是趙明誠就先要先回到建康覲見皇帝,然後再到湖州上任。 大概是因為趙明誠打死都沒有想到,自己做了這麼丟臉的事情還能夠繼續當官,而且官職還是一個知州,所以異常開心,於是就神采奕奕地上路了。臨走之前他還叮囑李清照要保重身體,老公去到安定好之後就把你接過去。 把事情交待好了以後,趙明誠就騎著馬飛奔上路了,怎麼知道,因為七月份的江南地區實在是太熱,而南京還是個遠近馳名的大火爐。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下,趙明誠不但中暑,還得了瘧疾。李清照得知消息之後立刻趕往建康,但是怎麼知道,到了八月底,趙明誠還是回天乏術,就這麼病逝在建康城中。 一對曾經情投意合,相知相伴了近三十年的夫妻,就這麼陰陽相隔。這一年,李清照四十六歲,趙明誠四十九歲,本以為避過了戰亂,總有機會白頭偕老。沒想到重返仕途的機會,竟然成了殺死趙明誠的兇手。不知道此時此刻的李清照,會不會在想,要是兩夫妻就這麼在鄉下隱居,一切就不會發生了呢? 彌留之際的趙明誠,雖然提筆作了絕命詩,但卻沒有對家裡的事情進行妥當的安排。這使得這個時候的李清照,不但自己孤身一人,還帶著兩夫妻這幾十年來收集的大批文物,面對國破家亡的現狀,不得不另覓去路。 李清照首先是想到了自己時任兵部侍郎的妹夫,於是派人把兩萬多捲圖書古籍,兩千多卷的金石碑刻的拓本護送到洪州,交給這個妹夫。然而沒有預料到的是,隨著金兵南下,一路攻下了黃州、大治、洪州,宋朝在這個方向的軍隊為了保護隆佑皇太后也是一路難逃。在這種兵荒馬亂的情況下,這部分珍貴的文物典籍,大部分都毀於戰火當中。知道了這個消息的李清照心如死灰,但是身在亂世,命運這東西又怎麼是自己能夠決定的。 將文物送到了妹夫那裡之後,李清照又到了宋高宗的隊伍裡面,帶著那些「巋然獨存」的珍貴文物,投靠了在皇帝身邊擔任邊敕令局刪定官的弟弟李迒。因為金軍大將金兀朮實在太能打,他不但攻下了建康城,還追得宋高宗從陸路走到海路,從海上又回到陸地,逼得宋高宗把大半個江浙都跑遍了。而李清照跟著這樣一隻天天跑路的隊伍,這種生活肯定不是我們這種生活平靜的人能夠想像的。 這種逃難的生活過了一年多以後,時局終於稍微穩定了下來,於是李清照就把一路隨身保管的文物寄到剡州,想要貢獻給朝廷,一是更好地保存這些文物,二是能夠為死去的丈夫獻寶給金人的罪名開脫。本來是想著剡州有專門負責接收文物的官員,這批珍寶終於能夠好好地保存下來,這總比跟著自己毀於亂世的戰火要好。然而李清照怎麼都想不到,這個時候剡州居然也爆發了叛亂,這些文物也從此下落不明。 後來,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裡面寫道:「所謂巋然獨存者,無慮十去五六矣。」這些和丈夫在三十年來收藏的至寶,如今連最珍貴的部分都剩下不到一半了,此時此刻的李清照,就算是再堅強,也抵不住命運的衝擊。而且,她要面臨的,是生活的現實。 年近五旬的李清照,失去了心愛的丈夫和寶貴的文物,又沒有一點子嗣,在漂泊的亂世之中形單隻影。為了能夠生活下去,也為了保住那些僅有的文物,她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再嫁他人。 而在這個時候,一個叫做張汝舟的人,走進了李清照的生活。受到命運連番打擊的李清照,很快被張汝舟的甜言蜜語說服,嫁給了張汝舟。 然而張汝舟不但沒有趙明誠的學識修養,還是一個品德敗壞之徒。而他願意一個迎娶年近半百的女人,也只不過是看上了李清照收藏的那些珍貴文物而已。在張汝舟發現原來李清照所剩的文物根本不像坊間傳聞的那麼多,而且無法佔為己有,於是漸漸對李清照言語相對,拳腳相向。 我們知道,李清照是一個堅強獨立的女性,她是不會讓自己就這樣屈服在一段悲慘的婚姻之中的。於是,她決定,揭發張汝舟營私舞弊、虛報舉數騙取官職的罪行。當張汝舟被剝奪官職流放外地以後,李清照也被獲准離婚,再次回到單身的生活。但是根據宋代的法律,其妻告夫是要判處3年徒刑的。所幸,在翰林學士綦崇禮等人的幫助下,李清照只在監牢裡面被關押了9天之後就獲釋了。 (五)一代詞宗 離婚對於李清照來說,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打擊,但是與其和這樣一個卑鄙小人過後半生,還不如快刀斬亂麻。 有人說,李清照的再嫁和離婚,是一種晚節不保的表現,但是我相信,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首先,在程朱理學剛剛興起的宋代,其實對婦女再嫁,並沒有那麼嚴苛的制度。就算是當時的一些文人對於這樣的行為充滿了譏諷和嘲笑,但是無非是因為李清照名氣太大,樹大招風罷了。另一方面,女性追求幸福,絕對不能是單方面的等待,像李清照這樣獨立自主而又充滿智慧的女性,更加不能被這種他人的道德觀所約束。李清照這樣毅然決然為自己做主的行為,實際上也值得很多現代女性學習效仿。 經歷了這樣一段婚姻經歷和牢獄之災,李清照卻沒有迷失了人生的方向。相反,她將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詩詞文章的創作和《金石錄後序》的寫作中。而這段時間,她的詩詞不但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憂愁痛苦,還充滿了慷慨激昂的家國情懷。 紹興三年,南宋朝廷做出一個決定,派吏部侍郎韓肖胄和工部尚書胡松年出使金朝。這是一件艱巨而危險的任務,不要說能不能很好的完成出使金國的各種明面上和暗地裡的任務,就連能不能活著回來,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李清照在這個時候,寫了兩首《上樞密韓肖胄詩》為二人送行,詩中讚揚了兩人為國家出使金國的勇氣,還說胡松年出使金國就像是荊軻刺秦王那樣壯懷激烈(話說胡松年看到不知道會怎麼想,畢竟荊軻後來的下場不怎麼好)。 李清照寫詩和寫詞有很大的不同,她的詩作有一種唐代遺風,都比較體現較為有氣勢的一方面,填詞的方面確是婉約柔美。 晚年的李清照,曾經寫過一首《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文學才華之高,是歷代文人所稱讚的。清代學者李調元在他的著作《雨村詞話》裡面說「易安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黃九之下。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班,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在宋代這樣一個封面社會中,一個女性文人能夠獲得比肩秦觀、黃庭堅這樣的名稱,在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裡面也沒有幾個人能做到。 如果只是滿足於個人的創作,恐怕李清照還不能被後人稱為婉約派的「一代詞宗」。她撰寫了一本詞學理論著作《詞論》,在這本書裡面她提出了「詞,別是一家」的論斷。 李清照認為,填詞和作詩是完全不一樣的兩碼事,詞有自己的韻律和思想,文人填詞,要保持住詞的特點,不能用作詩的方法來填詞,否則就不是那個味道了。除了提出理論化的見解意外,李清照還對一些著名的文人,比如蘇軾、柳永、歐陽修、晏殊這些大文人的詞作品進行了點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李清照的詩詞,很善於用一些生活上的細節去表現自己的情感,大概是女性特有的細膩,讓她的詞作和蘇軾那些大開大合的豪放派作品能夠各領風騷。另一方面,李清照的詞,雖然也會引用典故,但是整體用語卻很生活化,讓人很容易就能夠理解她的表面意思;但是細細品味下來,你又會發現,其實它還可能隱藏了一些別的含義,以及情感上面的細微變化。 如果說,非要選一首代表李清照的作品的話,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她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我想,這大概是中國古典文學之中最難翻譯成別的語言文字的作品之一,一上來的十幾個疊字,不要說別的語言了,就算是讓你用中文替換出來都難。僅僅用幾個動詞和形容詞,就描繪了一個讓人悵然若失的畫面。一個小婦人,在房間裡面轉來轉去,還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只能坐下來喝上兩杯小酒消消愁,怎麼知道春寒料峭,一陣冷風又把自己吹醒了。想醉醉不了已經很痛苦了,這個時候又看見大雁開始往北方飛了,大雁也是和自己一樣,從北方來到南方的。現在連大雁都能夠回到北方的家了,自己卻不能。不想抬頭看,就低下頭吧,結果發現地上又是一片黃花,這黃花就先現在的自己一樣,越來越憔悴了。小婦人看著窗外,想著什麼時候才到晚上,才能又過一天啊。這個時候夕陽西下,天上又下起了小雨,打在梧桐葉上滴滴答答的。聽著這個聲音,小婦人不但憂愁,還有連她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的複雜情緒。 可以說,用不到一百字就講了一個故事,不要說能不能講好,能不能講完,對於一般人來說都是一個大難題。而李清照卻可以在把靜態畫面描繪好的同時,又能講述好一個動態的故事,還體現出了各種複雜的情感,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驚人的才華。 李清照的晚年,除了詩詞寫作之外,最大的工作就是繼續《金石錄後序》的寫作,到了紹興四年,她終於完成了這部作品。後來,她又用了將近9年的時間,將丈夫趙明誠的遺作《金石錄》校對整理,將它進獻給朝廷。這是李清照在人生的晚期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對她來說,也是只有這樣一種方法,才能夠消減一點自己對丈夫的思念。 公元1155年,李清照帶著對親人和故國的思念,在孤獨之中離開了人間,享年72歲。 我認為,李清照在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貢獻,不但是她樹立了婉約派的一代詞風,而是為廣大中國女性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李清照的一生,經歷了榮華富貴、清貧生活、亂世飄零、流言蜚語、孤獨困苦,但是她卻從來沒有對命運屈服,她從來沒有完完全全地依附在別的男人的成就上,成為一個純粹的趙夫人或者張夫人。一個女人,永遠不能只成為某個他的她,而要成為自己。 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用了15位中國的文化名人來命名水星上面的15座環形上,李清照的名字赫然在列。 是的,她的光輝,已經在另外一個星球上,照耀著我們。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