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子字是漢字中一個極其特殊的字

【文化雜談】

昨天談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其中子字,談得少,留到了今天。

談到子,今天的人想到的第一個意思,肯定是兒子。其實,你如果深入地想一想,兒,是一個特指的字,意義非常明確。但子字意義真的如今人理解的那麼明確嗎?你如果一問再問,就會懷疑了,甚至迷惑了。結果,你甚至可能得出一種結論,子字是漢字中一個極其特殊的字,最早的本義是什麼,你還真的沒法搞清楚。

如果說,最早的本義和兒一樣,代表兒子。那顯然不對。古人由於書寫的艱難,造字時極其節儉,不會造了一個兒子後,再造一個子的同義字。也不會造兩個字共同組成一個詞代表同一意義,那太浪費了。古人造字,絕對是一字一義。

還有,你如果理解父子、母子、兒子的子,代表的是兒的話,不錯,確實如此。但是,君子、公子、孔子、老子中的子,絕對不可能是兒的意思。還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中的子爵,肯定不是兒爵。那和今天稱兒皇帝一樣,有點貶意。人家子爵可是爵位之一,是位列諸侯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肯定不是以兒之矛攻兒之盾,可以理解為以你之矛攻你之盾,也可以理解為以君之矛,攻君之盾。恐怕後一種理解,更加準確一些。

尤其這個以君之矛攻君之盾,深入地想一想,我們應該可以發現,此處的子,其實是君的另一種意義,或者說,是君的另一種對應。同樣是君,其實又對應於君或者次於君。

那麼,子會不會是某些字的對應字?一個帶有泛意義的對應字?

漢字中有很多字是成雙成對的,是兩兩對應的,比如陰對陽,明對暗,上對下,前對後,左對右,里對外,方對圓,正對邪,等等,不完全是反義,只是一種對應的形態。

如果子其實是一個泛意義的對應字,那麼,它對應的是什麼?最早的對應字,恐怕是君。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說的君子,是一個字,但在古代,君和子,是對應的兩個字或者兩個詞。子比君次一等級。

如此一來,君就有上一等級而子有次一等級之意。不是地位上的次一等級,而是純對應意義的,上下或者里外。

如果用次一等級來理解子字,似乎上面所提到的一切困惑,全部解了。

子相對於君,是次一等級,子相對於父,是次一等級,子相對於公侯伯,是次一等級甚至幾等級,但又忽略了幾等級。因為這不是嚴格的地位等級,只是字義理解上的等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中的子,相對於我,次一等級。這種等級的位次,又不是嚴格的權力等級地位等級的次,只是位置的次。比如上下,順序位置而已。

於是,我們可知,中國古代一系列與子有關的詞,並不是我們後來所理解的子。

天子。今天我們普通理解,是天之子,也就是天的兒子。皇帝以天的兒子自居。這種理解,顯然不全面不準確,天子,應該是與天對應,等同於天,又比天次一等級。君子,子和君對應,又不完全是君,等同於君又次一級。只有這樣理解,才能解釋,春秋戰國時,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被稱為子。如孔子,老子,莊子,孟子。以至於後來,也有些人被稱為子,卻又不被世人普通認同,比如稱管仲為管子,稱朱熹為朱子。不認同,是因為後人覺得還不夠子的等級。

也由此而知,子是一個段位極高的詞。而不是今天理解的兒子孫子中的子,是位而下之意。

正因為子有此意,到了春秋末年以及戰國時期,才會有很多人在名字中用到子。畢竟,這個字在當時不是指兒子,若是指兒子,別人肯定不會用為名。比如子產,子路。更後來,有很多人以子為字,比如司馬遷表字子長,杜甫表字子美,蘇軾表字子瞻,唐寅表字子畏等。

除了上述之外,讀歷史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到有些特別稱呼的子。

首先,當然是太子。太子已經是一個專有名詞,專指王或皇帝的法定繼承人。王或者皇帝沒有法定繼承權的兒子,統稱為王子。王子之稱,在封建時代之後用得比較多,相反,封建時代用得少。比如我們讀春秋戰國時,很少看到王子之稱,尤其是前期,幾乎見不到。這裡可能有一個原因,王子幾乎全部被分封,終將成為爵爺,不需要稱為王子。到了後期,封建制度開始崩潰,有些王子已經無國可封了,所以,稱呼王子的,才多起來。

另一個是世子。世子專指諸侯的法定繼承人。我們讀史記的時候,發現司馬遷老先生往往容易搞混,有些諸侯的繼承人,也被他稱為太子。當然,王的繼承人,沒有被他錯稱為世子的。到了清末明初,我們會看到一些文本中,稱某人的兒子為世子,這裡的世子,既有尊對方之意,也有表示你我兩家為相好世族之意。

諸侯也有很多兒子,這些兒子中,大多數是沒有法定繼承權的,這些兒子,統稱為公子。我們讀周期歷史,或者春秋戰國史,常常遇到公子這個詞,如果不了解這個詞的特定意義,常常會被這個詞弄昏頭。一個諸侯國中,一大堆公子,公子甚至被誤認為是名字或者姓。其實,所有諸侯的未獲得法定繼承權的兒子,都被稱為公子。史書中,只要被稱為公子,他一定是某一位諸侯的兒子。

公子之下,還有公孫。理解了公子,公孫就容易理解了,某一位諸侯的孫子。

推薦閱讀:

漢字為什麼能夠一脈相承地發展至今?
漢字中的三疊字</b>與四疊字大全
說文解字——跟您聊聊漢字的前世今生
20180511《漢字構形學講座》索引數位化完成
李春陽:簡化漢字,不該倉促而行

TAG:漢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