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形意拳趟泥步

形意拳趟泥步

形意拳大師郭雲深謝世後,尚雲祥承其衣缽,復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被武林人士譽為「鐵足佛」。一贊其步法快捷靈活,行走猶如卷地風:二贊其下盤穩固,落地似生根;三贊其足打威力大,「硬打硬進不遮攔」,充分發揮了武術中「手打三,足打七」的技擊特點。俗話說:「教拳不教步,教步大師傅」,可見步法在技擊中的重要性。筆者習尚派形意拳十幾載,現就趟泥步在實作中的功用談幾點認識,不當之處,望行家指正。

趟泥步動作簡單、樸實,但內涵豐富、深刻。上肢動作比較隨便,無嚴格要求。最常見的是無極樁的站立,頭頂豎項,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提肛斂臀,腳趾抓地,平心靜氣;向左轉體90度,左腳向左開步,與肩同寬;兩手側平舉,與腰相平,肘微屈,五指微屈並分開,掌心向下,如扶欄杆,同時膝微屈,身下蹲,左右腳輪換直線邁進如走路;回身左右腳一扣一擺,隨轉體180度收式回原位無極式。

趟泥步,就是意想在泥水中行走,或在齊腰的水中行走,而雜草混雜其中,纏繞足踝,我則緩緩而行,仔細體會其中阻力。拳經云:「放步如涉水,務要鑽插而進」,「拔腳如出泥,進退有阻」,即此謂也。通過這種假象訓練,以意導氣,會逐漸通下肢的經絡,穩固下盤,可提高下肢的抗打擊能力。日久功深,能練就進步如犁翻地,一旦交手,可把對方拔根拋出,這即「趟勁」絕技。訓練一段時間後,能感覺出空氣對腿的阻力,可見,這種訓練還可使人對外物的觸覺更靈敏。

趟泥步關鍵在於以身(腰跨)帶步。走趟泥步之前,須先站樁,即「習步法者先明樁」。經過樁功的訓練,要做到氣沉丹田,落地生根,肢體上下相合,左右相合,聯接成了一個八面支撐的整體,產生整體勁,亦稱渾圓勁。不站樁很難形成整體勁,無論習什麼功夫,身上發不出整體勁,功夫只在低層次上轉悠,學的套路再多,實戰也派不上用場。尚雲祥、孫祿堂教拳,入門先站三年樁,道理就在這裡。但靜態的整體勁和動態的整體勁不同,有的人往那裡一站,別人推拉不動,但動起來也奈何不了別人,這說明他至多具備靜態的整體勁,動起來架子散了,整體勁也就不存在了。很多習武者有這樣的體會,站著不動和動起來不是一碼事。有靜態的整體勁向動態的整體勁過渡,除在行走時不失樁功規矩外,關鍵在於克服日常行走以步帶身,要讓肚子領著走,或讓命門催著走,傳統形意拳將這種步法形象地稱作槐蟲步。這種步法是「以脊領身,以身抽肋,以肋提跨,以跨催膝,以膝催足」。形意拳訣曰:「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太極拳大師武禹襄在十三式行功心解中講得也很精闢:「力由脊發,步隨身換」。為何要先進身呢?形意拳經云:「舉一身而言,身為中節,中節空則渾身空。四肢之動皆源於身,故身不催則力不發,身不進則四肢難進。手足身合出整勁,方得奧妙武藝精」。技擊中有了這種整體勁,占實用力,就可輕而易舉地將人發放出去。練拳者多如牛毛,動靜都能發出整體勁的卻鳳毛麟角。

磨脛是形意拳趟泥步的一大要領。磨脛是前後腿交替時,有個提步動作,即踝關節要相互摩擦,兩足橫度勿使開張也,形意拳歌曰:「磨脛磨脛,意氣響連聲」。其功用是有利於兩腿的協調配合,所謂「相助為友也」,磨可增勁增力,並能促使爆發猛烈的勁力,有利於在實戰技擊中防止對手擊打襠(陰)部或插襠奪位;提步可以加強步法轉化的靈活性。

腳平起平落是形意拳步法的顯著特色。太極拳講究邁步如貓行,進步腳跟先著地,退步腳尖先著地;形意拳卻要求足底與地面平行,離地寸許,平起平落,且步不宜大,「步大則不活」。這是形意拳步法移動快,發勁迅捷的一個重要原因。

訓練是,還可以加上「顫顫驚驚,如履薄冰」的意念,欲行又止,欲止而又行。欲落腳前進,又似乎遇到坑窪石頭等阻礙,又欲停住,抽腳後退或左右移動;欲止步不前,又似乎發現新的路,舉步將行。這樣,可以訓練步法的靈活性,實戰技擊時,做到動轉靈活,進退自如。所以,趟泥步練到一定程度,也不是單純地走直線,與身法上,「身無定法」手法上,「手無定處」相對應,步法上則要求「步無定位」。


推薦閱讀:

孫祿堂形意拳三體式
古形意拳一個劈,竟包含刺擺勾反背四個拳法,難怪會五行拳就能實戰
今人,多狂妄自大,有眼無珠
形意拳十二形拳龍形之潛龍下降和蟄龍升天和神龍游空等
形意拳雜說

TAG:形意拳 | 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