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三峽》詩文鑒賞·宋玉與三峽

《宋玉與三峽(一)》(總第3集)

程地宇

提起宋玉,人們立刻就會想到《高唐賦》和《神女賦》,想到巫峽中那娟妙無比的神女峰,那縹緲迷濛的巫山雲雨……

宋玉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辭賦家,生活的年代比屈原稍晚。他在《高唐賦·序》中所講述的巫山神女故事,是神女神話定型的文本。兩千多年來,人們一直對它津津樂道,無數詩人以此為素材,創作出無數瑰麗詩篇、絕妙好詞。

巫山神女神話的完善和定型有一個過程。為了準確把握宋玉《高唐賦》、《神女賦》在這一神話的演變中集大成的意義,有必要簡約地追溯一下神女神話演變的源流。

巫山神女神話的原始雛形,見於《山海經·中次七經》:

姑媱(yáo)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屍,化為瑤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tù)丘,服之媚於人。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座山,叫做「姑媱山」,天帝的女兒死在這裡。她名叫「女屍」,死後靈魂化為瑤草的葉子是相對而生的,花是黃色的,它的果實就像菟絲子(一種中藥材)一樣,吃了這種草,就會容光煥發,討人喜歡。

這真是一個神奇的故事!然而,「帝女」為什麼叫「女屍」?這個名字有些怪怪的,我這裡給朋友們解釋一下。

「女屍」的「屍」字,是一個具有特殊含義的字,它是指古代祭祀儀式中,代替已故的祖先或者神靈接受獻祭的活人。古人為什麼這樣做呢?那是因為鬼神是聽不見、看不見的,人們的思念和哀傷無從表達,於是就用「屍」來作為祭祀對象的替身。《禮記》中說:祭祀成年後死去的人,必須有「屍」,而這個「屍」又必須是死者的孫子。如果死者沒有孫子,同姓的孫輩也行。那麼祭神呢?祭神也有「屍」,這類「屍」是由「巫」來充當的。古時候的女巫都是由非常漂亮的少女來擔當的,為什麼呢?「巫」在祭祀中,不僅擔任著請神、送神的任務,而且還託言「神靈附體」,來宣示「神的旨意」。「巫」在請神時,用歌舞去討好神,稱為「娛神」。古人認為神也和人一樣,有七情六慾。所以巫女必須是美麗而有魅力的,要是巫女長得不好看,鬼神不高興,試問他會降臨嗎?他會賜福給人間嗎?

帝女「名曰女屍」,其實就是說她生前是一個女巫,經常以「屍」的身份迎神、送神,並充當神的代言人。所以就以她的身份和職業作為她的名字——「女屍」。帝女死後「瑤草」又有什麼含義呢?首先要弄清「瑤草」究竟是一種什麼植物。學者們認為「瑤草」就是「靈芝」。靈芝被古人視為能「起死回生」的神葯,同時還能「服之媚於人」。即是說,吃了靈芝,能使人容顏美麗,令人一見鍾情。這是一種以植物靈崇拜為核心的原始思維。總之,《山海經·中次七經》的這段文字,是巫山神女的原始雛形。它確定了這一神話的女主角及其身份——即「帝女」;並且指明了她的植物化身是「瑤草」,亦即靈芝。

巫山神女神話發展過程中的中間環節是屈原的《九歌·山鬼》。「采三秀兮於山間」的描述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明確了「於山」就是「巫山」;二是以「三秀」(即靈芝)為標誌,表明了《山鬼》與《山海經》之間共同的神話基因;而「山鬼」熾熱的戀情,也為巫山神女神話朝情愛方向發展作了鋪墊。「山鬼」的故事是對「帝女」傳說的繼承和發展。

神女神話的定型,是宋玉在《高唐賦》的序中完成的——

【原文】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於雲夢之台,望高唐之觀(guàng,貫),其上獨有雲氣,崪(zú,卒)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yú)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zhāo)雲者也。」王曰:「何謂朝雲?」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髙唐之客。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

【解說】從前楚襄王和宋玉一起遊獵於雲夢台。雲夢,是古代楚國境內的一片濕地,是楚王遊獵的地方。他們眺望高唐觀(guàng,貫),看見上面獨有雲氣,一會兒像高峻的山峰,忽然又改變了形狀,頃刻之間,變化無窮。襄王問宋玉道:「這是什麼氣啊?」宋玉答道:「這就是朝雲。」襄王問:「什麼叫朝雲?」宋玉說:「從前先王曾經遊覽高唐,睏倦了,大白天就睡著了。夢見一位女子前來,對他說:『我是巫山之女,在高唐作客,聽說您來游高唐,我願意為您鋪好枕頭和席子。』先王就與她做愛。辭別時她說:『我在巫山的南面,高丘的險要之處,日出時是清晨的雲,傍晚時飄落的雨,每天早晨和黃昏,我都在高唐之下。』第二天早晨一看,果然如她說的那樣。所以先王為她建了廟,稱為『朝雲』。」

這是一個美艷的故事,兩千多年來為人傳誦。白日做夢,一場艷遇;美女前來,自薦枕席;朝雲暮雨,綿綿情義。這一故事成了人們潛意識中共同的的渴望。

宋玉《高唐賦·序》在哪些些方面發展了神女傳說,最後完成了對這一神話的整合呢?

《高唐賦·序》對神女傳說的發展,最重要的有以下三點:

第一,屈原《山鬼》雖已把神女採摘「三秀」的地方確認為「於山」(巫山),但直到宋玉才將神女身份認定為「巫山之女」,「巫山之女」就是巫山的女神。而且神女還說「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zǔ)」。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1987年發現於湖北荊門包山2號楚墓的竹簡上所記載的楚人祭祀的對象中,就有「高丘」,這是一個令人十分驚喜的發現!

第二,在《山海經·中次七經》中沒有「楚先王」這個人物,也沒有「高唐」這個地名。在屈原的《九歌·山鬼》中雖然出現了「靈修」,這一稱呼雖是影射楚王,但畢竟只是暗示而非明言。《山鬼》里也沒有「高唐」這一地名。直到《高唐賦·序》中「楚先王」和「高唐」才正式出現。聞一多先生說「高唐」就是楚民族的先祖「高陽」,以先祖之名作為地名,這標誌著楚人的勢力進入了巫山。因而「楚先王」和「高唐」的出現,反映了楚人對巫山的征服,是神女神話歷史化的關鍵。

第三,《高唐賦·序》把屈原《山鬼》中的「神靈雨」的客觀描述,發展為「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這就將「雲雨」作為神女的神性標誌,從而將其功能明確化為行雲施雨,而《高唐賦·序》中關於楚先王與神女情愛的描寫,使得「雲雨」成為中國文化中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象徵符號。

到此,我們可以揭開宋玉《高唐賦·序》所講述的神女故事的背後所隱藏的奧秘了。

首先,宋玉《高唐賦·序》所講述的神女故事具有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它用神話的形式反映了巴、楚民族之間圍繞著巫山所展開的殊死鬥爭。長江三峽,在歷史上一直是巴國和楚國爭奪的戰場。巴楚之爭,各有勝負,但總的趨勢是楚人步步進逼,巴人節節敗退。迫使巴國屢屢遷都,由枳(今涪陵)遷到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以後又遷到墊江(今重慶合川市)、閬中(今四川省閬中)。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國在巫山設置巫郡,把巫山地區正式併入楚國的版圖,獲得了對三峽天塹的控制權。其實,巫山神女向楚先王「自薦枕席」,不過是對勝利者臣服的一種象徵儀式,它把巴楚兩個民族之間對巫山殊死爭奪的歷史,演繹成在春夢中、枕席間展開的另一場獻身與佔有的故事,那迷迷離離的夢,纏纏綿綿的雲,淅淅瀝瀝的雨,沖淡了歷史的血痕,卻留下情愛的美麗。

其次,宋玉《高唐賦·序》所講述的神女故事還具有原始民俗文化的寓義。

神女與楚王的情愛,本質上是一種祭山祈雨的原始宗教儀式。古人祭山的根本目的是求雨,而求雨的儀式中,有一種就是作為山神替身的巫女與國王交合,這就是學者所說的「聖婚」。古人認為下雨本來就是天地陰陽交合產生的現象,所以合男女求雨的方式,實質上是一種「摹擬巫術」,即通過相似的行為來達到希望的目的。國王是一國之君,負有為國民祈求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的責任,因而以國王的身份與山神的替身巫女的交合,作為原始宗教的儀式,絕對是莊嚴而神聖的、虔誠而鄭重的。這種「聖婚」遍於世界各個民族,中國古代也不例外。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指出:「個人的夢是個人的神話,而神話則是民族的夢。」這就是說,巫山神女的神話,表達的是楚民族的集體意識和共同願望。

宋玉在《高唐賦》中把歷史情感化,把民俗審美化,久而久之,神女故事真實的歷史和民俗內容不僅被夢幻的形式所掩蓋,而且為性愛的描述所消解。《高唐賦·序》對後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情愛和精神美追求領域;巫山神女也通過宋玉《高唐賦》的傳播,而由巫山的地方神演化為中華民族的美神和愛神。

《宋玉與三峽(二)》(總第4集)

程地宇

宋玉的《神女賦》是《高唐賦》的姊妹篇,其中的人物、情節都有連續性。但《神女賦》的重點是描寫神女之美。宋玉傾其才華,竭力要塑造出一個空前絕後的女神形象。《神女賦》可說是中國文學史上集中、全面、細緻地描繪女性美的第一篇美文。《神女賦》也有一篇序,序里這樣說:

【原文】楚襄王與宋玉游於雲夢之浦,使玉賦髙唐之事。其夜王寢,果夢與神女遇。其狀甚麗,王異之。明日以白玉。玉曰:「其夢若何?」王曰:「脯(fǔ)夕之後,精神怳(huǎnɡ)惚,若有所喜,紛紛擾擾,未知何意?目色髣髴,乍若有記。見一婦人,狀甚奇異,寐而夢之,寤不自識。罔兮不樂,悵然失志。於是撫心定氣,復見所夢。」

【解說】楚襄王與宋玉遊獵於雲夢浦,令宋玉賦髙唐之事。當天夜裡楚襄王睡覺時,果然夢見與神女相遇。她的形貌非常美麗,楚襄王感到十分驚異。第二天就把夢見神女的事兒告訴了宋玉。宋玉問楚襄王:「夢裡的景象怎樣?」襄王說:「傍晚以後,精神恍惚,忽然感到喜悅,紛紛擾擾,不知道什麼意思。眼光也迷迷糊糊的看不真切,驀然之間又似乎相識——我看見一個女子,形象十分奇異。睡著了夢見她,醒來又不記得。悶悶不樂,悵然失去心志。於是手撫心口安定情緒,又重新見到夢中的情境。」

《神女賦·序》中楚襄王的這段自述,把他由似睡非睡的狀態到進入夢境,以及從夢境到似醒非醒的狀態,然後又回憶起夢境的過程,刻畫得非常逼真細膩。宋玉進一步誘導楚襄王更加詳實地追憶夢境:

【原文】玉曰:「狀如何也?」王曰:「茂矣美矣,諸好備矣!盛矣麗矣,難測究矣!上古既無,世所未見。瓌(ɡuī)姿瑋(wěi)態,不可勝贊。其始來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樑;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須臾之間,美貌橫生。曄(yè)兮如華,溫乎如瑩。五色並馳,不可殫(dān)形。詳而視之,奪人目精。其盛飾也,則羅紈(wán)綺(qǐ)繢(huì)盛文章,極服妙采照萬方。振繡衣,被(pī)袿(ɡuī)裳,穠(nónɡ)不短,纖不長,步裔裔兮曜殿堂。忽兮改容,婉若游龍乘雲翔。嫷(tuǒ)被服,侻(tuì)薄裝。沐蘭澤,含若芳。性和適,宜侍旁。順序卑,調心腸。」王曰:「若此盛矣,試為寡人賦之。」玉曰:「唯唯。」

【解說】宋玉問:「她的形象怎樣?」襄王說:「豐滿啊美艷啊,各種好的品質她都具備了!華貴啊秀麗啊,真是難以形容!上古沒有這樣的美人,世上也從未見過。她那瑰麗的姿容和美好的神態,無論怎樣稱讚也不為過。她剛來的時候,光彩四溢,好似旭日東升照屋樑;她稍稍走近,皎結如明月放射華光。頃刻之間,她的美貌全都呈現。絢爛好像鮮花,溫潤如同美玉。用盡各種色彩,也畫不出她的形象。仔細端詳,令人神暈目眩。她繁盛華麗的衣飾,綾羅綢緞布滿花紋,世間最華美的服裝,閃耀著奇妙的光采,照亮萬方。拂拭繡衣,被著裙袍,穿著寬大的衣服而不顯得矮,穿上緊身的衣裳也不顯得高。步履輕盈,使殿堂頓時生輝。忽然又改換容色,好像游龍駕著雲彩翱翔。身著漂亮的罩衣,化著薄薄的淡妝。頭髮塗了蘭膏,散發著杜若的芳香。性情溫和安詳,非常適宜伺候在身旁。舉止有節而又恭順,最能調和人的心腸。」襄王說:「像這樣的美女,試為我描繪一番。」宋玉回答說:「是。」

楚襄王對夢中神女形象的描述,本身就是一篇對女性美的絕妙讚辭,而宋玉奉命所作之賦,更是不遺餘力地塑造了一個光耀千古的美女形象。宋玉賦中工筆重彩的神女形象,積澱著中華民族女性美的主要內容,體現著我們這個民族獨特的審美心理。可以說,正是宋玉的《神女賦》集《詩經》、《楚辭》以來的文學作品對女性美描寫之大成,奠定了此後直到近代的中國古典文學藝術中女性美的基本範式:

(一)十全十美,合於法度

竭力誇張女性之美,強調其曠世少有,即所謂「絕色」,這大概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審美心理。但是,我們這個民族似乎在這方面更加突出: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美要無極,容不得半點瑕疵,不能有一絲欠缺。《神女賦》中說:

【原文】其象無雙,其美無極。毛嬙(qiánɡ)鄣(zhànɡ)袂(mèi),不足程序;西施掩面,比之無色。

【解說】她的美貌沒有第二個人可以相比,她的美麗沒有極限。古代的美女毛嬙用衣袖遮住容顏,因為較之神女,她根本不足以效法;西施也羞愧地掩蓋自己的臉,因為比之神女,她便姿色俱失。

神女是「其象無雙,其美無極」的典範。這樣的美的典型,必然是符合法度的。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有「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的名句,《神女賦》中則有「穠(nónɡ)不短,纖不長」的描寫,體現了「美即合乎程式」的美學思想。宋玉通過宏觀上的極度誇張(無極、無雙、上古既無、世所未見、不可勝贊)和微觀上的模糊處理(穠不短、纖不長),建構了一個古典女性美的程式。這個程式既體現了一種苛刻而又嚴格的求全心理,但它的「度」又是相對模糊的,因而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和包容性。這一點,與現代審美心理學的理論非常接近。

2、溫柔嫻淑,心氣和平

宋玉的《神女賦》建立了東方女性美的典型品格。那就是「性和適」,即性情溫和安詳。《神女賦》中說:

【原文】素質干之醲(nónɡ)實兮,志解(xiè懈)泰而體閑。

【解說】她的本性樸素純正而又溫良誠摯,心志鬆弛而一身清閑。

【原文】澹(dàn)清靜其愔(yīn)嫕(yì)兮,性沉詳而不煩。

【解說】她神情安靜而和順,性格沉穩而不躁煩。

賦中雖有「婉若游龍乘雲翔」的描繪,說神女好像游龍駕著雲彩翱翔,但這不過是以動態的描寫反襯其內心的平和寧靜,是靜態美的一種補充,宋玉刻畫的重點乃是心靈之閑雅、寧靜、溫和、安詳。

3、雍容華貴,不可親附

所謂閑靜和詳,指的是內在品性,而雍容華貴則是指外在風度。在《神女賦》中,宋玉竭力鋪陳神女之華美顯貴:

【原文】貌豐盈以庄姝(shū)兮,苞溫潤之玉顏。眸(móu)子炯(jiǒnɡ)其精朗兮,瞭(liǎo)多美而可觀。眉聯娟似蛾揚兮,朱唇的其若丹。

【解說】體態豐腴而又端莊,膚色潔白溫潤如玉;一雙眼睛炯炯有神,目光明亮美麗好看,她的嘴唇紅艷如丹砂。

【原文】宜高殿以廣意兮,翼放縱而綽(chuò)寬。

【解說】最適宜在高大的殿堂中,使心意獲得廣大的空間,隨意舒展而寬綽有餘。

在封建社會裡,山野村姑、小家碧玉絕不是女性美的「正宗」。這實際上是等級制度的反映。在以家族製為特徵的中國封建社會中,貴族化的女性風采是裝潢在森嚴的宗法制度門楣上的彩飾。女性美的貴族化隨著封建制度的確立和發展而日趨強化。神女雖可承歡於楚王,卻難為一般人所親近:

【原文】遷延引身,不可親附。

【解說】她引身後退,難以親近。

【原文】頩(pǐnɡ)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

【解說】她收斂笑容怒色微露,態度矜持,儼然不可侵犯。

【原文】交希恩疏,不可盡暢;他人莫睹,王覽其狀。

【解說】交往稀少恩愛疏淺,不能向她傾訴衷腸;別人不能親眼目睹,唯有大王能獨覽她的情狀。

4、神秘莫測,不可企及

宋玉描寫的巫山神女,本來就是出現在夢中的一個虛無飄渺、神秘莫測的形象。夢中的神女高貴典雅,而又風情萬種;栩栩如生,而又杳無影蹤。楚襄王對神女苦苦追求,卻突然之間「闇(àn)然而暝,忽不知處」(忽然一片昏暗,不知身在何處);伊人已去,而襄王仍「惆悵垂涕,求之至曙」(惆悵落淚,祈求她直到天亮)。巫山神女的形象實際上是人們心中慾望的幻象——這種人的慾望永遠召引刺激著人們,卻永遠不能得到滿足。然而,又正是人的這種情慾推動著生命運動和精神運動。

《神女賦》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集中描寫女性美的美文。此前的文學作品中對女性美的描寫只是片段的、局部的,而《神女賦》則以女性美本身為對象,展開全方位的精彩描繪,它所奠定的中國傳統女性美的範式,影響長達兩千多年,直到今天。此外,《神女賦》的心理描寫,也同樣具有獨創性,堪稱典範。試看以下辭句:

【原文】似逝未行,中若相首。目略微盼,精彩相授。志態橫出,不可勝記。意離未絕,神心怖覆。禮不遑(huánɡ)訖(qì),辭不及究,願假須臾(yú),神女稱遽(jù)。

【講解】她似乎要走卻又想留,心中彷彿充滿未了的思慕。她只微微瞟我一眼,卻已傳出風情萬種。心思意態表露無餘,難以一一描述。去又不忍依依難捨,卻又惶恐不安,方寸已亂。她匆匆欲去,告辭的禮儀未盡,離別的話兒沒完。我懇請她稍作停留,她卻斷然表示馬上就走。

這種去留之間複雜的心理,矛盾惶遽的心態,遲疑不決的舉動,都表現得惟妙惟肖,十分準確。《離騷》雖然也有複雜矛盾的心理描寫,但那主要是一種政治心態。而《神女賦》則開創了文學史上情愛心理描寫的新階段,此後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情愛之作,幾乎都沒有擺脫《神女賦》的巨大影響。

巫山神女文化是植根於中華民族心靈深處的一種精神追求,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1、在巫山神女神話中,積澱著中華民族獨有的心理特徵。中華民族關於美與愛的觀念是與巫山神女聯繫在一起的,巫山神女是我們民族的愛神和美神。

2、巫山神女神話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主要表現在:

首先,巫山神女神話不僅提供了一個永恆的文學題材,而且提供了一種人文精神;它不僅為中國文學提供了一個有關情愛的原型意象,而且提供了一種審美空間和審美情調;它不僅為中國文學提供了一個卓越的浪漫主義文學範本,而且提供了一種藉助於夢幻表現人的精神追求的創作方法;它是中國「夢文學」的淵源,又是中國「文學夢」的濫觴。其次,它衍生出一系列巫山神女的典故,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既古老幽深而又永遠新鮮的文學意象和文化符號。「雲雨」從此成為中國文學中的愛情的經典象徵。

3、巫山神女神話具有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的功能;在當代旅遊文化的建設中獨具風采和魅力,是一筆可大力發掘的寶貴資源。

推薦閱讀:

【原創】演繹曹子建《鷂雀賦》:小雀兒可以戰勝大鷂子嗎?
小說《諾丁》S01E021爺爺認死理不聽勸,諾丁田野偶遇泰山
上聯:弓雖強,順勢昌,雙曰重疊美猴王。下聯怎麼對?
世界上只有鬼怪傳說,為什麼沒有神仙顯靈的傳說?

TAG:文化 | 三峽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