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原喪葬習俗

人生最關鍵的無非是生與死,所以人們把死看得也很重要。人們認為在冥冥中有一個另外看不見的世界,生與死不過是一步之遙。活著的人們雖然看不見另一個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另一個世界似乎都很清楚地看著活著的人們。因此,活著的人們不管願意不願意,對死去的人也決不敢有絲毫地越禮造次,循規蹈矩成了喪禮對死者無上的尊敬。人的社會性,也就決定了喪葬禮儀在有關人生的各種禮儀中,是最為繁複、最為講究的。舊時,喪葬儀式複雜,尤以民國年間最為繁瑣,習尚厚葬。因喪葬變產拖債以盡孝道者大有人在。 漢族舊時歷來沿用土葬,故選墳塋地必請陰陽先生,「八卦」定位選取風水之地,祖輩相沿,依次埋葬。由墳地狀況就可以看出家境貧富,權勢之家墳地有石人石馬、豎碑誌銘,一般平民從簡。境內喪葬,一般分為裝裹、停屍、入殮、報廟、開弔、出殯、埋葬、復三、守制與祭奠等儀式。裝裹。病人在垂危時,要準備壽衣,除富戶人家早已準備好外,一般人家都現找人縫製,咽氣前要全部穿戴好。裝裹時不準慟哭,要強忍悲痛。兒女們七手八腳,忙不迭搬動不能動彈的四肢,為其穿好「裝老」的壽衣。不論春夏秋冬,「裝老」壽衣都是棉襖、棉褲、布鞋、布襪,外罩棉袍。所有衣服不系扣子,不系褲帶,襖上系幾根飄帶,褲子系一根藍帶子。民間認為如果用扣子扣死了,褲帶勒死了,亡者難轉世。所以連繫在襖和褲子上的飄帶,也必須系活套。裝老時忌穿帶毛的皮衣服,怕亡者轉世為動物。穿好裝老衣裳後,簡單為亡者整容(剃頭、刮臉、盤頭髮等)。停屍。人死後,先放在門板上停屍屋門側,屍仰卧。也有的地方將屍體擺放在正屋的正梁下。要為死者在袖內裝幾塊白麵餅子,用紅繩扎住袖口,謂「打狗餅」,以防到陰曹地府被「狗咬」;死者口內放一枚銅錢,叫做「口銜錢」;臉部用白紙覆蓋,全身用紅布蓋住,名曰「苫單」;在死者頭前點一盞燈,叫「指靈燈」;放一碗米,用一雙筷子頂端綁一棉球,插入米碗,供上香用,稱「萬年香」;頭前放一小瓦盆,供燒紙用,名為「孝子盆」;一切就緒後,兒女燒香焚紙,嚎啕痛哭,叫做敬「禱頭紙」。長輩故去,晚輩穿戴重孝。其子女、兒媳滿身白衣,外套白大孝衫,腰系麻辮,頭頂麻殼,謂「披麻戴孝」。披麻為重孝,只有死了父母才披麻。外人見了孝子披麻的位置就知其是沒了父親,還是沒了母親,披在左肩頭上的麻是父親去世,披在右肩頭上的麻是母親去世。侄兒、侄女輩只穿滿身白衣,不系麻辮。孫子輩穿白衣,戴白帽,上綴紅三角。外孫白帽上綴藍三角。女婿穿白鞋,冠白帽,扎白腰帶,曰「三腰孝」。一般賓朋只在帽上纏一白布圈或白布纏臂即可。家裡派人分頭報喪於親戚,特別是出嫁的女兒。女兒聞知噩耗,披麻戴孝前來奔喪,距離較近者邊走邊哭,一直哭到靈前,遠道而來者,進村開始痛哭。同時請「主兒」(男死報其外祖或表兄弟,女死報其娘家侄兒)共商喪事。入殮。富有人家,生前備有棺木者,死在夜間,翌日日出前入殮;死在白天,待太陽落山後入殮。家境貧寒,生前尚未備棺,往往停屍幾天,待買回棺木方可入殮。據說停屍越久對死者越不好,叫「背炕板子」,是陰間對死者的「懲罰」。入殮時,先在棺內鋪一層穀草,上面墊被褥、衣物。孝女或兒媳為其縫一個三角形枕頭,到野外裝土,邊裝邊哭邊縫口,枕於死者頭下。棺材底、死者背下必裝的「鎮物」品是:籮底、神曲(一種藥材)、七個紅棗(早逃生)、七個制錢,外加「五穀」。入殮就緒後,封棺釘蓋(暫不釘死,留待「主兒」或外出的孝子回來驗屍再釘),舉家致哀。棺材的外邊通體油漆成紅色,裡邊裱藍色。兩頭,尤其是棺材大頭,要進行彩面。最講究、最好的棺材是「松木棺材、柏木堵頭」。松木耐漚,阻擋穿山甲吃死人的腦子。棺材的厚度可二三寸、半尺,甚至七八寸、一尺許。窮人家的棺材就很難講究了,常常是五分板的楊柳木棺材。活著的窮人們常說,活著有口糊糊喝,死了有個五分板棺材就行了。靈柩停好之後,棺材大頭前邊,正好是進堂門處,擺設一張桌子,桌子前邊用白麻紙掛上圍裙,稱為「靈桌子」。靈桌上香火不斷,白色蠟燭晝夜長明。靈桌上放一個黑色瓷缽,每頓飯往缽里放一點,至出殯填滿,埋到墓里,稱為死者的「遺飯缽」。靈桌上放一隻盛著半碗半生不熟小米的白碗,碗里插七根上包棉花骨朵兒的芨芨棍。停靈第三天用棉花骨朵兒沾水為死者洗眼。出殯那天由陰陽先生將此碗用菜刀劈碎,名為「斬殃碗」。這隻碗的碗底要鑿一個洞眼。據說這隻碗是死者的靈魂到了陰間之後,閻王逼其喝「迷魂湯」用的碗。碗底鑿一個洞眼,蒙哄閻王,「迷魂湯」從碗底漏下,可以少喝,來世投胎做人可以更聰明些。靈桌前邊地上放一個陶瓷瓦盆,停靈期間盛放紙灰,出殯那天由長子摔碎,名為「摔瓦盆」。「摔瓦盆」在民間可是一件非同一般的事情,因為它和繼承權相關。一般要由死者的長子來摔。死者如果沒有兒子,又有一份可觀的家業,生前又沒有正式過房明確繼承人,這個「摔瓦盆」的差事就變得炙手可熱,同姓中按親疏關係,爭奪「摔瓦盆」。摔瓦盆掙家業,誰最後爭得了「摔瓦盆」權,出殯時為死者摔了瓦盆,誰就名正言順地掙得了死者的全部家業。得到家業後,品行特惡者,全部拿走,連死者的遺孀都無存身之地。死者假若窮得丁當響,又沒有子嗣,瓦盆就分文不值了,只好求一個好心人將瓦盆一腳踹碎了事。堂屋停好靈柩之後,在緊挨堂屋的房檐下搭起一個龐大的靈棚,擺放若干張桌子,以便擺放送來的供品。人死三天,在大門前掛「歲頭紙」(告天紙)。歲頭紙用麻紙製作,一歲一張,天一張地一張,剪成連環長條形,綁在一根六七尺許的木杆上端,分男左女右掛在大門外。寫一張「訃告」,俗稱「陽狀板子」,寫明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孝男、孫男名字,粘於木板或土坯上,立於大門前。同時,用白紙寫一張「恕報不周」的「報」貼於大門外。停靈期間,陰陽先生要做好一切喪禮中用的用品,諸如孝男們戴的紙孝帽子、拄的喪棒、找的紙幡子、送路時用的「紙掛子」紙褡褳;孝女們頭上戴的麻網子、紙箍子;孝男孝女戴的「眼帘」,以及紙做的童男童女、大庫殿、轎子、車馬等等。大凡辦喪事,都要雇一班吹鼓手,當地人稱「叫鼓匠」。「叫鼓匠」有「二送子」和「節紙」兩種形式。所謂「二送子」,就是出殯前一天的下午吹鼓手到喪家,晚上「送路」、「祭奠」,第二天出殯。吹鼓手為六人,這六人的吹打分工是:走街時二人吹大號,二人吹嗩吶,一人挎鼓擊點,代打小銅鑼,一人擊小鑔,代打疙瘩鑼。如果是「節紙」,出殯前兩天的上午吹鼓手到喪家,中午管飯,晚上「送路」;第二天,一整天前三後四(上午坐場吹打三次,下午坐場吹打四次)吹打一天,中午行香,晚上祭靈;第三天出殯。出殯時吹鼓手增二人,同吹長號。至於請和尚、道士為死者超度亡魂念「大經」者,因需錢財較多,非一般人所能,民間為數甚少。吹鼓手們除了頭上戴喪家發給的「孝圈」外,走街活動時,還要穿自備的「白號衣」。走街時,滿眼白色,營造出濃濃的喪事氣氛。從破了孝那天起,或鼓匠到了喪家之後,遠親、近鄰、生前好友們陸續端送「三襄飯」,即三盤饃饃(一盤四個)、三碗白米飯、三碗菜(葷素不等)。每接一份,吹鼓手都要擊鼓、吹號、鳴喇叭(長號)。送「三襄飯」的人要焚香、燒紙、跪拜。孝男孝女們要跪在靈棚內供桌兩側跪迎。孝子用盤子擎上「孝圈」,舉眉跪送給送「三襄飯」的人。閨女、女婿要端送「桌面」。「桌面」是五樣:五盤、五碗。端送「桌面」時,吹鼓手要全班出動。吹吹打打到村外迎接,直到把「桌面」擺放在靈棚的供桌上。整個停靈期間,孝男孝女(兒子、閨女)見了人,不分長幼,要跪地磕「爬頭」,即見了人不作揖,趴地叩頭,代為死者免罪。報廟。舊時人們信鬼神,第三天晚上要「報廟」。喪家事前約鼓樂僧道,由長子挾告天紙辭靈一齊出門,其餘孝子緊隨其後,赴就近的城隍廟或五道廟「報廟」。一路上燈火通明如白晝,鼓樂齊鳴,賓客混雜,經過寺院、十字路口要焚香點紙。抵城隍廟或五道廟時,孝子跪地將告天紙取至神前,左右各繞三匝,孝子起立出廟門,將廟門緊閉,孝子跪門前以石擊門,高呼死者三次,然後俯告天紙痛哭而返。長子由兩人攙扶,其餘孝子一個拉一個後衣襟,一直哭回靈前,把告天紙放在靈柩的大頭上,意即請回亡魂,再重燒紙痛哭。女子不上廟,女兒、媳婦在大門外等候,待報廟的回來,把事先準備好的飯菜倒出去,燒紙後哭著回靈堂,叫做「接紙」。也有的地方把報廟叫「選路」,即孝子身穿上孝衫,頭戴上孝帽,兒子們拄上「喪棒」,捂上紙做的眼帘,長子扛上引魂幡,肩背上紙搭褳;街門口分男左女右(指死者)掛上「紙掛子」,女眷們穿上白大襖,腰系白羅裙,守候在街門口。孝男們前疏後親,長子壓後,一溜排走街串巷,到村中的每一個大小廟宇去焚香、燒紙、叩拜。全村無論有多少廟宇,都要——走到並叩拜,最後到五道廟。在五道廟跪拜完,長子將肩背的紙搭褳拋擲,引來圍觀者轟搶。從此,孝子們展腰直身,也不再哭嚎,吹鼓手們不再吹嗩吶。而是要換簫笙管,擊鼓者換敲「脆鼓子」、小銅鑼、梆子。此時的排隊要換過來,長子護著靈牌,走在最前面,與守候的女眷們會合。女婿懷抱靈牌,閨女(長女)用襖衣襟抱上「千斤石」,一同回歸靈堂。所謂「千斤石」,指的是「紙掛子」下邊吊的一塊石頭。「紙掛子」是陰陽先生按一歲一張「小官紙」(小麻紙),再加天一歲地一歲兩張紙做的上窄下闊、塔形、紙條下垂飄擺的圓形紙團,從上到下,由一根細麻繩貫穿,紙條以下繩上穿一個白面饃饃,最下端綰拴一塊小石頭,即是「千斤石」。「送路」時,按死者男左女右,用一根杆子把「紙掛子」在街門一邊挑掛起來。「送路」的鼓聲一響,號聲一吹,圍在門口的觀者們蜂擁而上,爭扯「紙掛子」上的紙條,最主要的是爭搶那個白面饃饃,據說吃了這個饃饃,可以治好夜裡「咬牙」的毛病。開弔。喪禮的舉辦是按家庭經濟狀況而定規格。所謂「富不可窮葬,窮不可富埋」。富有人家有停柩49日盡「七」的。這期間,院內搭靈棚,門前搭牌樓;請畫工畫棺柩,做「金山」、「銀山」;扎「二十四賢孝」、「童男童女」、「開路將軍」、「打路小鬼」,糊「孝幡」、「燈幡」、「香幡」等。開弔時,邀和尚做佛事,請道士誦道經,還要訂兩三班鼓樂吹打。一般人家停柩七日,畫畫棺柩,做些簡單的紙紮,請班鼓樂也就了事。貧苦之家停柩三五日即行出殯。停靈的天數無論幾天,均為單數,不可雙數,這是最大的忌諱。不論貧富,按例都要在出殯的前一日舉行「開弔儀式」,俗稱「燒紙」。先由東家「上供」,孝子孝女、侄兒男女、孫兒外孫都要把孝衣、孝衫、孝帽、孝箍、眼帘等裝戴整齊,喪子們拄上「喪棒」,分男左女右跪於靈堂前。爆竹三響,焚紙,行四叩首禮,原位跪守,叫做「跪靈」。燒紙開始,按「主兒」、「親家」、親友遠近依次進行。贈禮薄厚按與死者關係遠近而定。親近者除了兩盒「雲卷」、三盒「豐糕」外,外加輓聯布和錢若干。開弔儀式由主祭官主持。凡來祭奠者,把祭品擺在條盤內,由一人端上,祭奠者跟在後面,出大門外繞一遭,鼓樂伴奏,返回靈堂後,祭品放在靈桌上,主祭官唱明祭奠者身份和祭品,祭奠者行四叩首禮,跪靈孝子陪禮,喪禮儀式莊嚴肅穆。還有的地方管「開弔」叫「祭」。「祭」有主祭、陪祭,主祭居左,陪祭居右,由主祭者插香。二人一同面向靈柩作揖叩頭之後,陪祭者跪著不起,主祭者再站起來,作揖跪下叩頭,連續三次,主祭者從靈棚供桌右邊走到堂屋門檻外,面棺跪下,堂屋裡有人用盤子端過酒壺、酒杯,連斟三杯,每一杯由祭者舉眉之後潑灑在地上,潑灑最後一杯時叩一個頭,從左邊回到靈棚原跪拜處,依然是作揖叩頭,等到叩第三個頭時,始終跪在那裡的陪祭人一同叩頭站起身來,互相對面作揖。主祭人要彎腰哭泣,其他孝男孝女們也一同哭泣起來,陪祭人要作出勸哀之舉,立即止哭,就算一人祭祀也是如此。陪祭(陪跪)是女婿、外孫子、外甥的差事。如果祭的人眾多,一人很難堅持到底,就輪換陪祭。賓朋們祭完之後,孝男孝女們祭就簡單了。孝男孝女們祭時要撤去「墊子」,跪在土地上。既沒有陪祭的,也不做灑酒的程序,只須磕「懶頭」(跪在那裡連磕)即可,而且還可以幾個人一撥連起來同祭。出殯。死者死亡的第三天,由陰陽先生到墳台上「劃穴」(埋死人的位置),破土打墓。墓的深淺度有定數,淺者七八尺,深者一丈四五尺。打到墓穴規定的深度之後,平行向里打一個放置棺材的洞,叫「穿堂」。夫妻死亡後,必須是同穴同墓,埋在一個墓冢里。先死的叫打「生墓」,後死的把同一個墓穴打開,叫打「熟墓」。民間還有「配死魂」的習俗,即未結婚的男子和未結婚的女子死後,經過兩家協商,猶如過「喜事」,把兩個屍體埋在一個墓里,死後結為夫妻。當然,不是兩個人同時死。先死的不論過了幾年,後死的都可以與先死的「配死魂」。出殯前夜,女婿、侄女婿等小輩出錢,雇鼓樂吹奏整夜,謂之「刮靈」。拂曉前由長孝子扶棺輕輕掀動三次,掀一次低聲叫一次「某某跟我走吧」,稱之「掀靈」,表示請亡靈離家。掀靈後至出殯前一段時間,由孝女、兒媳等輪流致哀,哭聲不斷。出殯前夜,要由陰陽先生定出「移材」和封材的時辰。所謂「移材」,就是撤掉板凳上襯的生磚,要在選定的時辰撤,不能想撤就撤。「封材」就是把棺材蓋用大鐵釘子釘死,這也要在選定的時辰釘,不能隨便釘。釘棺材時,先由長子用斧子輕輕釘三下,一邊釘,一邊呼喚父親或母親「躲釘」,然後由木匠用一塊紅布裹住斧柄,用大鐵釘子哐哐釘死。清晨,「起靈」出門。在出大門時,孝男孝女跪在靈柩前,僧道鼓樂念經吹奏。由僧道鼓樂和孝子順時針繞棺三周,逆時針繞棺三周,謂之「懸棺」。懸棺畢,由長子摔「孝子盆」,孝孫執「引魂幡」,起靈,孝子孝女皆嚎啕大哭。由32人或24人作杠夫,棺柩放在杠上,孝子拉靈,孝女、兒媳等在靈後,頭蒙白布哭送,叫做「送殯」。行至村外,孝子止哀,鼓樂僧道全部免去,僅孝子隨棺去墓地,恭移棺柩入墓,墓內置「遺飯罐」、「板瓦」、「五色石」。入墓後先由孝子順墓轉三周添三杴土,逆轉三周添三杴土,然後眾人添土成丘,墳頭栽一株柳樹,曰「墳樹」。埋時,不準用腳掘,只能平鏟。上腳掘土即為「掘根」,掘根就是斷後,萬萬使不得。靈柩抬走之後,家裡要做「打鬼安神」的儀式,由陰陽先生手持七星寶劍,一邊念咒主事,一邊掌劍揮舞,還要在屋子裡大把地拋灑炒熟的小豆,名為「打鬼豆子」。堂屋裡因停靈挪過的各路神仙,要——擺正,回歸原位。埋完了墓,壘起墓冢堆,把「引魂幡」插埋在隆起土堆的正中間。在墳堆一頭、死者腳蹬的方向處,用「土基」式「泥基子」搭蓋一座小屋,埋墓即全部結束。人們從墳上歸來時,吹鼓手到村邊一路吹打著去「請靈」,一直到把「靈牌」放置在堂屋供靈的位置上。從墳上回來的人們進街門時,一個人手端一碗早晨的紅豆粥等在那裡,都要吃一口才能走進去。有的地方將孝服團好,從牆上扔過去,依次在準備好的一盆清水和一把菜刀前站定,雙手在盆里蘸水,然後用濕手翻一下菜刀,口含一塊糖進院。此俗稱是避邪,因為清水象徵照妖鏡,菜刀象徵門神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中午飯富戶吃油炸糕或黃糕,差一點的戶吃黍子糕或高粱糕。開飯之後,吹鼓手要吹打,名為「打席」。同時拿來分紅黃藍黑白五種顏色選其一種顏色、裡邊裝著五穀的布制三角口袋,掛在堂屋的門頭上,百日後取下來,到墳上燒化。外人一見此布袋,即知死者未過百天。至於掛什麼顏色的布袋,由陰陽先生按死者生死年月日時定奪。而世人認為黃色布袋最好,是修下了;黑色布袋最差,是損下了。其他顏色則為不修不損,平平常常。出了殯之後,三天忌門。所有弔喪的客人必須在午飯後離開。如果當天不走,就得「服了三」,也就是三天之後再走。凡是在喪事期間外借的傢具、物件等,必須在當天送還,而且要送給幾個饃饃,以示不「白用」。晚上要設「謝宴席」,答謝在喪事過程中幫過忙的人們。復三。埋葬後第三日,至親晚輩隨孝子孝婦攜帶祭品,赴墓前致祭,謂之「復三」。哭祭後,孝子孝婦將頭上麻殼、麻辮全部在墓前焚燒。有的地方當天下午後半晌時,由孝子一人提壺水,到墳上去點江水。點江水時,用壺嘴細細地斟水,圍繞墳堆順轉三圈,倒轉三圈,如此連點三天。第二天點江水時增加一人,第三天孝子們一齊出動,全數到墳上點江水。出殯之後,要連燒三夜「離門紙」,讓鬼魂離門而去。祭七。父母從逝世之日起,每七日焚紙祭奠一次,孝子白天去墳墓祭奠;孝女、孝婦晚間在大門前哭祭,共祭七個「七」,謂之「祭七」。如果「祭七」時恰逢「七」的日子(初七、十七、二十七),叫「犯七」,要粘上小旗,上墳時一路在路邊插小旗。如果「祭七」時逢八(初八、十八、二十八),叫「犯八」,要粘小傘,上墳時一路在路邊插小傘。過「五七」時,出了聘的閨女一定要回娘家為死去的父或母過「五七」,夜裡要坐在道路口長哭不歇。據說過「五七」這天夜裡,陰曹地府的五殿閻君要拷打死者的亡魂。而五殿閻君恰巧沒有閨女,聽到女人的哭聲,閻君問鬼魂,誰在哭你啊?鬼魂答:是我閨女。閻君動了惻隱之心,長嘆一聲說,唉,你比我強,我連個閨女也沒有,你還有個閨女,有人心疼你,回去看看你的閨女去吧。自然也就免去了一頓痛打。過每個「七」時,都是頭天下午上供,第二天上午上墳,夜裡「送紙」。過完了「七七盡」,喪事才算完全結束。之後,便是清心寡欲,潔身守孝三年。在三年之內為「新墳」,除了每到周年時上供上墳之外,過其他「鬼節」時,要比舊墳提前一天上供,提前一天上墳。在三年守孝期間,孝子要不貪色、不娛樂,不到人多歡娛的地方去,時時日日為失去父或母百感哀思,泣血頓首。
推薦閱讀:

陽泉平定縣喪葬習俗
《民間喪葬習俗》丨葬禮的含義並不是goodbye,而是see you later
替老人穿壽衣時再傷心也不能哭出聲,原因有兩種說法!
傳統還是創新?——關於喪葬文化的幾個想法
過去辦喪事請鼓匠班,除坐吹、走吹,還有什麼演奏方式?

TAG:習俗 | 喪葬 | 喪葬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