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把佛道儒三家思想精髓分別用一句話概括?
儒釋道三家合一,是不爭的事實。從歷史看,佛教傳入中國是在漢朝時期,到了三國時代,儒釋道三家同源說開始萌芽。《吳主孫權論述佛道三宗》,孫權將儒釋道三家相提並論。三國歸晉後,玄學更興(「老、庄、易」三玄,這是繼百家爭鳴之後中國的第二次文化高峰),佛教由於傳入中國時間不久,尚不起眼,故就隨順眾生,依附時代的主流——儒道兩家來弘揚佛法。
當時的佛教高僧,不但要懂得儒家經學,更要精通三玄之學(你懂的我懂,你不懂的我也懂),不然難以契機,佛法就不好推廣了。而道家老莊和佛家般若,兩學本質近似,DNA天然無別,加上老莊是當世絕對的文化主流、是當時的文化主旋律。這就要求當時的佛教高僧,除了會佛法,還必須是精研老莊的第一流學者,不然,一則「高」不起來,無法取信於人;二則不精老莊就只能關起門來自嗨,那粉絲何來?所以在佛教就有了道生、僧肇、道融、僧睿等高僧,他們在出家之前就已是天下聞名的一流大才(老莊專家)…正因為這些因素,佛道兩家如同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更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而儒家,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了歷朝歷代用國家權力推行的官方正統學說。儒家推崇的群經之首《易經》,本來也是道家學說的根源。儒道同源!好了,儒道同根生+佛道一家親,於是,儒佛道三家,就水到渠成的匯合成中國文化的長江黃河。
但是,三教合一,是指的內核合一,三教之精髓如天上的圓月,無論你在印度還是在中國,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所看到的都是同一個月亮。無二無別,不同的是,由於空氣質量指數的高低,所見的清晰度和明亮度而有差別。內核固然相同,但三教的外殼卻是各有所殊,在表達方式上,在側重點上,也是各有不同的。這些不同就造成了在各自學說中那些學問不純的信徒,相互攻擊指責,發表「論文」,意圖不是為了證明真理,而是證明天下唯我家學說第一。這,就給廣大人民的視聽帶來了嚴重的困擾。實際上,在孔老釋處,這都不是事兒。
就不同點而言:
儒家側重社會性,道家側重自然性,佛家側重精神性。注意,是側重,不是「只」。這個結論,吾師N年前反覆告之反覆提示,多年學修下來,深感的確如此。
就相同點而言:
儒釋道三家對同一真理的不同表達,既是三家各自的精髓,卻又是同一個東西——「無我」。現用一句話概括
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莊子:吾喪我。
- 老子: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 釋迦:人無我,法無我。
這就是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內核,也是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精髓。
那麼,能否用一句話表達儒釋道三家思想的外殼呢?用等號試試吧
內修:正心誠意(儒)=明心見性(釋)=寂寞無為(道)
外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無邊眾生誓願度(釋)=公天下、齊物、天人合一(道)
原理: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儒)=本來無一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釋)=無視無聽,抱神以靜(道)
還有內證的過程和次第也是大同小異,如儒家七證「知,止,定,靜,安,慮,得」與道家七證「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內證過程幾乎一模一樣,佛家就更不用說了,更加詳細,方法也更多,精力有限,不再一一舉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