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詩詞大會可以走得更遠
中華詩詞大會可以走得更遠
( 作者楊芙蓉,網名一荷,廣東省技術學院文學院教授。)
在雞年來臨之際,詩詞大會可謂是送給全民的濃濃的精神雞湯。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孩童;從電視到網路、微信平台,談論最多的還是詩詞大會,誰誰的表現,專家的水平,主持人的風度如何如何。其受關注、喜愛的程度遠遠大於春晚。這對於詩人、老師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對於弘揚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也是一件幸事。然而,近日在我們珠江月詩社展開了一場關於這次詩詞大會一些細節合理與否的論爭,我覺得作為詩人群體中的一員,有必要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看看能否為以後的詩詞推廣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這次詩詞大會,我覺得成功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題目的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
攻擂賽所選用的詩詞,基本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詩詞,唐詩宋詞居多,兼以近現代詩
人如毛澤東、陳毅、納蘭性德等人的詩詞,只要熟讀過《唐詩三百首》和《唐宋詞簡釋》(唐圭璋)或者《唐宋詞欣賞》(夏承燾)、《近三百年來名家詞選》(龍榆生)的參與者,基本都能答題目。更何況,現在的基礎教育,包括小學到高中,加大了詩詞分量,這次大會的很多詩詞也是來源於課本,所以,也降低了參與者的年齡要求,增加了觀眾的興趣。
出題形式上,由易到難。九宮格里選一句詩詞,有一些迷惑項,但是因為基本是比較熟知的詩句,主要考察選手的準確性和速度。填字的題目,就更指向準確性,而有關詩詞中背景、典故、詩人所描寫的地點或者對象等等,是考察對詩詞的深入理解。相信經過各種考試的選手不難對付。
在爭奪攻擂者這個環節以「飛花令」決勝負,既是再現了古代文人的娛樂方式,也大大檢驗了選手的詩詞儲備量和心理素質。一般能挑戰的選手,詩詞儲備量絕對夠用,關鍵是能於高壓之下迅速輸出,這確實具有很大的挑戰。
攻擂者與守擂者的對決,選用的是搶答的方式,也增加了激烈性,也考察了選手誰反應更快、更膽大心細和誰對詩詞、圖畫更敏感。其中沙畫和當場畫畫來猜詩句,更是利用中國古詩詞非常具有形象性而精心設計的,非常新穎。
另外,在電視畫面的設計上,一輪圓圓的月亮為背景,配以書畫或者非常有韻味的音樂,很適合古典詩詞。百人團的答題情況,萬箭齊射又具有動感和現代性。
二、參與面加大,提高了競技性、趣味性和不確定性
百人團的參與,增加了受眾面與趣味性。百人團的組成、集訓首先是一個宣傳和強化過
程,也是讓團友們不僅是競爭對手也是建立友誼互相取長補短的一個良好契機,估計這個形式也是受到了很多娛樂節目的啟發,由更多的人觀戰到更多的參與,由象牙塔走向平民百姓,增加了受眾面。這樣,凡是對詩詞有興趣或者有一定基礎的,可能都會成為百人團中的一員,也有可能挑戰擂主成功而備受矚目。所以,這次的百人團成員中有七十二歲的老人,也有十歲的小孩;有專業的中文教師,也有農民、工人,這裡以詩詞為語言,以詩詞為標準,一起走進詩詞的王國。
攻擂與守擂的輪輪轉換,極大地增加了趣味性和不確定性。除了最後一期總冠軍決賽是
按照前九期的擂主次數而選定,其他每場都是現場從百人團中選出四名攻擂者。攻擂者的最後勝出,不僅取決於自己是否答對了所有的題目,還取決於百人團中打錯的人數。這就大大增加了趣味性與相關度,使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讓誰可能成為新的擂主增加了懸念。這就有了故事性和觀賞性。觀眾也因為有自己心目中期待的對象而期期觀看。
三、主持、點評與選手的互動
董卿作為詩詞的主持人,落落大方,言辭和氣氛調節也很得體。在這個過程中,介紹白茹雲的詩詞歷程,在病魔折磨下,那麼樂觀堅強,用詩詞濡養心靈和面對現實的困境,也是一堂人生勵志和詩詞精神功能的一次宣講,算是一種堅韌人生觀的再現。還有,介紹「門前流水尚能西」的詞時,引出七十二歲的老人陪著外孫開始學習詩詞;解讀「化作春泥更護花」時介紹貴州山區的中學老師,為他們的情懷和執著而感動......這些跟古代詩詞的修心養性的目的十分吻合。古人學習詩詞,更多的是用在生活中。而且,所謂文如其人,我們看到的詩詞,不僅是美麗的文辭,更多的是詩詞背後那顆對待社會、人生、他人的一顆心,並從中得到激勵和效仿。
作為評委的四位嘉賓,也搭配得很好。康震教授是古代文學的教授,研究、欣賞古代詩文算是很全面,又在《百家講壇》講論過很多課程,口才很好,還會畫畫。他對重要詩句的點評立足於大處,還是比較到位的。蒙曼和王立群是歷史學方面的學者,著重從詩詞的來源、歷史典故上解讀詩詞、人物背景,也體現了中國詩詞的「知人論世」的解讀方式,增加了觀眾的理解深度。
主持人和專家點評也延緩了比賽的節奏,起到放鬆氣氛的作用,讓大家可以慢慢享受這個過程。
然而,任何一件事件,總有它可以改進的地方。最近網上盛傳關於對這次節目的一些瑕疵,我們更願意相信大家是本著愛護央視這樣一個大的影響力廣泛的平台,格外期待她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期待我們心中最美的古典詩詞得到更完美的展現和推廣,而不是懷著一顆不平的戾氣之心而發泄怨憤。在這個前提下,我們討論可能改進的地方。
一、這次大會變成了背詩大會
提出這些觀點的,我想主要是在進行古典詩詞創作的詩人。誠然,如果全民不僅會讀詩還會寫詩,那是相當美的事情。可是,這件事在古代讀書人中也做不到,在今天更是困難。古典詩詞是一個非常小眾的文體,不僅受到各種格律的桎梏,更有創作天賦的限制。會寫文章的人不一定會寫詩,這是文體差別使然。
而且,作為傳統文化復興中很重要的一環,普及古典詩詞,央視能於背誦詩詞中講解分析詩詞繼而引申到人生、社會的各個層面,我覺得已經在古典文化宣傳方面取得了很重要的進步了。即使詩人創作,也是要以背誦、鑒賞作為基礎的,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習和借鑒永遠是創新的第一步。任何學科都一樣。
二、古典文學的博導不懂平仄
康震教授在讀蘇軾的這首《次荊公韻四絕 》(其三):「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時,將「入荒陂」讀成了「人荒陂」引發了大量詩人對古典文學教授不懂平仄的質疑。按照格律這句的平仄應該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而如果讀成「人」,那麼明顯是不合律的,由此證明教授不懂格律。
這個看法未免極端。在高度緊張的情況下,對於一些自己不熟悉的詩句,或者即使熟知而思維短路,照著稿子念錯了,也是有之的,我想誰都不會在那時對照一下格律是否有問題。但是,至少提醒我們,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專家,準備充分是必須的。另外,對於那些在學習和欣賞古典詩詞的人,平仄是古典詩詞的最重要的特點,也是音韻具有跌宕之美的體現,如果以各種古典詩詞經常出律來證明自己寫詩可以出律,那無疑是說我怕麻煩而不穿衣戴帽。穿戴整齊漂亮不是更美嗎?當然,古人也有「不以辭害意」的說法,那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者,在詩意和詞語之間選擇出現困難時,讓我們首先考慮詩意而去掉詞語平仄的考慮,這不是鼓勵我們出律的證據。
三、古典文學博導創作的詩很老乾
康震教授在最後一場比賽中朗誦了自己的詩作:「大江東去流日月,古韻新妍競芳菲。雄雞高歌天地廣,一代風流唱春暉。」
確實,這首絕句不僅不合平仄,還失粘。而且以口號的形式來表達新時代詩詞復興的良好願望,沒有古典詩詞的含蓄雋永等韻味。
這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反思,古典文學的研究與反思的脫節。在古代,因為自從唐代科舉考試就要考核詩文創作,所以,作好詩是他們的入門磚,也是必修課。而今天隨著教育的平民化、大眾化,詩詞創作已經不是主要的功課,能欣賞就足夠了。這也造成了即使是古代文學研究專家也不一定懂創作的現象。
當然,寫詩當一個詩人特別是有成就的詩人不僅跟學習,還跟天賦有很大關係,所以,允許有人專門做理論研究,允許有人創作,所謂評論者並不一定會寫,在哪個文體中都有這個現象,他們所用的是不同的思維方式。
但是,用自己創作古典詩詞的經歷來看,自己創作詩詞,絕對是對古典詩詞的認識和分析有了質的飛躍。以前覺得背得滾瓜爛熟的詩句,覺得詩人得來何其容易,然而,在反覆的詩意提煉、結構安排、韻部及詞語選擇等等方面捉襟見肘,更理解一個真正的詩人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感觸何體驗。這樣,從另外一個角度也會促進我們從更深的層次理解古人的詩意、遣詞鍊句的妙處,從而更恰當而深入地傳播古詩詞。
從欣賞及創作詩詞的角度來說,我也期待至少古代文學方面的學者,也要寫寫古詩詞。並不要求詩詞的水平多高,而是從創作和研究雙向思考一定更有利於多方面的發展。而且,我也期待以後的詩詞大會能在最後的擂主爭霸環節,增加現場創作的內容,也如「飛花令」中規定的主題一樣,現場抓鬮,寫絕句或者小令,限定時間,由真正懂得創作的專家評出優劣。這樣,古典詩詞的推廣就會像另一個深度進發。當然,這也是非常有難度和具有挑戰性的,也是一個理想的設想。
總之,從這屆詩詞大會中,我們看到了全民參與以及觀賞的熱情,也看到了參與者高水平的發揮,這對於娛樂至上以及拜金主義的社會風氣無疑很有阻擊作用,對民眾的欣賞習慣推廣古典詩詞也有啟發與指導意義。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大家不懈的努力,我們五千年文明的優秀文化傳統以及優美的詩詞韻味可以成為生活、娛樂、審美的首選。而一些不足之處也是要靠大家努力去改進,將自己置身於其中,而不只是觀望者和評判者。
2017年2月10日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新派李涵辰中華易斷語彙總
※在緬甸發現中國︱朝貢體系下的中華與緬甸之爭
※【經典圖文】中華歷史上的座右銘
※十二祿指命照形決!看你一生怎樣!後附中華絕書「十二宮星日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