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四十九集)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四十九集)

1981/7 台灣圓覺寺 檔名:08-02-49

  請掀開經本,十四頁後面「常不輕菩薩章」,最後的幾行,此地是倒數第五行最後一句。

  【雖以惡口罵詈杖石打擲。亦因毀罵而種其因。如人嫌旃檀樹。噁心斫伐。因伐樹故。香氣隨身。故知自己真心無始無終。在聖不增。處凡不減。猶若虛空。求之不可。逃之不可。佛知此故。引例發明。若悟自心。則知佛元不對佛說。】

  這個末後一段我們讀了以後,也就明白佛法常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個意思也就是在此地。譬如說現在有許多外道惡意毀謗佛法,我們聽了之後,如果說聽了很生氣這是錯誤,那這是我們自己迷惑顛倒。我們聽了應當是悲欣交集,就是又可憐他、又歡喜,為什麼要可憐他?因為這個謗佛的罪過免不了要墮落的。歡喜的是什麼?他心裏面已經有個佛號,這個佛號已經落在阿賴耶識里,將來時節因緣成熟,這個善根種子一定現前;換句話說,他將來必定成佛。但是他要先受惡報,而後會成佛,就跟此地講這個意思完全一樣。比喻裡頭尤其明了,『旃檀樹』就是檀香樹,它有很濃厚的檀香。這個人不歡喜它,要把它砍掉,一面砍,一面當然身上也就沾了香氣。砍伐「旃檀樹」這是過失,沾了香氣這是功德利益,就跟毀謗佛法聖教是一樣的意思。由此我們曉得,這個真心就是佛性,也就是真如本性,『無始無終』。在聖不增一分,聖,我們就是講的成佛,在佛菩薩這個果位上沒有增加一分,縱然在三惡道也不減少一分,所以說不增不減。

  『猶若虛空,求之不可,逃之不可』,我們人生活在這個虛空當中,諸位想想看,『虛空』裡面,我們在虛空裡頭能夠去求虛空嗎?能夠說是逃出虛空之外嗎?這都是愚人所做的,所以智者他是不會這麼做法的。這就是我們的真心是遍一切處,我們真心所具足智慧,般若智慧也是遍一切處,真心裏面所具足的萬德萬能也是遍一切處。但是我們現在顯得很可憐,智慧也沒有,德能也沒有,這為什麼原因?遍一切處為什麼原因你自己智慧德不能現前?這就是所謂說無明蓋覆,煩惱障礙,這是眾生可憐之處。但是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煩惱的根本,如果你要是能夠把煩惱的根本拔除,你的智慧萬德萬能統統起作用。像台中李老師跟大家宣布,他一定把《華嚴經》講圓滿,講圓滿之後再講一部《彌陀經》,他才往生。照他這個進度,我跟他算一算,至少還要三十年,他就是向大家公開宣布,他還要活三十多年,他今年九十三歲,他至少要活到一百二、三十歲,經才能講完。人家就能得這麼樣的自在,喜歡住世多久就能住世多久,喜歡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就走得了。

  這個原因在哪裡?二障破了!破少分的二障就能夠有這樣的功德,二障全破了那成佛了,破少分這在圓教是初住菩薩的地位。我們凡夫怎麼能夠曉得?可是我們自己要發心一定要除障礙,二障的根本就是我執、法執。我執就是我貪、我愛,與第七識相應的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就是我執,特別重的就是我愛,這是煩惱障的根本。所知障的根本就是我見,見是什麼?見解,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法執的根本。在一切法裡面,我們沒有我愛、沒有我見,你就入了圓教初住菩薩,你念佛就得理一心不亂。你還要斷不了貪愛、斷不了見解;換句話說,你這兩種障礙、兩種執著永遠不能夠突破。你的真如本性雖然具足與諸佛一樣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如果你能夠把兩種執著捨棄掉了,這就是『悟自心』!自心就是真如本性,「悟自心」就是明心見性。這一明心見性你才恍然大悟,『佛元不對佛說』,「佛」是什麼?此地是能說法的佛,十方諸佛。底下「不對佛說」那個佛是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對我們說過什麼?什麼也沒說過,一切是本有的,一切是現成的,去掉了執著就證得。可是你要想去執著去不掉,你學常不輕菩薩,你才能夠去掉。

  我這一次在南部講經,昨天我回來的時候,吃完早飯有個法師來問我,就是他們彌陀院的法師,他說有人說,大概也有個老師,上課的時候給他們講。這外道是旁門左道,他的老師講旁門也是門,左道也是道,他說佛法裡面講無量法門誓願學,那旁門左道我們當然也應該要學。這個聽的人就發生疑惑來問我,他說他聽了這個話的時候很迷惑。我說他講得沒錯,旁門確實是門,左道也是道,怎麼不能學?不但要學,應當學。你看看《華嚴經》五十三參殺盜淫妄也是道,要不要學?當然要學。但是問題在哪裡?不是現在學,你現在迷惑顛倒,你要是一學你就入三惡道。那也是道,三惡道也是道,地獄也是道,餓鬼也是道,畜生也是道,你這一學就入他那一道去了。菩薩要學是什麼?學了要度那一道的眾生,他不學地獄道,怎麼能到地獄裡度眾生?不學旁門左道,如何去接引旁門左道的眾生?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什麼時候學?我們念佛證得理一心以後才學,不是現在學。

  什麼學問都要學,就跟學校念書一樣,可是他的程度才在幼稚園,你跟他講大學研究所的學問都要學,他行嗎?如果要行的話,國家何必去辦小學、辦中學、辦大學?花那麼多錢,費那麼多精神力氣,用不著!小孩一上學就念博士班,念了幾個月博士學位就拿到了,這多輕鬆?辦不到!所以旁門左道要學,那是大學研究所的課程,不是學佛人當前的課程,這要曉得。這樣說起來,真正得道的這些高僧他應該可以學了,他為什麼不學?他是學,但是他不敢示現的學,他要公開示現的學,那就把佛法破壞了。那初學的人看某某大法師都學外道,那外道一定不錯,我們大家都跟他學外道,這就把初學的人會害死了、害慘了。所以說是功夫到了的人他只有什麼?只有在某一種機緣之下他來學。所以佛法常說,佛法是因緣法,《法華經》就是講的因緣。不明了因緣,不能夠隨順因緣那就不契機,佛法講求的「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所以經典稱之為契經,這裡頭講求的是善巧方便,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才曉得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一番苦心。「常不輕品」我們就講到此地。

  再看底下經文「如來神力品」:

  【千世界微塵等菩薩。】

  這是經裡面所說的,『千』就是大千世界,而且這個「千」還不是指一個大千世界,無量無邊大千世界微塵數的菩薩。這是說誰?

  【即法界眾生。】

  這個話說得不過分,《華嚴》、《圓覺》裡面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地方講他是菩薩,那怎麼會過分!老實說我們學佛可以講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自己的業障。我自己看一切人都是凡夫、都是眾生,都在那裡造無量無邊的罪業,看這個順眼,看那個不順眼,這是我們決定不能成就。所以我講這個大經,特別舉出常不輕菩薩,這章講得特別詳細,《華嚴經》裡面,特別著重在《四十華嚴》善財童子。如果我們真正學常不輕、學善財童子,我們這一生當中必定成佛,沒有二話說的,一定成佛。為什麼?曉得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曉得一切眾生各個都是菩薩。凡夫是誰?我自己一個。我看這個不順眼,我是凡夫,我造罪業,為什麼?我看佛不順眼,看菩薩不順眼,我不是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你自己想成佛,你怎麼能成得了佛?自己對於一切因果、事理不通達,迷惑顛倒,大乘經論裡頭,都是給我們講這些道理,我們看了、讀了、聽了就是入不進去。為什麼入不進去?就是輕慢一切諸佛菩薩,道理就在此地。不知道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菩薩,不曉得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真妄不能辨別。圓成實性是真的,依他起也是真的,虛妄的是遍計執,可是我們把圓成實、依他起都忘掉,一天到晚所起心動念都是遍計執,連學佛、誦經也用遍計執,你說有什麼辦法?這是我們造作了無量無邊的罪業。

  【因聞不輕所告汝等皆當作佛。十界同悟一心。】

  這些人聽到常不輕菩薩開示之後各個開悟,『一心』是什麼?就是理一心不亂,我們念佛法門就是理一心不亂。所以念佛法門是直截了當修一心、證一心,證得了一心,你就是佛菩薩,而且是圓教的佛菩薩。跟《華嚴經》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完全是一樣的境界、一樣的地位。別人一聽覺悟了,我們聽了為什麼不悟?我再給諸位說,你要是悟了你就沒有生死,像李老師一樣自在;不悟就有生死、就有輪迴,就天天造作罪業。悟了以後,悟了以後沒有生死、沒有輪迴,從此以後不造罪業,為什麼?因為身語意三業與一心相應。一心裡頭沒有言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像釋迦牟尼佛說經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沒有說一個字,說而無說。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一切的造作與一心相應,一心裏面沒有造作,所以作而無作。這理很深很深,前面都跟諸位說過,為什麼連這個意思是一絲毫都體會不到?所以聞法、讀經最忌諱的,就是依文解義、隨語分別,這是最大的忌諱,這是沒有辦法入門的原因。底下說:

  【故從無明心地湧出。】

  『湧出』什麼?開悟了,本來是『無明』,從「無明」裡頭湧現出來,現在放了光明。開悟了以後怎麼樣?還有許多人依舊被無明蓋覆住,所以同情他、憐憫他,發願弘經。這個發願是從本願裡面發生的,無始劫來就發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這是從本願而起的願。持經特別著重在弘揚,唯有弘揚才能夠利益眾生;唯有自己受持,才可以與一切眾生和光同流,入塵不染。不像凡夫,凡夫受不了,一入這個境界心就染;菩薩入那個境界心不染,不染就叫持經。譬如講旁門左道,他入旁門左道,他自己絕不會變成旁門左道,他在那裡面一切明了,如如不動,這就是入塵不染。我們一般凡夫一入那裡,他就學得又染著了,菩薩是不染著,所以不染著則能入,染著則不能入。這個經文我們不能夠按照這個一句一句講,我們因為時間不多。底下講這個分身就是一切的經教,像佛法流傳在中國,中文翻譯的經典有三千多部,這個三千多部經就是如來的法身。此地講:

  【乃如來言說法身也。】

  這裡頭有幾句說明:

  【末世眾生。德薄垢重。邪見橫生。正法便泯。故言滅度。】

  佛滅度了,佛實際上哪有什麼滅不滅?眾生沒有德,德太薄了,福德太薄,沒有福、沒有德,這個沒有福、沒有德的人所表現的,就是貢高我慢。所以你看《禮記》裡面,儒家的教學特別提出來「傲不可長」,貢高我慢不能再增長,不能再增加。《易經》六十四卦,特別讚歎謙卦,謙是謙虛,六爻皆吉,這是修德求福的根本。我們如果有貢高我慢在,瞧不起別人,那就是我們『德薄垢重,邪見橫生』,「邪見」是剛才講的我見。我慢、我見、我愛你有了這些東西,諸佛正法現前,你還是住在滅法的時代。菩薩對於這種情況非常的了解,非常明白,所以他懂得自心《妙法蓮華經》。人人本具,各個不無,一切眾生哪個不具足!所以這些持經的菩薩,他們幫助我開發自己自心的妙法,而後這才叫轉《法華》。如果我們連這點都做不到,你雖然每天讀誦《法華經》,你是為《法華》所轉。《法華經》是什麼東西?白紙黑字是色塵,我們在這裡講演是聲塵;換句話說,你還是被六塵所轉,你是博地凡夫,這是生死邊上的事情。如果你一聞經、一讀經就開悟,你所悟的就是自心《法華》,這時候你講《法華經》,你念《法華經》,你讀《法華經》,是自心轉《妙法蓮華經》,這是心轉《法華》,而不是被《法華》所轉。這個意思我們在《六祖壇經.機緣章》,法達禪師那一段曾經給諸位細說過。

  【千世界菩薩發願弘經。】

  這一句我們尤其要注意到,但是必須要明了,你要是沒有開悟自心《法華》你沒有辦法弘經,縱然有願也不行。為什麼?你說的經是道聽塗說,是記問之學,你自己沒悟。悟了之後,經是自己的,雖然拿著釋迦牟尼佛這個底本,講的可是自心裏面流露出來的《妙法蓮華》。同時又拿釋迦牟尼佛《妙法蓮華 經》跟自己做印證,自己的心跟《法華經》的心是一個心;自己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言語,跟釋迦牟尼佛的言語沒有兩樣,這才是真正『發願弘經』。這底下一段諸位自己去看,要緊的也就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在這品經裡頭所顯示的,是諸菩薩們的弘願無有窮盡。

  【如是豎窮橫遍。不出一心。】

  這個幾句希望大家要好好的把它記住,為什麼?你要能夠記住這兩句話,對於大乘佛法的修學,你才能夠真正的把握得到,修行的總綱領找到。總綱領是什麼?『不出一心』。不管你修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如果你都是在一心的修,都是以一心為終極的目標,那你就都對了,無論哪個法門都對,這叫成佛之道。假如你修行那個法門是二心、三心,那就大錯特錯。一心怎麼個修法?我念佛求一心不亂,看到別人參禪,不行,你那不是修一心。不是別人錯,自己錯了,為什麼?自己是認為什麼?念佛是一心,參禪不是一心,那你就二心。我這個法門殊勝,你那個法門不如我,你就三心二意了。自己貢高我慢瞧不起別人,所以這就是障礙!我們常講業障、業障,這就是業障。六根接觸六塵的環境,不能一心用事,不能平等用事,會起這些念頭,這就是你自己之所以不能成就、不能入門的因素在此地。你要曉得《金剛經》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就一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就入了一心。

  在一切境界裡頭不起分別了,曉得一切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心一了;一有高下這個念頭就不平等,就不是一心了。所以一心是平等心,一心是清凈心,一心是慈悲心。我們仔細去反省、檢點,我們幾時有過一心?從來沒有過,一天到晚在境界裡頭起心動念。自己造作這些罪業、這些過失,自己還很得意,還是認為樣樣都是自己對,都是別人不對,他不曉得這是自己的過失,別人的境界沒有對不對。這點我常常提醒諸位,去念念蕅益大師對曇生方丈的開示,蕅益大師說過「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的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換句話說,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沒有好醜。平等的,沒有真妄、沒有邪正、沒有是非,邪正、是非、好醜從哪裡來的?自己妄心裡頭變現出來的。你要讀過唯識你就曉得,是二十六個煩惱心所起現行,二十六個煩惱心是在自己,不在境界上,外境沒有,自己有。所以他不曉得修自心,不悟自心,天天在境界裡頭去做活計,他怎麼不墮落?他怎麼不輪迴?這就是不曉得「豎窮橫遍不出一心」的道理。這些菩薩們真正是大慈大悲,所以說是:

  【遞相轉勸。各各弘持。無令斷絕也。】

  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這個底下有幾句話是貫穿到前面:

  【前方便品引十方諸佛共證此心。】

  就是豎窮橫遍不出一心。在此地:

  【此中十方諸佛共囑此心。】

  可見得從「方便品」一直到此地:

  【始終一貫也。】

  底下講:

  【時不逾席而滿百千歲者。】

  這是示現的:

  【神力不可思議也。】

  一彈指、一咳嗽,這個聲音並不大,但是遍徹十方。這是顯示:

  【妙法全體也。妙法顯現。必破無明。】

  這是一定的道理;換句話說,你要想證得一心,無明一定破了,不破無明不會證得一心的。這在我們凈土法門裡面講,這個一心是理一心不亂,像事一心還沒有破無明。但是事一心,在這個境緣上已經不動心,已經得自在了,但是怎麼?無明沒有破,所以叫事一心。這種功夫更增進,力量更大了,將無明煩惱也破了一分,這就證得理一心。一證理一心自性妙法就現前,所以講是智慧大開!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教下里所說的大開圓解,就是這個境界。眾生可憐,眾生就是被無明所覆,被煩惱所障,所以六根的作用不能夠遍滿虛空法界。無明要一破這六根的作用功能就豎窮橫遍,圓照法界,這個時候你所見到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是菩薩。所以常不輕菩薩是明心見性的法身大士,不是這樣的法身大士,做不到!我們能夠學常不輕菩薩的行持;換句話說,我們就是學法身大士。漸漸的就可以入菩薩的境界,漸漸就能夠證得理一心不亂。所以此地講你要是悟了,證得理一心不亂,你的行持就是妙行。什麼叫妙?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叫妙行!

  我們今天說了、做了,阿賴耶識都落個印象,都落個種子,將來因緣聚合了要受果報。明心見性的、證得理一心不亂的這些大菩薩,他阿賴耶裡頭落不落種子?不落種子。我再拿六祖的兩句話來給大家說明,六祖在黃梅初見五祖的時候,對五祖說「惠能心中常生智慧」。假如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切所作所為還要落種子的話,他生什麼智慧?生無明、生煩惱。可見得六祖所證得的,就是一心,一心裡頭沒有無明,亦無煩惱,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作所為統統是智慧。我們凡夫一切的作為都是煩惱,為什麼?因為沒有證得一心。換句話說,我們所用的心是什麼?用心意識,用五十一心所,用二十四個不相應,所以說苦惱無邊。得了一心的人他用什麼?用四智,他用大圓鏡智、用平等性智、用妙觀察智、用成所作智,那怎麼不開智慧!所以能大師說「心中常生智慧」,道理就在此地。我們也有,我們不肯做,那要怪誰?佛菩薩說我們是「可憐憫者」,可憐憫者是你有這個能力你不做,你有一心你不用,你要用妄心,那有什麼法子?而且妄心是本來無的,真心是本來有的,一心是本有,二心本無。這裡頭有兩句,就是:

  【開悟自心。發起妙行也。以此微因必趣佛果。故供養之具。變成寶帳。】

  講到這個因真是微乎其微,但是一定成佛,為什麼?因為因地心與果地覺相應了。所以真正有志氣的人,應當求證一心不亂,應當求證理一心,在一切境緣上不要妄起分別,才相應。一天到晚在境緣上起分別、動念頭,這就是自己造成障礙,自己之所以不能夠證得;換句話說,看不破、放不下。

  【無明破則自他不隔。】

  境界就是一真,無明沒破則有十法界,有無量無邊的法界;無明一破是一真法界,你看一是真。剛才給諸位說,圓成實真,依他起也真,一真,所以說去了遍計執就是一真法界。前面做過很多比喻說過,我們一定要好好的想想,無明破才曉得,「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明破才曉得,這個十法界依正莊嚴跟我們自己是什麼關係,才曉得是一體,不是二體。無明沒有破,我們不曉得這真相,我與他界限劃得清清楚楚,這就是我執、法執。這個界限是虛妄的,是你自己迷惑顛倒的情執,自性裡頭沒有界限,所以此地給你說『無明破則自他不隔』。

  【故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沒有遠近,也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你要證得一心就入這個境界。你被無明蓋覆住,十方法界才有遠近,才有過去、未來。遠近、過去、未來在百法裡面都是不相應行法,時間、空間都是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完全是遍計執;換句話說,都是抽象、都是假有。還不能說假有,妄有,為什麼?我們講依他起是假有,根本是虛妄的。所以佛在經里常常比喻什麼?空中之花,眼睛長了毛病看到空中之花,那個有是妄有。作夢,夢裡頭那個有是妄有,不是真有,連假有都談不上,假有是依他起。那妄有是根本沒有,你自己以為有這錯誤的。底下講:

  【既悟自心。能事已畢。】

  所以宗門常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什麼事情都畢業,在大乘佛法里就畢業,證得理一心不亂這畢業。為什麼?你本性裡面,亦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統統現前,無有一法不知,無有一法不曉,無有一事不能。剛才講在這個世間上,你願意住多久就住多久,願意到哪裡去就到哪裡去,十方世界隨意往來,神通自在,這叫『能事已畢』。

  【時堪囑累。】

  這時候才有資格接受諸佛菩薩的囑咐,囑咐你幹什麼?囑咐你弘經,囑咐你度眾生。好,下課了。


推薦閱讀:

上夢下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12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2)
妙法蓮華經淺釋
妙法蓮華經通義
清代彩版《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欣賞

TAG: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