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何處覓鄉愁?

  我們過春節,其實是在尋覓鄉愁。

  1687年,瑞士有一位叫約翰納斯·胡斐的醫生,撰文記述一名患了怪病的大學生。這名大學生因為非常想家而病入膏肓。醫生給他開了許多葯都不見效,只好建議他回家休養。沒想到只是「回家」這個計劃,就令他振奮許多;在回鄉的路上,他竟然完全康復了!

  胡斐用瑞士方言把這種病症命名為「思鄉病」,並把它「翻譯」成了希臘語:他把希臘語中的 「nostos」(意思是「回家」)和「algos」(意思是「痛」)這兩個單片語合在一起,構成了新的單詞「Nostalgia」。後來,當「Nostalgia」 這個詞的醫學背景早就被人遺忘的時候,它已經作為一個單詞被許多種語言收了進去。

  「鄉愁」是一種病,根源在於你的記憶,你對家鄉的記憶。

  對家鄉的認識,只有在你走出家鄉,看到了另一處地方時,方才開始。

  人們離開家鄉,或是因為對異地的嚮往,或是因為要向上奮鬥,擺脫貧窮……但,當你千方百計登陸異地後,思鄉之情卻油然而生。

  記憶里,老家寬大的衚衕口,遮天蔽日的大樹,鄉親們坐在樹下談笑風生。天空是綠色的,那是大樹的綠蔭暈染到天上的效果。

  老家的夜晚,天藍得發黑,滿天繁星又大又亮,像一顆顆鑽石般閃耀光芒。當你輕輕入睡的時候,窗外草蟲啾唧,包圍著你的夢鄉—雖有萬千隻蟲類歌手合唱,那卻是一晝夜中最靜謐的時刻。

  鄉愁是一種懷舊性記憶。這種記憶的回歸需要一個觸媒,現實的觸媒,所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也。但令我們深感失落的是,這樣的觸媒好多都沒有了,無情地消失了:在都市的燈光污染下,我們都不太有心思去看星星、看月亮了;我們對霧霾的記憶是最近兩三年才有的—除了呼吸困難之外,它喚不起我們任何的懷舊情緒。

  當你翻閱老照片的時候,總能夠回想起一些陳年往事。但,隨著將照相機嵌入手機這一天才設計的誕生,再也沒有那些發黃褪色的老照片了—人們都在忙著即拍即刪,以便不斷騰出手機存儲卡里的空間。

  回鄉是治療思鄉病的最好辦法,因此每逢春節,許多中國人總是不顧一切要回家過年,就像候鳥要遷徙一樣。

  但你所落腳的城市在巨變,你遠方的故鄉也在巨變。只不過,跟都市的日新月異相比,中國的鄉村越來越變得不像昔日的鄉村了。2011年底,中國內地生活在城鎮的人口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全國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仍然在繼續,中西部有些村莊已是「萬戶蕭疏」—與「鄉愁」相伴的是「鄉衰」。有朋友戲言:諸如「鄉愁」、「老屋」、「祖墳」等等,都將成為歷史名詞。

  每次在農村看到那些用紅磚和預製板搭建的千篇一律的房屋,心裡都不太舒服。而今的鄉村建築比城市建築更無個性。這也不能怪農民,因為他們只能買到這樣的建築材料,他們也請不起設計師,哪怕是糟糕的設計師。就算是村裡的富戶,也不過把門樓造得更高些,瓷磚貼得更光鮮些罷了。

  那些承載你兒時記憶、那些你在異鄉魂牽夢繞的大樹小河、老屋池塘已然灰飛煙滅,無影無蹤。當你滿懷疲憊,眼裡擱著酸楚的淚,揣著一腔鄉愁,滿心指望「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能為你「撫平創傷」時,忽然感覺自己好像又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故鄉變成了另一個異鄉……

  確實,有很多事情,只有在回憶中才仍然一直存在著。有時我們根本無法再回到最原始的回憶里去,因為我們無法再重建當初的情景,而鄉愁給你的回憶上了色,讓它變得更加飄渺虛幻,令人惆悵。

    

推薦閱讀:

永遠的「鄉愁」
【同唱一歌】群星《異鄉遊子的鄉愁》18首
三絕曲:《鄉愁四韻》
《鄉愁四韻》
「記得住鄉愁」理應成為「美麗鄉村」的底色

TAG: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