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集錦(知識積累+訓練)
詩歌鑒賞集錦(知識積累+訓練)
一、了解高考要求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二、詩歌鑒賞知識積累詩歌鑒賞所涉及的內容較為龐雜,如作家的寫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習俗、風格流派、思想內容、常用的表達技巧等,再加上相當多的同學對一些詩詞的風格和表達技巧方面的術語並沒有清楚的認識,學習起來倍感困難,所以最好是掌握詩歌的一些相關知識。(一)語言風格:清新、平淡、絢麗、明快、含蓄、自然等。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語言的特點是以少蘊多、凝鍊、富有節奏和韻律。具體可分成如下幾種: ①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如王維的詩。 ②平淡。又叫質樸。特點是選用貼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平淡,平易近人。如陶淵明的詩。 ③絢麗。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 ④明快。特點是語言直接、明朗、爽快、潑辣,往往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自居易的詩。 ⑤含蓄。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詩,李清照後期的詞。 ⑥自然。即不加雕飾的率真樸素的語言。多用口語,讀來平白如話,自然生動,韻味無窮,如李白的語言被譽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二)思想內容:寫景抒情、詠物言志、邊塞征戰、即事感懷、懷古詠史、羈旅生活、惜春傷春、閨怨詩、愛國詩、愛情詩、鄉愁詩等。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三)表達技巧1、表達方式: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考查的重點是抒情和描寫。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描寫可分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景結(截)情、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明暗相襯、粗筆勾勒和工筆細描;描寫順序有:所見、所聞、所感,感覺、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的變化,遠景、近景、上下,現實和神話相結合等。2、常見表現手法:(1)整體了解:起興、渲染、烘托、襯托(以聲襯靜、以動襯靜、以景襯情)、虛寫、實寫、虛實相生、主客移位、正側面相結合、情與理的結合、欲抑先揚、欲揚先抑、象徵、聯想、想像。(2)具體感知常見表現手法:①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作者把要抒發的感情寄予在所繪事物之中,通過事物描寫來表達思想感情。例: 病牛(李綱)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該詩中作者通過塑造為了眾生能吃飽飯而艱苦勞動,以致疾病纏身的老牛的形象,寄託了作者願為天下百姓奉獻終身的思想。②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矛盾或對立的事物進行對照比較,以突出反映事物本質和表現作者傾向的寫作技法。例: 陶者(梅堯臣)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粘泥,鱗鱗居大廈。 該詩成功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前兩句寫燒瓦的人辛苦勞動卻沒有瓦房住,後兩句寫不燒瓦的人手不沾泥卻住著大瓦房。批判了封建社會廣大勞動人民勞而無獲,飽受剝削,而少數剝削者卻不勞而獲,盡情享受的不合理的社會現象。③襯托 襯托即運用兩個或兩個以上事物之間的相近或相反的條件,以其中一事物為輔,突出另一事物的藝術手法。例: 鹿 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本詩運用反襯的手法,前兩句寫空蕩蕩的山谷中看不見一個人,只是偶爾聽到行人說話的聲音,這是用「有聲」反襯「無聲」。後兩句寫霞光射入深林映照在青苔上,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這是以明襯暗。④虛、實、虛實相生A、詩歌中的「虛」。在中國畫傳統技法中,「虛」,是指繪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常常採用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就是指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裡行間體味出的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a、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或表現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例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仙境就是一個虛象,「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等,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在卻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並不在眼前,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c、聯想之境。這類虛境是借聯想而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是綿延而不斷絕的。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柳永《雨霖鈴》中云:「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後的情境: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詩人不寫戰亂中自己如何思鄉,而說家人怎樣想念自己,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麗於具體的形象畫面(對月懷人)上,令讀者馳騁想像於虛實之間,從對妻子想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對丈夫思念之切。又如高適《除夜作》中的「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亦屬此類。B、詩歌中的「實」。在中國畫中,「實」,是指繪畫中筆畫細緻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闋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之勢;《雨霖鈴》中上闋所寫的分別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在詩歌中,通俗的理解,「實」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情景。C、虛實相生 「虛」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情景,「實」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情景。「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相互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了詩的意象,開拓了詩的意境,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審美空間。虛實結合,大致有兩種情況: a、化實為虛 化實為虛,即將客觀的真實境象轉化為充滿作者主觀情意的藝術形象,也就是前人所說的「化景物為情思」。以實為虛,由具體實物生髮抽象的情思,詩歌就能產生無窮的意韻,創造幽遠的境界。下面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天凈沙?秋思》為例簡析這一手法。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此詩後兩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詩人沒有明寫佇立凝望、送別親友的依依不捨之情,而是以「孤帆遠影碧空盡」所寓言外之意去表達。末句再以「唯見」寫「不見」,以「一江春水浩蕩東去」這一景物描繪讓人生髮故人遠離、江水長流、離思無涯的聯想。在這首詩中,「孤帆遠影」、「浩蕩長江」是實,「情誼深厚」、「離思無窮」是虛,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成就了一首韻味無窮的送別詩。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枯槁的藤,蒼老的樹和黃昏疲憊的烏鴉;靈小的橋,輕流的水和村居的農家;凄冷的西風,不斷吹襲著,一匹消瘦的馬孤獨地走在古道上。小令的上段三句十八字,用九個名詞把不同的景物和諧地放在一起,看似純景,實則寓情,通過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把天涯淪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秋思》堪稱是虛實結合的佳作。 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借景抒情,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手法。 b、化虛為實 化虛為實,即把抽象感情與哲理賦予具體而生動的形象。下面以《青玉案》和《觀書有感》為例簡析這一手法。 青玉案 (宋?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碧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歷代詩家寫「愁」的名句可謂數不勝數,而此詞寫愁可謂別具一格。在詞中,作者抒寫的是由思慕佳人生髮的無限惆悵之愁情。但作者沒有明言,而是把它比作「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變無形的愁情為有形的景物,化虛為實,把閑愁之恍惚,凄迷、深廣描繪得淋漓盡致。 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多而不絕的愁緒是虛,「一江春水」是實,也同樣運用了化虛為實的手法,與《秋思》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古典詩歌中,把抽象感情賦予具體形象,往往通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實現。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一首談讀書感受的說理詩。全詩清新活潑,富於理趣。半畝方塘為什麼能如此清新澄澈呢?因為有「活水」源源而來,方塘才不會陳腐,不會枯竭,才能給人一種清新的美感。讀者由此展開聯想:人的思想就像那半畝方塘,只有不斷從書中吸取新鮮知識,不斷地更新,才能永遠充實,永遠保持一顆澄澈明凈之心。在這首說理詩中,「方塘」、「活水」為實,所寓之理為虛,作者把抽象哲理賦予具體生動的形象,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讓讀者在吟詠咀嚼中領略無窮意趣。⑤主客移位主客移位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法。所謂的「主」,指抒情的主體,即抒情主人公;所謂的「客」,指抒情的對象,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或物。明明是自己思念對方,卻說是對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獨難耐,卻說是對方盼望團圓;明明是自己不忍離去,卻說是對方難以割捨……總之,主客移位就是借寫對方來表現自己。比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千古絕句無疑是這首詩的詩眼,飽含強烈真摯的感情,把詩人獨處異鄉,又恰逢重陽,因而孤寂無奈的凄清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3、4句詩人高妙地變換了角度:不寫自己了,翻轉一面,從對面著墨。後兩句的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詩人不在內。其實還是通過寫對方來表達自己思念親人的感情。3、修辭:比喻、諷喻、對比、借代、擬人、對偶、誇張、反問、設問、反覆、反語、委婉、互文、用典、疊詞等。注意: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等表達技巧有時在一首詩歌中並不是單純地運用其中的一種方法,而是把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運用,所以在鑒賞詩歌時,要注意這些技巧的綜合運用。(四)捕捉意象,領會詩歌意境 意象,就是詩歌中傾注了詩人的思想與詩人主觀情感的生動鮮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懷言志的憑藉與依據。因此領會詩歌意境必須從把握詩歌的意象入手,並由此展開聯想,進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國占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徵意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於是看到了某個意象,人們便會想到它要傳達什麼情感,表達什麼主旨。 1、「柳」。柳是經常入詩的一個特殊意象。因「柳」、「留」諧音,古人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進入詩中多用以抒發惜別、留戀之情,如《詩經?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鈴》即是此類。後來此意象又引申出思鄉懷遠的意味,如2002年全國卷詩歌鑒賞題考查《春夜洛城聞笛》中「折柳」的寓意指的就是後者。 2.「月」、「霜」等。這些意象多與思鄉、懷人有關。前者如李白的《靜夜思》、《峨眉山月歌》,後者如杜甫的《月夜》、張九齡的《望月懷遠》。 3.松、竹、梅、菊、荷、蘭等。這些意象多與人的品行志節有關。如陸遊的《卜運算元?詠梅》、林逋的《山園小梅》都以梅花的形象來寄寓詩人不願同流合污的傲岸節操;唐代黃巢的兩首詠菊詩《題菊花》與《菊》則以菊喻志,借菊花這一意象,象徵詩人的不屈鬥志和必勝信念。 4.流水、落花、梧桐、老樹、殘月、夕陽(或曰落日、落照、夕照、殘照)等。這些意象多抒發凄涼傷感之情;或發感時傷世之嘆,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令》) ;或抒孤寂落寞之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或寄羈旅思鄉之愁,如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天凈沙?秋思》);或寫悲傷凄涼,如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或寫憂愁,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等等。 5、大漠(翰海)、孤煙、黃沙、長河(黃河)、燕山(或黑山)、孤城、玉關(玉門關)、樓蘭、羌笛(羌管)、鼓角、羽檄、吳鉤、刁斗、金柝等。這些意象多出現在邊塞詩中:或贊邊關將士殺敵衛國的愛國情懷,如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或批朝廷不關心邊關戍卒的冷漠,表對守關將士的同情,如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或抒壯志未酬、久戍思鄉的感慨,如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漁家傲》)。 6、鴻雁、杜鵑(子規)、鷓鴣等。這些意象多與思鄉懷人有關。因杜鵑的叫聲聽起來像是「不如歸去」,故古人常用以寄思鄉之情,如秦觀的《踏莎行》。鷓鴣也可傳羈旅鄉愁則是因古載「其志懷南,不思北,南人聞之思家」。如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而鴻雁南北去來,流移不定,故常人詩作徵人遊子的象徵。7.蟬。因古人認為蟬只「飲露而不食」。故把它當作清高純潔的象徵;常被入詩。用來表現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駱賓王、李商隱、虞世南等詩人都曾以「蟬」名篇。有時也用蟬鳴渲染凄涼氣氛,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8、秋風 多寫離愁,如劉禹錫《秋風引》:「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人庭樹,孤客最先聞。」9、燕子 多寫初春或變遷,如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0、紅豆 多寫相思,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11、長亭 長亭多是古代送別的地點,如《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因而多寫送別或離情,如李叔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12、猿啼 多寫哀愁,如劉長卿《新年作》:「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13、烏鴉 多渲染荒涼氣氛,如岑參《山房春事》:「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 14、黃葉 多寫旅愁歸思,如王勃《山中》:「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有時渲染蕭瑟凄涼的氣氛,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 15、駿馬 多比喻志向,如杜甫《房兵曹胡馬》:「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16、浮雲 多比喻遊子,如李白《送友人》:「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另外,古人還常在詩中以「荊釵布裙」指婦女的儉樸裝束,「白雲蒼狗」喻世事變幻無常,「孤蓬」喻天涯遊子,「袁鴻」喻失所災民,「巴人之曲(巴歌、巴唱)」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謙詞),「蒓羹鱸膾」泛指家鄉風味,以「雙鯉」、「尺素」代書信,用「紅豆」、「紅葉」稱信物,「天狼」代敵寇,「細柳」代軍營,「簪纓」代顯貴,「南冠」代囚徒,「嬋娟」代明月,「綠蟻」代美酒。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五)詩歌的個人風格:大而言之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各詩家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又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形成各自的藝術風格。例如: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鬱頓挫、李白的豪邁飄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維的詩畫一體、王昌齡的雄健高昂、高適的悲壯蒼涼、李商隱的朦朧隱晦、溫庭筠的綺麗香艷、李清照的纏綿悱惻、(孟)郊寒(賈)島瘦、「韓孟詩派」的奇崛險怪、陸遊的悲壯愛國等。此外詞還有婉約、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總的說來,詩詞曲的特徵分別是「詩庄」、「詞媚」、「曲俗」。(六)篇章結構:常用的術語有層層深入、首尾呼應、有總有分、詳細得當、巧妙過渡、伏筆照應、鋪墊、卒章顯志、以小見大等。
三、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一)明確寫了什麼內容。這裡內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種感情,如鄉情、傷離、懷古、吟邊、憂思;也可以是作者對生命、社會、生活的某種見解。如何確定寫了什麼內容? 1、注意詩歌的題目。詩歌的題目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容,例: 移家別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 由題目中的「移家」、「別」可知,本詩是寫離開舊居,抒發別離之情的內容。2、理清句子的結構。詩歌的語言力求凝練,有時還要求押韻、對仗,因而不同於一般文章的語言,其句子結構有其自身的特點。①省略跳躍。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讀的時候須將這些互有連貫的景物組合起來加以理解。②倒裝現象。古典詩詞中的倒裝現象,主要包括倒詞、倒句、倒敘三種類型。 a、倒詞。所謂「倒詞」,是指詩人為了取得某種特殊的語言表達效果,有意製造的詞語錯位現象。有時為了適應聲律的要求,詩人通常運用倒詞手法。如王維《山居秋暝》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句,就是「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的倒裝。倒裝的目的是為了使「舟」與「秋」、「流」和「留」押韻。 有時為了增加詩詞的韻味,詩人也採用倒詞手法。如杜甫《秋興》(之八)中的頷聯:「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句。「香稻」、「碧梧」放在句子前面,強調詩人所吟詠的對象是香稻和碧梧,如果把「鸚鵡」、「鳳凰」都挪到前面去,吟詠對象就變為鸚鵡與鳳凰,不符合秋興的題目,且達不到詩歌現有的表達效果。其正常語序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我們所熟悉的詩詞中,採用了倒詞手法的詩句還有: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晴川漢陽樹歷歷,鸚鵡洲芳草萋萋);盧綸《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林暗風驚草);王昌齡《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遙望孤城玉門關);蘇軾《念奴嬌》:「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早生華髮);葉夢得《賀新郎》:「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黃花報霜信)等。 b、倒句。所謂「倒句」,是指詩人為了陳述某種特定的關係,將詩詞中的前後兩句對調的現象。如辛棄疾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兩句就是一個運用倒句手法的典型例子。稍有生活常識的人就知道,只有先聽到令人喜悅的陣陣蛙聲,然後才會隨興談及豐收的年景。所以它的正常順序應為:聽取蛙聲一片,稻花香里說豐年。 又如李璟《山花子》詞:「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這兩句乍看令人費解,甚至錯解。其實,這裡兼用了「倒詞」和「倒句」兩種修辭手法。首先「西風愁起綠波間」,應理解為「愁起西風綠波間」。其次兩句的關係應理解為:「西風愁起綠波間,菡萏香消翠葉殘。」意即讓人愁悶苦楚的是秋風在荷花叢中刮過,使荷花香氣飄散殆盡,綠色的荷葉漸漸褪去鮮嫩的顏色。c、倒敘。所謂「倒敘」,是指詩人為了強化某種特別的情感,將正常的敘述方式顛倒的現象。先以李煜的《浪淘沙》為例: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詞的上片採用了倒敘修辭,先寫夢醒情狀,後寫夢中況味。開頭三句說五更夢回,薄薄的羅衾擋不住料峭曉寒的侵襲;簾外是潺潺不絕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殘春,這種境況讓詞人倍增凄苦之感。「夢裡」兩句,回過來追憶夢中情事,睡夢裡好像忘記自己身為俘虜,似乎還在金碧輝煌的故國宮殿里,品味昔日的歡娛與尊嚴,然而夢醒之後,卻是「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這樣一倒敘,詞人「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痛苦情狀便宣洩得更加淋漓盡致。再如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詞的上片營造出了一個慘淡凄涼的氛圍,下片轉入對原因的質問(抑或對往事的追憶)。這裡很明顯地使用了倒敘手法,敘述秦娥回憶往昔與丈夫在灞陵分別時的難分難捨之情,以及因為丈夫久出未歸而產生的悲苦惆悵。這種倒敘手法的運用,既強化了女主人公落寞孤寂的情懷,又飽含著弔古傷今、感嘆興亡的色彩。(二)尋找詩歌的內涵。讀懂了詩歌的表層意義只是欣賞詩歌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應該通過詩句的表層意義去尋找詩歌的內涵,也就是通過作品中敘的事、寫的景或形象分析出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或觀點。這才是最終目的。要想準確的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或觀點,在尋找的同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利用已知條件(這是有效而又容易被忽視的)①藉助題干。有時讀了詩歌之後不知詩歌表達的是什麼思想感情,這時就可以藉助題乾的問答題去了解詩歌的內容和思想感情。因為題干中的問題是針對詩歌的內容提出來的,透過題乾的問答題可以約略知道詩歌的大致內容及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閱讀李煜的《浪淘沙》及注釋,完成1~2題。 浪淘沙 (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①。羅衾②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③,一晌④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間。 【注】①闌珊(lán shān):衰殘。②羅衾(qīn):絲綢被子。③身是客:是對自己被囚的含蓄的說法。④一晌(shǎng):一會兒。 a、這是一首傾吐亡國哀愁的詞,上闋寫 ,下闋寫 ,把往昔的無限歡樂和現實的孤寂凄楚形成鮮明的對比,更有力地抒發亡國之痛。 b、簡要評析這首詞運用的藝術手法和語言上的特點。 答:a、寒雨驚夢,憑欄眺望。 b、純用白描手法,語言自然、流暢。對上面這首詞的理解就可以通過已知條件(註解和第一題的題干),知道這是李後主在亡國之後寫的抒發亡國之痛的。②抓關鍵詞句,把握感情基調。例: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詩中的關鍵詞是「客愁」,作客他鄉,不免有思鄉之感。儘管詩中描繪了建德江秋夜的美麗景色,卻掩蓋不詩人的思鄉之愁。③藉助作品的注釋。例: 秋 詞(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注】本詩作於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詩人描繪了一幅雄偉壯闊的秋景,表達了自己樂觀、進取的精神,但是如果不聯繫注釋,了解詩人作該詩的背景,就不能深刻體會作者在失意時表現出來的樂觀積極的精神。 2、調動儲備知識①、確定語言特色了解一些語言特色,如平淡、平易、平實、清新、含蓄、絢麗、華麗、明快、簡潔、雋永、自然、工麗、曉暢、淡雅等等。然後,結合詩句展開分析,如從哪一句或幾句詩中,可以看出有哪些特點,寫出使用這種語言的好處。例:王維《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細讀詩意:天晚時在山中作者送別了朋友,關上了柴門。作者想到明年春天到來時,朋友(王孫)來不來呢?當然希望他能再來。寥寥幾筆體現了王維詩歌語言的清新、樸素、自然。②、定手法,判特點詩歌中,作者肯定會運用一些手法和技巧來表情達意。在解題時可從一詩一句的手法或技巧入手。當然,還必須積累一些相關知識,包括表現技巧、描寫、表達方法和辭格等知識。如敘述、議論、抒情、描寫;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景言志等);描寫上的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景結情;明暗相襯、白描、工筆、遠近景等;表現方法上的渲染、烘托、映襯、反襯、化用、虛實相生、正側面結合、情理結合、欲揚(抑)先抑(揚)、鋪排、聯想、象徵等;辭格上的比喻、借代、擬人、對偶、誇張、排比、襯托、反語、用典、互文等。解題時,應明確詩句的特點,抓住有明顯特徵的一兩個特點,用描述性語言展開。③、由外在形象,找內在意象古代詩歌很講究以形象說情、說志、說理。詩歌中一般也能找出一個人的形象或一個「物」的形象,或一件「事」的一個場景。而形象、場景一般是展示內在形象或內在意象的借物(借體),如曾鞏《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詩人在詩中首先給出的只是這麼一個景象:在東風吹拂下,尚未完全變綠的柳枝在春風中飛揚,柳絮翻飛,似乎蒙住了日月。詩中的這個外在形象卻寓含了作者的內在情感,這首詩實際上是在諷刺那些現實生活中得勢便猖狂的小人。能看出作者的這個寓意,才算是看懂了本詩。④、基本確定詩歌定位也就是說首先要確定所考查的詩歌到底是屬於哪一方面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而不至於「亂點鴛鴦譜」。就古詩題材來說,其類型不外乎以下幾類:寫景詩、詠物詩、邊塞征戰詩、即景感懷詩、懷古詠史詩、羈旅詩、懷春傷春詩、閨怨詩、愛情詩、愛國詩、鄉愁詩等等;從中表現的思想感情有:悲傷、悲涼、悲壯、哀怨、閑愁、閑適、憂愁、鄉思、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歡樂、仰慕、激憤、憂國憂民、懷才不遇等。在分析時,要從詩句表述的內容中,確定一個大致的框架和範圍,明確該詩的思想感情屬於哪一類。 以上「四步解題法」,對我們總體把握詩歌很有幫助,解題時不會陷入胡猜亂想。當然,在簡答時,應點面結合,內容和形式結合:要緊扣原詩的內容,千萬不要脫離原詩空泛而談,要用上面提到的規範的術語來解答,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答題的得分率。例如:閱讀下面晏殊詞,回答後面問題。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a、詞的上片,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作用?請結合詞句進行分析。 答案提示:詞的起首句,「菊愁」「蘭泣」採用了擬人的寫法,將主觀感情移於客觀景物,透露了女主人公的哀愁,起到了借外物抒寫心情,渲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的作用。另外,「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一句,也因對本是無知之物的怨,而使此物產生了擬人色彩,有力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在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悵觸。與蘇軾「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一句異曲同工。 b、結合意象,對這首詞上下片的風格進行分析鑒賞。 答案提示:這首詞的上下片,在意境、風格上是有區別的。這主要是因為它們所選取的意象不同:上片寫到「菊愁」「蘭泣」,寫到「羅幕」「燕子」「明月」「斜光」「朱戶」等等,情境微而具,風格偏於柔婉;下片則寫「西風」「高樓」「天涯路」「山長」「水闊」,境界開闊,風格近於悲壯。但上片於深婉中見含蓄,下片於廣遠中有蘊涵,前者由於表現手法的婉曲,後者由於藝術的概括,全篇仍貫串著意象虛涵這一總的特點。總之,詩詞的鑒賞,又離不開詩詞本身所藉助的意象和它的表達技巧,抓住了這些,詩詞的鑒賞才有章法可循。
四、做答案時的文字表達要求
1、按要求回答,明確重點。 題目要求你回答什麼,你就回答什麼,要求你分析意境、環境描寫、語言特點、修辭運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達才能有的放矢,重點明確。2、表達的過程要完整 一種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達,一定有一個過程。我們在表達這種感悟、情感時,一定要把過程講清楚。3、表達要流暢表達流暢,一是指文句通暢,二是指先後有序,三是指用語準確、表達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達流暢就容易了。示例:閱讀戎昱的《移家別湖上亭》:回答詩人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黃鶯久住渾相識,欲別頻啼四五聲。答:運用了主客移位的表現手法,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明明是詩人捨不得「柳條藤蔓」,偏說是「柳條藤蔓」拉著自己,不讓自己離開;明明是詩人離去時想與「黃鶯」話別,偏說是「黃鶯」依依不捨,凄凄啼別,讓人聯想到離別的眼淚。這就巧妙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湖上亭的依戀之情,並使詩歌充滿盎然的情趣,餘味無窮。五、賞析示例: 天凈沙?秋 天凈沙?秋思異曲同工 各盡其妙 [越調]天凈沙?秋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越調]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白樸(1226------約1306)字仁甫、太素,號蘭谷,山西河曲人,後移居河北正定。金亡入元,南遷金陵,辭不就官,縱情詩酒山水之間。《天凈沙?秋》是作者四季風景圖中的第三首,也是四首之中最著名的一首,可與馬致遠的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凈沙?秋思》相媲美。開頭兩句「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描寫了村、日、霞、煙、樹、鴉六種秋天的景物,又用孤、落、殘、輕、老、寒六字加以渲染,便給秋天籠罩上一層肅殺的氣氛。孤村、落日、殘霞是一組蕭瑟、暗淡的景象;輕煙、老樹、寒鴉則又是一組遲暮、凄涼冷落的景象。第三句「一點飛鴻影下」,增添了一個動的景物。這點睛之筆,使整個作品的形象都動起來了。動與靜融為一圖,渾然一體,給人一種生機之感。而且「飛鴻」往往使人引發思念之情,也使前面所寫的種種景物彷彿便都染上了懷念、相思的色調。作者在點明主旨之後,又加上「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青、綠、白、紅、黃五色景物色彩斑斕,相互間雜、映襯,又進一步給這肅殺的秋景增添了活氣,為懷別相思增加了幾分開朗健康的詩情。 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傑齣劇作家,散曲尤為世人稱道,有「元曲狀元」之稱。《天凈沙?秋思》寫秋天旅人的情懷。開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純粹寫景。作者只單純地說了六種景物的名稱,便讓一幅秋野黃昏行旅圖的背景活現在讀者的眼前:天色已近黃昏時分,夕照下的枯藤攀附在老樹上,樹頭幾點寒鴉。地上一曲清溪,溪上架著小橋,不遠便是幽靜的茅屋。第三句「古道西風瘦馬」,雖然還是只說景物名稱,但是這三個詞卻具有豐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蒼涼寂寥的,「西風」是蕭瑟悲涼的,「瘦馬」是疲憊的,這已不是單純的寫景了。而「瘦馬」一詞,在這裡還應該包括騎在馬上的人,這是這幅畫面的主要部分。「夕陽西下」寫時間,「斷腸人在天涯」,這才明顯地寫到旅人,寫到旅人的心情。秋天本來就容易使旅人產生悲涼之感,特別是在蒼涼的暮色中,對著荒郊蕭瑟的景物,騎著疲憊的瘦馬孤獨地走向天涯異域,他便會想到故鄉的人,瞻望漫長的前路,因而觸動情懷,引起悠悠的哀愁。作者只說了「斷腸人在天涯」,六個字就蘊含著這許多的意思。這首小令寫得自然,卻又十分精鍊。作者只用28個字,便把幽遠的秋原景色,寂寞的旅人和他那悲涼的情懷,都活生生地表現出來,所以王國維稱讚它說:「純是天籟,彷彿唐人絕句。」 這兩曲相比,同是兩幅秋色風景圖,卻各有其不同的情調,藝術上也各有其獨到之處。l、從畫面的色彩看:白曲色彩鮮明,冷暖色相間,以青山綠水寫出了秋天的明麗可愛;馬曲則暮色暗淡,如水墨點染,一片蒼茫蕭瑟。2、以作者立足的視線論:白曲如散透視,依次繪出各種景物,排鋪有序,給人以和諧平靜之感;馬曲則以「斷腸人」為焦點,將各種景物逐漸收攏,集納於人物的眼瞼、心中,是一瞬間的速寫。3、以作品情調講:白曲心平氣和閑適安謐,情調開朗,只見得秋日景象賞心悅目;馬曲孤寂凄苦情調低沉,秋景陡增鄉思。4、以構圖的畫面比:白曲是一幅純粹的山水畫,人物隱而不見,屬於「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馬曲則是一幅山水人物畫,人物瞭然可見,屬於「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六、練習:閱讀下面詩詞曲,然後回答問題1、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注]那:奈何,為什麼。前人在評價這首詩時說:「『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讀之,初似常語,久而自知其妙。」你認為這兩句妙不妙?為什麼?
2、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①這首詩前兩句寫景,你能看出當時詩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樣的?
②詩評家認為此詩之妙,妙在後兩句。請從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上作簡要分析。
③《全唐詩》錄入此詩,「落」字作「在」字,請你說說,是「落」好是「在」好,為什麼?
3、 [中呂]賣花聲 懷古 (張可久)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①這首元曲中的「美人」是指 ,「燒赤壁山」的主帥是 ,讀書人指的是 。
②曲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 。
③有人認為「讀書人一聲長嘆」的「嘆」字含義豐富,試做分析。
4、 [越調】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雙調】沉醉東風?秋景 掛絕壁枯松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四周不盡山,一望無窮水。散西風滿天秋意。夜靜雲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里。 (1)小令以單個的曲子的特徵,它與 都是元代散曲的主要形式。(2) 為什麼說在第二首小令中時間是動態的?答: (3) 試從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現的情感兩方面,比較兩首小令的異同。答:
5、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璧 (辛棄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1)「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的含義是什麼? 答:(2)「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中「青山」喻指什麼?人們引用時又是指什麼意思? 答:(3)「山深聞鷓鴣」,鷓鴣啼聲類似「行不得也,哥哥」,這裡的鷓鴣聲是什麼人的什麼聲音?答:
6、 臨江仙 (辛棄疾) 老去惜花心已懶,愛梅猶繞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無花態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帶溪雲。醉中渾不記,歸路月黃昏。 (1)辛棄疾, 人,作品集有 。(2)「花態度」「雪精神」具體指什麼?請用自己的話表述。
(3)有人認為「醉中渾不記」中的「醉」是「酒醉」,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
7、 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 (蘇軾)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踏散芳英落酒卮。痛飲又能詩,坐客無氈醉不知。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一點微酸已著枝。 [注]這首詞是蘇軾任杭州通判時(1074年初春),與杭州知州楊元素的唱和之作。 (1)填空:這首「梅花詞」凡56言,竟不見 ,但通篇透露著 的訊息,稱得上「不著一字,盡顯風流」。 (2)簡答:「花謝酒闌春到也,離離,一點微酸已著枝」,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它與上片起首「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有什麼聯繫?答:
8、 點絳唇 (李清照)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剗①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注釋:李清照 (1084—1151?)字易安,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宋代婉約派女詞人,我國第一位女詞人。18歲時,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明誠 著有《金石錄》,李清照寫了《金石錄序》,詳細的記載了夫妻共同生活和對書畫金石的愛好。他前期的詞章,多數是描寫閨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綺麗風光,風格清新明麗。北宋滅亡後,李清照夫婦倉皇南渡。公元1129年,趙明誠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她隻身經歷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後期的作品多反映戰亂痛苦的生活,感時傷懷,懷舊思鄉,風格沉鬱凄愴。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主要在於運用樸實的白描手法,善於寫細膩的感情變化,語言明白如話。在宋代詞人中,卓然自成一家。有《漱玉詞》,另有《李清照集》。 ①襪剗(chàn):穿襪行走。 (1)有人說「露濃花瘦」寫的是花園景色,你同意嗎?試簡要說明理由。
(2) 你認為這首詞神態描寫最精彩的是哪些句子?具體說說精彩在何處。(3分)
9、 菩薩蠻 (李清照) 風柔日薄春猶早,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梅花鬢上殘。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①卧時燒,香消酒未消。 [注]①沉水:沉香的別稱,是一種名貴的香草。《菩薩蠻》是李清照晚年流寓越中的作品。請從描繪的意境、抒發的感情以及表現手法上加以簡析。
10、 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①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②吹取三山③去! [注釋]:①謾:空,徒。②蓬舟:像蓬蒿被風吹轉的船。③三山:古代傳說中在渤海上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這首詞在黃升《花菴詞選》中題作「記夢」,當為李清照南渡後之作。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關於這首詞的風格,清人黃蓼園說:「無一毫釵粉氣,自是北宋風格。」你認為這首詞具有怎樣的風格?請結合有關內容解說。
【參考答案】 1、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很妙。因為本詩抒發了佳節思親的感情,九日登高,遙望故鄉,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見一對鴻雁從北方飛來,不禁脫口而問,我想北歸不得,你為何還要南來,形成強烈對比,把思鄉的愁緒推到高峰。問得雖然無理,卻烘託了感情的真摯,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要點:抒發佳節思親的感情;不得北歸,偏要南來,形成對比;無理之問烘托真情)2、十五夜望月 (王建) ①當時詩人孤獨無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涼。②後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③「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彷彿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在」字相形見絀,平淡寡味。 3、[中呂]賣花聲 懷古 (張可久)①這首元典中的「美人」是指虞姬,「燒赤壁山」的主帥是周瑜,讀書人指的是作者本人(張可久)。②曲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是傷心秦漢、讀書人一聲長嘆。(1分)③有人認為「讀書人一聲長嘆」的「嘆」字含義豐富,試分析其含義。A.嘆國家遭難 b.嘆百姓遭殃 c.嘆讀書人無可奈何 4、【越調】天凈沙?秋思 【雙調】沉醉東風?秋景(1)套數。(2)前五句,尤其是「落殘霞孤鶩齊飛」一句,表明寫的是黃昏之景;後兩句寫的是入夜之後的景象,「夜靜雲帆月影低」是寫月亮初升的情景,由黃昏寫到月亮初升表明時間的推移。(3)都運用白描手法,展示秋天的景色。不同的是,第一首把秋天傍晚幾個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組織起來,創造出蕭瑟蒼涼的意境,突出表現羈旅情懷。第二首寫在滿天秋意里泛洞庭下瀟湘的觀感,氣象明朗開闊,意境飛動,透露出開朗樂觀的情懷。5、菩薩蠻?書江西造口璧 (辛棄疾)(1)希望恢復中原,還都汴京,可惜重重阻撓,理想不能實現。(2)「青山」喻主和派(外族入侵者,也可)。引用時指各種阻撓前進的勢力。(3)主和派的聲音,意思是北伐恢復中原行不得。6、 臨江仙 (辛棄疾)(1)南宋 《稼軒長短句》(2)花態度:一般花的鮮艷嬌嫩。雪精神:梅傲雪耐寒的精神。(3)不同意。這個「醉」並非酒醉,而是心醉於梅,不知不覺中天已向晚,足見探梅之時久,愛梅之意深。7、 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 (蘇軾)(1)一個「梅」字 梅花報春。(2)以味覺代替視覺,暗寫「梅子」已初掛枝頭,頗有新意。照應了上片起首描寫的梅花盛開的情景。(註:「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側面表現梅花之盛。)8、點絳唇 (李清照)(1)不同意。這裡是寫女子盪鞦韆後的面部情狀:臉上好像灑著露水珠兒,如花的容貌也好像瘦了似的。是—種比喻寫法,顯得形象生動。如果是寫花園,則和下句「薄汗輕衣透」脫節了。(2分,主要看理由的分析。若答「同意」,能圍繞花園景物和詞中人物相互映襯作答,也可得分。)(2)這些精彩的句子是「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這幾句把一個天真、活潑、頑皮而又害羞的少女形象寫得活靈活現、意趣橫生。倚門回首,卻嗅青梅,寫出了少女豐富的心理,也許是遮掩方才的害羞,也許是一種愛嬌姿態,也許是偷看那個外來的人。給人以回味餘地。(3分,意思對即可)9、菩薩蠻 (李清照)①描繪的意境:上片閑適恬靜,下片含蓄雋永。上片寫了「風柔日薄」,「心情好」,「覺微寒,梅花鬢上殘」;下片寫了「沉水卧時燒,香消酒未消」,化實為虛,足見酒醉之深愁之重思鄉之強烈。②抒發的感情。表達了思鄉戀親,滲透了愛國主義感情;悲喜交加。③表現手法。反襯——上片寫喜,下片寫悲,以喜襯悲。10、漁家傲 (李清照)這首詞表現了李清照對才華得不到施展的苦悶、對現實的不滿,充分反映出作者對自由的嚮往和對光明的追求。(2分)這首詞具有以下風格:—是浪漫主義色彩。(1分)夢中與天帝的問答、乘風飛向仙山等都體現了這一特色。(1分)二是豪放的風格。(1分)天接雲濤的氣勢、星河競帆的壯闊、大鵬展翅的雄姿都表現了這—特點。(1分)解析:本題重點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