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師學誠法師 - 佛緣的日誌 - 網易博客

恩師學誠法師

學誠大和尚

致廣大而盡精微 極高明而道中庸

——學誠法師側記

慧 空

學誠法師,1966年8月19日出生於福建省仙游縣賴店鎮羅峰村一個佛教氛圍頗為濃厚的家庭。在祖母和母親的熏陶下,法師12歲就開始讀誦佛經,並且經常去附近的玉塔寺遊玩,每進寺院,總有熟悉、親切之感,尤其喜歡寺里菩薩像慈祥自在的面容。法師1974年至1979年就讀於仙游賴店中心小學,1979年至1982年就讀於仙游縣華僑中學,成績均優。法師童年就開始廣閱佛教書籍,對祖師大德的傳記愛不釋手,特別是看到唐代玄奘大師求法、弘法的經歷時,內心深為大師「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宏願所鼓舞。

求學時代 酸甜苦辣

1982年農曆二月初八,法師受宿生願力牽引及玄奘大師西行求法的精神感召,毅然決定出家。法師原本準備在一所小廟出家,但寺里的人覺得這個孩子很有善根,就推薦他去拜見圓拙老法師(生前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及諮議委員會主席,是近代高僧印光大師、弘一律師的優秀弟子)。於是他就來到遠近聞名的莆田廣化寺。

1983年農曆二月初八由老法師安排剃度,禮定海長老(現任世界佛教僧伽會副會長、印度尼西亞大乘僧伽會會長,長期在東南亞一帶弘法利生)為剃度恩師,落髮為僧,並依止圓拙老法師修學佛法十五年。剛出家時,他就請問老法師:「出家怎麼修行?」老法師給他講了一個故事:「過年叢林中有分桔子的習慣,當庫頭的把它稱好,分成一堆、一堆,裡面有大的,也有小的。你不要刻意去挑,為什麼呢?你如果存心挑大的,那是你貪利,如果你存心挑小一點的,那是貪名。這是深哲理。有人客客氣氣,為得好名;有人任何時候不吃虧,是貪心在作怪。」後來法師曾說:「此話對我啟發很大,一切隨緣,平常心是道。儒家講『過猶不及』,很多學問、境界都在這裡面。」

法師說:「出家後,人手少,就參加搞建築、晚上巡邏,在海會塔巡邏時,很怕,尤其下雨天,那時很苦,建築材料運不上來,要搬上來,毅力就培養出來了。現在不幹活,毅力培養不出來。」

在老法師精心栽培下,學誠法師志於學、律於行,背誦了許多佛教經論和儒家經典,為以後濟世利生打下了堅實的佛學和國學基礎。在學習之餘,法師時時不忘培植福德,經常主動打掃殿堂衛生及做別人不願意乾的臟累粗活。圓拙老法師對他的要求也十分嚴格,有一次他在齋堂拖地時,老法師悄悄地走過去檢查,發現不夠乾淨,就立刻讓他又重複拖了幾遍。法師聰明好學,做事勤奮認真,於出家第二年便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考進福建佛學院預科班,並就任班長。法師在學院求學期間努力研習佛教經論及各科文化知識,也非常樂於在課餘時間幫助同學解決各種困難,還積極承擔常住事務,護持大眾。

1984年,法師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中國佛學院本科班。赴京求學期間,法師更加勤奮好學、刻苦用功,有不懂之處就虛心向師友請教,直至弄懂為止。他生活簡樸、心地善良,時常因思考問題而廢寢忘食,從不虛度寶貴的暇滿人身。每逢周末或節假日,寧靜祥和的教室里,總會有一位身材瘦高威儀具足的學僧在課桌前,為了實現自己遠大、寬廣的志願而孜孜不倦地學習。雖遠在北京,法師卻念念不忘身居海外的剃度恩師及依止師圓拙老法師,常通過書信,彙報學習心得。有一次他給老法師寫信說:「學院較亂,大家不願學修,渾渾噩噩地過日子,自己見了傷心,想回廣化寺。」老法師在回信中告訴他:「別人是別人,你應當虛心學習。」這句話給他極大的啟發和鼓舞,乃至於在以後的日子裡,一直激勵著他,使他在日後遇到困難的時候都能夠勇於面對自我,至誠祈求三寶加被,突破困難,升華心靈。

1986年法師遇到一個去斯里蘭卡留學的因緣,向老法師彙報,老法師沒有同意。多年後,法師回憶此事時說:「如果當時留學,現在也許是博士了,但可能不會有如今承擔教法的廣大因緣。依師是重要一關呀!」

德高望重的趙朴初先生(前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對法師也愛護有加,親自請了許多高僧大德指導法師修學,幫他解決困難。1988年,法師考取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繼續攀登智慧的高峰,並於同年臘月在四川成都文殊院寬霖大和尚座下求受三壇大戒。

1988年,廣化寺方丈毅然法師退居。同年臘月二十五,在趙朴老親自關懷下,經毅然法師舉薦和全體執事一致通過,決定將年僅23歲尚在就讀研究生課程的學誠法師推上廣化寺住持的位置。當時法師認為自己的德才不堪擔此重任而幾度推脫,最後竟於大年三十夜不辭而別。後來大家還是覺得他是最合適的人選,便又把他追了回來。1989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升座典禮,學誠法師成為了全國漢傳佛教寺院中年紀最輕、學歷最高的名寺方丈。法師任方丈期間仍一如繼往、持之以恆地鑽研學習,於1991年順利通過了中國佛學院研究生論文答辯,獲得碩士學位,畢業後回到福建,併兼任福建佛學院副院長。

大和尚與趙朴老合影

身兼數職 認真負責

1993年被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在京期間,無論是在國內開會或是出訪國外,他總是謙虛地承事同行的老法師們,從中觀察他們是如何為人處世、歷境練心、方便度生的。

1995年任福建佛學院院長。

1997年任福建省第八屆政協常委。

1998年被選為福建佛教協會會長,《福建宗教》顧問,《福建佛教》主編。

2002年9月16日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七屆代表大會上,36歲的法師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是中國佛教協會新一屆領導集體中最年輕的一位,同時兼任《法音》雜誌主編。談起自己的當選,他表示:「這是前輩高僧大德對我的信任,我將盡心儘力地輔佐會長,並做好份內工作。」多年來,法師也確實在始終如一地實踐著他的諾言。

2004年1月16日,榮膺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住持。

2004年3月13日任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副秘書長。

2004年8月20日任藏傳佛教學銜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是其中唯一的漢族僧人。

2005年4月11日榮膺北京龍泉寺住持。

2005年7月當選為中國統一戰線理論研究會理事。

2005年9月被選為中央國家機關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及陝西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

2006年12月當選為第五屆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在任職會議上他說:「期待學術界和佛教界能夠攜起手來,各盡其責,共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不懈的努力!」

2007年1月任中國佛學院第一副院長及佛教圖書文物館館長。在任職會議上法師鄭重地說:「佛學院是我們佛教的希望工程、人才基地,這個人才基地不是一般的人才基地,是高級人才基地。可以說今後中國佛教的興衰存亡、前途和命運有相當的成分是同中國佛學院有關的。讓我來擔任這個職務,即便能力有限、各方面還非常地欠缺,但因為是份內的事情,我是義不容辭的。同時也是學習的一個機會,我很願意虛心地向大家學習。」

2007年6月10日,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授予教育行政學榮譽博士學位。

2007年11月2日,當選為中國聯合國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

其他職務:

中華海外聯誼會第一屆理事。

中國反邪教協會理事。

第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法師身兼數職,工作量繁重。他以「總別、本末、輕重、緩急」為處事原則,分秒必爭,認真負責,視繁雜的人、事、物為莊嚴而非負擔,每件事都處理得有條不紊。他常說:「我用30%的心力考慮現在的事,70%的心力考慮未來將要發展的事。今天的事我以前已經考慮過,所以不用花太多心思,要經常考慮將來的事,同時做好今天的事,今天的事盡量今天做完,不要拖。一般的人都會有懶惰的習性,懶惰有三種表現:因循、推託、逃避。要提策動機,克服懶惰。」

在2005年11月,法門寺佛指舍利赴韓國供奉活動期間的一個凌晨,法師對他的侍者說:「昨晚開會到凌晨一點,之後一直在想事情。作為團長,各方面的事都要考慮得非常清楚。真正承擔教法,是不分晝夜的。」

還有一次,法師為修改一篇去日本開會要用的發言稿,一夜沒睡,共修改了十幾遍。

法師曾笑談說:「佛教協會、龍泉寺、廣化寺、法門寺,及國內外各個地方,我來回走。」弘揚佛法,如果沒有強大的悲心、願力,是很難做下去的,這代表的是一種責任和使命。

他常說:「無我無畏,無私無憂。」無論是在寧靜的寺院里,還是在絲竹亂耳的喧囂鬧市中,他總是和顏悅色、如行雲流水般洒脫自在,一點也不會因事務的繁忙而憂慮不安。內心具足戒定慧的功德,便會充滿光明、清涼、快樂,亦是內在菩提心的流露。「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有人問這種境界是怎樣修的?法師說:「克制自己,不遷怒,不二過,常反省,代別人著想。」

學修一體 內充外顯

戒的特質是破煩惱,得到內在的調伏與清涼,只有自己先調伏了,才能進一步去幫助別人。法師曾說:「我在做方丈之前,幾年內都很少講話,默默地為常住付出,久而久之,自己的散亂心、傲慢心、狂妄心等雜念都被磨掉了。」他還經常在晚上作自我反省,思考今天有沒有做錯事?錯在哪裡?有沒有代人著想?明天如何改善等等。由於長年累月的用功,便得法師講話一般都不會損惱到對方。僧眾與他交流心得時,也總願意把心裡話談出來,和法師分享,尋求指導。大家都很好樂親近這位慈悲的「長者」,只要在他身邊,就會覺得很舒服。他有一種親和力和吸引力,使親近他的人在潛移默化之中就能得到成長。有人問這是什麼力量?法師說:「把自己的身份放低——眾生平等嘛!」

生活上,他從不擺排場,不管去何處都是背著一個黃香袋。他常說:「我不是來享受的,而是來護持道場的。」法師的日常飲食也很簡單。他曾講:「吃得好,睡得好,一個人就沒有靈魂了,物質享受多了,就忘失了宗旨目標,迷失了生命方向。」

法師雖然身居高位,得到眾多的讚譽,卻一直禮賢謙下,從不標榜自己的功德。有一次,一位弟子寫了一篇心得,讚歎法師功德,法師閱後說:「其實我沒有那麼大的功德,你們把我當成一個境界,從中學習、體會佛法,是你們的功德。」

又一次,一位網友在法門寺網站上,詆毀法師的所做不如理,侍者發現後向法師報告,並將材料遞給法師過目。法師只看了一下,便放在了一邊,對侍者說:「人總是有煩惱的,我們做的事情,於國、於民、於教都有利,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內心面對逆境不為所動,才是真正的淡泊名利,才是真正的調伏。

法師不僅重視個人的行持,還積極倡導戒法的弘傳。他曾語重心長地說:「佛法不弘,是因為戒律廢弛!」

在福建佛學院,法師曾親自為學僧講授《四分律比丘戒》課程。在他住持的道場里,僧眾都依佛制每半月誦戒,並於每年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結夏安居。在傳授三壇大戒法會中,法師多次擔任得戒和尚,或三師中其他二師。他還不辭辛勞地到國外廣弘戒法,例如2005年將大乘戒法首次傳到印度尼西亞,這是印尼500年來第一次傳授大乘戒法。對於在家居士,法師多年來頻繁傳授三皈、五戒、菩薩戒,善巧引導俗眾。

法師在中國佛教協會任職之後,主管推動全國各地的規範傳戒工作,更加積極致力於恢復全國範圍內僧眾佛子的半月如法誦戒及結夏安居,如1996年在廣化寺舉辦了歷時108天的規範傳戒法會。道宣律祖云:「佛法二寶,賴僧弘傳,僧寶住世,非戒不立。」法師此舉在當代佛教史中意義深遠,對於佛法的重興與弘傳,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法師曾說:「定就是寂靜,是內心的專註。但這種專註又不是一潭死水,面對外境時內心應是十分敏感,十分靈活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有一次在廣化寺,法師召集所有執事開會,大家輪流發言,反映問題,陳述各自的想法。各位執事都講完後,法師總結開示,其中闡發了自己的觀點,並同時回答了每一位執事提出的問題。

法師法務繁忙,日理萬機,卻絲毫不放鬆對經論的聞思。法師曾說:「在任何繁忙的時候,都能靜下心來看書」。動中能靜,這是定力的體現。即便出國,法師也總是會帶書,在工作空閑時拿來閱讀,只是利用空檔時間,一本厚厚的書就能看完,並划出其中要點。

法師的念知力極強,他在一次開示中說:「人的生命不是用一年一年,一天一天,一秒一秒來計算的,而是要從當下念念分明去把握。我們的生命,希求的是什麼?遠離的是什麼?要很清楚。」法師在中國佛學院讀書時,曾用3年時間持誦了10萬遍《大悲咒》。弟子們請益法師:「您在持咒時是如何用功的?」他回答:「培養專註。」

面對種種問題時,法師總能準確地做出判斷,掌握關鍵。在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開幕的前一天,就開幕式是否搭祖衣的問題,大家一時定不下來。此時法師很善巧地說:「搭衣比較好,服裝要統一,令見聞者生信。其實祖衣在過去是見皇帝時才穿的,很尊貴。」國宗局一司司長聽後覺得很有道理,馬上安排通知說:「明天統一搭祖衣參加開幕式。」

法師非常重視對經律論的聞思,總是在繁忙的事務之餘,擠出時間廣閱三藏,尤其是《華嚴經》、《法華經》、《大寶積經》、《涅槃經》、《大般若經》、《凈土五經》、《六祖壇經》、《四分律藏》、《南山三大部》、《大智度論》、《中論》、《慈氏五論》、《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分律比丘戒講義》等,更是反覆研讀。法師對戒律、凈土、俱舍、道次第都有深刻和獨到的研究與體會,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法師在勤修佛學之暇也研讀《古蘭經》等其他宗教的經典,他認為佛教應對其他宗教持包容、對話、交流的態度。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著作,如《十三經》、《四書》、《二十四史》等,他也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鑽研,並能夠與佛法融會貫通。

十幾年來,法師撰寫了近百萬字的論文,如《宗教是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的重要標誌》、《共享宗教智慧 共享安全和平》、《緊握宗教智慧·鑄就和諧世界》、《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宗教關注全球化問題》、《對新世紀中國宗教的一些思考》、《福建佛教的過去與未來》、《漫談佛教人才建設》、《略論中國佛教的文化建設》、《現代叢林生活的趨勢》、《佛教世俗化傾向的思考》、《佛教的和平觀》、《人類道德危機與宗教倫理關懷》、《應當充分發揮宗教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讓世界因多元宗教的存在而更加和諧更加美麗》等近百篇文章,發表在《亞洲論壇》、《人民政協報》、《中國民族報》、香港《大公報》、香港《文匯報》、《中國宗教》、《佛教文化》、《法音》、《福建宗教》等海內外刊物及《中國網》、《中國新聞網》、《新浪網》、《佛教在線》、《佛教導航》等網站上,受到教內外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這些論文不僅反映出法師對佛教內部事務的了解,也展現出他對國家大事及世界和諧問題的敏銳洞察力。

法師研究中觀、唯識多年,對般若的內涵體會很深。他在一次開示中說:「緣起法的特點就是和合:物與物和合、物與人和合、人與人和合。」

有一天早晨,法師用功後,同侍者隨談起自己的體會:「昨晚與今早,連續讀了五個小時的佛經,體會到文字般若的義涵,文字不單是文字,世間書籍的文字是世間法,佛教經典的文字是佛法,都是文字,組成的語句不同,其意義也就不同。能認清文字的意義,回歸自性,成為般若,即文字般若。那麼,世間法也成了佛法。」

般若講的是空性,而緣起與性空是一體的兩面。法師擅長將佛法的內涵融入大眾眼前可以接受的緣起之中。他告誡僧眾:持戒有四個關卡:「物慾、親情、名利、邪見」;修學路上應「不忘宗旨、不忘目標、不忘發心」;現代出家眾要具備 「志、道、德、才、學」五種素質;叢林生活「堅持、隨眾、服從」是靈丹妙藥;做執事,要「發大心、講真話、辦實事」;為人處事遇到對方不理解時,要「忍耐、包容、以禮相待、以誠相待」;「如果工作能力不夠,就無法應付千變萬化的緣起,以後不會做事的人去做事,會做事了應從中超脫出來。」等等。這些聽起來很樸實平常的話語,卻蘊涵著佛法重要的內涵。

法師對緣起把握的精準特別體現在待人方面。與不同人交往時,該說什麼話,怎麼說,如何應對,法師都極為善巧。如針對寺院的接待工作,法師教導弟子:「來的客人,進不進寺院,要不要倒茶,留不留吃飯,走路時彼此隔幾步,裡面都有很深的用意。」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機場接待工作中,法師在短短1小時之內,就接待了10位高僧大德。法師對每位大德,都如見故友,以真誠的笑容,熱情歡迎,應對進退,不失禮節。因為時間衝突,有二位貴賓沒有接應到,險此錯過,法師特意緊追二位至出港處,致以遲來的問候及最誠摯的歡迎,令對方非常感動。

面對各方的讚歎與嘉許,法師十分謙虛地說:「其實我並沒有做什麼事,我所做的只是把各方面的善緣凝聚起來成辦事情,善業一凝聚,事就成了。」

「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一次法師帶新侍者外出,在返回的前天晚上,法師讓侍者收拾行李,侍者因為缺乏經驗,所以做得很慢,並且最後有些東西裝不下,讓這位侍者很發愁。法師見後,將箱中東西全部拿出來重新整合,很快裝好了所有物品,整個過程乾淨利落,一氣呵成,令侍者十分佩服。

法師外出參加法務活動時,總會有很多信眾想來親近。如果有人請求合影,法師都會盡量滿其所願,並始終是笑容可掬,神采奕奕,沒有絲毫不耐煩的情緒,直到信眾開心滿足地離開,真可謂:「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法師善於與各層次的人交往。在講話、應對中,總能契理契機地利益到對方。有一次,法師去參加「寺院生活體驗營」法會中學員的心得交流,並回答問題,他的儒雅、靈活、莊重和幽默令學員們大開眼界,其中一位學員當場就對法師生起很大的信心,法會結束後就留下來出家了。

又有一次,一位癌症晚期患者來拜訪法師,她對死亡充滿了恐懼,於是問法師應如何面對這種心態?法師很輕鬆地鼓勵她:「死沒什麼好怕的,你做了這麼多的功德,正好藉此生天享福啊!」她聽後心開意解,整個人的精神面貌為之一變。一句話,不在於是否講得如何好,而在於是否能利益到別人。

法師認為,度眾生必須結合眾生的根性,才能利益對方。2007年前後,他的《感悟人生》、《苦樂人生》等系列講座DVD光碟問世。這些開示深入淺出,很實在地指導信眾如何把佛法融合到現實生活中。像「欲樂與法樂的省思」、「建立終極信仰的意義」、「尋找生命中的貴人」、「 生命整體性的意義」、「 怎樣認識病相」、「 正確辨析心相」、「 突破個人中心主義」等這些標題,讓人一看即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開示中,他說:「無限生命中有無限的痛苦,也有無限的快樂,如何解決無限的痛苦,獲得無限的快樂,就要靠無限的發心!」

法師曾說:「走大乘道,最重要的是發心,念念利益有情,解除有情的痛苦。」有一次,他在給一位弟子的簡訊中說:「當我想起我身邊還有好多不能分離的同學,我沒有理由不為之付出我的一切,一點點辛苦又算得了什麼。因為如果我不去努力,也就意味著我的生命沒有價值了。」

法師利用一切機會與眾生結善緣,接引他們走上成佛之路,是慈悲心的體現。法師外出參加法務活動時,行程通常都安排得非常緊密,有時,來求見法師的人從早到晚絡繹不絕。侍者總擔心法師的身體負荷不了這種高密度的接待工作,但他自己卻全然不顧。就演算法師會顯出一些疲倦,但與訪客談完話之後,法師的精神卻比見客前更好,這是因為他緣念到眾生的苦時,便會忘記自己的辛苦。

法師對弟子們的調教,是弟子們最難忘的「修行」。一次法師要外出,臨行前問侍者一些事,侍者當時心裡有些煩惱,回答得稀里糊塗。法師當下呵斥道:「你沒有回答我的問題,這叫做不正住,你要正視自己!」後來侍者才明白,法師之所以呵斥自己,是因為覺得自己的年紀大了,怕是沒有什麼機會再被別人批評,很難再修改習性了。

為了凝聚善業,重興佛法,法師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漢傳佛教修學體系的建立工作,並提出了「以事業凝聚共業,靠共業推動事業」的思想。為了利益更多有情,法師想到的不只是他所住持的幾所寺院,而是整個中國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何去何從。這種為佛教,為眾生的無我發心,不是空喊口號,而是被不斷實踐著:舉辦各種法會,佛學院僧才教育,以及在中國佛教協會所做的各項工作等等一刻不輟。法師曾說:「到了一定位置,代表的就不是自己了,而是代表整個佛教,代表四眾弟子。」

法師雖然公務繁忙,但從不中斷個人修學,處處以身作則,每日隨眾上殿、過堂,二十多年來始終如一。法師常說:「作為一個出家人不過宗教生活怎麼可以呢?當頭的要帶頭才能領眾熏修。」 有一次法師在法門寺因寫一篇講稿忘記了過堂,此時上殿時間已到,侍者要準備些吃的,被法師阻止了。「飯可以不吃,殿不能不上。」他說。

法師一天的休息時間常常只有兩三個小時。僧眾半夜醒來,經常能看到丈室的燈還亮著。他每天早上聞板即起,也時常提前起來。晨起後靜坐、思維、皈依發心、規劃一天安排,有時也看書,然後隨眾上殿過堂。早齋後,他通常會在寺院四處走走看看,再回到寮房繼續靜坐思維一個小時左右。早年,每逢寒暑假,法師總要閉關專修,現在雖然事務繁忙,也會擠出時間專修或進行短期閉關。他曾對弟子教誡:「能有今日,來之不易,不可絲毫懈怠,一天有價值比一生在空過有意義。」法師的精進行對大家也是一種策勵和無聲的提醒:要時刻把握當下,慎勿放逸。

法師的學問人品,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敬仰。每次外出,都會有很多人想親近法師,法師也總是儘可能地滿眾生的願。有一次法會結束後,客廳里聚集了數十位仰慕法師的弟子,整個走廊里也站滿了要見法師的信徒,大家紛紛請求法師題字留念。法師連續寫了三十餘幅法語同信眾結緣並勉勵大家勿忘修行。大家看到法師太累了,都不忍心再上前求字,正在躊躇之間,法師卻主動問:「大家還有要寫的嗎?今天都一一滿願!」事後,法師對侍者說:「和信眾結緣、照相都是修行,要有耐心、慈心、悲心,對境界多做『自他想換』之想,假如你是信徒,你會期待別人怎樣做呢?」

2006年龍泉寺安居期間,法師每天往還於京城與京郊,早晨五點多從寺院出發去佛教協會辦公,下午五點左右再返回寺內,晚上18:30~20:30為僧眾講比丘戒。下課之後,法師雖然已經很累了,但若看到仍有弟子懷著強烈的希求心到丈室請益,法師也都一一滿足大家。有時遲至10:30之後,弟子們才依依不捨地離去,而法師隨後還要處理公務及自修用功。

他曾說:「我天天忙,如果背後沒有三寶加持的力量,肯定做不下去,面對種種人事,都要負責任。」法師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延續佛法,延續弟子們的法身慧命。

《 經莊嚴論》云:「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在弟子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的善知識。一位僧眾弟子說:「我跟師父已經多年,越來越發現,他的一切行為就如《論語》中孔門弟子描述夫子一樣:『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法師領眾修學,住持正法的高風懿行,更是得到趙朴老的肯定與讚歎,朴老曾為法師題詩曰:「律己其志剛,接物其氣柔;學修不出門,聲教及遐陬;如何辦道場,儻於此間求。」這是一位世紀老人對一個青年晚輩的嘉許,更是一種殷殷的期望。

兩院建設 培育英才

(一)學院

福建佛學院於1983年4月1日由已故當代高僧圓拙老法師等發起,報經福建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宗教事務局批准成立的,屬於省級佛教院校,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創辦較早的佛教院校之一。學院分男眾、女眾兩部,男眾部設在莆田廣化寺內,女眾部設在享有「江南第一女眾叢林」美譽的福州崇福寺內。

身為院長的學誠法師承前繼後,在趙朴老提出「當前與今後相當時期內佛教最重要的工作: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的目標引導下,根據多年的修學體悟以及觀摩國內外各大道場辦學方式的經驗,針對現代叢林修行方式不同於古代隱居叢林這一實際狀況,以三大語系並融、八大宗派並弘的胸懷,前瞻性地提出並實踐 「叢林學院化,學院叢林化;修學一體化,管理科學化」的「四化」辦學理念。學院以「悲、智、願、行」四大菩薩之精神為院訓,以恭敬三寶、尊師重道、都攝六根、修改習氣、培養信心、樹立正見、刻苦修學、積福耐勞、解行相應、清凈和合十條為修學原則,培養具備「志、道、德、才、學」 素質的現代出家眾。

法師牢記趙朴老「當前佛教最首要的問題是培養人才」之教誨,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育僧工作,一大批德才兼備、品學兼優的青年法師脫穎而出,他們或走上講壇,或從事佛學研究工作,或開創慈善事業,或住持一方領眾熏修,或到海外弘法。法師以純樸的作風和堅定的信念,向一屆又一屆佛學院師生傳遞著愛國愛教的思想情操及「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崇高理想。

法師身先士卒,帶領全院師生二時課誦、過堂用齋、出坡勞動、布薩誦戒、結夏安居、念佛禪修等,如法如律、井然有序,形成了學修一體、解行並重的修學氛圍。學院現在師資力量雄厚,男眾部教務工作先後由智敏、界詮、慧海、聖悅、演蓮、妙峰,法空、達陽、菩提、振宇等法師負責;教學方面主要有濟群、瑞印、照明、賢空、法輝、寂相、演悟、般舟等法師。同時,全院師生在院長的帶領下,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行列中,與全國人民一道為國家繁榮、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世界和諧而努力。

福建佛學院迄今已有十一屆畢業生,畢業、結業者1400多名。目前學院設有中專班、大專班、研究班三個梯次,每個梯次學制三年,在校學僧220名,法師30名,外聘教師10名。學院畢業生到世界各國留學、弘法、住持寺院的有50多名,在全國各地佛教協會工作的有100多名,在各初、中級佛學院任教的有60多名,還有的在各地寺院擔任重要執事。這些佛教人才給佛教事業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為佛法的弘傳做出了貢獻。

學院這二十幾年所取得的成就與法師多年來無我無私的利他悲願是分不開的。有一次,學院有些老師遇到困難想離開,法師卻說:「哪怕只留下我一個,也一定要把佛學院辦下去。中國佛教僧才缺乏,亟需培養,要十年二十年緊抓不懈地努力,才會有成效。」法師還十分關心佛學院基礎設施建設,於1999年親自設計圖紙籌建風格獨特的新教學大樓,增設電教室等多項硬體設施,大大改善了辦學條件。在他的帶領下,福建佛學院不斷煥發出勃勃生機。

(二)寺院

(1)廣化寺

福建莆田廣化寺是八閩佛教一大叢林。從寺院建設到組織規劃、從人事安排到管理制度、從寺院教育到叢林生活、從自身修養的提高到整體素質的加強,法師樣樣操勞,盡職盡責,在他的住持領導下,住眾由原來的百人左右增加至二百六十多人。多年來,廣化寺始終堅持「不賣門票,不設商業網點,不趕經懺」的「三不」原則,把寺院的職能真正落實到教化眾生、和諧社會上去。住眾單資是全國同類叢林中最少的,生活條件也是一般水平,在這樣的環境下,寺院培養出了一批批道心堅固、信仰純正、德行高潔、安貧樂道的法門龍象,並在佛教界以堅守佛教傳統戒律和重視佛教文化教育事業兩方面的成績而立為榜樣,被趙朴初會長譽為全國三大模範叢林之一。

1990年11月,趙朴初會長在視察寺院時說:「學誠法師住持的廣化寺,著重在道行,根據佛教原則辦事,決不遷就人情。這一點,堅持得好。我在廣化寺供了齋,也隨著過了堂,看到他們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我深受感動。」正所謂:「一入山門長道心,南山風範見傳承。威儀秩序齋堂里,粒米當思大眾恩。」

法師每次回廣化寺,哪怕是半夜,次日也都要和大眾一起上早殿。他經常找執事法師了解寺院的情況,還特別關心巡夜人員,常常會晚上十點到十一點左右在寺院走走,和他們談話。法師平易近人,從不擺架子,上到老和尚下到小沙彌,他對寺里的每一位僧眾都非常關心。法師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對僧眾的問題會委婉善巧地表達,令對方心悅誠服,歡喜領受。

法師常說:「要想改善目前佛教界濫傳戒、濫收徒、濫趕經懺、濫掛單的現象,必須重視戒律,學習戒律,弘揚戒律。」1996年夏,中國佛教協會與莆田廣化寺在本寺聯合舉辦了108天盛況空前的規範傳戒法會。2003年3月至4月,廣化寺再次如法如律地舉辦了傳授三壇大戒的法會,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全國25個地區的340名僧眾參加了受戒。作為得戒大和尚的學誠法師,十分關心戒會的運作情況,親自主持制定規劃和參加每天晚上的引禮結行會並給予指導,從整體到細節把握法會的節奏並及時作出調整。法師對戒子們寄予了深切厚望與期許,他教導戒子們應樹立起出家修行的正知見,要珍視戒會的殊勝因緣,殷重懺悔發願,以期得到清凈圓滿的戒體,同時當發廣大心,為振興中國佛教而奉獻自己的一切。

為使常住僧眾也能多聞思經論,法師在常住開設了佛法學習班,彌補了長期以來寺院僧眾以承擔做事為主的缺乏聞思的不足。他多次告誡大家,無論在社會上還是佛教內部,教育的核心作用是不可改變的,人越老習氣越不易改,所以要從青年人開始培養,以後才能帶動各地佛教的發展。出家眾是從在家眾來的,只有在家眾素質提高了,具有正知正見,能如理如法修學,進一步成為出家僧伽,這樣的出家人才能真正住持佛法、弘法利生、紹隆佛種、續佛命脈。在法師思想理念和人格魅力的影響下,一些優秀人才,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加入到佛教團體中來。

為了引導教育廣大佛教信眾正確地學習佛法、護持佛法、利益社會,在法師親自參與和指導下,廣化寺每年傳授三皈、五戒、在家菩薩戒法會、精進佛七法會、萬佛法會等。為響應政府提出的「人文奧運、綠色奧運」之號召,為更好地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使用和儲備人才,法師還特於「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倡辦「寺院生活體驗營」法會,面向青年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開展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課程,揭示身、心、靈三個層面的生命內涵,以幫助青年人改善生命、凈化心靈,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標,思考生命的價值。

(2)法門寺

應法門寺常住兩序大眾的禮請,經陝西省佛教協會批准、上報中國佛教協會同意,法師於2004年1月16日榮膺法門寺住持。在晉院儀式上,法師表示:「我來法門寺的任務:第一是做好工作,第二是搞好法門寺的團結,第三是發展佛教的各項事業。」

晉院後不久,法師就禮請了新一任執事,成立了五人領導小組,並進一步完善了寺院各項管理制度。在一次執事會上,大家談及寺院改擴建工程遇到困難時,法師說:「這些有形有相的生滅法都好辦,目前真正需要的是人才建設,這一點刻不容緩。」

2004年4月11日和5月22日,法師在法門寺率兩序大眾以佛教最高禮儀,先後接待了前來視察和指導工作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和西藏佛教精神領袖十一世班禪大師。同年5月25日至6月5日,法門寺佛指舍利被迎請到香港供奉十日,法師擔任迎送團副團長。期間法師接受了香港鳳凰衛視、大公報、民報等多家新聞媒體的採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法師說:「佛指舍利出訪香港,是一件『發心不可思議、因緣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的佛門盛事。」

為進一步穩固道風學風建設,依照佛制,法師在開設學習班、舉辦講座、舉辦法會的同時,還倡導恢復了每月初一、十五誦戒制度,並率領大眾於2004年6月7日,舉行了自國家恢復宗教政策以來,法門寺首次結夏安居。通過這些措施,建立起了清凈和合的僧團,譜寫出住持正法、續佛命脈的新篇章。法師在一次安居開示中提到:「安居結束後就辦培訓班,先提高寺院內部僧人素質,以後再辦佛學院,將來要並弘三大語系,八大宗派,開設多種課程。」同年8月29日至9月5日,法師主持了盂蘭盆普度法會暨第一屆傳授在家三皈、五戒、菩薩戒法會,共千餘人參加。11月11日,值逢藥師佛聖誕,法門寺佛學班在法師的精心策划下成立。

應韓國佛教宗團協議會邀請,2005年11月11日至12月20日,法門寺佛指舍利被迎請到韓國供奉42天,法師擔任中國佛教代表團迎歸團團長。他在恭送儀式上發表講話說:「千載一時,因緣殊勝,眾生歡喜,在這佛指舍利即將赴韓國供奉的無量法喜中,讓我們共同沐浴在佛陀慈悲、智慧的吉祥之光當中,為人類的和平與進步事業多做功德。此次盛舉必定為進一步鞏固中韓兩國佛教界的「黃金紐帶」關係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在迎歸安奉法會上,法師說:「中韓兩國的傳統友誼,以及中韓兩國人民種種的友好關係,必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和發展,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真實的利益。」

2006年2月16日,緬甸總理梭溫先生一行40多人訪問法門寺。同年4月24日,斯里蘭卡總理維克勒·馬納亞克先生一行9人訪問法門寺,總理邀請法師去斯里蘭卡進行佛教文化交流,法師說:「中斯佛教友好交往歷史悠久,我先後去貴國訪問過三次,受到貴國政府和佛教界高規格的歡迎。今天在法門寺能見到您們,我們很有緣。」同年5月17日,中國法門寺與韓國道詵寺締結「友好兄弟寺院」在800多人的見證下,學誠法師和韓國道詵寺方丈禪默慧慈大和尚在證書上簽名並交換了文書。22日,法師率兩序大眾迎接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活佛考察團一行。法師說:「南北傳與藏傳佛教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只有比肩同進,團結合作,佛教這個整體才能和合發展、進步壯大;我們信奉的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弘揚的都是佛陀『慈悲、智慧、平等、圓融』的和平教義,目的都是凈化人心、利益社會與維護世界和平。」

身教先行、言教相隨是法師一貫的風範,。只要在寺院,法師每日必堅持上殿、過堂,即便是凌晨1點多才休息,第二天也依舊上殿。有一次因身體欠佳,醫生叮囑不能上殿,可法師第二天仍然聞板起床,他說:「養成懈怠懶惰的習氣以後不好改。」在飲食上,典座法師怕他不習慣西北的飲食,想為他單獨做飯,他卻說:「我從來沒開過小灶。」有一次用齋時,侍者問他:「師父您是南方人,吃饅頭習慣嗎?」他笑著說:「做什麼吃什麼,入鄉隨俗嘛。」他衣著樸素大方,有一次侍者發現他的袈裟破舊了,準備為他再請一件新的,他知道後認真地說:「不需要,我從八九年當方丈至今,這件袈裟跟隨我整整十五年了。」後來又補了好幾個地方繼續穿,侍者暗自嘆道,這才是名符其實的袈裟。法師與社會人士相處時,常以其寬廣的胸懷、高瞻遠矚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同來訪者探討各個領域的問題,幾乎每次都讓來訪者滿載而歸、法喜充滿。

看著如今法門寺的迅速成長,有人說這是法師的功德,但他卻說:「這是大家發心承擔的結果。」在這位年輕「長者」的帶動下,法門寺昔日的盛況一定會早日重現,明天一定會更加光輝燦爛!

(3)龍泉寺

2005年4月11日,在眾善信殷重祈請下,經由北京市宗教局批准,法師乘宿悲願,懷著振錫北京、重興古剎的心情,來到了北京市海淀區鳳凰嶺,住持起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剎。在頒發宗教活動場所證書的儀式上,法師說:「今天龍泉寺恢復為佛教活動場所,佛菩薩歡喜、人天歡喜,更是北京廣大佛弟子歡慶的日子。」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傳印法師說:「本寺由學誠法師住持,必將起到滌瑕盪垢、推陳出新的良好效果!必將使龍泉寺成為首都模範道場。」冷落近百年之寶剎,忽欣欣然又發朝氣,久已斷流之龍泉,復又湧出清流!法師後來說:「我1984年來到北京時,觀察當地居士們的情況,發現不少居士要跑到外地去找道場。那時,我就有個願望:希望在北京提供給大家一個學佛的場所,提供給大家一個修行的寶地。二十一年後的今天,因緣終於成熟。」

僧團入住後,一系列問題與困難迎面而來:這裡除了有十幾間古樸的木架構建築之外,水、電、暖等一系列基礎設施都不完善,食宿條件也都很簡單。寺院用水來自山地地表徑流,進入冬季後,輸水管凍結,僧眾只能到其它地方抬水、挑水。可以說,從寺院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到僧團建設,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無不要由法師操心策劃、組織,其中的艱辛程度可想而知。但法師深知龍泉寺的恢復與開放無論對北京、對海淀還是對國家、對社會、對佛教、對眾生,都將有深遠的意義與影響,所以法師從不遇難而退,反而會以更強猛的心力面對新的挑戰,迎接新的開始。

培養人才是當前佛教界的首要任務,十幾年來,法師一直在思考與探索如何營造一個培育僧才的良好環境。在法師悲、智、願、行之力的感召下,龍泉寺僧團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長起來。進入寺院的僧眾都經過嚴格挑選,在信心、道心、文化程度、組織觀念、集體觀念等各方面都比較優秀。

法師教導僧眾:「建立正法靠的是清凈和合的僧團,否則正法難以住世,佛法難以發揚光大。你們發心出家,又很用功,我很高興。應知道自己出家的目的為何,知道自己的使命、責任,不僅僅是為個人,要為整個佛教,為眾生法身慧命,為正法的弘揚。對自己所選擇的路有篤定的信心,才能克服困難。我們不能走宗派的路子,世界宗教正在走向對話,在一些場合下,我們一說話代表的就是佛教。你們以後是整個佛教的接班人!我們培養人才,不是培養一般的住持,或會說法、會做事的人,要培養成為有大願力、大慈悲、大智慧、大行為的高僧大德。」

法師告誡大家:「雖然僧團提升是最必要的第一步,但也不可能等到學好了再去弘傳,要邊做邊學、教學相長。四眾弟子的教育是僧團弘法利生的主要工作。」在他的引導帶領之下,龍泉寺開始對外舉辦各種法會,接引廣大眾生。

2005年農曆四月初八,龍泉寺首次舉辦浴佛法會,約有三百人參加。法師為信眾傳授了三皈依,並開示說:「皈依不僅僅是念一遍儀軌把皈依證拿回去就可以了。我們是佛門弟子,要按照佛法去身體力行。」皈依信眾初蒙法益,得沾法喜。

農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寺院首次舉行結夏安居,於此三月之中所有僧眾禁足攝心,學習戒律,並自此以後,每半月如法羯磨,依律誦戒。農曆七月十五,僧團三月結夏安居圓滿並舉辦盂蘭盆法會。為籌備此次法會,法師幾乎每天都從中國佛教協會返回寺院,帶領僧俗二眾做充分的準備工作。結行會時,法師勉勵大家:「只要我們發心正確,真正以佛教之興衰為己任,以天下蒼生之疾苦為己任,必有諸佛加被。僧俗弟子們要如法行持,真正為佛教做實事,為社會和諧做貢獻。」

農曆九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出家日,龍泉寺舉辦了為期三天的「法華」法會。二十日下午,法師為求受皈依的信眾傳授了三皈依,並讚歎大家進入佛門皈依三寶的殊勝善根。法師表示:龍泉寺將對在這裡皈依的信眾負責,以後還將會繼續舉辦法會,並且為信眾提供學習佛法的課程以及修習的機會。

2006年正月初一至十四,寺院舉辦了迎春祈福華嚴法會,上千人在寺院共度春節。初五,法師在寒風凜冽的露天會場為200多位信眾傳授了皈依、八關齋戒。在僧眾總結會上,法師說:「一年來,諸位同學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從中也碰到不少境界,你們都能夠去面對與解決,十分可喜!」

在法師願力悲心的攝持下,以「華嚴」法會為起點,2006年全年,寺院又舉辦了「法華」法會、盂蘭盆法會、中元普度法會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法務活動。每次法會,法師都會為信眾傳授皈依、八關齋戒,接引眾生進入佛門。特別是在「五·一」、「十·一」黃金周舉辦的佛教文化系列活動,向社會大眾展示了佛教積極入世、普度眾生的精神面貌。隨著時間的推移,參加法會的信眾越來越多,法會規模逐漸擴大,影響越來越好。

法師十分重視戒律的行持。在2006年結夏安居期間,他為弟子們規划了密集的戒律課程和相關的輔助課程,並每日回到寺內親自授課。他教導僧眾:「在安居期間,重點是摒棄外緣、收攝身心,培養對戒律的好樂心以及對三寶的深厚信念,戒律是正法久住的根本,成就無上菩提的道基。」除了每晚帶領僧眾深入學習戒律的內涵和意趣,法師還著重教授弟子如何將所學戒律結合實際修學生活的狀況進行分析、抉擇。全寺上下,以戒為師,清凈和合,個人及整體都有明顯的進步。

法師高瞻遠矚,在他的不斷總結摸索下,龍泉寺僧團既繼承了傳統叢林的精華,又汲取了現代佛學院教育的特點,形成了高素質的僧團。在管理方面,參照戒律羯摩制度及現代叢林管理經驗;在倫理方面,僧團成員遵循戒臘次序和僧團組織層次兩種倫理,以凈人、沙彌、比丘之序,下位成員虛心向上位成員學習,接受教導和勸誡,上位成員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照顧幫助下位成員的成長和提升。對年紀輕的出家眾,法師特別安排他們學習背誦《弟子規》、《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傳統文化經典,以提高道德素養,促進人格、僧格的完善。

僧團規定:清眾不擁有手機,平時不準對外聯繫,需要聯繫時,申報執事法師批准方可;不看電視、報紙、雜誌及收聽廣播;寮房內不存食物,齋堂外不吃零食;不發單資,儭錢入公,僧團保證個人一切合理開銷,解決僧眾的一切後顧之憂,保證在學修時身心安定……合理的制度保證了僧眾的清凈修行。

僧眾上殿、上課、過堂、出坡、安居、學戒、羯磨、半月誦戒等各項活動,如法如律、秩序井然。大家還時時自我檢查和及時糾正平日言談舉止中不合威儀,不如法的地方。在課堂上,法師常帶領大家一起研讀經論,如《華嚴經》、《大般若經》、《瑜伽師地論》、《南山三大部》等。法師還帶頭出坡勞動,06年6月份,為了解決用水緊張的問題,他親自帶領僧俗弟子,上山到山澗的源頭水壩處,清挖淤泥積沙。

只要在寺院,法師就會堅持上殿領眾熏修,在龍泉寺自然也不例外。法師說:「僧團清凈和合,在於知見、戒律、如法行持;行持在於個人修行用功、定課及發心承擔、利他。個人無定課,談利他不太可能。」「你們在一起,應比兄弟還親,同道、同參、同學,亦師亦友亦學人。」

在法師言傳身教下,僧團通過學習、修行、做事歷境練心,將「聞、思、修」,「戒、定、慧」,理與事,佛法與世間法,個人與團隊,自利與利他有機地結合起來。「六和」精神在僧團內部得以逐步實現:統一知見,建立共識;戒行清凈,和合共住;學修並進,相互增上。一進僧團,即能令人感受到純實的道風及濃厚的學習氛圍,每位學僧都能依師學修、依法和合、依友增上,整個僧團呈現出佛法與生命結合後積極向上的美好景象。

法師還經常為大家介紹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情況,引導大家認識佛教的復興與發展同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與保護是分不開的,作為佛教徒,必須要愛國愛教,遵紀守法。

法師告訴我們:「我現在最大的使命就是培養人才和弘法,今後,你們要發廣大心,勇敢承擔。我是為你們鋪路搭橋的,我會用自己的一切幫助大家、成就大家。我與你們也有宿世的緣份,很願意同諸位一起走下去,直至永遠。諸位的條件都比我好,未來的成就是不可思議的。你們要相信自己的未來,從而更加努力、和合、輾轉增上。」

在法師的帶領下,寺院從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到優秀僧才的培養,都不斷向前邁進著。龍泉寺必將成為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載體,提升道德、凈化心靈的源頭,文化交流、聯結友誼的紐帶,弘法利生、祥和社會的寶地。誠如法師所說:「我們今天所做的事,是為明天做準備;今年所做的事,是為明年做準備;生生世世所做的事是為成佛做準備。現在還不是最好,唯有成佛才是最好!」

對外交流 與時俱進

大和尚向印度尼西亞總統蘇西洛先生贈送佛字

大和尚接待緬甸總理

法師認為,佛教的發展與國家的命脈息息相關,中國的發展需要世界各國來參與,世界各國也離不開中國。佛教的教育應該引導四眾弟子從原始、片面、落後、短視、陳舊的觀念里解放出來,走面向社會、面向世界的道路。作為佛教徒,要有長遠的眼光,要能夠把握新時代佛教命脈,要懂得利用現代化設備(如電腦、網路等)和適合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方法來弘法,緊跟時代,與時俱進,大膽吸收現代科學中總結出的觀點正確、內容新穎的研究成果,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術領域。同時也要注重自身修養,以道感人,以德服人,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真實修行,真實弘法,以此報謝四恩。

在開展對外友好往來、增進友誼及佛學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法師更是身體力行,認真承擔。他曾代表中國佛教界率團出訪、參觀、考察、講經、弘法近百餘次,印度、尼泊爾、泰國、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瑞士、法國、塞浦洛斯及中國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都留下了法師的足跡。法師認為,通過交流,一方面可以促進彼此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攜手共創佛教美好的明天。

在一次海峽兩岸佛教交流會上,法師說:「佛教正面臨著東西方科學、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衝撞,同時,也存在著自身建設的嚴峻考驗,二十一世紀佛學教育該如何定位,將是佛教界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從兩岸佛學教育的角度出發,進行多方面、多層次、多形式的探討、研究與交流,對兩岸的佛教發展將起到積極的影響與互動作用,使佛教在未來,真正地成為凈化人心、祥和社會的催化劑與再造丸。」

1991年,25歲的學誠法師出訪斯里蘭卡、尼泊爾等國時,起初眾人不相信有這麼年青就當上「方丈」的法師,經過一番「調查」,才證實卻有其事。斯里蘭卡總統和總理還親切接見了這位中國年輕的「高僧」。1994年11月,法師隨侍佛牙舍利出訪泰國。1995年11月29日,在西藏拉薩大昭寺舉行的十一世班禪大師轉世靈童金瓶掣籤儀式上,法師和眾多藏僧一起參與了這個舉世矚目的莊嚴儀式。當晚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報道了這一歷史鏡頭,在全國佛教界引起轟動。這一次,學誠法師是參加盛典的全國佛教界十位代表之一,也是漢語系唯一代表,這位年輕的法師成為有史以來出席這種儀式的首位漢族僧人。

2004年5月,應日本感謝基金會邀請,法師率中國宗教代表團赴瑞士日內瓦參加「關注兒童的宗教者全球網路」第二次世界論壇會議,並作了題為「不同宗教不同教派攜起手來,為兒童締造更加美好的明天」的主題發言。2004年7月,法師受命率團再次訪問斯里蘭卡,得到庫馬拉通加總統及馬辛達·拉賈·巴克薩總理的親切接見。此次訪問活動增進了和兩國人民的友誼,促進了兩國佛教文化交流。

2005年2月,應印度尼西亞多元文化協會邀請,法師代表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參加了在雅加達召開的第一屆「多宗教和平與和諧教育國際研討會」,並作了「讓世界因多元宗教的存在而更加和諧,更加美麗」主題發言,受到印尼蘇西洛總統的親切接見。同年11月16日至12月20日,為慶祝我國與印尼建交五十五周年,法師率中國佛教代表團赴印尼參加傳授三壇大戒法會,這是印尼佛教史上500年來第一次傳授三壇大戒。同年十二月,法師代表中國佛教協會赴西藏參加十一世班禪大師坐床十周年慶典活動,亦是唯一的漢僧代表。

2006年4月13日至16日,在浙江杭州及舟山市,中國佛教協會與中華文化交流協會成功攜辦了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從籌備到圓滿結束,法師始終盡心盡責,認真努力。在此盛會期間,法師代表中國佛教界作了題為《和諧世界 從心開始》的大會主題發言,他說:「中國佛教協會以及廣大佛教四眾弟子,在力求於國內構建『和諧社會』的同時,秉承著中國傳統文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博愛精神,發出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熱切呼籲,倡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派的佛教徒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為構建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共同努力。」2006年5月6日,應泰國政府和朱拉隆功大學的邀請,法師率團赴泰參加第三屆「衛塞節」國際佛教會議。同年8月26日至29日,法師應邀赴日本參加第八屆世界宗教者和平會議,並代表中國宗教界作大會發言。他說:「祈願世界各大宗教攜起手來,使宗教成為人類精神生活的燈塔,引領人類之舟繞過暴力肆虐的礁石,駛出社會不公、貧富分化、生態惡化、文明對抗的誤區,到達安全祥和、視人如己的理想彼岸。讓世界人類共享宗教智慧,共享和平安全!」10月26日,法師率中國佛教代表團120多人,再次赴日本參加於京都舉行的第九屆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會。在大會上法師代表中方作了題為《同一個世界 同一種行願》的演講。

2007年2月5日至12日,法師率中國佛教代表團70餘人,赴印度參加中印兩國政府和佛教界代表在印度比哈爾邦舉行的「玄奘紀念堂修復完繕落成典禮」。在典禮上,他說:「我們在此舉行盛會,真誠地紀念玄奘大師,緬懷這位中印兩國人民友好的大使,加深我們的友誼,對於促進世界佛教的發展、興盛,推動人心的和善以及世界的和諧,必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月27日,法師在北京靈光寺又接待了斯里蘭卡總統馬辛達·拉賈·巴克薩一行。5月22日,應泰國泰中佛教文化研究中心、泰國佛教協會以及聯合國「衛塞節」組委會之邀請,法師率團前往泰國進行訪問,出席泰中「佛畫世界」藝術聯展暨2007年聯合國「衛塞節」活動。

社會公益 服務眾生

如此年輕的年齡就有這樣的成就,法師自然受到不少讚譽,但他對此都看得平淡如水。他說:「出家人不能太俗氣。」身居高位而不忘修學,篤信佛教卻不忘報國。多年來,他全力協助黨和政府貫徹落實宗教政策,同時在寺院舉辦的法會上,積極宣傳黨的宗教政策,引導信眾遵紀守法,保有一顆社會責任心。他說:「出家眾住持佛法,在家眾護持佛法,這是大家的責任和義務。」法師提出,新世紀的僧尼要進行內在的「心靈環保」,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建設「人間凈土」為己任。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法師積極參政、議政,主動反映社情民意,撰寫提案,建言獻策,並認真學習時事政治,思考中國佛教的前途與命運,及時向各級黨政部門彙報有關宗教領域的動態與問題。同時還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主動帶領、發動和組織佛教信眾捐款捐物、扶貧救災、助學濟殘,支持參與社會各項公益事業。

1998年長江洪水爆發,颱風肆虐八閩大地時,他不僅以佛教特有的方式在寺院為災區舉辦誦經祈福法會,更以實際行動帶頭捐資,並發動僧眾和信徒捐款捐物支持災區,向災區人民獻出了一份愛心。

2004年7月,陝西省扶風縣遭遇60年不遇的水災,當時遠在北京的學誠法師獲悉後,立即打電話詳細詢問了災情,並委託法門寺副監院智超法師向災區捐獻十萬元。2005年1月1日,中國佛教協會發起了為在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嘯中遭受巨大災難的印尼、斯里蘭卡、印度、泰國等八個國家災民舉行的「海峽兩岸 百寺千僧 捐款千萬 救苦救難」法會,學誠法師主持法會,並發表了情深意切、感人肺腑的講話:「這場舉世震驚的災難,死亡人數已達十多萬人,遇難者達幾十萬人,數百萬人無法得到生存所需的物資,他們既沒有飲用水,也缺乏基本衛生條件,食品供應更是大成問題。我們看到一座座美麗的家園被驚濤駭浪席捲而走,一個個寶貴的生命被兇狠死神瞬間吞噬,我們面對一幅幅催人淚下的活生生畫面,一幕幕撕心裂肺的恐怖悲劇,一張張生離死別、痛楚萬分的面孔,一組組日漸攀升生命消失的數字,他們血管里流淌著畢竟是和我們一樣的血液,此時此刻,我們的心情是多麼地沉重!」在法會上,法師以個人名義帶頭捐獻了一萬元人民幣,並代表法門寺捐獻了十萬元賑災款。

同年春節,在法師主持下,法門寺舉行了大型慈善濟貧活動,為十三所敬老院的147位孤寡老人送去了米、面、油、掛曆和慰問金等。

世紀曙光 普照十方

身兼數職的學誠法師始終關注著中國佛教的前途和命運。中國佛教在新的世紀將會扮演怎樣的角色;如何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如何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如何繼承和發揚佛教優良傳統並吸納現代各種有益的新知識,塑造佛教僧伽良好品格與形象;如何住持正法、莊嚴國土,真正為眾生創造利樂與和諧;如何使佛教善為大眾所接受;佛教各宗派之間,佛教與其他宗教之間,乃至於整個宗教界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應怎樣進行溝通與對話等等,法師都作了仔細的思考。他在《略論中國佛教的文化建設》一文中寫到:「佛教是一種以信仰為根本、解脫為目的、教育為中心、文化為紐帶的宗教。」

法師以他睿智的眼光,審時度勢,提倡佛教內部應淡化宗派觀念,強化組織運作,創造和合僧團。對社會,他在《宗教關注全球化問題》一文中寫到:「世界市場的擴大和深化,交通、信息網路化的形成和發展,加速了全球化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它是現代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全球化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現實,一種客觀趨勢。而各大宗教所共同具備並構成共同特徵的『黃金法則』(慈悲、仁愛、善意、同情、寬恕、互助)是全球倫理的價值基礎和價值源頭。」

學誠法師常說:「佛教的未來靠大家一起來承擔,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當下做起,因為利他才是生命的真正意義。」這位年輕的「長者」為了創建師法友和合增上的團隊,為了建立漢傳佛教的修學體系,為了佛教的信仰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組織建設、教制建設,終日耕耘不輟、嘔心瀝血。「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正如《入行論》中所說:「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學誠法師正以他深廣的悲願和智慧,帶領著僧俗二眾,在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偉大事業中不懈努力著。

學誠法師的博客網址:http://www.xuechengfashi.com

感恩並引用 學誠法師 的 學誠法師簡介

推薦閱讀:

這個頁面[http://www.matrix67.com/]上的圖案是按照什麼演算法輸出的?(有勇氣不看答案解答的人都是勇士)
奇門千金訣之兵占篇 | 道家陰符派博客
慚愧學人老師對書艷博客妓女八字的解釋_辛易釋未
楊瀾背後的諸多造假疑團 網易博客
博客大巴(Blogbus)新版上線前景如何,它能否搶回博客市場份額?為什麼?

TAG:網易 | 博客 | 法師 | 網易博客 | 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