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深秋,一起在北京的衚衕里漫遊
北京屬於典型的季風氣候,秋冬季節寒冷乾燥,瑟瑟的秋風從衚衕里穿過,帶走幾片黃葉,也讓人想再穿上一件衣裳。早就南飛的候鳥也讓二環里的老北京城少了一分熱鬧,不過倒也好,靜下來的衚衕就像不帶史家情感的歷史,可以讓人沉下心來思考。
如果單聽北京的景點名稱,很難想像它們相距如此之近。事實上,二環里的景點都通過幾條衚衕連接,隨意走走,便會偶遇一座頗有年代的建築。
一大早,還是要去趟雍和宮拜佛。這座寺一年四季遊客絡繹,香火不斷。拜完佛在雍和宮門口多待一會,這裡的銀杏大道也算得上是北京一絕。金黃漫地的銀杏葉和寺院燃香的味道混合在一起,頗是好聞,鼻子好使的遊客不如聞出個前中後的香調,給雍和宮的味道作一篇「香水」評測。
出了雍和宮,拐進方家衚衕。儘管這條衚衕名聲在外,但也早已不復前清模樣,好在世世代代住在這裡的老北京們還如過往一般局氣。再一路向西,穿過幾個衚衕就能看到鐘鼓樓,這可是貨真價實的清代出品。
鐘鼓樓下車來車往,人潮湧動,卻很少有人抬頭望它一眼,或許上一個在鐘鼓樓下感嘆人生的還是魔岩三傑之一的何勇,而在那之後,他創作了一首至今仍被傳唱的《鐘鼓樓》。登上鐘樓再看車來車往,人潮湧動,卻有一種時間流逝的傷感,匆匆的路人就好像時間的腳步,一點一滴的在鼓樓大街上留下足跡。果然是「自古逢秋悲寂寥」,還是不能免俗。
出鼓樓南行,繞到什剎海南岸,那裡也有一座清代建築群--恭王府。作為和珅的舊宅,恭王府建於乾隆年間。和珅被抄家後隨之充公,咸豐年間,這裡又成了恭親王奕訢的府邸。可以說,這座清代最大王府和它的主人一同見證了大清的兩次輝煌時刻--康乾盛世和同治中興,也伴隨著歷史的車輪見證了大清的消亡,可見「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此言不虛。
王府內植物景觀頗多。深秋來訪,雖不能見大名鼎鼎的西府海棠和那一架兩百多年的藤蘿開花,但好在蒼松翠柏四季常青,深秋的王府依舊生機勃勃。
而王府內的荷花雖敗,但水也卻依然清澈,秋高氣爽觀此景,恰是正好。
行至後花園,梧桐院里種有幾棵梧桐,每年秋季的梧桐在王府之中最惹人眼,只不過黃葉最燦爛之時,距它落盡的時刻也是最近。這種隱隱的悲寂,不知道在乾隆帝駕崩後的和大人或是洋務運動後期的恭親王也是否能感受得到?
當然,恭王府里不只是和珅和恭親王,關於這個地方還有點別的小插曲。紅學大師周汝昌先生曾考證這裡是大觀園的原型,還舉出諸多例證,雖然在學界至今仍有爭議,不過帶著這樣的情感去遊園,也頗有「考證」紅學的樂趣。或許深秋的梧桐院里,站的是為黛玉玉殞感傷的寶玉也說不定。
從恭王府出來,如果天色還不太晚,不妨沿著三座橋衚衕一路南行去北海公園走走。
可不要小瞧了這條衚衕,它可在1861--1895年間,每一天都見證了恭親王奕訢的奔走,只不過恭親王要去的不是北海而是紫禁城,他想要的是通過「工業革命」建設一個現代的大清。只可惜洋務運動最終失敗,三年後,恭親王奕訢也黯然逝去。給後人留下的遺產只有那些洋務運動時期的奠定的工業基礎、歷史書上的一個名字以及這座有故事的王府。
而王府的更多故事,還需要你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得到。
推薦閱讀:
※在北京,你最害怕的事情前三名是?
※北京十三陵
※在晚上的時候,為什麼北京路邊可以經常看到有人在燒冥幣呢?
※一生痴病在山中
※烹飪真的對PM2.5貢獻不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