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風俗;小兒降生後,洗三
洗三 滿月小兒降生後,各種人生禮儀便伴隨在小兒的身邊,最初的三天,僅限在至親的小範圍內,在出生後的第三天,家中便要舉行正式的慶賀儀式,這個儀式名叫「洗三」。「洗三」的第一件事是向鄰里和親友報喜,報喜的主要形式是送「紅蛋」。《邗江三百吟》卷五有「洗三染紅蛋」的記載:「……揚俗生兒三日以蛋塗紅,配未塗者各半,遍送親友。」文後又有一詩,詩云:生初古禮設桑弧,會值三朝洗尺軀。完卵漫疑浮泗石,采團休訝異人珠。好同湯餅歌麟趾,雅稱金錢浴鳳雛。僮僕聽呼忙饋送,滿盤白白間朱朱。據此記載,清代揚州人家送「紅蛋」的講究是「紅蛋」和沒有染紅的雞蛋各半,是「滿盤白白間朱朱」。但要注意,這裡送紅蛋的是指生男孩,生女孩則不送。此俗後世便發生了變化,五十年代以前,揚州人家只有生了男孩才送蛋,而生了女孩則是送糖果,有的人家乾脆什麼也不送。到了現今,揚州人家生了小孩依然有送「紅蛋」的習俗,只是不再有「男送女不送」的區別,男女都要送,生男孩的紅蛋個數逢單,生女孩的紅蛋個數逢雙。逢單逢雙,是讓親友從「紅蛋」的個數上就可知道是男孩還是女孩,並無男女歧視的意味。近幾十年來,揚州人家送蛋習俗的變化,反映的是人們生男生女觀念的變化,從中可以看出,舊時代里重男輕女的觀念正在逐漸消失,尤其是國家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後,在城市裡,男女都一樣的觀念已經被人們普遍接受。《邗江三百吟》的這首詩中還說到:「雅稱金錢浴鳳雛」,這是「洗三」禮儀中的第二件事,即由接生的「穩婆」為小兒沐浴洗澡。小兒初生後進行沐浴,這是為了衛生保健,此事很好理解,但為什麼要「雅稱金錢」才能「浴鳳雛」呢?原來舊時為小兒「洗三」,不僅僅是為了衛生保健,而是同時又附加了許多其他的祈祥祝吉的事象。洗兒前,事先備好一盆用艾葉、花椒等中草藥燒成的熱湯,浴盆中還放有桂圓、長生果和各種金銀飾物。屆時,由穩婆為嬰兒洗澡,先剪掉臍帶,用艾葉煙熏灼臍帶口,藉以消毒殺菌。再用雞蛋清在小兒的額頭和臉上擦摩,認為這樣可以使小兒皮膚白嫩,長大後不生瘡癤。在為小兒洗澡的同時,家中長輩在一旁一邊幫忙,一邊拿起澡盆中的各種東西說吉利話,比如拿起花生遞到小兒手中,便說:「長命百歲」;用金銀飾物逗引小兒玩耍,便說:「大富大貴」。由於有這麼值錢的金銀飾物泡在水中,似乎就象徵著把小兒浸泡在「錢海」里,將來一定會發財致富、幸福美滿。揚州人家的這一做法,不帶有普遍性。揚州周邊的其他地區也有為小兒「洗三」的風俗,在浴盆里放中草藥的有,放長生果、放桂圓的也有,但沒有放金銀飾物的。《邗江三百吟》成書於清代嘉慶年間,當時正是揚州商業經濟的鼎盛時期,所記載的民俗事象比較客觀地反映了當時揚州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小兒洗澡後,便為小兒穿上「毛衫子」等衣裳。最外層還要用一塊「包被」把小兒包裹好,再用紅布帶將小兒的雙腿和手臂紮緊,不讓小兒在「包被」里亂動。此舉揚州人叫做「打衣包」,其作用有兩種解釋,一是說是讓小兒四肢正常發育,不致畸形。二是說是為了讓小兒從小受點規矩,長大後不致胡作非為。還有人家要用秤稱量一下小兒的體重,這一方面是了解小兒的體重是多少,諧音為「稱心稱意」;另一方面是預祝小兒將來是「上乘(秤)之人」,前途無量。如今,「洗三」的習俗仍然有,是由外婆或奶奶在婦產醫院裡,在醫生護士的指導下為小兒「洗三」。自然,不衛生和迷信的做法在醫院裡都是禁止的,但祈求吉祥的做法還是保留下來了。「洗三」後的一個重要儀式是「滿月」。滿月時,通常都要辦「滿月酒」。「滿月酒」又叫做「剃頭酒」,是因為在這一天要請剃頭師傅上門,為小兒把胎髮剃去。舊時剃胎髮的儀式也十分隆重,家中要點紅燭、桌上要鋪紅布,擺供品。剃頭師傅以白酒代水為小兒潤發,然後再剃。有的人家是為小兒剃光頭,認為胎髮剃光後,後來的頭髮長得更密更黑,這種做法多為女孩。而有的人家則把後腦勺或頭頂心的一撮胎髮留下,剃成「桃形」,叫做「百歲毛」,這種剃法多見於男孩。舊時因嬰兒的成活率低,人們怕小兒夭折,以為留有「百歲毛」的小孩好養。剃頭後小兒多戴一頂紅布做成的「和尚帽」,以為可得神佛的護佑。而剃頭師傅也可多得一份工錢作為賞錢,家中供奉的果品也可由剃頭師傅帶走。還有的人家不僅剃胎髮,還要為小兒剃去眉毛,民間認為小兒的眉毛剃去將來可以長得更加濃黑,同時也可以使小兒長大後知道「眉高眼低」(即知情識理)。舊時,人們將小兒剃下的毛髮用紅綠花線紮裹後掛在堂屋高處,或是掛在床頭,認為這樣就可以使小兒長大了「有膽有識」。如今,揚州民間仍有為小兒剃胎髮一俗,有人家把小兒的胎髮加工成一支毛筆,以作紀念,有店家專做此類生意。滿月剃頭後,母親就可以抱著小兒外出走一圈,此為「出窩」,又叫「見世面」。小孩出生後的一個月內要命名。舊時揚州人家的命名也有許多講究,通常是先起乳名,又叫「小名」。到入學時再由取正式名,又叫「學名」、「大名」。現今則常常把乳名和學名同時取,學名是用作報出生戶口,乳名是日常生活中稱呼。舊時取學名,多數是請族中尊長者依據家譜的譜系,按照輩份和排行來確定,乳名可由父母等家中長輩自由確定。揚州人家小兒的乳名一般以祈祥祝吉為主,如叫:小龍、貴兒、祥兒等。也有人家取名是想留有紀念,小兒出生時體重八斤、九斤,就叫:八斤兒、九斤兒;小兒出生時祖父年齡五十九歲,或是父母年齡合起來四十六歲,小兒就叫:五九子、四六子等。還有人家為小兒起帶有符咒意味的「賤名」,以求小兒免災、容易撫養,如叫做:小狗子、阿毛、石頭等。還有的怕小兒夭折,就用魚網罩一下,或用飯鍋反過來蓋一下,或者在頸項上掛一柄「長命鎖」,這些小兒就分別叫做:網子、鍋兒、鎖柱、扣子等。有人家生了女孩,還想要男孩,便把女孩叫做:招弟、來弟、轉子等。有的人家還要算一算小兒在「五行」中缺那一行,在起學名時要讓名字中的某個字帶上偏旁,以補其缺,如缺「金」的,名字中的某個字就用「金」、「銀」、「釗」、「鈞」等。如今實行計劃生育,多是獨生子女,小孩的乳名時尚用疊字,如文文、媛媛、芳芳、剛剛等。舊時揚州人家還有為嬌慣的小兒到寺廟裡寄名的習俗,汪曾祺在他的小說《仁慧》中對自己幼年的寄名作了記述:……我還是這個庵的寄名徒弟。我小時候是個「慣寶寶」,我的母親盼我能長命百歲,在幾個和尚廟、道士觀、尼姑庵里寄了名。這些廟裡、觀里、庵里的方丈、老道、住持就成了我的乾爹。汪老在另一篇散文《大蓮姐姐》中也有關於寄名的敘述:我小時候是個「慣寶寶」。怕我長不大,於是認了好幾個乾媽。在和尚廟、道士觀里都記了名。我的法名叫「海鰲」。我還記得在我父親的卧室的一壁牆上貼著一張八寸高五寸寬的梅紅紙,當中一行字「三寶弟子求取法名海鰲」,兩邊各有一個字,一邊是「皈」,一邊是「依」。雖說一個人的名字僅是一個人的稱謂,從廣義的角度看,實際上是一個人的標識和符號,是為了讓別人在社會性的活動中把這一個人同其他人區別開來,便利相互間的招呼和識別。當然,對具體人來說,名字將跟隨人的一生,要起得有意義,還要起得響亮,便於識別和記憶,這些都是起名字的正常要求和目的。但從以上列舉的小兒起名的動機來看,顯然可見舊時的揚州人在為小兒起名時,附加上了許多其他方面的功利因素,有的帶有某種期盼,有的服從某種觀念,這些都使人在感到奇異有趣的同時,也使人感到似乎沉重了些、勞累了些。
推薦閱讀:
※蘇東坡之後最著名的藝術全才,一首揚州慢雖然難背但是意味深長
※揚州旅遊實現新跨越的路徑(閱)
※陽春二月上揚州(概敘)
※【春風十里揚州路】小杜的「揚州愛情故事」
※楊廣揚州不解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