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析學前班對孩子的危害

淺析學前班對孩子的危害

學前班顧名思義就是在正式進入學校之前,讓孩子進行的一種預熱方式。

上還是不上?眾說紛紜,家長很是糾結。有的家長認為:我的孩子比較笨,不樂意來幼兒園,讓她去學前班先學習一下,笨鳥先飛。有的家長擔心:幼兒園杜絕小學化,我的孩子上學後,跟不上學校進度怎麼辦?

拔苗助長的故事人人皆知,道理人人都懂,可運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時候,家長的抉擇有些犯迷糊了。試問:您的孩子連上幼兒園都不樂意上,怎麼能樂意上學?有句話道:沒有笨的孩子,只有糊塗的家長。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同的時期將會有不同的變化。比如我班的小陳同學,進入大班後,隨著自理能力的提高,語言發展方面也有了可喜的變化,上課也常常看到小陳同學專註的表情,積極主動表述自己的意願。

孩子的天性是什麼?玩!您過早的剝奪了孩子玩的權利,這對孩子太不公平了。幼兒園的特點是「玩中學,學中玩。」看似不經意的一首小兒歌、一個小故事、一個小遊戲,就像一條鏈子,環環相扣,其間卻蘊含了很多的知識。在遊戲中不知不覺的培養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孩子上過學前班,或許在初上學的時候確實能跟上小學的進度,在班上也許能達到家長想像的目標。可孩子真正上一年級的時候,重複學習過的東西,試想:孩子還會有興趣嗎?孩子在學前班強化記憶的東西,未必能真正的理解,在一知半解的狀況下學習到的東西,再次學習時,孩子很驕傲的認為自己已經學會了,那麼就容易造成二次學習後遺症——專註力下降,不認真學習等。一時的「泡沫優勢」,在上學後不久就會不復存在了。

北京市教委關於《學前班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本市城鎮地區原則上不得舉辦學前班,農村地區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在幼兒園數量不足的情況下,可以舉辦學前班。

  專家認為,實現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只要注重以下意識的培養就成:時間意識,讓孩子知道上下課的時間;任務意識,讓孩子知道如何完成一項工作;規則意識,因為小學是課堂教育,有時間限制,因此要遵守紀律。

淺析之危害

危害一:從健康上來說,造成了孩子身體上的傷害;

1、孩子在6歲前,小手的肌肉並未發育成熟,手部骨骼沒成型前是不宜做精細動作的。如太過用力就會影響手部骨骼的正常發育,嚴重的話會導致手部畸形、指骨畸形。事實上,兒童手指的小肌肉群發育完善是比較滯後的,並不適合過早的進行書寫訓練。所以,在培養學齡前兒童書寫能力必須要結合兒童的生理和認知發展特點。孩子不正確的坐姿,易導致脊柱變形、近視等。

2、學前階段的幼兒正處於長身體的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比較弱,大腦容易疲勞。過早過多的進行規範性學習,不利於孩子肌肉、骨骼的發育,會造成神經系統的傷害,使孩子失去活潑的天性,給幼兒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3、許多父母在孩子學習書寫技能的過程中,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孩子,忽視了孩子的年齡特點。久而久之就會在不經意間忽略了孩子正常的心裡發展、忽略了孩子身心健康。

專家就幼兒教育「小學化」如是說:「學前教育是重複型教育,嚴重危害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扼殺了幼兒的天性,嚴重影響了幼兒心理健康。超負荷或超年齡段的學習內容和教育會給孩子心理帶來壓力,有損孩子心理健康,至少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反感和厭倦。同時,也剝奪了幼兒遊戲和動手操作的機會,剝奪了幼兒大腦神經元受到豐富刺激的機會,阻礙了神經元和突觸的生長形成,進而阻礙了幼兒大腦發育。」 過於超前的訓練所獲得的即時效應意義不大,這種急於求成的浮躁心態和所運用的強制性方法反而會使孩子的興趣被壓抑,致使幼兒產生緊張焦慮的心情,泯滅了孩子的天性。現在的孩子很聰明,為了迎合、討好家長,即使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簡單說只要能達到自己某願望,如:我學習了,你要給我買什麼什麼東西之類的,孩子就會答應家長的不合理要求。這樣一來,對孩子的個性健康又較大的危害。」

危害二:從身心上來講,扼殺了孩子的天性;

專家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原則是:「寓教於樂,讓幼兒在『玩中學』。以『玩』的形式,使幼兒興趣盎然地參與學習,從而輕鬆愉快地掌握知識,同時得到動手、動口、動腦等各種能力的培養與發展。」遊戲是幼兒學習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接受知識的重要形式,在遊戲中培養了孩子各方面能力、綜合素質、品行、禮貌等,讓孩子的童年健康、快樂的成長。如我們每周開展一次的區域活動,不論是營業員還是顧客,他們在扮演買與賣的角色時,就會有計算、語言等在裡面運作;在扮演飛機製造師時,需要動手動腦、需要交流,讓創造力得到了提升。孩子在快快樂樂的遊戲中,他們的平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同伴之間的交往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等都能得到提高。

幼兒的天性是「玩」,為此,幼兒園設計了一系列的遊戲活動。學前班只重視孩子學多少知識、完成布置的作業。卻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強制性的進行學習,孩子們「玩」的時間被剝奪了,限制了孩子的思維與創造等,剝奪了幼兒遊戲的機會,泯滅了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讓幼兒失去了學習、創造和探索的機會。活潑好動的個性受到壓抑,嚴重的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作為家長您忍心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剝奪孩子快樂的童真嗎?

危害三:在學習方面,易產生厭學情緒;

所謂學前班,其主要表現是不注重幼兒綜合素質的培養,忽視了幼兒的年齡特點,過於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對幼兒健康成長帶來了很大危害。

處在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其大腦以及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的發育還不完善,決定了他們還不能像小學生那樣坐下來正規的學習。達不到老師與家長的要求,家長吵、老師批,孩子得不到快樂,自然會認為學習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於是,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惡的心理。有的孩子即使勉強學了,但入小學後成績也未必好。到了小學再學就等於留級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無新鮮感。無味枯燥的重複使他們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專心聽講,養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課、做小動作、不完成作業等不良的學習態度,反而影響了所有學習任務的完成,成了老師和同學眼裡的「差生」,從而使孩子產生對學校、對學習的厭惡、厭煩情緒。

專家研究表明:「影響孩子學業成績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識的準備問題,而是孩子是不是處於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是否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否引發了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是否幫助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否培養了孩子知識的遷移能力,是否幫助孩子樹立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否教孩子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孩子學會探索、學會合作等等。」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習慣的養成,才是為「高樓大廈」打下堅實的「地基」。

危害四:在人格健全方面,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上學前班不利於幼兒的身心健康。0---6歲是孩子身體生長發育的第一高峰期,要讓孩子們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練就他們強健的體魄,培養他們學習知識的興趣。

據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六歲以前的孩子認識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還很不穩定,還不能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

說到孩子在上小學前先上學前班,兒童教育專家基本不贊同。主要是因為目前的學前班一般都是照搬小學教育的做法,不僅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負擔,而且有可能使孩子對未來的小學生活失去期盼和新鮮感,甚至對學習產生厭倦。

現在我們來看看專家的論點:「幼兒教育遵循的最重要原則,就是從幼兒生理、心理特點出發,因材施教,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瀋陽師範大學郭瞻予教授認為,學前班之所以受到廣泛歡迎是與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態有著密切聯繫的。實際上,很多家長在思想上陷入了一種誤區,他們把早期教育生硬地理解為提早教育。而學前班「讀、寫、算」的特殊功效正好迎合了家長們的這種心理。殊不知,對於發育不夠完善的幼兒來說,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對孩子的骨骼、肌肉的發展會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同時,也會對今後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影響。

  從國外留學回國的學前教育專家寧春森認為,3至6歲的幼兒需從玩中感知事物並獲得知識經驗,學習方式應以遊戲為主,而小學那種「符號教學」很難培養幼兒觀察事物的能力和習慣,當然也就談不上培養學習興趣了。即使西方發達國家,學前班也只是一種補償教育的形式,作為幼兒園的輔助教學而存在。

  相關專家曾表示,對幼兒進行「小學化」教育只會事倍功半。對於幼兒超前學習,去年,中國社會調查所曾對武漢、北京等地500位幼兒家長和100位幼兒教師進行調查,七成教師明確表示超前傳授知識不利於孩子成長,提前加壓還會抹殺孩子的想像力。幼兒的身體機能和神經系統都很脆弱,小學化傾向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害無益。

有研究顯示,孩子年齡越小專註力時間越短:3歲約為9分鐘,4歲約為12分鐘,5歲約為14分鐘。如果長時間注意力太集中,大腦易疲勞,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傷害。孩子們的智力水平還不具備系統學習的能力,過早強制灌輸,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挫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專家建議:「學前教育應以培養幼兒學習興趣、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逐步深入知識殿堂為主,把興趣教育作為基礎性工程來抓緊抓實」。 專家表示:「學前教育「小學化」讓孩子過早學習文化,喪失了想像力的培養。」

據資料顯示,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基本上都是規定6歲以上的兒童才能入小學讀書。教育專家李宏玉介紹說「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科學依據的。」澳大利亞的幼兒園,對兒童的培養非常人性化,也非常自由。幼兒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讓孩子在幼兒園裡玩得開心,從而培養他們獨立的人格,幫助他們更好地與同齡人建立夥伴關係。在日本的幼兒園裡,一大特點就是進行各種各樣的戶外活動,讓孩子們親近大自然,通過玩樂來培養他們健康的身心和與人相處的能力。美國的幼兒園給孩子設置的學習課程不多,而以動手製作手工和戶外活動居多。在9月份新學年開始之前,各幼兒園是夏令營期,與平時相比增加了不少集體戶外活動。

在看了專家的建議,國外幼兒園教育的動態後,對比一下我們幼兒園小幼銜接的方式,家長可以感受到順其自然對孩子的重要性。我班在進入大班以來,首先建立了任務意識,自然也會布置一些簡單的作業。大多是孩子說內容,家長寫下來,幼兒再動手畫上自己喜歡的畫面。家長沒有意識到:我的孩子有任務意識嗎?而是問的最多的就是:「今天學的什麼?」孩子如果回答不上來,家長就覺得我的孩子怎麼這麼笨!腦袋裡到底在想什麼?其實,做家長的不要刻意去強調我的孩子學習了幾首兒歌,會不會加減運算等知識方面的認知。雖然我一再解釋,我們只是在培養孩子的初步任務意識,孩子真的記不住學習的內容也很正常,但是今天您的孩子記住了拿任務本就是一大進步。

再如,幼兒園避免小學化教育,強調不要教拼音,可家長著急啊!為了安慰家長,我自編了圖文並茂的拼音兒歌,孩子在說兒歌的基礎上,很快的掌握了學習方法。

記者通過調查顯示:上過學前班的孩子,只有18%的孩子對學習感興趣,56%的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16%的孩子上課坐不住。看來,父母們千方百計地把孩子接受正規教育的時間提前,結果卻是「欲速則不達」。

所以在孩子入學問題上,家長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盲從。

註:在寫這篇文章時,我參考了大量的資料。時間倉促,或許有不對的地方,望各位家長海涵。

參考鏈接http://iask.sina.com.cn/expert/detail.php?eid=1122

http://wenku.baidu.com/view/cd445819c281e53a5802ff1f.html等


推薦閱讀:

學前班糾結記

TAG:孩子 | 學前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