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貝多芬最後的精神世界

———— 介紹貝多芬晚期的5部弦樂四重奏

作者:牟強,來源:《視聽技術》1996年06期

對人世最後的饋贈

1824年,維也 納。在一座清冷的樓 房中,一位雙耳失聰、 被疾病困撓、與世隔絕的孤獨老人,正在 鋼琴上全力進行著最 後的創作。此人就是 樂聖貝多芬,而這最 後的創作就是他的5 部弦樂四重奏 ( Op. 127、 1 30、 131、 1 32、135,即 第12-15 號)。兩年 後,當這5部不朽之作終於完美地降臨人世時,大師離別了 人世。

貝多芬用弦樂四重奏來作為他創作的終點和對人世的最 後饋贈,這絕不是偶然的。1824 年,大師完成了最後一部交響 曲《合唱》和《莊嚴彌撒》,一經 首演便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到 此,大師已經把大型管弦樂與 合唱形式的優勢全部運用殆 盡,達到了大型音樂結構的極 致。就在這時,維也納的俄國貴 族格里欽公爵請貝多芬為他寫 3部弦樂四重奏。其時貝多芬 已經有14年沒有寫過四重奏 了,但一進入創作,他立即就發 現找到了最適合進行一生中最 後創作的形式,只有這種美妙 的形式才能使他在自己的內心 深處與靈魂進行最後的對話。 他不僅一氣呵成了應約的3首 (即Op. 127、130、132),而且引 發了創作另外2首的靈感。歷 史就是如此奇妙:平庸的格里 欽公爵用他那王公貴族的虛榮 點燃了作曲家的天才火花。貝多芬一生寫了1 6部弦 樂四重奏。旱期的6首(作品 18,作於1799年至1800年)盡 管寫得十分優美,但從中能明 顯地看出海頓和莫扎特風格的 影響。中期的5部(作品59號 1 3、作品74、95,作於1806年 至1810年)已從海頓、莫扎特 為代表的古典傳統的框框中擺 脫出來,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風 格。後期的這5首則是貝多芬 一生創作的室內樂結晶,達到 了一個全新的、盡善盡美的崇 高音樂境界,是不可多得的天 才之作,其中有一些比他最傑 出的交響曲還要偉大 的作品,充滿了一些 不被世人所理解的永 恆東西和其他作曲家 所無法企及的巨大美 感,無論從音樂內涵 還是從技巧手法上看 都在海頓、莫扎特弦 樂四重奏之上,是弦 樂四重奏作品中的頂 峰。音樂評論家蘭格 讚美道:"一個新的奇 跡展現在我 們面前:新 的和聲、新 的深度和廣 度。這是純 粹的音樂,是對音樂構造本身 的超越"。法國著名的音樂評論 家和作曲家保爾·郎多爾美認 為貝多芬最後5部弦樂四重 奏、5部鋼琴奏鳴曲與他的"9 交"一起,同為"在人類天才中 從來沒有過的最傑出的作品"。 貝多芬傳記作家杜蒙則認為這 5部作品是作曲家"真正的遺 囑,是他對藝術的表白。"

一個盡善盡美的 崇高音樂境界

貝多芬的這5部弦樂四重 奏不是只屬於"好聽"的那一類 作品,也不象誨頓、莫扎特、舒 伯特的弦樂四重奏那麼容易讓 人親近(有人就勸初學古典音 樂者不要聽,否則會被"嚇退", 正是古人所說的"曲高和寡")。 從音樂內涵上看,這5部作品 充分體現貝多芬一貫具有的、 並在生命後期顯得更加偉大的 生命力之光,展示出大師到達 生命終點和藝術項峰時所特有 的開闊境界,揭示出人類帶有 共性的對生命、人生真諦的最 後感悟。

這5部作品中寫得最優美 的是那些慢板樂章,其中一些 是他寫得最深刻、最感人的樂 段,如第12號的第二樂章,第 13號的第五樂章,第14號中的 行板變奏曲等。在一些人的眼 中,貝多芬的音樂所展示的僅 僅是英雄與命運之間所進行抗 爭,僅僅象徵著雄獅般堅強的 性格,這種概念化的認識是對 這位音樂巨人的扭曲。聆聽這 些偉大的慢板樂章,使我們深 切感受到貝多芬的音樂內涵, 既有充滿英雄氣質的一面,也 有非常內省的一面;既有面對 現實的吶喊,也有形而上的冥 想。這些慢板樂章和他的"9 交"中的慢板樂章一樣,充滿了 對人類的熱愛和幸福的祝願。這5部作品,衝破了傳統 規則的束縛,如第13、第14、第 15分別寫了6、7、5個樂章,其 中有的樂章長達20分鐘,這是 在以往的創作中所罕見的。有 的時候首先是慢板樂章(如第 14),有的作品則有兩個慢板 (如第13),有的則在諧謔曲之 外,還有一個具有舞蹈性質的 樂章。這5部作品都很長,尤其 是第13、第14和第15都在45 分鐘以上,這在四重奏中也是 少見的。但這又不同於當代作曲家所熱衷的純形式上的試 驗,而是出於作曲家表達其音 樂內涵的需要,重新創造的合 乎創作靈感需要的新形式,是 純粹的音樂戰勝了結構。

"無愧於我的 名字的作品"

《第12弦樂四重奏》(作品 127)由行板、柔板、諧謔曲和快 板4個樂章組成。開始由小提 琴奏出婉轉的溫暖的主題,隨 後與大提琴形成對答,達到一 個情感上的高潮。中間部出現 跳躍的節奏,速度加快,之後重 現委婉柔和的第一主題,最後 在堅定有力的行進節奏中結 束。整部作品極具美的震撼力。

《第13弦樂四重奏》(作品 130)共有6個樂章。這部作品 是一個情緒變化的兩極體,舞 蹈般的快速和含蓄內在的慢 速,充滿魅力的急板和充滿善 良的諧謔曲,具有德意志民族 特性的舞風和如歌的旋律一直 交織持續到最後。第五樂章是 一首謠唱曲(cavatina),類似歌 劇中的詠嘆調,這可能是作曲 家寫得最美的一段旋律,深厚 的情感象大河平靜地緩緩流 淌,令人無法不被這莊嚴的旋 律所感動。貝多芬自己也認為: "在我的筆下從來沒有一首旋 律產生過如此的效果,連我自 己也深深受到感動"。最後一個 樂章帶有舞曲性質,自始至終 充滿歡樂的情緒,令人想到他 的"歡樂頌",給人一種難以言 表的幸福感覺。國外一些樂評 家認為這部作品完全可寫他的 "9交"相媲美。最初這部作品 的終樂章是一首賦格曲,寫得 非常複雜,氣勢宏偉,極具交響 樂的特徵。因為篇幅太長,第一 次上演後貝多芬就應朋友的要 求重新寫了一個樂章將其換 掉,換下來的賦格曲(即"大賦 格",編為作品133)後來常常單 獨演奏,有的樂評家把其稱為 貝多芬的《第17弦樂四重奏》。 現當代的演奏家們又將其作為 《第13四重奏》最後一個樂章 來演奏。

《第14弦樂四重奏》(作品 131)是作曲家天才的極端表 現,它雖然由7個樂章組成,但 必須不斷地演奏到底。各個樂 章的篇幅很不平衡,長者達15 分鐘,短者則只有11小節。樂 章內的速度變化很大,如第四 樂章是行板——漸快——慢板 ——原速。作曲家晚年常用的 變奏手法在這部作品中尤為突 出,通過不斷對主題、動機、音 型恰到好處的變化來改變旋律 特徵和性格,如第一樂章如歌 的主題就通過變奏轉變成歡快 明朗的舞曲性主題,給人以強 烈的印象。

《第15弦樂四重奏》(作品 132)是在作曲家大病初癒後寫 的。貝多芬在樂譜上寫上"一個 初愈的病人對上帝的感恩之 歌。"在給出版商的信中寫道: "我給您的正是我所能給最好 朋友的最佳禮物。我以我的藝 術家名義向您保證,這是一首 無愧於我的名字的作品。如果 我說的不是實話,請您把我看 作是最卑劣的人"。全曲由5個 樂章組成,其中第三樂章是以 坎佐列歌曲形式寫成的慢板, 流淌著一種虔誠的宗教情感, 在舒緩的節奏、柔美如歌旋律 的發展中似乎讓人聽到了管風 琴發出的鳴響,彷彿進入了神 聖莊嚴的大教堂。曲終時極度 安寧靜謐的氣氛,把人帶進一 個超然的精神世界,這是貝多 芬寫得最令人感動的結尾之一。

《第16弦樂四重奏》(作品 135)是貝多芬最後一部作品。 19世紀德國著名音樂作家諾 爾認為,此部作品代表了大師 最後的音樂思想。全曲充滿了 對昔日最美好時光的回憶。第 一樂章是快板,奏鳴曲式,堅定 有力的第一主題與充滿浪漫氣 息的第二主題所形成的對照, 表達了作曲家對人類光明前景 的憧憬。第二樂章為具有舞蹈 性的快板,具有愉快、活潑的氣 氛;在由慢板構成的第三樂章 中,如歌的旋律緩緩流動,充滿 了田園恬靜的氣氛。最後一個 樂章用卡農的形式寫成,人們 熟悉的頑強的英雄主題不斷與 輕快的舞蹈節奏形成對比,這 對作曲家最後一部作品的最後 一個樂章來說,是意味深長的。

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以 其複雜深邃的音樂內涵、高難 度的演奏技巧,使得許多四重 奏組都把演繹這5部作品祝為 展示實力的機會,紛紛進行演 奏和錄製,誕生了一批著名的 版本。較早一點的有布希、布達 佩斯等四重奏組的版本,當代 則有貝爾格、林賽、梅洛斯、朱 麗亞德、義大利、阿馬迪烏斯等 四重奏組的版本。其中最具權 威的是布希的版本,可惜此版 本錄於40年代前後,不僅是單 聲道,而且音質較差,背景雜訊 大,難以令人滿意。我個人最喜 愛的則是由Philips公司錄製 的義大利四重奏組的版本(一 套4張,收有"大賦格"。片號: 426050-2,也有4張單片版出 售)。儘管這套唱片售價近500 元,我還是毫不猶豫地將其買 下珍藏。

義大利四重奏組是當今世 界上最負盛名的四重奏團體之 一,被譽為"四重奏中的柏林愛 樂"。該團成立20多年來,4個 演奏家以其執著的愛樂精神、 一絲不苟的藝術態度、高超的 技藝,演錄了一大批經典作品, 其中不少唱片如莫扎特、舒伯 特、拉威爾、德彪西的四重奏都 榜上有名。在喜愛四重奏的樂 迷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也是 Philips公司引為自豪的"看家 寶貝"。這款一套4張的版本屬 該四重奏組錄製的貝多芬弦樂 四重奏全集(共10張),演奏時 間長達三個半小時。該團為錄 制這套全集傾注了巨大的心 血,前後花費了10年的時間, 可謂是"十年磨一劍",使得速 套唱片無論在揭示音樂內涵, 還是在演奏技巧、乃至音色音 質等方面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 境界。演奏貝多芬晚期四重奏 的困難並不完全在於技巧上, 更在於能否準確地揭示其深邃 的音樂內涵上。義大利四重奏 組的演繹,一是既充滿理性的 光輝,又具有情感交流上的溫 暖,這是這套版本最成功之處。 二是具有極佳的平衡感。高度 的平衡是演奏弦樂四重奏的關 鍵所在。4位演奏家配合默契, 運弓的力度和揉弦非常均勻,4 把琴的音量大小平衡,4個聲 部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無 論是在感情的交流上還是技巧 發揮上都融合得極其完美,這 一點是其他版本所無法比擬 的。三是通過極佳的明暗、強弱 對比,將貝多芬在這5部作品 中獨創的節奏和力度變化精確 地表達出來。在結構的處理上 也非常嚴謹細緻,細節表現得 十分精細。四是音色音質極為 出色。Philips公司向來以高水 平的室內樂錄製而著稱。這套 唱片錄製於60年代末期,正處 於摸擬錄音的"黃金年代",自 然更不會例外。整套唱片具有 很高的清晰度和透明感,是一 流的室內樂錄音。被《企鵝唱片 指南》評為最佳名片,英國《留 聲機》雜誌評為人類有史以來 70張最佳唱片之一;此外,還 被美國<立體聲評論》評為唱片 錄音"金色年代"16張最佳獨 奏曲和室肉樂名片之一。


推薦閱讀:

推薦書單:探索精神世界從讀書開始
你曾遇到什麼事讓你有深深的無力感?
如何使自己的精神充實?
精神可以認為是一種磁場能量嗎?
阿斯伯格AS 女性?

TAG:世界 | 精神 | 精神世界 | 貝多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