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語文|大選當前了解下台灣媒體:時政網站非主流
談論台灣的新聞自由已經成了一種顯學。即使雙腳沒有踩在這座島的土地上,大抵從網路上也能知道,這2300萬人的電視、報紙、雜誌是多麼的熱鬧。走在台灣,更是會覺得,現實中台灣人有多和氣禮貌,電視新聞節目上的政客和評論人們就有多「粗暴」和「刻薄」,去台灣的頭幾天,大家往往會有種神清氣爽之感:「啊,這就是新聞自由。」不過,多幾天,也就慢慢適應了。對於台灣的媒體現狀,大家都聽到了太多解讀,有讚許肯定和羨慕,也有質疑挑刺和不屑。1988年「報禁」解除的時候,全台灣只有31家報紙,政府部門接受新報申請的第一個工作日,就有7家報社辦理手續。今天,已經有了7個新聞台,超過100個有線電視頻道,2500家報紙,4000多家雜誌,近200家廣播電台和1000多家通訊社。衛星轉播車全球密度最高——2300萬人82輛,日本1.2億人才71輛。如此密集的媒體生態,當然會導致新聞素材嚴重不足,媒體娛樂化傾向嚴重。可是大家感受到的,往往正是現在這種媒體密集帶來的「熱鬧」甚至「枯燥」,而沒有在這之前幾十年,台灣人為爭取報禁而進行的抗爭。而即使是這些來自對岸的讚許,台灣人也不再像以前那麼「我們真的有這麼美好嗎」的誠惶誠恐了。台灣著名新聞評論人陳文茜就說過:「你以為他們只是為了說台灣好?其實是指桑罵槐了。他們關心的其實不是台灣,而是故鄉。」「我比較擔心台灣本地人的反應,不管別人說你好,說你壞,他們在說的,在折射的,都是自己來的地方。」這好像一語中的。現在,你去跟台灣說你羨慕他們的言論自由和媒體自由,他們對前者會部分認同,但是對後者,大部分人還是會皺眉,一些人會給你說「媒體治國」,一些人擔心「民粹」,一些人討厭「不是吵架就是八卦」,在逢甲夜市,我遇見過一個賣衣服的小妹,她知道我來自大陸,很真心地告訴我,其實很喜歡大陸媒體人,因為她覺得台灣記者都好討厭,大陸媒體人都好「正」。更由於台灣地緣政治上的特殊性,台灣幾乎沒有國際地位可言,鮮有國際會議可以參加,更不能參與國際事務,沒有發言權當然也就沒有興趣。而新聞節目呢,由於台灣面積小,人口少,新聞素材自然也不多,偶爾抓到一個大案,所有媒體都興奮得不行,記者不斷跟蹤報道,評論節目也會大量跟進,唯恐態度不夠犀利。而對於藍綠陣營對峙的問題,民眾的熱情度也比之前大幅度下降,大家更關心的是眼下的小確幸。那麼曾經讓台灣大放異彩的綜藝節目呢?在近年大陸綜藝節目崛起的情況下,資金小,運作手段傳統,內容越來越本土化的台灣綜藝節目受到嚴重擠壓,通告藝人越來越不」大牌「,內容越來越同質化。這導致一些奇異的現象:台灣新聞比綜藝節目更好看、更充滿娛樂性;美食生活類節目事無巨細,四處走街串巷,絲毫不放過小細節,喝一口咖啡都可以感動半天。甚至有人調侃:台灣新聞極具特色,SOP 非常完善——中間10分鐘穿插台灣各縣市民眾的家庭糾紛、路人吵架、誰殺了誰、哪個傻蛋又犯蠢了,各種新奇事件非常精彩。最後10分鐘是業配文加小清新動物新聞,在天氣預報女孩的甜美笑容下跟觀眾說再見,跟大陸網友調侃的「大陸新聞三部曲」有異曲同工之妙。和前些年相比,對於」新聞自由「,台灣人的」擔憂「明顯更多了。誰都可以辦雜誌如果要在台灣辦一家雜誌,或者再大膽點,開辦一個有線電視台,需要什麼門檻?辦雜誌是最容易的,只要登了記,就可以發行了。台灣以前有出版法規範了許多門檻,這部法律來自國民黨政府1930年制定的 「出版法」,以」限制「新聞、出版的自由。1999年1月,在台灣社會各界的強勁壓力下,實施長達69年的「出版法」被廢止。 而要開辦電視台的門檻就稍微高點了。首先,你得是台灣公民。然後根據1993年由」行政院新聞局「發布的《有線電視法》,主體得是股份有限公司或財團法人。而在同一地區,有線電視不得超過五家。 在內容上,規定必須免費提供十分之一以上頻道作為公益性、藝文性、社教性等節目使用者。有線電視之節目評論涉及他人或機關、團體,致損害其權益時,被評論者,如要求給予相同答辯之機會,不得拒絕。此外,還規定台灣本土自製節目,不得少於百分之二十,以及廣告時間合計不得超過節目播送時間百分之十。 1994年,增加規定: 必須具有完整的系統營運計畫、合格的工程技術以及穩定的資金額度——兩億元新台幣,才能申請營業。所以,台灣部份企業集團即是在這樣 的情況下,大舉介入有線電視產業,導致台灣有線電視產業財團化的趨勢。創辦報紙雜誌的門檻幾乎沒有,就像在台灣年輕人中間風靡的《小日子》,只有一個總編和兩個員工,擠在一間小辦公室里。1985年,左翼作家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它是台灣社會運動史上最重要的雜誌——它跳脫政治「統獨」爭議,直接凝視台灣底層的弱勢人民。讓台灣的環境污染、勞工利益、弱勢族群、社會底層的問題一一浮現,誰也沒想道這本雜誌撐了4年,47期,對台灣社會影響深遠,很多人在閱讀了之後才開始參加社會運動。時政類網站並不佔主流台灣的網路文化比大陸早很多年,這得益於80年代台灣的「亞洲四小龍」地位,電子產業非常發達,作為世界的代工基地多年,練就一身非凡的「山寨」技術,蘋果電腦剛剛出來mac電腦,台灣的各大廠商就紛紛模仿,做出來的功能甚至比mac還多。台灣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及主要國立大學於1990年7月著手建立台灣學術網路TANet,1991年底,將TANet連結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JVNCNET,台灣正式成為網際網路的一員。1992年6月,TANet正式宣佈對一般使用者開放服務。到了1996年左右,網路在學生群體中都比較普及了。台灣最早的網站也不多,門戶網站大概就是番薯藤、sony、華納等,中國時報、PChome等也在網上可以瀏覽,但每個大學也有自己的灌水板塊,包括現在最著名的批踢踢實業坊,也曾是只是台大的技術交流區。而華人地區第一本正式的網路小說,其文體和敘事方式也是影響了一代人的網路文學——《第一次親密接觸》,就於1998年3月22日凌晨誕生在台南成功大學的電子布告欄「成大資訊所」與「貓咪樂園」。在這部小說的影響下,那時的大陸學生,連dos系統才剛剛學會,就已經在幻想網戀了。同時,也正是因為這部小說,大陸學生才開始知道台灣的7-11,知道台南的安平古堡,還會學主人公一樣調侃高雄港的海水,儘管很多人連高雄在哪裡都不知道。近幾年,以Alexa世界排名為依據,台灣最具人氣的網站依次是最大生活類和新聞類門戶網站——雅虎奇摩;以生活旅遊類博客、相冊、BBS為主的網站——PIXNET痞客邦;全球搜索引擎谷歌;東森新聞下面的東森新聞網;台灣最大的生活資訊官方網站——Life生活網。批踢踢實業坊雖然從人氣來說排名在第20名左右,facebook也並沒有進入排行榜,但是這兩個網站卻是台灣媒體觀察網民言論動向的主要來源。以上這些都是綜合排名。在分類排名中,資訊分享網站的排名依次是PIXNET痞客邦,玩樂、美食、創作類網站——隨意窩XUITE,美食主題網站——icook愛料理,相當於大陸大眾點評網的網站——愛評網;新聞分享網站——enews。而博客和論壇網站的排名,非常出人意料,排名前五位的,也不是批踢踢等網站,竟然幾乎全都是遊戲類交流和服務網站,論壇網站綜合排名第一的竟然是一個叫「巴姆雷特」的電玩社群網站,整個網站的「畫風」非常動漫,內容全部是遊戲相關內容和服務。其實受台灣電子產業和日本文化的影響,台灣的動漫和遊戲產業非常發達,在每個地鐵站,遊戲廣告都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比較特別的是,大陸的網遊廣告基本都是以明星代言人為主,而台灣的網遊很少請代言人。台灣的即時聊天工具幾乎都和歐美日差不多,從早年的ICQ、OICQ、MSN,到現在的Line、Skype,以及台灣本土的「即時通」,甚至有人也把facebook的消息功能也當做一種聊天方式。不過自從跟大陸交流頻繁之後,QQ、微信等工具也比較普及。不可否認,由於人口規模、市場擴張和資本的青睞,近十幾年大陸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發展非常迅速,台灣互聯網很遺憾沒有像大陸互聯網一樣引起世界性風投的注意,發展比較緩慢。不過儘管如此,台灣的網路便利仍被稱讚,覆蓋全島的免費wifi被CNN列為台灣十大比其他地區突出的優點之一。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推薦閱讀:
※媒體稱芮成鋼為開著捷豹豪車的偽精英:沒有啥朋友
※中央電視台《鄉土》欄目為什麼到靈山縣攝製專題節目?
※胡楊觀點:自媒體如何打廣告不掉粉?
※鄧小平之女寫信給媒體澄清不實報道(組圖)
※西方媒體應當如何面對改革中的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