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季冰:香港步入梁振英時代(四)

3 香港步入梁振英時代(四)

2012-07-01 00:46:43

歸檔在時政社會|瀏覽 19016 次|評論 11 條

(續昨)

更為令人不安是新一代港人在國家認同方面的尷尬趨勢。香港大學於2011年底對本港居民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認為自己是「香港人」的受訪者比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受訪者多出一倍多。調查還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香港人對內地的認同感卻從「九七回歸」後最初幾年的高峰值反而減弱了。

其實,這項最調查只是證實了此前和此後一連串相互雖無關聯、但本質上相似的事例所展示出來的民意大趨勢:港人對內地人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大。如果說年初義大利奢侈品牌D&G 門店外爆發的抗議「歧視港幣、偏愛人民幣」事件僅僅是一個序幕的話,那麼,由內地知名左派和民族主義鼓吹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挑起的一場「狗」與「蝗蟲」的口水戰,則將這種普通港人市民對大陸的怨忿情緒展露無餘。

事發於年前,一位大陸小女孩在香港地鐵里吃東西並不慎將食物掉在車廂地板上,遭到鄰近的港人乘客以粵語嚴厲斥責,其母隨後與車廂內的港人發生了一場關於「普通話」。的激烈言語衝突。素來不憚以話語施暴的孔慶東稍後在接受大陸視頻網站採訪時公然辱罵港人是「殖民主義者的走狗」,數日後,一些港人聯合在香港發行量最大的《蘋果日報》上刊登廣告,諷刺蜂擁赴港的大陸客是「蝗蟲」。這一時間點燃了陸港兩地極端思維人士間怒火中燒的大罵戰,甚至還連帶引發大陸內部不同省份人士之間加入「團戰」。

有意思的是,事實上,最近的調查顯示,普通話已經取代英語,成為香港人的第二通行語。48%的香港居民會說普通話,而會說英語者的比例為46%。自從2001年人口普查以來,說英語者的比例稍有上升,但是普通話的普及卻更為迅速:在10年前,人口中會說普通話者的比例僅稍高於三分之一。

說起來,港人對陸客最直接的不滿是「雙非」孕婦赴港生產問題。所謂「雙非」孕婦,是指待產兒父母雙方均非香港特區居民。香港近年「雙非」嬰兒的數字急速攀升,已從2001年的620個上升至2011年的近3.6萬個。而這些大陸夫婦之所以花費高昂成本去香港生孩子,目的一目了然:是為了讓孩子自動獲得一個香港居民身份。但這必然要擠佔香港本地原本就十分稀缺緊張的公共醫療和教育資源。去年以來,香港政府已開始通過逐步減少直至取消公立醫院接納非本地孕婦分娩配額和打擊「黑中介」、「黑月嫂」等手段在限制內地「雙非」孕婦赴港生產。

我們最近看到,候任特首梁振英還未上任就已經開始擺出積極的姿態應對這一的令人頭疼的問題。4月16日,突然主動向媒體強硬表態:應叫停明年私立醫院接收「雙非」孕婦的配額,「在未能充分全面了解雙非孕婦在香港產子對香港的醫療、母嬰健康、教育等等的社會服務所造成的影響之前,2013年私立醫院接收雙非孕婦產子的名額應該暫停,亦即是說名額是零。」他還稱,「雙非」孕婦來港產子並不是發展醫療產業的正途,也不是解決人口老齡化的正途。對於這個問題的法律障礙,梁振英表示,釋法是一種途徑,但亦可用其他法律手段解決。

侯任特首的表態在短短几天后就得到了現任政府的積極響應,4月25日,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岳宣布,當地私立醫院明年將停止接收為使即將出世的寶寶獲得香港居留權而赴港產子的內地產婦。香港立法會代表衛生服務界的議員李國麟解釋說,香港現政府是在做一些準備,使其在政策上與將在7月1日就任的梁振英政府一致。

另一根顯眼的導火索依然來自樓市,因為近年來香港樓價瘋狂上漲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被認為是來自邊境北邊一側的強大購買力。一方面,隨著內地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加上近期以「限購令」為代表的對樓市的嚴格調控,使得相當一部分投資熱錢通過各種渠道流入香港。另一方面,2005年匯改以後,人民幣持續升值,其相比於實行聯繫匯率(與美元固定掛鉤)的港幣已升值超過20%,這又是陸資投入相對而言比較熟悉的香港資產的充分理由。美聯物業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內地人對香港住宅房地產的投資達623億港幣,相當於住宅總銷售額的20%。這比2010年的10.8%增加了近一倍,預計今年這一比例將提高至25%。

此外,蜂擁而至的大陸遊客和新移民不僅推升了香港的通貨膨脹,亦被認為降低了香港社會的整體文明水準,更因為文化觀念的不同而時常與本地人發生抵牾……所以這些都在一點點累積香港社會中對大陸的不滿情緒。你或許可將此歸咎於港人對近年來經濟發展和財富增長失衡的「弱者」心態。以往,香港人不屑內地人,擔心貧窮的大陸人會拖垮香港;而如今一擲千金的內地豪客卻潮水般湧入香港,反襯出港人的寒酸,這令後者更加氣惱和厭惡。

香港人更加深層的擔憂是,在「大陸模式」——表現為來自北京的權力和資本——的侵蝕之下,以往人們珍視的有別於中國內地其他地方的獨特的「香港身份」和「香港價值」(自由和法治)是否會弱化、甚至流失?雖然香港的法治仍然獨立、自由仍然有保障,但回歸以後其經濟對內地的病態依賴仍不免使本地的民間反對者擔心,這有朝一日是否將帶來香港政治乃至文化的「大陸化」,最終使香港成為一個普通的內地城市。

自2006年開始,保衛香港歷史建築——如喜帖街、天星碼頭、皇后碼頭、鳳園等——的社會運動層出不窮,媒體將之定義為「保育運動」,這是一種集體回憶的情緒性行動。「彰顯了在無可挽回的香港大陸化趨勢下,香港人對「只是另一個大陸城市」的模糊身份認同與焦慮。」

就在今年4月30日,香港政府宣布將暫緩引入強制性「國家教育」課程,有人批評這些課程是用中國愛國主義為小孩子「洗腦」。特區教育局局長孫明揚說,他會遵循一個委員會的建議,將課程延至2015年再引入而不是按此前計劃的今年,讓學校有更多時間準備。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去年呼籲政府阻止這一提議的通過。他們稱這是內地的「政治干預」。按計劃,學生一年將接受約50小時的課程,主要是幫助個人建立國家和諧、身份認同和團結精神。

但在另一方面,所有有理智的港人都明白,香港離不開大陸,香港的未來尤其有賴於內地。數據顯示,香港去年的零售額有大約40%來自於內地人,也就是說,內地消費支撐著香港約12.5萬個零售業就業崗位。如果把酒店、餐館和批發部門的相關就業包括在內,這個數字接近25萬。此外,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區之一,因而不僅需要大陸的優秀成年人才,也需要大陸的新生兒。(待續)

推薦閱讀:

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為什麼這個時代,出軌變得越來越容易?
被時代派來的陌生人:虛實之間的芮成鋼(圖)
男多女少時代五大預言
新時代好男人

TAG:香港 | 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