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解密系列】什麼是力從地起?什麼是穿透力?

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什麼叫詠春拳】,很多粉絲加入粉絲群問我問題。大家最為關心的還是這種核心的發力技術。這是對的,在真正對抗的時候,力量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經在文章中不斷的強調,格鬥時最重要的是絕對的殺傷力和絕對的防禦力。就是在古代戰場上也是一樣的。

舉個例子:

諸葛亮大破藤甲兵的事大家應該都知道的,剛開始的時候,蜀軍被藤甲兵打的大敗。因為,藤甲兵的絕對防禦力太強大了,刀砍一個白印,槍扎一個白點。相反的,藤甲兵砍到蜀軍身上的刀,槍,蜀軍是防禦不住的,那麼輸贏勝負就可想而知了。

在同等級的殺傷力面前,誰的防禦力高,誰就能贏,在擂台上也是一樣的。這個絕對防禦也是包括步法和身法的躲閃的。讓敵人打不到你也是絕對防禦力。

而後,諸葛先生運用智慧,有效的運用了自然之力---火。

才有後來的火燒藤甲兵,火作為自然之力,其威力之大,是讓人類恐懼的。這個火,就是絕對的殺傷力,你的防禦力再高,也有缺陷和漏洞。

在實戰格鬥的時候,你的胸腹腿臂比較抗打,我就打你脖子,腋下,襠部,這些你不抗打的地方。在古代戰場上槍被叫做賊兵器,因為它是點攻擊,並且都是刺你身體沒有披甲的點,訓練時也是不斷重複刺一點,以達到一擊必殺的效果。

在元代蒙古人征服世界的戰爭中,對上西方的全身披板甲的士兵,用的是弓箭取勝,全身披甲的重甲騎兵,只有眼睛,腳踝露在外面,還有馬的馬小腿,露在外面,蒙古騎兵在對付這種絕對防禦力的時候,蒙古的輕騎兵就一邊向後跑,一邊射箭,專門射他們露在外面的地方。

還射的出奇的准,重騎兵移動緩慢,追不上輕騎兵,就這麼敗了。

現在回到我們的主題,力從地起,傳統中國功夫的絕對殺傷力從哪裡來。大家普遍認同的是整勁,一般意義上的整勁是從地上來的。

我們看一下上面的圖片。

正確的力從地起,是為了把下肢的巨大力量從地上通過身體傳遞到攻擊手上。正確的身形是前面的樣子,雙腿的穩定支撐使得腿部力量通過腰背上傳到胸肩部位,並且最終把整合好的力量通過雙手向前方發出。

第二個人在發力的時候身體向後仰,這是非常錯誤的身形。後腿蹬地向上發力的話,力量也會向身體後面發出,而無法向前方的敵人發出。手的力量也是散的,手與腿在這種姿勢下是無法實現整體合力的。

比如我們推車的時候,重心都是向前壓上,這樣一來腿部就會踩實地面,腿部的支撐力通過向下蹬地給身體一個向前的動力,這樣就實現了力從地起。

此時,如果你身體向後傾斜的話,大家可以試試,你是絕對使不上勁的。武術功夫是一定會符合力學的原理的。

不過,在實戰格鬥的時候卻是不能像推車那樣用力,重心全部前傾。因為,在實戰格鬥的時候敵人或對手是會移動的人,不是不動的車。你把全部重心壓上去,固然力量會更大,但是,如果沒打到對手,你就會失去重心的,直接跌倒是正常的結局。

所以,凡是利用體重前傾發力的,都是要把重心放在前腿,後腿利用大地的支撐向上蹬地發力,前腿踩住地穩定身體重心。

這樣的姿勢是最佳的出拳的姿勢,這樣的姿勢發出的拳才會有力。

那麼我只要簡單的做到這個姿勢,是不是就能發出很有力的拳呢?或者是能不能發出有穿透性的,殺傷力非常大的拳呢?

拳的殺傷力的大小,我認為可以這樣理解。要把打出去的拳頭,理解成射出去的子彈。

在沒有發明膛線以前,火槍都是滑膛槍,絕對殺傷力也不小,但是,缺點是不穩定,還有射程比較近,穿透效果也不好。

火槍自從有了膛線,子彈出膛時都是不斷旋轉著射出的。其實,就是各大內家拳不斷強調的螺旋纏絲髮力。這種全身的旋轉發力就是子彈出膛的發力了。

這樣的力量穿透效果是非常的強悍的,總聽說內家高手一拳把人打透。其實,就是他掌握了這種螺旋發力的技術,把自己的身體變成一把槍。

在古傳的大槍術中,我學習時也發現了這個秘密。扎出去的槍,要旋轉著用身體發出,這樣的話扎出的槍,槍身穩定,槍刺中後穿透效果也是非常的好。

現在搏擊在出拳時也有很明顯的旋轉手臂出拳發力的時候,特別是直拳。詠春拳在出拳的一剎那要擊中對手的時候也會旋轉前臂,目的是為了穿透。

形意拳出拳時要求不動肘(詠春拳要求一致)也會旋轉小臂的尺骨橈骨。也就是所謂的小臂旋,力乃神。

這種旋轉手臂或者大槍的形為就是子彈出膛的原理。目的是追求穿透性和穩定性。

我教學的力從地起,並不是簡單的蹬地發力。蹬地的同時要下沉身體,以增加力量,在槍械上就是加大后座力,這樣才能打的遠,打的透,殺傷力大。

還可以舉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鑽頭和釘子,在一些堅硬的物體上,釘子打入是很困難的。但是,鑽頭卻是可以鑽進去,打出洞來的,這就是穿透力了。所以,很多有穿透效果的拳法,都是旋轉發力的。

當然了,不是簡單的旋轉,人體是個很複雜的高精器官。把自己變成鑽頭,把身體變成槍械是需要很多身體器官的協調配合的。要通過專門的訓練方法才能達到,很多都是傳統武術的秘傳功法。

我的一個弟子曾經與職業泰拳手學習泰拳,用硬功拍打功練習腹部,職業泰拳手的拳打中他肚子,他整個身體都被打位移了,但是能挺住。

我用旋轉穿透力,一拳打的他捂著肚子坐地不起了。用他自己的話說,肚子裡面翻江倒海的感覺,是一種不好形容的感覺。這就是穿透力的基本原理。

整體力簡單的理解就算是肌肉發力,也是下肢肌肉與背部肌肉發力,這樣的力量才會比較大。因為這兩處肌肉是人體最大最有力的肌肉。我們練習的也是這兩塊大肌群的筋膜,筋膜就是包裹著這些大肌肉群的膜。

這些筋膜是連遍全身的,所謂的整體力就是筋膜整體發力。筋膜就是包裹著肌肉的一層膜,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說過的,人體的肌肉是不相連接的,然而包裹著肌肉的筋膜卻是連遍全身的。

另外,職業格鬥選手出拳殺傷力大的,都不是健美先生的肌肉線條,肌肉也並不突起過大。

這個道理不懂的朋友們可以去書店找專業的書來看。中國傳統武術要練習的就是外面的筋,骨,皮,裡面的一口氣。就連職業搏擊都知道肌肉太大會影響發力。

大家可以仔細的看一看泰森的訓練視頻,他在出拳的時候身體是略略前傾的,每一次的出拳都是雙足踩住地,力量從地上傳至腰部再帶動肩,最後從臂發出。這就是標準的力從地起在實戰中的正確發力模式。

心意六合拳的發力也是類似這樣的,只是直線攻擊多,拳擊多有勾拳,擺拳。無論是傳統武術,還是現代搏擊術都是一樣要力從地起的,這樣才會有整勁。

不過現代搏擊術的整勁應該是李小龍等中國拳師帶到美國的。在阿里以前的時代,美國拳擊還沒有明顯的力從地起,都是扭腰掄臂發力。

李小龍非常小的體重,能夠打出與體重接近他二倍的阿里一樣重的拳。讓西方格鬥界開始重視學習神秘的東方功夫,不斷的加入他們的格鬥體系。

那麼為什麼肌肉過大的健美身型會影響發力呢?

很簡單的肌肉是不連接的,發力時只有你發的是整體力,這樣的力量才會很大,要發整體力就要筋膜連著發力。

肌肉過大,包裹著肌肉的筋膜就會變薄,失去韌性彈性,甚至撕裂,這樣的話,整體發力就無法實現了。變薄的地方力量傳導不過去,或者只能傳導很少的力量,中間撕裂處,就是斷勁的地方,力量到那裡就會自動停止了,這樣就無法實現整體發力了。

所以,格鬥選手都沒有像健美先生一樣異常發達的肌肉。他們知道那樣的話,打出去的拳力量不大,殺傷力很小。

所以傳統的中國功夫才會強調外練筋,骨,皮。(絕對不練肌肉)所謂的筋,就是這些連接著肌肉的筋膜,還有韌帶,肌腱。

當然,單純的練習肌肉也會順便練到一些筋,不過與傳統武術研究出來的只練筋的功法,還是要差上許多的,主要是練習的過程對身體的消耗很大,不養生。純練筋骨就不會對身體有很大的消耗和傷害,相反還能養人,這就是傳統武術最大好處。


推薦閱讀:

《小黃人大眼萌》耐人尋味的細節有哪些?
內部人揭秘加盟內幕,騙子是怎樣忽悠你上當的?
解密3年銷售冠軍的思維,只需要一個簡單的轉變
解密太極拳勁源、勁道和勁點
第三隻眼看《道德經》系統體系之首次解密

TAG: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