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和友情的本質區別是什麼?丨「摯友型」戀人為什麼會突然流行
『Because I』ve realized that,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or what you』re doing, or who you』re with, I will always honestly, truly, completely love you.』
前幾天重溫了一部2014年上映的電影,德國導演克利斯汀·迪特執導的《愛你,羅茜》。影片講述了一對青梅竹馬的好朋友在高中畢業後因為機緣巧合而分開,男生亞歷克斯前往美國求學,而女生羅茜因為一次意外懷上了孩子,放棄學業成為了一位單身母親,獨自留在故鄉都柏林的家中。
在接下來的十二年里,兩人在事業和感情上分別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波折,卻一直維持著深厚的友誼。直到羅茜再次與亞歷克斯見面時,兩人才發現原來最愛的就是對方。
類似《愛你,羅茜》、」摯友變摯愛」的套路在近幾年的影視作品中並不少見。
從《克拉戀人》中的雷奕明到《我的少女時代》中的徐太宇,體貼細心、與女主角情同手足的男性角色逃離了炮灰的宿命,反而經常力壓半路出現的白馬王子成為最終贏家。這種潮流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可能像愛情電影那樣,和自己的異性好友最終墜入愛河嗎?
『不幸福的婚姻往往不是因為缺乏愛,而是缺乏友誼。』
當提起友誼時,你的腦海中會想到什麼?提到愛情的時候呢?
心理學家戴維斯(Davis)認為友誼中的情感可以理解為8個主要元素:歡樂、互助、尊敬、無拘無束、接納、信任、理解、交心
而愛情除了包含上述所有元素之外,還有兩個必不可少的集束,就是激情和關懷。
其中,激情束又可被分為『為對方所迷戀』、『性的慾望』、『排他性』三種成分。
關懷束包括『在各種爭執中永遠作為對方的擁護者或首席辯護者』和『極大限度的付出』兩種成分。
因此,愛情被認為是一種特別形式的友誼,具有獨特的成分(激情與關懷),並且在共享的八個維度上,都有更高的情感水平。
(這也就是為什麼愛情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常常是在感覺到嫉妒時才驀然發現『原來,我喜歡ta啊!』)
在經典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中,也出現了與友情極為相似的成分。
愛情三角理論將愛情拆分為激情(passion)、親密(intimacy)和承諾(commitment)。
其中,只有親密成分的愛被稱為喜歡(liking),是一種和友誼非常相似的情感,主要代表兩人相處時一種感覺親近、溫馨的體驗,能夠相互理解,在困境時能夠相互支持。
由此可見,近年來對於『摯友型戀人』的追捧,很有可能是因為人們越來越重視愛情中的親密成分,理解了相互的理解、支持和相處時的溫暖感覺是和相互吸引與承諾一樣重要的愛情要素。
在人際關係變得日益迅速和短暫的今天,我們需要熒幕上的感情為我們提供一種對於互相理解、無拘無束的相處模式的愛情理想。
在這樣的需要的推動下,沒有比『多年好友成戀人』的故事模式更令人喜聞樂見的了。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擁有一個交往起來如朋友般舒適自如的愛人』,和『與一個交往起來舒適自如的朋友談戀愛』,則完完全全是兩碼事。
『摯友變摯愛』系列的劇集里,另一部非常出名的作品是台灣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
高中班級的班長程又青和副班長李大仁坎坷十三年終成眷屬,套路和《愛你,羅茜》大同小異,無非是一對摯友在各自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分分合合之後,最後發現最愛的仍是彼此的故事。
但是這部電視劇結尾加入了兩人婚後的一個片段,在偶像劇級別的劇本中可以稱得上是」神來之筆」。片段里講了結婚後的某一天,程又青和李大仁因為一件小事爭吵了起來。
倔強霸道的程又青氣的摔門而去——無論是怎樣互通心意的摯友發展出的親密關係,都還是會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發生各種各樣的衝突與摩擦。
然後她在計程車裡,拿出手機給李大仁打了一個電話,悶悶地說:」好朋友,我和他吵架了,我該怎麼辦?」
明明她的」好朋友」和」他」都是李大仁一個人。
心理學家在對『自我』進行漫長探索的過程中,提出了」關係自我」這一概念,認為,我們每個人的自我都不是一個已經存在的實體,而是在與他人的互動的過程中才產生的。因此自我依賴於不同的關係而表現出不同的形態。
這種表現不僅僅是外在的——比如在領導面前循規蹈矩,在友人面前無拘無束。
也會是內在的,比如一位女性在父親面前會感覺到自己的柔弱與被保護的需要;而在孩子面前卻會感覺到自己的力量與提供保護的責任。
在這個片段之中,編劇實際上體現的是,因為程又青和李大仁之間存在著『摯友』和『愛人』兩種不同的關係,所以他們可以用兩種不同的關係自我去交往。
當愛人關係出現危機,兩個愛人關係中的自我互不妥協的時候,他們就靈活地切換到」好朋友模式」,冷靜和平地討論如何處理兩人之間的衝突。
程又青用」好朋友模式」打了那個電話之後,剛剛還氣到不想說話的李大仁也隨之轉換到」懂傾聽懂安慰人生導師」的模式,教又青如何和愛人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
於是兩個人非常順利地和好了,這種雙重的關係為他們之間的和諧相處提供了保障。
然而,夢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在真實的交往中,我們卻反而有可能因為這種雙重的關係而造成困擾。
在我們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在記憶中儲存一些對於關鍵概念的理解,心理學家將其稱之為」圖式」。
比如當我們說到『友誼』的時候,我們可能會想到有幾個人聚在一起,他們相互理解、相互陪伴,爭吵之後會冷靜下來各退一步,也許平時不常聯繫,但有困難時一定會相互幫助。
而『愛情』的圖式完全是另一個樣子。我們想到的(特別是在這種偶像劇泛濫的時代背景下),可能會是兩個人之間無條件的包容妥協,一生一世的相伴,絕對不允許第三個人的出現。
這樣的圖式影響著我們下意識的行為。
所以我們能夠很容易地接受朋友又有了新的朋友,但戀人和異性發個微信就可能會變扭半天;我們和好朋友吵架時更容易停下來想想自己的不對,但和戀人吵架時也也許就會想」我都氣的要命了,你怎麼還不哄哄我?!」
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來說,實在太難去做到像偶像劇里那樣在兩種不同的關係之間切換自如。
所以,當你決定和你的好朋友談戀愛的時候,往往就是從友誼關係到戀人關係的徹底置換。
而你必須要知道的一點是:一旦你們的關係變成了戀人,作為」你的好朋友」而存在著的那個ta就已經永遠消失。留下的是一個和ta有諸多相似,但一定不會完全相同的人。
ta對你會有非常不同的需求和反應模式。一向洒脫隨意的女生可能變成控制欲很強的醋王,曾經率性憨厚的男生可能會被重新解讀成不解風情的笨蛋。
影片中摯友型戀人間的美好結局令人嚮往,你與異性好友間的輕鬆氛圍也是真的,但是能不能在『朋友→戀人』關係的轉化中保留這種美好,卻是一道實實在在的難題。
在親密關係中,有一種我非常贊同、也認為非常重要的觀念是:
『愛是愛,關係是關係。愛可以是沒有理由的、沒有限制的,而關係不能。』
愛是什麼呢?說到底,我認為愛主要是一種念頭。
千種起因,萬般滋味,終究無非是一種」想和對方在一起」的念頭。
但我們這一生中也有過很多其他的念頭,想高考考七百五十分,想畢業起薪五萬五,想擁有財富、名望和幸福。每一個念頭的結果都無非是在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
『僅有念頭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更多對現實冷靜的判斷,對自己能力的估計,對一部分事情的妥協和另一部分事情的爭取。』
愛當然是很重要的,但愛也是飄忽不定、容易被消磨的。
每一次讀到關於『弔橋效應』的文章時我都在想,如果一座危險的弔橋所帶來的心跳加速就能夠使一個人更容易愛上另一個人,那麼這種感情的發生也實在是有些過於隨意了。
然而『心動』就是這樣一回事。
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把一次『心動』轉化為對一段關係的追逐之前,先想清楚,新關係和新關係中的雙方究竟是不是自己可以負荷和接受的。
在《愛你,羅茜》這個故事走向尾聲之前,在男主角和別人的婚禮上,羅茜作為受邀的好友說了這樣一段話:
「因為有時候,你會沒辦法看到最美好的事情其實已經發生在你的身上。它就在那兒,在你的鼻子底下。但是那也沒關係了。真的,因為我了解到,不管你在哪,你在做什麼,或者跟誰在一起,我會一直一直,誠實地、真誠地、完全愛著你。像一個姐妹愛她的兄弟,像一個朋友愛朋友。」
她所懷有的感情是一回事,而他們之間能夠維持的關係是另一回事。
- 最 後 -
附上Rubin的愛情與喜歡量表。
可以幫助你判斷你到底是喜歡ta多一點,還是愛ta多一點?
在心裡默念一個人,然後對應兩個量表打分(是=1,不是=0),哪一份量表得分更高,你對ta的感情就更傾向於哪一側。當然。你也有可能會同時非常喜歡而且非常愛一個人。
· 愛情量表 ·
1.他(她)情緒低落的時候,我覺得很重要的職責就是使他快樂起來。
2.在所有的事件上我都可以信賴他(她)。
3.我覺得要忽略他(她)的過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4.我願意為他(她)做所有的事情。
5.對他(她),有一點佔有慾。
6.若不能跟他(她)在一起,我覺得非常不幸。
7.假使我很孤寂,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去找他(她)。
8.他(她)幸福與否是我很關心的事。
9.他(她)不管做什麼,我都願意寬恕他。
10.我覺得他(她)得到幸福是我的責任。
11.當和他(她)在一起時,我發現我什麼事都不做,只是用眼睛看著他。
12.若我也能讓他(她)百分之百的信賴,我覺得十分快樂。
13.沒有他(她),我覺得難以生活下去。
· 喜歡量表 ·
1.當和他(她)在一起時,我發覺好像二人都有相同的心情。
2.我認為他(她)非常好。
3.我願意推薦他(她)去做為人尊敬的事。
4.以我看來,他(她)特別成熟。
5.我對他(她)有高度的信心。
6.我覺得什麼人和他(她)相處,大部分都有很好的印象。
7.我覺得他(她)跟我很相似。
8.我願意在班上或團體中,做什麼事都投他(她)一票。
9.我覺得他(她)是許多人中,容易讓別人尊敬的一個。
10.我認為他(她)是十分聰明的。
11.我覺得他(她)在我所有認識的人中,是非常討人喜歡的。
12.他(她)是我很想學的那種人。
13.我覺得他(她)非常容易贏得別人的好感。
( 探長特別提示:測試結果僅供參考噢~)
作者簡介:何孟欣,北師大心理學專業本科在讀,觀察者與敘事者。"因為我們學習心理學不是為了分析別人,而是為了理解別人。"
推薦閱讀:
※不睡藍顏摯友,不上紅顏知己!
※十二星座肝膽相照的摯友
※摯友
※摯友是一生的寶貴財富
※班布爾汗:摯友殊途終同歸——胡適與陳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