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通鑒》評論(十四)

是月,殺主事蕭儀。時言者多以建都北京不便,致召天災,而儀言之尤峻。上大怒曰:「方遷都時,朕與大臣密議數月而後行,非輕舉也。」遂坐儀誹謗,下獄

居士曰:儘管建都北京更加有利於國防和國家安全,但由於剛經過開國戰爭和靖難之變,明帝國實在沒有能力應對遷都帶來的變化,所以蕭儀等人的建議並非沒有道理——朱棣是有名的獨裁,他甚至不聽姚廣孝的意見殺掉了方孝孺,他對黃子誠等的報復更見得他毫無道德可言。以當時的時代而言,大臣既沒有足夠的權力罷黜他,則應該在勸諫技巧上多家完善。三大殿被燒需要重建,蕭儀應該從民力的角度上申明,朱棣再一次建設三大殿是對民力的浪費,並暗示朱棣三大殿很有可能繼續被燒。民眾未必沒有此種懷疑,如果三殿再此被燒等於明知不可為卻要浪費民力,如此便失去民心——多從變數的角度勸諫,而不是從懷疑決策的角度對朱棣進行質疑。

明成祖永樂二十年(壬寅,公元1422年)

時皇太子屢遭讒構,上以士奇輔導有闕。會呂震婿張鶴,朝參失儀,太子以震故,宥之。上聞之,怒義不能匡正,於是並震及士奇等俱先後下獄。尋皆釋之。逾年,皆復官。.

居士曰:此次逮捕楊士奇、呂震與之前對朱高熾黨羽的關押有所不同,不是打擊朱高熾的黨羽,而是為朱高熾培養黨羽。換而言之,即在朱棣身體每況愈下的時候,製造楊士奇、呂震與朱高熾共患難的經歷,積累他們在新時代到來前的政治資本,培養他們對新皇帝的忠貞和信仰。

第十八卷紀十八

明仁宗洪熙元年(乙巳,公元1425年)

南京地震凡三。

五月,辛未,南京復震。

居士曰:自從朱棣繼位以來,北京和南京反覆地震。考察《明通鑒》則南京頻繁地震在會通河修建(公元1411年)之後,南京正好在運河的下游,受到水勢的波及。北京頻繁地震則出現在遷都之後,似乎與明朝高級官僚們的大規模在京建築有關。但由於筆者缺乏有關地震的知識,所以這條評論只是推測,不知確否。

(朱高熾)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論者以為與周之成、康,漢之文、景比隆雲。

居士曰:所謂評論家的評論,當然是過譽之詞。朱高熾既沒有辦法與姬誦、姬釗媲美,也無法與劉恆、劉啟比肩。他氣量狹隘,應孟瑛之兄孟賢參與過針對自己的政變而否認孟瑛的功績,甚至將他發配雲南。對自己未能及時成為太子耿耿於懷(在接到朱棣死訊後,朱高熾派朱瞻基攜帶「東宮圖書」印章立刻趕往居庸關,並對楊士奇對自己沒能及時成為太子一事大加感慨,參考《明史紀事本末·太子監國》)。他貶黜直言的虞謙、舒仲成和弋謙,將李時勉和羅汝敬投入詔獄系統,證明他對忠言葉公好龍。而李時勉指責他在喪期內淫亂,沒有受到朱瞻基的否認,證明他剛剛即位便開始縱慾。準備遷都南京,是不體恤民生。幸運的是,他只在位一年便死亡,所以沒有給當時的中國帶來太大的動蕩。

第十九卷紀十九

明宣宗宣德元年(丙午,1426年)

初,洪武間,太祖嚴禁宦官毋得識字。後設內官,監典簿,掌文籍,以通書算小內史為之。又設尚寶監,掌御寶圖書,皆僅識字,不明其義。及永樂時,始令聽選教官入內教習之。

居士曰:朱元璋和朱棣都是熱衷權力的野獸,他們對政治親力親為而不知疲倦,朱允炆不願意所有事都親力親為因此與方孝孺共同對政治進行改革。朱高熾在位一年,沒有經過對權力執著的熱度而已經死亡。所以朱瞻基便成為了明帝國建立以後,第一個面對沒有宰相,自己要同時承擔國家元首和行政元首雙重職責的皇帝。他雖然在即位之初對改革有很高的熱情,但顯然沒有朱元璋和朱棣對權力和政事的執著,所以到了後期自我放縱,不但自己遊樂,而且成為「促織天子」,荒唐擾民,制度的缺失為國家帶來的傷害於此已見一端。事實上,儘管朱元璋規定帝國不設立丞相,但朱瞻基仍有對既有制度變革的空間,方孝孺和朱允炆的改革可以作為一種參考,此外還可以讓皇族監國承擔宰相的位置,設立參政王的名義。太子成年以後即用太子代替參政王,一如丞相的更迭。既可以培養太子的行政能力,又不至於將全力旁落,並且分擔了部分政府職能,屬於一箭三雕之舉。將權力託付給太監實在是下策,因為太監所求取的是自身利益而不會是帝國利益。朱瞻基開此先河,實際上已經讓太監專權於此發生——明代太監專權和漢代不同,漢代的太監專權是為了加強皇權的權重,制衡外戚權力、諸王權力與朝內士大夫利益,太監是皇帝爭權的砝碼;而明代則是因為分擔皇權,朱元璋加大了皇權,減弱了廷臣權力,勢必要把某些屬於廷臣的權力內移到內廷,所以太監權力是皇帝專權的替代物。所以漢朝的太監和士大夫之間只能對抗,而明朝的宦官和士大夫必須合作,這就出現了後來張居正跟馮保合作等。

八月,壬戌,漢王高煦反。初,高煦之國樂安,未嘗一日忘反。及仁宗崩,上即位,賜高煦及趙王視他府特厚,高煦日有請,皆曲徇其意。由是益自肆,乃遭其親信枚青等潛至京師,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輔執之以聞。

居士曰:朱高煦和朱棣起兵有幾點像:一、朱高熾執政不滿一年便去世,等於朱瞻基直接從祖父手中繼承皇位,在朝中立足的基礎還不牢靠,且缺乏足夠的政治資源。二、朱高煦是參加過靖難之役的名將,軍事才能不遜色於朱棣和他的部屬。而不同之處在於:一、與朱允炆不同,朱瞻基在朝內有大將張輔等人可以依靠,不像朱允炆缺乏可以進行全軍統帥的將領。二、朱棣進攻方向是從北到南,自己有強大的北方勢力作為迴旋餘地,同時中國南方為海峽,朱棣層層向南逼迫,能夠將朱允炆的勢力越打越小,使其迴旋的餘地有限。而朱高煦的據點為樂安州(今山東惠民),是在東部出發,背靠大海,從南北方向居於中部,迴旋的餘地有限。三、朱瞻基沒有進行削藩,也沒有失去藩王們對他的支持。所以朱高煦既缺乏戰爭借口,也沒有戰略同盟,特別是沒有朱權那樣的強大外援,這就註定了他不能像朱棣一樣成功在自己侄子手中獲得最高權力。


推薦閱讀:

唯有進步值得信仰 (評論: 十月圍城)
香港評論(70):立法會是一門生意嗎?│脫苦海
中國評論新聞:旺暴案再兩人告暴動罪 多名被告轉區院審理
央廣評論:請還考古發掘應有的尊重

TAG: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