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民族精神》第三章第十六節:善與惡
06-06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備 政治、軍事、外交都是沒有善惡是非的,只有利害關係。怎麼臨時處理,要懂得應變。但是要注意,雖然沒有善惡是非,都還是有因果的。 ——南懷謹 中國人相信人性善,所以惡肆虐;相信聖人,所以小人得志;相信明君,所以愚氓遍地。 一切不受控的權力往往都是邪惡的,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可以說,除了天災之外,人治、專制主義的濫用權力是造成一切人間慘劇的總根源。 ——胡星斗 不論誰想建立一個國家,並給它定法則,他就應該先假定人都是兇惡的。 ——馬基雅弗利 如何提高善的力量,是建設美好社會的基本問題。一個人僅有善良的心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足夠的力量,以克服困難及戰勝邪惡。一個人如果無力發展自己,無力與邪惡鬥爭,神也不會可憐他。善的力量主要是指善者的能力、實力和潛力。一個人如果能夠成才、發展、健康、快樂生活及培育後代成才,可以算是善而有力。 萬善教為先,萬惡政為首。培育善的力量,關鍵在於教育。政府腐敗是萬惡的根源,政府清明可根治無數惡。只要大力發展教育和建設民主政府,國家將會有光明的前景。 一、善惡的區別及衡量 除了助人或服務社會以外,多數善行都有利於個人的成才、發展或生活。有些青年大膽創業,雖然失敗了,但其用心是好的,仍然稱得上善行。即使生活水平高而顯得有些奢侈,只要不違法和違德,也是善的行為。在戰鬥中,生存是第一要求,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很難論斷善惡。 善行與惡行的區別: ㈠善行合法及符合道德;惡行違法或背德。 ㈡善行是進步的,符合發展規律;惡行是退步的,阻礙社會進步。 ㈢善行有利於國家發展;惡行阻礙國家發展。 ㈣善行雖然不是隨便讓利給他人,但通常不會損害他人的利益;惡行常會損害他人的利益。 ㈤善行是比較公正的;惡行是不公的。 ㈥善行是負責任的;惡行是不負責任的。在犯了錯誤之後,善者會承擔損失,而惡者會推卸責任或逃避責任。 報應主要是指一個人能否獲得幸福及快樂。善報與惡報的區別主要在於:善報是指有所作為、快樂生活或健康長壽;而惡報指事業失敗、生活不快樂、短命或受疾病折磨。 對社會的貢獻越大,這個善就越大;對社會的破壞越大,這個惡就越大;對社會的貢獻小或破壞小,只能說是小善或小惡。 於人無害而無能的人只能說是小善。善行並非一定有好報,因為合法做生意也可能虧本。從善的方面努力發展,並注意方法,才能獲得善報。 如果一個人的惡行少,並為社會做出了大的貢獻,這個人還稱得上 「大善人」。有些狡猾人先做一個壞蛋,謀取大量的非法利益後轉身做「好人」。即使在發達國家,法律制度很完善,這種人依然存在,只是很少而已。 如果能力好,發展速度可以快一點。如果能力不足,開始會困難一些。走邪路一時可能發展快一點,但遲早會受到報復或法律制裁。那些憑惡行得勢的人,最終幾乎沒有不敗的。從正道求發展,即使沒有大的作為,也於心無愧。人生不一定要大作為,但最起碼要活得踏實。 二、善惡的純正度 很多善者把有些惡行的人看做是惡人,而且不和他們合作。有些善者甚至認為世上沒有好人,因而產生悲觀消極的思想,這樣既影響快樂健康,又影響人際關係和事業發展。每個人都有善有惡,我們不能完全否定有些惡行的人,不能把善者看作是毫無惡行的人,不能以自己的善良要求別人也絕對善良。當人人不擇手段生存時,光明磊落是毫無用處的。大善者盡量不做惡,但必要時可以不擇手段。 我們不必要花太多時間考慮善惡問題,而要集中精力發展事業及快樂生活。不思進取,沒有發展好自己,是談不上「善行」和「積善」的。很多國民雖然本性善良,但愛發牢騷,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窮凶極惡之人很少。只講奉獻、不講私利的人也不多。大多數人既有些惡行,也有些善行,但善行佔大部分,惡行占較小的比例。在一個人的行為中,惡行所佔的比例越小,其人格上的純正度越高。用公式表示: 人格純正度=(所有行為-惡行)÷所有行為×℅ 國民的人格純正度越高,社會環境越好,對於國家發展越有利。在發達國家,人們相當純正,很少有惡行。提高國民的純正度,除了要提高國民素質外,更重要的是建設良好的社會體制。 三、減少惡行 人生可以有少量的犯規和違例,卻不能有惡行。惡行的危害: ㈠惡行影響人們的健康、快樂,並浪費人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惡行使別人的心情不好,惡行給他人造成了不少麻煩……這些都會浪費他人的時間和精力。 ㈡惡行影響社會氣氛。在發達國家,社會管理相當完善,醜惡的現象比較少,多數國民快樂健康,社會氣氛相當好。 ㈢惡行造成人力、資金、物力等損失。比如,貪污腐敗造成的豆腐渣工程、各種亂收費。 惡行越多,越難以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任何國家無不重視抑惡揚善,以建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體制。如何減少社會的惡行呢? ㈠以法治國。成功的法治讓人們認識到違法是沒有出路的,從而下定決心走正道,使得從惡之人相當少。在執法不力的環境里,太多人想走邪路掙錢。只要法治稍為鬆懈,將會產生無數惡行。 ㈡提高國民素質。國民素質越高,越有能力從正道發展,而想從惡之人必然越少,全社會的惡行也就越少。高素質的國民珍惜自己的名譽,能看清狡猾人和騙子的真面目,也善於維護自己的利益,讓惡行難有可乘之機。生活在文明社會,就如呼吸清爽的空氣一樣,讓人輕鬆快樂。 惡行就如老鼠一樣無法消滅。任何政府都有意識地控制不正之人的數量,以凈化社會環境。每個人都要努力做好自己,為社會增添正能量,並減少惡行。 四、建立揚善抑惡的社會機制 西方法治思想的起點是「人性惡」,即承認人是容易敗壞的,必須以制度加以約束。中國的傳統思想強調德化教養,起點是「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是矛盾的、複雜的和多變的,既有惡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沒有制度的約束,只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維護社會穩定,必然導致人治。在文化和精神上,倡導 「人性本善」是必要的。在制度設計上,一定要假定「人性本惡」。 小人得道,君子清高無為,是我國曆來存在的畸型現象。在歷代買官賣官的的大環境下,鑽營的「小人」反而有些發展。君子卻因遵守「條條框框」而無為。一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總會產生一些畸型的現象,但偉大的國家善於糾正。 恩格斯指出:「卑劣的貪慾是文明時代從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至今日的動力。」如果缺乏有力的約束,在利益面前很多人容易做出惡行。一個社會只要有1%的人經常作惡,就足以使整個社會陷入黑暗之中。一個民族要想走向發達,必須逐步建立良好的社會機制,保證德才兼備的國民較好發展,讓「小人」很難發展。 在人治社會,違法亂紀者常沒有受到法律制裁。如果正直之人才難以發展,那麼,正義的力量將不大,也就無法抑制邪惡。在一個充滿邪惡的社會,大部分人的健康、生活和發展都受到極大的損害,這樣的社會必然是多災多難的。 善惡的鬥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善者如果放棄或放鬆與邪惡鬥爭,邪惡必然猖獗。我們的傳統文化主張「無爭」,受其影響下,多數國民缺乏競爭精神,許多國民甘於貧困,而不願在競爭中求發展。面對邪惡,大部分國民選擇退讓或逃避,從來就缺乏鬥爭的勇氣和意志。另外,由於教育質量低,導致國民不善於競爭。 由於是非不明,國民用於談論善惡花費了很多的時間,一代人造成的損失已經很大,代代相傳足可以導致民族落後。在發達國家,人們較少談論善惡,為此花費的時間比較少。其實,善惡問題有時候是很難講清的,講多了只會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會影響情緒和健康。如果社會不公,人們肯定會經常談論善惡。為了使國民較少談論善惡,必須努力建設公正的社會。 五、從善的基本辦法 如果忽視人性的複雜性,如果缺乏善的力量,那麼,善良常常變成失望。社會充滿著暗流,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一味正直是不能如願的。 ㈠做事符合法律及道德。法律與道德是為維護社會正常秩序、促進社會發展而設置的。大部分違反法律及道德的行為,都會損害他人利益,是惡的行為。由於法律及道德是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產物,並非一成不變。觸犯腐朽的法律與道德不是壞事,而是值得提倡的好事。封建社會裡的三從四德,害苦了無數女同胞,製造了無數人間悲劇。 任何人都有違反法律及道德的時候,只要造成的社會損失不大,並且能夠負起責任,就談不上大惡。違反法律和道德是不能夠提倡的,只是特殊情況才是允許的。這種允許的初衷是希望產生好事,而不是打倒法律和道德的權威性,更不是放任人們違法違德。 ㈡負責任。不負責任的行為,都或多或少造成社會損失。在發達國家,無論從事何種職業,做好工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我國,到處都可以看到不負責任的行為,國家雖然很大,但真正負責任的人很少。大部分國民看到別人不負責任,也跟著消極應付工作。無數工作沒有做好,嚴重阻礙國家發展。不論何時何地,科研人員、公務員、教師和軍人特別要負起責任,否則,國家將難以發展。 ㈢努力發展及快樂生活——最基本的善行。為了快樂生活必須努力,實現較大的個人價值是大善。 ㈣堅定從善的信念。一個人終生堅持走正道,即使沒有大的作為,也是讓人尊敬的,因為他們沒有給社會造成損失。 腐敗導致社會風氣敗壞,國民並沒有真正體會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部分國民缺乏從善的堅定信念,不敢與惡行鬥爭,因而隨波逐流。 六、有德有能有為 星雲大師認為:「現在中國人有個誤區,以為擠垮了誰,超越了誰,就是比誰強,以這種邏輯在成長著。其實,一個真正的強者,不是擺平了多少人,而要看他能幫助多少人——能幫助別人,這是德,能幫到別人,這是能。有德、有能的才是強者。」 受不良體制的影響,正直的國民往往無所作為,而且不如小人的發展,善良的人經常吃虧,小人卻常佔便宜,整部古代史是畸型的、吃人的歷史。 有德有能的人容易得到合作、支持及幫助,因而能夠有所作為。有德有能而無為,是不可取的。無德有能的人難以發展,也不可能成就大功。無德無能的人讓人看不起。 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受條件限制,有時候想做好卻不能做好。無論怎樣,有德有才之人都會盡量做好,把所作所為的社會危害性降低到最小程度。 悲哀並不是有德造成的,而是由無能造成的。有些人心地善良、能力不足,他們無所作為是可以理解的,但為什麼會壽命短和生活不幸呢?因為: ㈠善良的人如果能力不足,自然無法享受美好的生活。一個人越窮,不幸越向他靠近。一個人越無能,碰到災難越無法妥善處理。 ㈡有德無能之人較有正義感,由於能力差而不能排除不良情緒,長期如此而影響心身健康。有德有能的人雖然不滿骯髒的現實,但善於調節心態及保健。 有德有能的人做事合法也合德,於心無愧,而且能發展及享受美好的生活。幾乎沒有一個無德之人能夠健康長壽,因為他們長期心理不安。 為什麼有德無能的人常吃虧?因為: ㈠不善於維護自身的利益,少拒絕別人的要求。有德無能之人不善於討價還價,常在交易上吃虧,一時或許吃虧不多,一生吃虧將很多。 ㈡求人較少,而助人多。有德無能之人常受騙,常無謂讓利給他人,卻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別人和他們交朋友往往是出於利用的目的。 ㈢有德無能之人常成為欺負的對象。有德無能之人吃虧了,也常逆來順受,這一點容易為小人所利用。 有德無能之人要注意維護個人的合理利益。有德有能之人是不好欺負的,他們有前途,一旦惹怒了他們,將失去合作的機會。 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善不僅僅是心地善良,還指善果。不難想像,一個善良而缺乏能力的人能有多少作為呢?如果事業無成,怎麼能夠享受美好的生活呢?又如何得到善報呢?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類社會的確存在某種程度上的報應。這不是迷信,而是客觀規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一種人為的、長期的、複雜的心理作用和循環作用的過程。 小善不足於使人幸福。積善多者,雖有一些小惡,是為過失。小惡不足以使人造成大的負面影響,但積惡多必然無善果。善不積不足以成才、成功,惡不積也不致於失敗。 如果不以法律和道德控制,人很容易走向惡劣。如果沒有善的好報,人也很容易走向惡。在「惡無惡報、善無善報」的社會裡,必然是黑暗的、混亂的。 從善本人可得善報: ㈠善者內心自然,不良心理較少,較可能快樂及健康長壽。只有善者才可能健康長壽。作惡的心理陰影一直在(潛意識上)折磨他們,一時對心身健康的損害或許不大,但長期積累足以導致短命多病。善者如果不注意保健,也不可能健康長壽。 ㈡善者最終有所收穫。善者可能會辛苦點,但只要穩步前進,即使不成功,也會有所收穫。 善者的後代可得善報: ㈠有益子孫的心態和形象。如果長輩於人無害,或對社會有些貢獻,必可恩澤子孫的心理健康。長輩為人善良,通常會教育子孫從善,有利於子孫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心態。這兩點對於子孫的成才、發展及快樂生活都非常有益。 如果長輩積善較多,其子孫容易得到人們的支持、合作和幫助。如果長輩作惡多端,其子孫會心虛,而且難以得到人們的信任。 ㈡為子孫打下良好的基礎。努力從善即使個人不能成功,也利於子孫發展。惡者多從獲得小利開始,以失敗與後悔結束,難以為後代打下紮實的基礎。 國民都希望成為貴族,創造一個貴族大約需要三代人的努力。只要秉承代代勤學苦練和努力進取的傳統,創造貴族是完全可能的。第一代人的打基礎最辛苦,但真正打好了基礎,後代的發展就好多了。即使本人沒有什麼發展前景,也要努力學習與工作,為後代打下基礎。如果多數國民能做到這一點,國家將穩健發展。 從惡本人得惡報: ㈠從惡影響心身健康、事業發展及享受生活。大惡不符合人性,是強迫自己去做的行為。做惡損害了他人的利益,使得本人內心不安、恐懼、緊張。作惡多端的人常受到輿論的攻擊,即使其心理抵抗力相當好,也只能抵抗一時,難以抵抗一世。有些人執迷不悟,越陷越深,到了報應的時候才知道自作自受,後悔已晚。 ㈡從惡之人容易受到報復。多數惡行逃不過法律的制裁或他人的正當報復。越是惡劣的行為,受到報復的可能性就越大。 大部分貪官污吏風光一時,卻以悲劇告終。要麼被多次檢舉而受到法律制裁,要麼被輿論折磨得痛苦不堪,要麼害子害孫,要麼吃喝玩樂把身體弄壞了,要麼被情婦騙錢,要麼因私生子而產生家庭分裂。 如果人們無法報復作惡多端的人,或者對其報復還不滿意,可能會將仇恨轉移到他們的子孫。可見,作惡本人即使不受報復,也會將災難遺留給子孫後代。作惡影響子孫的品德、快樂和健康,並影響後代的發展。從善之人因子孫正常發展而安享晚年。作惡多端之人即使勉強活到晚年,也很可能看到子孫的不幸,這是一種報應。 多數不幸與國民素質低有關,而與作惡或從善沒有直接聯繫。廣大女同胞缺乏體育運動,導致體弱多病;廣大人才不注意保健,多數人才亞健康,英年早逝的人才真不少;大部分貧困者是因為缺乏能力,而不是報應;多數事故完全是由人為引起的。要減少不幸,關鍵在於提高國民素質。 八、善惡的轉化 善惡可以相互轉化,行善可以減少自己的惡,惡行會減少人的積善。積惡太多,必然帶來禍害。 有些惡行的害處不大,可以彌補。有些惡行是迫不得已的,可以得到人們的諒解。有些惡行不僅造成大的危害,而且無可挽回,只能通過努力行善來贖罪。有些人罪大惡極,只有自殺謝罪(或判處死刑)。 對多數人來說,只要問心無愧就可以了。對幹事創業的強人來說,功遠大於過,就是圓滿的結局。過多反思自己的惡行和善行,將會浪費時間和精力。有些人在善惡之間左右為難,為防止一錯再錯,應該多反思。 九、善的願望與有限制的惡行 我們不能否認,人是理性的,但有時候會違規。當社會發展水平較低時,很多人為了生存而有些惡行,我們能完全否定他們嗎?我們只能希望社會越來越好,這樣的惡行越來越少。假如作惡時有善的願望,那麼,他們的惡行通常是有限制的,他們是可以挽救的,而不至於越來越惡。假如國民都有善的願望,那麼,即使一時的秩序差,也會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步扭轉過來。 十、人之善惡 人性如硬幣,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有些人傾向於善,有些人傾向於惡。事物是錯綜複雜的,人性是多變的。在不良環境,人很容易變惡。在良好環境,人主要表現為善。戰爭年代,人類變得窮凶極惡。如果缺乏控制,人類很容易走向惡。營造良好的秩序,促使大多數人從善,是任何一個政府的主要任務。不良機制是滋生惡的土壤,良好的機制是揚善抑惡的過濾器。宗教是引導人類從善的火炬,法制、道德、民主是促使人類從善的三大法寶,科學是人類從善的工具。 十一、最偉大的善是科學發明 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科學發明造福人類。玩弄權謀令人難受,既影響快樂健康,也影響社會秩序。1905年6月,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狹義相對論,這個理論改變了整個世界。1931年,德國科學家製成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人類通過這「第三隻眼」探索微觀世界。1964年,中國一所農校的教師袁隆平在茫茫稻海中找到一刻自然株,中國農業從此開始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科學發明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善,每一個發明都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 十二、與惡鬥爭 惡通常不會向善作讓步,善戰勝惡是靠力量。當善的力量小於惡時,善就會受制於惡。善的力量越大,對社會的健康發展越有益。 幾千年舊社會都是小人當道、腐敗成風,這是非常痛苦的歷史。曾仕強認為,凡是沒有被小人斗垮的人,才算是君子。「君子」為什麼鬥不過小人?那是因為他們自以為品德高尚,因而言行少顧忌,這等於對自己不負責任,凡事缺乏深入考慮。君子應該創造條件,把想做的事情徹底做好。 軟弱、消極是邪惡滋生的溫床。國民普遍缺乏愛憎不明和堅持到底的精神。對於邪惡,多數國民常會忍受、逃避或旁觀不理,反對也只是口頭上的埋怨,並沒有付諸行動,而且不能堅持到底。由於反對不力,導致邪惡蔓延。國民對善的事物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的稱讚,並沒有付諸行動支持。國民害怕邪惡,這是軟弱的表現。多數惡者都是「紙老虎」,只要你敢於鬥爭,是可以打敗他們的。如果你對邪惡退步,他將得寸進尺,等到他形成勢力時,就難以打敗了。因此,對付邪惡,首先要爭取主動權,不能輕易讓步。 在一個健康、發展的社會裡,善的力量遠大於邪惡的力量。當社會中善惡的力量相近時,這個社會有許多毛病。當社會中善的力量小於惡的力量,將產生無數悲劇。如果大多數國民能小心翼翼地揚善抑惡,就可以建立起充滿善的社會。 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多數時候是善壓倒惡,但有時候惡壓倒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善只有不斷發展,才能在大多數時間裡壓倒惡。如果善的力量不能較好發展,將面臨被惡打敗的危險。就如人民幣的防偽應該配置多種方法,一些方法被破解了,還有其它方法可以鑒別。同時,還要不斷研究新的防偽方法。 十三、發展慈善事業 如果沒有慈善事業,部分貧窮的國民必然給社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一個缺乏慈善事業的國家,不管有多富裕,國民是不會幸福的。對於慈善事業,有的國民不支持或支持不力,有的國民阻礙,有的國民旁觀不理,這些都不利於慈善事業的發展。我們要努力發展慈善事業,創建一個充滿善和愛的社會環境。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