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曆法漫談——陰曆、農曆與夏曆

臨到過年,周圍朋友間就會流傳一句話:平常都按陽曆過,一到臘月就按陰曆過。大家應該都有類似的感受,到了年尾,兩種曆法都能立馬切換,毫無違和感。之所以執拗地堅持變更曆法過日子,當然是為了準備過春節啦!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在正月初一這一天過春節是中華文化圈獨有的文化現象。之所以獨有,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們擁有的獨特曆法。我們計算春節用的曆法平常被稱為陰曆,或者農曆、夏曆。從四千多年前的夏朝開始,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人民就開始使用這種曆法了,後來經過後人的不斷修改,最終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這種曆法不同於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陽曆,而是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

月相變化

其實,用前面說的陰曆來涵蓋春節其實並不準確,陰曆完全參照月相變化來制定。但是月相變化的周期約是29.5天,故陰曆月不是29天就是30天,而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是365天加5個小時,所以陰曆的一年無論是安排為12個月還是13個月,都不可能和陽曆一年相等。這和人們的普遍感受不符,按照這種曆法春節的日子應該不斷延後或者提前啊,但每年春節的陽曆日期差不多啊,基本就在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遊動。這是因為我們過的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陰曆,應該稱之為陰陽曆。

四季變化

陰陽曆結合了陰曆月相變化和和陽曆四季變化的特徵,兼顧月亮繞地球的運動周期和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周期。採取了19年7閏的創造性方法,巧妙地避免了在大夏天過年的尷尬。具體做法是每個陰曆月安排為29天或30天,以19年一周期,間隔安排7個閏月,普通年有12個陰曆月,而有閏月的年有13個陰曆月。這樣算下來19個陰曆年就和19個陽曆年時間相等了。這樣造成一種有趣的現象,按陰曆過生日的人每隔19年才會過一回和出生日子為同一個陽曆日期的生日。

節氣

我們的曆法之所以有叫為農曆,則源自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在黃河中下游的古代居民在生產生活中根據一年之中氣候的變化和太陽位置的變化等特點,將一年分成24個時間段,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節氣了。節氣和農業生產息息相關,因此稱之為農曆。她的名稱也形象生動,甚至有人稱之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

對於節氣,許多人一直有個誤解,認為她是陰曆的內容。而事實上,節氣是按陽曆來的,更準確說是按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周期定的。每個節氣是15天多幾個小時,24個節氣加起來正好是一個陽曆年的周期,這也就是學術上說的回歸年。這是因為農作物的生長跟太陽位置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密切相關,每個節氣對應地球圍繞太陽運轉15度。所以每個節氣的日期和陽曆有著很好的對應關係,比如立春總在2月4日左右,清明也總在4月5日前後。

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我們的屬相是按節氣來的,即立春之日起,就開始新的屬相了。比如今年2月4日立春,也就是說實際上現在已經是狗年了,我們已經告別雞年了。這種說法主要來自天干地支紀年,算卦先生計算我們的生辰八字時,都是以立春作為屬相分割點的,而不是以正月初一作為起始。當然我們也不用太過震驚,把正月初一當做狗年首日也沒錯啦。就像空穴來風這個成語,本意是指消息確鑿,現在已經約定俗成為造謠之詞了。大多數人都認同的不一定是最準確的,但一定是最容易接受的,知道這一點也就夠啦!

將我們的曆法成為陰曆或者農曆都不大準確,那麼怎麼稱呼才最準確呢?或許我們不常用的夏曆這個稱呼才更準確。夏曆的夏不是指夏天,而是指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前面就曾說過,我們計算春節的曆法最早起源於夏朝,但是後來商、周、秦各代以及漢朝初期的曆法與之並不相同。直到漢武帝時期,國家制定了太初曆,恢復並完善了最初的夏朝曆法,這一用就是兩千多年,夏曆的名稱即來源於此。

年夜飯

說到這裡,有沒有再次折服於我們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呢!讓我們感恩先人,珍惜與家人團聚的日子,享受我們的春節假期吧!

推薦閱讀:

素履冥升的農曆夏曆
擇吉日曆本(公元2018年夏曆戊戌年)
芻論「月建」與「三正」

TAG:春節 | 曆法 | 陰曆 | 農曆 | 夏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