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精舍 | 大型佛教紀錄片:《從當下出發》
往往有人會問到「佛教是什麼?」「佛教講什麼?」「拜佛學佛到底為什麼?」,當我們為難於不易僅憑一部經書一個教派一種修法就闡釋清晰這些疑問時,《從當下出發》就成為了最好的文化普及選擇!無論是燒香拜佛還是誦經持咒、懺修禪觀,終歸不離「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總是要「從當下出發」!
大型佛教紀錄片:《從當下出發》
《從當下出發:覺悟之路》(上)《從當下出發:覺悟之路》(下)時間:公元一六零二年 某日地點:中國 浙江嘉興人物:袁了凡事件:填寫功過格
「救免一人死...完一婦女節...准一百功;免墮一胎兒... 發一言利及百姓...准五十功;失一婦女節... 絕一人嗣...准一百過;謀人妻女...破一人婚,發一言害及百姓...准五十過;贊一人善 掩一人惡 准一功 ;嗔一逆耳言 欺誑一無識...准三過;見殺不食 聞殺不食 為己殺不食...准一功;排擠一有德人...惡語向尊親師長良儒...准十過;。。。」
從雲谷禪師手中接過這份《功過格》,轉眼已經過去了數十載春秋,袁了凡依然在認認真真一筆一划的填寫著自己的每日功過。 緣起性空,不著於相,年近古稀的了凡居士當然懂得這每一筆功過也不過是夢幻泡影,終究了不可得。 然而,既然自己活在當下,就要隨順因緣,謹慎因果,一步步務實的面對人生。畢竟經中有云:眾生之諸業,百劫不毀壞,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
回想起當年和雲谷禪師的初見,那時的了凡居士名為學海,因被人屢次算定命運,終日里只是聽天由命,而不事作為,還覺得自己心無雜念,理所應當。幸得雲谷禪師的當頭棒喝,依緣起法點醒夢中人,方決意改造命運,了卻輪迴凡塵,並自棒喝當日更名—了凡。
周易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積善之家,必有餘殃!
日行一善,命中注定科舉第三的袁了凡竟中了頭榜;君子慎獨,命中注定無子的袁了凡竟添了男丁;連自己當年被算定的陽壽不過五十三歲,時至今日,奮筆《四訓》、精神抖擻的袁了凡已然年入古稀!
【人之有志 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 須念念謙虛 塵塵方便 自然感動天地 而造福由我】
命,自「我」立, 福,自「我」求; 改造命運,頂天立地! 止惡揚善,從當下出發!4:22
覺悟之路 上
「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凈其意 是諸佛教」
--- 《大般涅槃經》
當我們認識到輪迴生死的過程,我們會看見自己一回又一回地流轉。或入善境或遇惡緣,或受痛苦,遍體鱗傷。
我們一生當中曾經哭過多少回,如果一輩子所流的眼淚累積起來,要有多大的容器才能夠裝得下。
要是連同過去生中的淚水一起合入,更是淚聚成海。要是堆積起我們過去生所遺留下來的骨骸,勢必遠遠高過珠穆朗瑪峰。
而這正是有情眾生的生命處境。
十二支因果緣起向我們詳細的闡述了,生命流轉輪迴的過程和原理。
發生於過去生的無明行 和因識,這前兩個半緣起作為牽引因,導致了今生的果識 名色 六入、觸 受 愛 取 有,這七個半緣起的發生。最後形成了發生於下一生的生和老死這兩個緣起。
三世因果的概念,有時顯得並不容易被現在的人們所接受,其實我們也可以從昨天今天 明天,或剛才 現在和之後的角度,來認知這十二支緣起的關係。
因為他們就發生在我們每一個情緒生起和消亡的當下。而我們的情緒,每時每刻都在左右著我們的生命進程。
許多對佛教不甚了解的人,認為佛教多少是有些病態的,他們認為佛教徒否定快樂,只想到痛苦。他們設想佛教徒排斥美麗及身體的享受,因為這些是誘惑。佛教徒應該是純凈而節制的。
事實上,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並不特別反對美麗和享樂超過其它的任何概念,重點在於只要我們不認為它們是真實存在的,而迷失其中。
在釋迦牟尼佛示現圓寂的一千五百年多後,一位叫帝洛巴的佛法繼承者,對他的學生那洛巴也這樣說道:
「不是顯現(外相)困住了你,而是你對顯現(外相)的執著困住了你」
迷悟之間,便是輪迴與涅槃的差別,這一點從菩薩的名稱中就能看出。
菩薩全稱是「菩提薩埵」,從梵語意義翻譯過來就是「覺悟有情」,而我們就是「有情眾生」。
我們的「情」基本是「情執」。而菩薩的「情」則是那份因為覺悟了緣起、無常的萬有真相,所自然示現的豐沛的生命關懷。
古語有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最典型的便是以智、悲、願、行為代表情懷的四位菩薩所體現出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任運體用。
釋迦牟尼佛在示現上,也曾是很久以前的一位凡夫,像我們一般在輪迴中轉來轉去。這位凡夫最終脫出了六道輪迴,同時還為其它欲脫苦的眾生教授了脫苦的方法。
佛陀並不強迫我們要依循他的教法,他只是在說:「我也是過來人,我也曾經歷你現在身受的迷惘困苦。後來我脫了苦,我脫苦的方法是這樣的。。。如果你也想如此,只需依著同一條路走便行了。」
正因為如此,我們常常在稱呼這位過來人的名字前,會油然的加上一個敬語:「無上正等正覺」,同時也尊敬的稱祂為「本師」。
在《生死輪迴圖》中,身處輪迴之外的佛陀,用手指著一輪明月和一段經文,告訴了我們出離輪迴的道路和自在安樂的結果。經文內容大致如下:
「汝當求出離 得此佛說教以恆堅實志 奉行此法規 如象推草寮 摧破死主力 當捨生死輪 滅苦盡無餘」
這段偈文教導我們看清六道輪迴之苦,並生起出離之心,修持佛陀開示的教法,即戒、定、慧三學。便能如巨象般將煩惱業苦如草屋般摧毀,進而降伏我執死主,脫離六道輪迴苦海。
關於這個對於我們的生命過程有著完美的詮釋,並對人生如何擺脫苦難輪迴給出了詳盡方法的四聖諦,我們已經明白了其中「苦」和「集」的部分,由無明我執生起的十二緣起的集結,導致了輪迴的苦難結果。
輪迴的因是「集」諦,果是「苦」的諦,那麼能讓我們也得到涅槃自在的因就是「道」諦,即經文所開示的依教奉行。
果是「滅」諦,由明月表示,代表無苦解脫的境界。
「日可令冷 月可令熱 佛說四諦 不可令異」
--- 《佛遺教經》
對於集諦和苦諦,在前面的幾集我們已經做了一定的描述,那麼該修什麼「道」,進而達到什麼樣的「滅」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道是通達的意思,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道諦就是指從痛苦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所必須的道路,也就是證得涅槃的正道。
一般來說,特指佛陀初弘正法時所開示的八正道。
簡要的說,八正道就是:1、正見 正見就是正當的見解。 能正見因緣果報,正見善惡業力, 正見無常苦空 正見空有不二等...
2、正思 正思就是正當的思想。 能觀身不凈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等...
3、正語 正語就是正當的語言。 能說: 真實的語言 慈悲的語言 嘆的語言 利行的語言等...
4、正業 正業就是正當的行為。 能不去做殺生 偷盜 邪淫 吸毒等種種不合道的事。 誠如弟子規有雲「邪僻事,絕勿問」
5、正命 正命就是正當的生活方式。 包括: 合理的經濟生活 利人的道德生活 和諧的社會生活 凈化的感情生活等...
6、正勤 正勤也叫正精進 指正當的努力,包括: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長 未生惡令不生 已生惡令斷除等...
7、正念 正念指正當的意念 比如: 三寶不壞信仰 對緣起不執非他 對因果不生謬見 對生死不起迷惑等...
8、正定 正定是指正當的禪定 比如: 五停心觀的禪定 六妙法門的禪定 三業調和的禪定 九住心定的禪定等...
這八條道理雖然聽起來有些複雜,其實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卻是無處不在。簡單舉例來說:
當我們順利的成辦一件事業,收穫幸福安樂時,就會發現,我們都在經歷著,首先對事物的認識、分析、判斷,這就是見和思。
然後表達周到的語言和適當的行為來辦理這件事,這就是語和業。
通過我們的努力,讓這件事業作用於我們的經濟生活、情感生活等。進而構成我們的生活形態,這就是命和勤。
再進而形成我們在處理包括這件事業在內的任何事情中,不斷完整的價值觀。信仰追求的堅固意識形態,這就是念和定。
八正道的簡單形式表現基本也是如此。但超越之處便在於「正」。「正」的解讀有很多角度和意義,在這裡我們強調不依偏邪而行,故名為「正」。
「正」,特指了這八條道理是我們的生命,能從痛苦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所需經歷的必然選擇。
「道」之一字在傳統文化中,也有這樣一種解讀:
「道」上的兩點是在告訴我們道是相對而生,絕不孤立存在。正如《阿含經》中所言:「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
一橫是告訴我們「道」是要絕對而行的。終究是一不是二。認準目標就要心無旁騖的務實出發。
中間的一個「自」就是一切行持不離本來自性,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最下面的走之旁,則是在告訴我們,如能首先明白上面的道理,並且知行合一,就是明禮達時,自當遍行天下。
行道者 道在行中,故在《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中,也有「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的極致表達。
而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經典故事中,善財童子最後一位參拜的,也恰恰是以行願力為代表的普賢菩薩。他也正是在普賢菩薩處「即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
善財童子自文殊菩薩始,至普賢菩薩終的求道成就之路,其實也自然的成為了佛教修學的,不離智、悲、願、行的榜樣指南,絲毫不爽。
行道者不離信、願、行,因為信為道源功德母。願是離苦第一舟,而對八正道是身體力行則能成就「最勝菩提」。
佛教法門八萬四千,然而貫穿一切法門的就是:
「勤修戒定慧 熄滅貪嗔痴」
這十個字所總括的根本學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修學中,一切能讓我們逐漸熄滅貪嗔痴的方法,甚至有時並非明顯的表現,為經書或佛像、塔寺,也必定不離八正道。這一佛陀指示我們的坦途明燈,同時一切會導致貪嗔痴增上。讓我們遠離智慧和慈悲的行為。即就是有時會表現為所謂的佛事「功德」。
那麼從自我的角度而言,也就一定偏離了八正道。讓我們距離涅槃的彼岸越來越遠。
路在腳下 道在行中須臾不離道 行者當自知(20:01)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 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佛說阿彌陀經》
《覺悟之路》下
時間:1927年2月4日 立春日地點:中國 浙江普陀山 昧庵人物:太虛事件:出關
「三年化碧書生血,千里成虹俠士魂」。
近三年的閉關苦修,使太虛得到了非同尋常的磨鍊。回首閉關前,這位年輕的僧人彷佛是那想要衝破混沌把光明帶給人間的一道閃電,孤獨的划過長空,在留下驚鴻一瞥之後,剩下的還是夜的昏沉。
「出關剛值立春日,卻為立春方出關。 山後山前霎時遍,春風浩蕩白雲間。」
此時的太虛雖仍不過二十八歲,但從他那從容通透的目光中所折射出的智慧和堅毅,言談舉止間所流露出的覺悟與慈悲。人們自然的感受到了這位後來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佛教改革家的那一份卓爾不群和強大有力的領袖氣質。
「佛教的本質,是平實切近而適合現實人生的,不可以中國流傳的習俗習慣來誤會佛教是玄虛而渺茫的,於人類現實生活中了解實踐,合理化、道德化就是佛教。」
---- 太虛大師法語
人間佛教的思想系統和體制建設,歷經百年以來,已成為當今世界全體佛教最具生機最具影響力的發展主題!
「教理、教制、教產」的佛教三大革命之路,走起來還很漫長,
「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理想實現也不會是一朝一夕之功。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
人間佛教,佛教人間,這一刻,從當下出發!
《覺悟之路》(下)(3:30)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
---《金剛經》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經驗,最好的比喻是如同一個史詩般的夢,其中有複雜交錯的故事。有高潮、有低谷,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如同佛陀在般若經中所說:
一切現象如夢如幻,甚至覺悟也如夢如幻。
假若有任何比覺悟還偉大的,它也是如夢如幻。
四聖諦所描繪的最後結果就是滅諦。
在輪迴圖中由一輪明月來表示,滅諦所表意的就是涅槃。涅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沒有迷惑,沒有無明。好比是一條直接的道路貫通當下,體現真正的安樂自由。
一千多年後,另一位偉大的佛教導師龍樹菩薩,也再次強調給我們:「佛陀從未說過在你離棄了輪迴之後,涅槃才會在那兒出現。輪迴之不存在,就是涅槃」。
六道輪迴和四聖諦講的越詳細就越複雜,但無論任何,只要當我們依著佛陀的教言,從認識無常開始知苦斷集,進而通過行持八正道破除了我執,輪迴的掌控者也就不復存在,自然達到佛陀所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的境地。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 六祖慧能
「不問今生問來世 不敬蒼生敬鬼神」是現在很多人對佛教的誤解,甚至這種誤解,也多少存在於部分雖已親近佛教,但還未生起正確信仰的人群中「佛法指歸平等性 市民終見自由人」。--太虛大師法語
佛教是人間的教育,本來的功能就是通過切近人生,切近現實,為人類生活服務的方式,進而發揮救心、救世的作用。
佛教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如何使人生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離開人是問題,佛教也就失去其真正的意義。
在構成我們人生的各種錯綜複雜的因緣關係中,最根本的是三種關係:
1、人與自然的關係 即生態關係2、人與人的關係 即世態關係 (包括個人之間、群體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宗教之間、文明之間的關係等)3、人類個體身與心的關係 即心態關係
當前社會所出現的諸多問題和危機,雖然形態各異,但總括來說,都是生態、世態及心態這「人類三態」關係所呈現的種種病態。
其中生態、世態的病態,歸根結底都源於人類心理上的病態。
心理的病態造就了,人類中心主義、個人中心主義、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的泛濫。
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平等公正的社會關係,溫暖無私的真愛付出,這三點大致描繪出了人們心***同渴望的那一份幸福藍圖。似乎每個人也都在其中搭建著,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純凈與歡愉。
然而在現實操作中,自由往往演變成自我的專屬,其他生命的自由成為了自我自由的墊腳石。平等則失掉了其平等性,成為了僅屬於強勢群體的特權。
溫暖無私的真愛也往往淪落為私慾的佔有。
對你的愛越深,就越來越心痛。
《太上感應篇》有云:
「禍福無門 唯人自召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古人念書多為明理,今人讀書多為名利。於是其結果往往就把「書」念成了「輸」。
讓自己的人生輸在人格品德上,輸在有術無道上,
賢人爭罪 愚人爭理
有智慧的人,遇事不順時,先去想自己什麼地方沒有做好,任何改正將來;而愚痴的人,大多凡事未遂心愿,都是先講別人的是非,一切皆是對方的錯,自己總是情有可原。結果:自己的家庭逐漸變成了枷庭, 事業逐漸變成了失業, 愛情逐步變成了哀情, 緣分逐步變成了怨憤。
生命中所有的緣分最後都成了互相的怨憤。
古語有云「德能養性理能養心 藝能養身」
如果我們能去掉怨、恨、惱、怒、煩,這五種負面情緒,補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正面品格,如果我們能去掉貪、嗔、痴、慢、疑這五種錯誤習氣,補以溫、良、恭、儉、讓這五種處世態度。如果我們的性情當中能做到沒有脾氣,內心裏面能凡事不生私慾,身體上沒有了財、色、名、食、睡的不良嗜好,那麼勤勞勇敢、智慧慈悲的尊貴品質,就會自然的生髮出來。
在這一刻我們就做到了,「率性行道正心做德」。這一刻,我們就真正擁有了道德。
在隋代吉藏大師所撰述的《勝鬘經寶窟上本》中更是有言:
「惡盡言功 善滿曰德又德者得也 修功所得 故名功德也」
功德何處求,正在止惡揚善,念念無我利他的正業正行。
佛教的三皈依 五居士戒十善業道,是保障我們福慧日日增上的基本所在,相對更高層次的沙彌(尼)戒,比丘(尼)戒等,更是為我們的人生逐步開啟了走向究竟安樂的光明之門。
根據經典記載,過去諸佛莫不由發願而終獲成就:釋迦牟尼佛自發五百大願而成就佛道阿彌陀佛自發四十八大願而成就凈土藥師如來為滅除眾生病苦,而發十二大願終成就琉璃佛國彌勒菩薩因奉行十願而能當來下生乃至文殊菩薩十二大願而成就般若智能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願願歸入華嚴願海觀音菩薩發十大願而能苦海渡生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 眾生度盡 方證菩提」。。。
可見,每位菩薩都有無限的誓願,才能完成他們的修行。然而這所有的諸佛菩薩之願,歸納起來都離不開四弘誓願。
所謂苦諦:因為眾生多苦,所以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謂集諦:因為苦由業集,所以發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所謂道諦:為令眾生向道,所以發願「法門無量誓願學」所謂滅諦:為使眾生證果,所以發願「佛道無上誓願成」
苦、集、滅、道這「四聖諦」用來講說,很多佛弟子都可以朗朗上口,但是若要實踐這一佛法的真理,就必須通過「四弘誓願」的「願門」實踐,從而到達廣大菩薩道的六度萬行之「行門」。
因此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可以說主要就是替佛陀把過去所說的四聖諦義理佛法,落實在實踐、修行上。
誠如省庵大師有云:
「入道要門 發心為首修行急務 立願居先 願立則眾生可度 心發則佛道堪成」
「果」由「行」所召感,「願」為「行」之般舟。
如果沒有行願,就不會有到達佛國凈土的希望,所以發心立願立行,是成就一切事業的重要助緣與動力。
四弘誓願終歸而一,其實也正是我們朗朗上口的:「菩提心愿」。
佛陀說法,所謂「觀機逗教」「應病與葯」,有契理的佛法,也有契機的佛法。尤其通過「四依止」的遺教,為我們訂下了修學的宗旨,那就是:「依法不以人 依義不依語 依智不依識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只要能本諸三法印四聖諦 發起四弘誓願 行持八正道 成就智悲心行,那麼無論修學什麼宗派法門,都一定能成就無上菩提。
所以今日的學道者,切不可盲目非議他人和各個教宗,不應重此輕彼。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 武則天
「一隻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煽動翅膀,可能在一個月後的美國德克薩斯州會引起一場風暴」。
這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作為個體的人,我們的行為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他人與世界。
同時各種複雜的因緣關係,也時時刻刻的影響著我們自身,所以我們必須關注自己與他人、社會以及自然萬物間的相互關係和影響。把握自己的行為,朝著良善的方向去努力,這就是佛教,性空緣起萬物一體 和合共生的世界觀。
這種世界觀又影響到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形成了身心不二、自他不二、依正不二的思想境界。
宇宙萬有是眾緣和合而形成,萬有自身也是依託萬有的眾緣而存在。所以在宇宙大系統里誰也不能隨意消滅誰,否則會使自己也難以存在。(17:08)
在佛教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啟發下,當代人類正逐步從現實文明困境的切膚之痛中覺醒,開始進行著一場比科學革命和社會革命更為深刻的精神革命。
這種精神革命需要汲取以「修心治心」為特質的佛教精神資源,洞察現實時勢,融匯全人類優秀文明的智慧,創造一種新型的心靈文化,以對治目前佔主流地位的以自我中心主義,貪婪自私,唯利是圖為核心的「物慾文化」。
我們應以弘揚佛教:「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的心靈凈化方法。促進一場源自內心,踐於社會的人類新文明的形成。
佛的功德是無法言喻的,如同虛空般無窮無盡。然而言於當下,行於當下,卻是我們的力所能及。
《禮記 。大學》中有云: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 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心正而後身修 身修而後家齊 家齊而後國治 國治而後天下平「 ---- 《禮記大制》
孟子有云:人皆可以為堯舜 君子做人留功於世 留德於人君子做事性存天理 心存道理 身盡情理君子無德怨自修 小人有過怨他人君子一日三省己身 則智明而行無過而常人卻往往好高騖遠,不肯腳踏實地的務實合道而行,卻不知險在高處,道在低處。
佛字人旁,人成佛方成。
從認識三法印到了解了六道輪迴的緣起發生,從對四聖諦的簡單解讀中,領悟了八正道的指南意義。通過四弘誓願,讓我們從困頓於自我執著的無明迷惘開始,點亮心頭那一盞智悲之光,通往生命原本真湛妙明的覺悟之路,已然在我們腳下展開。從個體到家庭從社區到社會讓我們從寫好自己的」人「字開始,構建起本屬於我們生命的自然美好與世界的和諧安寧。這一步讓我們一起從當下出發...
《從當下出發》分為《認識無常》《生命輪迴(上、下)》《緣起因果(上、下)》《覺悟之路(上、下)》七集,每集分別以在佛教史上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七個人物故事——悉達多太子出宮、玄奘西行、六祖師徒送別、延壽經行、宗喀巴戴帽、了凡填寫功過格、太虛出關的細節故事點作為分集開場,引出「從當下出發」的主題概念。
在佛教影視界前所未有、精美絕倫的高端影視合成技術的運用下,這七個精美而又簡明扼要的開場故事,不僅讓觀眾享受到了賞心悅目視聽震撼,也是將中國佛教各教派義理文化圓融統一的基礎點之一——智悲雙運、無我利他的擔當情懷自然而然的滲透進觀眾們的心田;更是讓人們從對佛教「不問今生問來世,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認識誤區中逐漸走出,開始思索人間佛教、當下出發的意義所指。
在《超越輪迴》對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教理進行主流化、通俗化及與現實生活高度關聯的當代讀解獲得巨大成功的基礎上,這次作為《超越輪迴》完整版和升級版的《從當下出發》用更精彩的演繹手段,更加完整的對「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這全世界範圍全體佛教內無論任何教派都依止遵從的最根本的教理進行了優美的文化讀解和緊密關聯芸芸眾生每一個人現實生活的聯動共鳴。尤其在這樣一個天災人禍頻繁,人心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私慾膨脹的年代,《從當下出發》的路標意義尤其凸顯!同時「看得懂的佛教文化」的大眾定位也會成為廣泛大眾熱烈喜愛《從當下出發》的必然理由。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從當下出發》的片名設定意義深遠,內容選擇意義深遠,敘述手段深入淺出、生動雋永,形式更是精彩震撼!本次《從當下出發》將採用高清立體電影技術,片中大量原創三維動畫均為立體高清效果,這是中國乃至世界佛教史上的第一部立體影視作品,效果驚人,作用廣大!
法華凈土目前涵蓋《法華經》、《楞嚴經》、如來藏法理、每月佛事法訊、佛學知識、心得感應、佛教影音、網路依止、科學、哲學、素食養生等精彩內容。在佛滅度後大力弘揚《法華經》、《楞嚴經》的佛教網站。微信號:fahuajingtu
推薦閱讀:
※殺入今年奧斯卡的華人紀錄片,看得太解氣了!
※視頻:CCTV紀錄片《 古兵器大揭秘 》7 槊·明光鎧 8 神臂弓·鐵浮屠9 打擊兵器·冷鍛甲
※如果生命是河流,也許我們只能順流而下
※嘿,舌尖上的微商了解一下?
※他們拼勁全力地「活著」,卻正在被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