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革」時期的婚戀

李秉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12月

——讀《狂瀾與潛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外學者將注意力轉向「文革」期間的社會文化生活與人們的日常行為的研究,《狂瀾與潛流——中國青年的性戀與婚姻(1966-1976)》就是其中一部著作。作者李秉奎結合了歷史學、家庭社會學、婚姻經濟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克服了史料難尋的困難,填補了「文革」研究中青年婚戀史的空白。

作者認為「文革」「可以分為『可以發動的文革』與『可以發生的文革』。前者主要是圍繞著自上而下發動『文革』而展開的,後者則是圍繞著人人都參與『文革』而展開的。」因此,要討論這場席捲了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複雜政治運動的不同面向,僅僅關注於精英政治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進入歷史的語境,勾畫普通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是如何「參與創造歷史」的,又是如何被歷史改變自身的政治信仰與生活軌跡的。

這部著作除了改變了以往「文革」研究集中於城市政治運動的局面,改變了學界在「文革」一代婚戀問題研究上的集體失語外,也挑戰了不少長久以來約定俗成的「常識」觀念。因篇幅所限,我主要指出此書在兩個方面的創新與洞見。

經由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文藝作品的再現,「文革」在大眾想像里通常是和清教倫理式的禁欲主義聯繫在一起的,而主流媒體的報道和討論通常加深了這一常識性的印象。作者引用了《中國青年》1978年發表的一篇文章:「這些年來,由於林彪、『四人幫』的破壞和干擾,青年們在生活問題上得不到應有的指導和幫助。戀愛婚姻問題成了『禁區』。」這些「破壞和干擾」的主要表現為,「視一切男女愛情為『邪惡』」,「文藝作品不許描寫愛情;大量的中外名著被封為『禁書』不準閱讀;報刊上不讓登載有關戀愛婚姻的指導文章;電影上不能出現愛情的鏡頭;青年團也不能關心青年的生活問題」。

在《狂瀾與潛流》一書中,作者並未簡單接受這一通俗常識,而是通過對檔案資料的詳細考察,指出在「文革」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和不同群體的青年人之間,禁欲主義和青春期暗流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矛盾、競爭和此消彼長的關係,而「文革」一代在不同年齡段也有著不同的情愛表達和婚戀行為。

「文革」初期,高度政治化的社會氛圍催生出了較「十七年」時期更為保守的兩性關係倫理。青年學生被樹立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接班人」,他們的婚戀問題被劃入個人領域,對其過多地討論和關注被視為偏離了革命路線,而男女生理、兩性健康的知識更被貼上文化和政治的雙重禁忌,令青少年無從通過正常渠道獲取,「與性、性別有關的內容往往被紅衛兵貼上」資產階級「的標籤,將之視為邪惡、下流、骯髒而且危險的東西。」

但值得注意的是,要討論「文革」初期紅衛兵的性觀念,除卻革命意識形態的大環境外,年齡和地域都應當是納入考量的重要因素。NeilDiamont在其研究「文革」的著作中指出往往是城市裡的年輕學生才具有更為「純潔」和更為保守的清教徒式戀愛觀念,反而農村在這方面更為「開放」。因此不少知青作品裡都提到他們上山下鄉後經歷的「性啟蒙」。(肖慧)


推薦閱讀:

婚姻的眼光和見識
為什麼你總是婚戀失敗?
柯雲路:婚戀中女人最易犯的低級錯誤
小對象精英紅酒晚宴,一場不一樣的遇見方式
張愛玲的三次婚戀:活過,愛過,當然也艱難過

TAG:婚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