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學成功發展的大方向
武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早在遠古時代,先民在長期的戰天鬥地的開拓中,以及跟各種猛獸和敵人殊死搏鬥中。自發地產生了武術的萌芽。這是中華祖先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為了征服自然,尋求生存,依其生產實踐的需要而跟各種自然災害和威脅作鬥爭的產物。這些初級的技能,經過漫長歷史積澱、衍化,由不自覺到自覺地逐步發展成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技擊性武術被流傳下來,並隨著歷朝歷代軍事鬥爭實踐和民眾社會交流,形成了南拳北腿的少林、武當、峨嵋等流派。對於防身抗暴,抵禦外寇侵犯,強身健體,振奮民族精神,起過不可磨滅的貢獻。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當今世界矚目的武道國家,如日本、韓國可以說無不是受中國武術影響而發展完善起來的。但是作為其本源的中華武術,在世界上並沒有使自身得到應有的地位和重視,中國武術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和影響正像國外人士所說,基本上還是赤字,仍然還滯留在原有的傳統上,還只是圍繞著前輩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所劃定的一些門派圈子裡繞來轉去,自我吹捧,人云亦云,而對於原定的觀念卻很少去「雷池」,漫無目的、猶如井底之蛙。其實這樣做既誤自己又有違前人的寄託,勢必將落後於時代,絕不可取。中國武術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認定正確的方向,要在先驅們所鋪就的道路上去不斷地拓寬更廣闊的途徑,以更加科學的角度去繼承和創新,進一步補充和豐富新觀念、新思想,使中國的武學事業在此基礎上得以快速的發展,並且緊緊抓住時代機遇與國際形勢接軌,步人現代武道之列,可以說,中國的武術有著取之不盡的創造源泉,只要我們肯努力開發,定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最終形成具有中華風格的各種形式項目的現代武道體育運動,從而有所突破,發揚光大。以下就此粗談一些看法。
一、武道具有藝術性,但不能失去武的性能而變成花拳繡腿,應是健身防身完美統一的體育。 從中國武學的發展歷程來看,在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時代的文明進步,武術也相應地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傳統的武術已逐步地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消除了一些陳舊的封建陋習和背離實際的迷信色彩,以及落後的生產力下不發達的科學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局限,同時不斷地挖掘、整理、提高以展現出其自身的本來面目,對於繼承和發揚中國武學有著不可低估的貢獻,並且積極地推出了競技體育的形式,設定了進軍奧運會的發展目標,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一些不足之處,回首其發展的狀況,數年來平心而論,以單一套路競技形式為方向而發展起來的中國武術,雖然推廣進行了許多年,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擁有了一定的實力,然而卻一直忽略了「武」的性能、技擊格鬥,至今還未能擺脫那種嘩眾取寵的傾向,妄想借鑒體操形式去發展,服裝的戲劇化,動作的舞蹈化,以及非技擊性地追求高難動作,使中國的武術變得面目全非,變成了空對空的表演賽。由於套路內容的複雜與評分標準的繁瑣,極易造成不公正、不合理的情況,難以符合奧運會規則簡明的要求,這是中國武術進入奧運殿堂的嚴重障礙,這並不是真正的中國武學發展之道。
武藝姓「武」不姓「舞」,中華武功是千百年來拼打出來的,而武道是實踐性很強的運動,離開了真打實戰,只是單純演練、憑空想像,必定是紙上談兵,有此問題必然會嚴重影響中國武術走向世界,即使是直接繼承中國武術的海外,各流派間也大大減少了互相交流的共同語言,完全違背了武學技擊特性的固有規律,造成了傳統武術的失真,即技擊性的廢棄。雖說武術套路本身含有技擊,但此不切實際地照搬死板的套路,在真正的搏擊中是根本沒有用處的。所謂武術套路,只能算是武術的訓練手段而已,而技擊方法才是真正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國武術界長期在舞姿技藝上求發展,一味以繁雜花哨的架子為專長而不注重技擊性的開發,無疑是本末倒置,已失去了「武」字的涵義和自身存在的價值,如此繼續下去,漸漸地會使中華武術的技擊術失傳。雖然在套路方面外國人很難有所超越,這反而更不利於武術的發展,高大的西洋人對於這高難複雜的身段,怎麼也學不到位,舉行國際競賽顯然中國長期佔有絕對優勢,金牌包攬,這在情感上講也是難以被眾多的國家所接受的,無法體會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和文化的共享性,這是一種格局的自我設限,這樣孤芳自賞地長此下去,中華武術必將無人問津,隨著歲月的流逝,中國武術也必將因難以得到壯大而被取代。
古語言:華而不實,恥。技擊是武術得以延續和發展的主線,作為套路健身還可以,但失去了「武」的「技擊」性能,還不如練體操更直接。近年來中國武學技擊性雖然已得到了重視,不過又形成了套路與技擊分劃發展的格局,套路過於花哨,技擊過於粗糙,這也是偏離了正確的發展軌道,已使中國武術走向了死胡同。作為現代武學之道,應該是健身與防身統一的體育藝術,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也應該是以探索技擊為主的競技體育運動項目,創立出新的競賽形式,結合傳統和現代武學,不僅要研究其理論思想,還要在功架技法上分析其特點,充分發揮其合理部分。改造其不合理之處,從而脫套出新,應用于格斗賽場上成為國際競技體育運動,如此既可表現技擊的實用性又使其具有觀賞性,方能真正展示「武」之本色的精彩壯美,給人以強烈的精神震撼。 二、武道也不單純是格鬥的技術,還應上升到哲學的層次,這是一種道德,一種修鍊的文化。 隨著人類思想意識的不斷提高,武術也必將發展到更高的層次,即武道。武道的意義,以由最初的保護自身,打擊敵人,發展到有益於人格素質的修養與鍛煉,武學已從戰爭中脫胎出來而轉向修鍊人生方面上來,冷兵器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相應的任何高超武功在現代化戰爭中都將微不足道,雖然作為武道應重視技擊,但是又不僅限於此,還在於充實其文化的理念,以訓育健康的身心。武學的思想應從單純的技擊觀點升華到人生哲學的高度,倡導武道精神,使人們通過習武訓練,在實踐中得到啟迪,從中培養人的精神氣質,發揮身體的自然力量,以健全人的整體素質,促使對人類社會以及整個世界的認識。此時武學思想已上升到哲學層次上,講究的是一種道德,一種修鍊的文化,這是傳統武術提升轉化為現代武道的正軌。作為武道文化,不單純是格鬥的運動,技擊固然重要,然而也不可失去文化內涵,而應是一種有著很深文化底蘊的運動。
可是,現實的中國武術並未發展到這個高度,不能令人滿意,此間搞的一些技擊性的武術比賽,賽場上運動員坦胸露背,半身裸露,形象粗野,毛毛躁躁地躥跳上場一拱手了事,接著糾纏不清地廝打在一起,毫無章法,雖說批評的尖刻些,不過情形切實,沒有一點武道的嚴肅之氣和中華儒將之風,禮儀之邦的傳統在中國的武術中已蕩然無存,人們只是為了練武而練武,真正的武道之義不該如此,不能只單純地注重「武」而不講究「道」,應該在習武技擊的同時,還要修鍊人的道與德,以達極限,進而了解宇宙,濟世蒼生。正如有人所說,如果進身僅是為了擊倒對手,那麼最好的辦法是手槍。武術與文化相結合方面,日本和韓國做得較好,特別是最善於汲取經驗的日本,繼承中國古風之餘韻合成本民族的特色並保持得最好,又無衝突地與高度現代化的發達社會融合得最好,這與現代中國的一邊放棄優秀的傳統,一邊追求國外新潮的習慣,是個鮮明的對比,很值得我們深思。
日本的柔道、空手道是人的一種文化素養,即一種修鍊身心,認識自我,了解宇宙的運動,一種以文化背景為後盾的體育運動。對於大多數的現代日本人而言,武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打鬥手段,不是為了訓練屠夫打手的運動,而是一種培養完善的人格,提高各種素質的運動。正因為日本武道文化性濃重,所以至今,還是大學生中最為活躍的運動,名師輩出,進而帶動更多人,而韓國的跆拳道,也在大中院校中迅速發展,道館林立,其凌厲的風格遍及世界各地。大家都知道,這些都與中國武術有著淵源關係,可以說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後來者,都已捷足先登,先後走向國際,推向奧運,被世界人民認可和喜愛,成為本民族的驕傲。可是作為本源的我們為什麼不能結合厚重的中國文化,改變觀念,提高檔次,將中國的傳統武術遺產,提升轉化成為現代武道文化?設想,那將是中國武學觀念上的一場革命,只有邁出這一步,才能使我國的武學達到一種質的飛躍,這種關注思想內涵與文化素養的武道,定會在學校中打下根基,如此真正地走進文明社會,讓文化人所接納,同時更利於武道本身的提高,並且能夠有力地促進向世界推廣的進程。武道,是武與道的合體,修的是道而非術,不在於比武、復仇、保鏢、爭鬥之類的取勝方法,而在於貫穿於人生活中一切的精神,應該稱之為「武道」比較適宜,這是東方文化在世界體壇上的特色所在,可以說是最高尚的體育運動。
三、繼承傳統遺產的同時,還要突破創新,從而樹立自身風格的現代新武道,而後推向世界。 人們常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目前而言,在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至今還沒有一個體育運動項目是由中國人創立的,這與文明古國和億萬人民的泱泱大國實屬不相稱,而有希望成為奧運會項目的,目前來看惟有武道形式大有潛力,只有把傳統的中國武術改造成為現代武道,而後逐步逐項地推向國際、打人奧運,才是最好的途徑,這應該說是作為中國武林人士及體育工作者的一項光榮與艱巨的使命。
中國武道走向世界的關鍵就在於自身的特色上,就是要樹立起中華武道的獨特風格。縱觀世界各國的格鬥運動,無不是以各自不同的技藝特色而立足的,如西方的拳擊,雖只用拳不用腳,這正好充實了拳法的長處,東方的跆拳道,打不如踢,這正好發揮了腿法的威力,及空手道,拳腳並重就是專長,而柔道則手腳不得直用而配合腰去投摔、固拿以制勝。這些都已成為了獨立的體育運動,都已列入國際奧運會的正式競技項目,正如老子所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然而傳統的中華武術雖說能健身、能技擊,可謂體用兼備,實用性強的拳術也不少,但作為本質特性的東西已被世界各國的武道所挖空,武學體系已分化得沒有特色可表現,喪失了自身體系的存在價值,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所謂兩個想法是相同的,其中一個就是多餘的,而先人者為主,難怪現在作為「武道之源」的中國人,紛紛放棄本國的武術而去練習源於中國古代「唐手」的跆拳道、空手道。雖說中國武術在一些競賽方面也能取勝,但其發展的成敗,不是單靠取得幾個世界名次所能決定的,爭魁奪霸不是武道的宗旨,發揚光大在於讓全世界的人大眾化地接受。中國武術的內涵博大,可以說涵蓋了所有武道的基本原型,但並不精深,很難說達到了完善的程度,精糟並存,未能提煉,過於繁雜瑣碎,難以使之深入淺出,加上玄奧難懂,使人無所適從。練習時間長,功效慢,功架、技法保守原始,很難形成真正的格鬥運動,以及門派眾多,互不交流,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只求異化,不願求同,最終難以統一規範。雖然表面上拳種百家,種類繁多,其實大都千篇一律,難成體系,在國際上還沒有能代表中國完整武學風範的大家出現在世人面前。所謂的傳統門派,只是徒有形式的太極、八卦;所謂的現代門派,也不過是空洞無物的無招勝有招,這些只能是像魯迅先生所批評之中國人的弱點――阿Q的精神勝利法罷了!雖說數十年的政府部門和各界人士及廣大民眾的多方努力,大力推廣,但事實上始終未能有太大的進展。2008年在中國舉行的奧運會上,中國取得了震驚世界的輝煌成績,無論是奧運會還是殘奧會都獲得了金牌總數第一,可是中國的武術並沒有就勢成為正式的奧運會的比賽項目,這不得不令國人有所感觸!令所有武學工作者深感遺憾!出現此種不盡人意現狀的主要原因,不在於各方面的推廣問題,而在於武術本身的不足,是缺少獨特的技術體系及理論方法的精簡化、標準化所致,一個局面混亂又沒有自身獨立風格的東西硬拿到世界上展示,人家當然是難以接受的,雖然表面上呈現出中國功夫風靡世界的虛榮假象,所謂的神功絕技終被奧運會所拒絕。有人說中國武術難以進入奧運會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而不能相容所至。錯,這不是理由,我們應該誠實地面對,不再自我安慰了,那只是無能的借口、弱者的標語。中國人常有個毛病,幹什麼事情落在人後,就總是會找個理由去掩飾自己,而不是加強努力去趕上並超越人家。從柔道、跆拳道、空手道的成功例子中就會看出,東方文化被奧運會所接納正說明奧運會並不排斥外來文化。東方的柔道、跆拳道、空手道正是在長期的市場化運作中不僅沒有迷失自我,反而更強化了自身的民族性,事實證明沒有必要照搬哪一項目運動模式,也不需要戴拳擊手套纏手裹腳,亦步亦趨,只有輕裝上陣,充分地放開手腳去發揮出身體的優勢,並且積極地吸取本國尊崇佛學、儒學的傳統,在技藝內容與禮儀形式上完美地表現出來,才會使訓練和競賽活動更具文化內涵。他們都努力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大膽、全面地改進本國所有的傳統武術,促使其形成符合現代發展的新型的各種武道項目,並且主動靠近國際市場,最終抓住市場,迎來發展機遇。反觀,我們則始終跟在別人後面艱難地走著,視自己的長處於不顧,生搬硬套,步人後塵。中國人也多有隨俗從眾的心理,做什麼事情都附和著一種隨大流的風氣,比如,武術設立的散打項目,雖然項目不錯,但是全面抄襲現行拳擊的種種現象,不僅在服裝、護具、技術手段上機械地模仿,甚至在賽間報場次這一細節都要克隆,競賽無論形式還是內容上都脫離了我國武學的本來面目,不倫不類,一看就知道這根本不像是中華武術,反而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拳擊加腿的運動,這樣的東施效顰的形式能說是顯示出中國的民族性嗎?這怎麼能不使我們面對人家的成功而不感到望塵莫及呢?如此嘗試,一次次地探索失敗後仍然未找到原因,還在一直探索,雖然也很努力,但總是徒勞地找不準路子,如此反覆無疑猶如邯鄲學步,終將葬送武術的市場化前程,這樣毫無自我個性的想法怎能有所超越,妄想把中國武術打入奧運會只能說是一種單相思式的愛國夢想。武道的成功發展,進行適當地學習以借鑒別人的經驗是必要的,但必須走出自己的路子來,這樣才能有所創造,有所成就,不然只是盲目地模仿別人的外表,不顧自身的條件與特點,不注重內在的提取,那隻會是弄巧成拙。這裡雖說要求高些,但不無道理,值得引以關注。
繼承傳統過於保守,進行改革又過於模仿的雙重思想,個個自相矛盾,這是一種暫時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似的辦法,如此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的新需要又盲從不顧及求根治本的思路是行不通的,不如推倒重來,從根本上去解決,這就必須徹底革新。我們需要的是自我再造新生的決心,所謂不破不立,應放開步伐,打散所有武術門類的傳統順序,來個徹底性的轉變,變則生,不變則亡。現在老套子走完了,是該放下架子的時候了。首當其衝便是創造武道的新觀念,這樣才能昂首挺胸,走向世界。我們應該從新審視武學概念,從傳統武術技擊實質出發,以科學的創新精神去改造它,跳出國內學術爭議的小圈子,躋身國際的大交流圈,以適應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全面參與市場競爭,不斷提高效益,誓在世界武道中見優長。武道作為體育運動,是包括所有技擊格鬥性運動項目在內的概念,如體育中球類運動一樣,是包含著足球、籃球、排球、網球、乒乓球等項目的總和。武術範疇並非中國一家,別無分店,不單單是套路、散打、太極拳所能涵蓋的,而如國外的柔道、跆拳道、空手道、劍道及泰拳等等一切格鬥項目都屬其列。並還在不斷地開闊、自由地拓展出種種形式,顯然不可只以中國武術為定線而否定國外的各種格鬥項目不是武術,如果這樣那是什麼?試想,國外武道界的發展不會受此界定而封閉自己,再則,中國武學就此止境了?就不再生髮展了?所以,我們應該拓寬思路,用現代人的開闊視野去加以認定,傳統武術與現代武道都同屬一個大的範疇,而不是一個單一的小項目,不要自我小看,只不過傳統武術遺產是現代武道的根源,現代武道是傳統武術的完善形式,是一切技擊格鬥運動的統稱,按現代國際慣例稱「武道」為合理,以中國人的習慣稱「武術」也合情。對中國而言,應該在保持中華傳統武術精華的基礎上,張揚個性,徹底粉碎一切陳腐的既定觀念,融古匯今,中外合璧,面向現代,從新組創,創立出獨特功技體系的現代新武道,以合乎新時代變化的要求,構建起一種精簡化、規範化、系統化的國際競技體育運動。可試行開展徒手的及器械的對抗性競技項目,如現今已在國外發展起來的有名的截拳道、散手道,以及中國未來可發展的未名的槍道、刃道,並可再生地發展出各種武道形式的體育項目。在此基礎上,將這些武道項目列入正規的教育體系中,培養出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武道高手雄踞於世界體壇,所謂「風格決定命運」。不過數年,在廣大的全球范同內必將得以迅速普及,並在廣泛的國際交流與文化推廣中為體育界所公認,使具有中華民族風格的新興的種種武道項目在世界上大放異彩。
但是話說回來,任何人一旦面對傳統總是顯得渺小和孤立,因為勢成群體的墨守陳規已經養成習慣性,要想戰勝封閉壓抑的傳統阻力是很難的,必須費盡心力,振作興替一番不可。對於現代中國人雖說總是提倡創新,創新,而真正涉及未開闢的領域,創新精神還大大缺乏。創新需要的是有個性的人才,而發展需要有開放的環境,中國傳統文化負的一面向來講究那種固定狹隘的師承關係與學歷觀念,即哪門哪派,多少多少代傳人,不然就算再好的技藝,再好的學問也不受重視。中國文人動輒說,伏羲、老子、孔子、孫子、諸子百家,那麼試問,伏羲有師嗎?老子有師嗎?孔子何學歷?墨子、孫子、韓非子又何學歷?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不都是出自於人的開放與獨創精神嗎?這樣能夠創造出後世無與倫比,影響中國千年輝煌的中華文化之根基,成為萬世師表。以近代國外為例,世界奇人愛迪生、愛因斯坦,中途被退學。被老師和同學們認為低能、傻氣,懷疑智力有障礙,或是木訥、笨拙,是一塊朽木,無雕琢的價值,被嘲笑為差勁的落伍者,最終都以他們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加之勤奮、努力、鑽研,終於成為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世界發明大王和成為探索自然界奧秘的人類偉大的科學家,而瓦特、福特、本田也都未曾上過大學,且能白手起家,從產業邊緣切入,不斷研發新技術,自力發展精湛的核心技術,都有著狂熱、叛逆、率真的人格特質,勇於挑戰傳統,或以夢想實業家自許,建立起新的國際產業標準,培養出企業無可搖撼的優勢實力,成為強大的國際經濟競爭力。就武道而言,世界頂級影響人物李小龍,也未畢業於什麼武術學校和電影學院,但是,他那反叛傳統的武道哲學與鮮明的自由個性造就了他的武功實戰能力和功夫電影藝術,至今世上無人能超越。孔子說得好:「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嘗師之有(《論語》)。」不過後來,中國學者們卻不是如此,他們能鑽研進去而沖不出來,盲從地崇拜性與外來交流的閉塞性,使人學得日益清高、自大、頑固僵化。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在」,一紙文憑和一派師承,並不能代表學知實力,世界上多少成就人物,並沒有這些顯赫的榮譽,可是,他們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這裡也不是說,不尊師不重道,而是青出於藍勝於藍,這才是真正的尊師重道,中華民族的發展需要這樣的人才。 就近代我國武學的發展來看,在上世紀起至本世紀初,中華大地上很難說有一個現代風範的武道體系站穩於世界體壇,雖然風風光光的媒體、影視娛樂圈中多了不少的武星,但堂堂的體壇上卻未必有一個成功項目的中國武道。就當前我國各門派的武功,也大多出自於古人的創造,這對於當代我國武林人士來說是一種恥辱,我們只是陳陳相因,未見光大,這樣怎麼能立足於世界。作為現代的中國人,不應指望和依賴於別人的攙扶,那是扶不起來的,我們應當毅然決然地樹立起強烈的民族志氣,自己站起來,以一種不畏世俗、不迷信權威的獨特個性,勇於打破定論,敢於超越前人,去真正地落實創新。同時,相關部門也要肯於接納和引導有個性的異端及所謂的離經叛道,讓實踐證明其應有的價值,切實地激發活力,鼓舞創新氣氛,以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樣,天下之廣,人才輩出,必將以一種磅礴的大氣去別開生面;這樣,一個個嶄新風格的中華武道文化就此創造出來,最終必將衝出國門,闖入世界而大行其道,去開闢一片新天地:這樣,才能超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膚色,到那時,我們才可以自豪地說,這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總而言之,武道不僅是代表一個人的身心修為,也代表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而技擊、文化、創新是現今中華武學發展最欠缺的要點,以上僅對此三個觀點的探討性的全面論述,開誠布公,就是為了確定中華武學發展的大方向,使之少走彎路,步入正軌,使傳統武術遺產煥然一新,改造成為適合現代時尚的新型武道,就此早日走向成功,走向世界,從而真正地發揚光大。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發自肺腑的強烈心聲,這一切還需要我們許多中國人的努力。然而這也不是一時興起,多少人一窩蜂似地大量徵集材料、猛搞一氣就能馬上出來的,這也是中國人常犯的一種錯誤,這種不切實際地盲目追求速成,只能換來一種不成熟、不精緻、不長久的東西,熱過之後,一散了之,成不了大氣候。而真正的成功,靠的是日積月累地執著、努力、追求、創造而自然孕育出來的。我們應正視和改正自身的缺點與不足,不要忌諱不肯承認,這樣做才能認清自己,求得完善,使未來取得更大的發展。我們應深信,中華兒女能夠有此勇氣和智慧獨立完成此項有意義的事業,這也是多少中國武林前輩們的美好夢想,他們費盡精力、嘔心瀝血、終生追求、渴望吶喊的心愿,將要由我們新時代的人去開創達成。武術夢!武道志!是頻頻消沉而繼續萎縮下去,還是破殼飛出,一展魅力,世界都將拭目以待。行動吧!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弘揚中國尚武精神,一句話:熱血華夏兒,奮力爭志氣!
資料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我國拱橋的現狀及發展
※請問體育運動項目中籃球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只要3個圓圈就能確定你的職業發展方向
※一門銅炮見證明清火器發展史
※陳鑫:中國太極拳發展史上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