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交響曲,是柴科夫斯基精神世界的寫照!

柴科夫斯基交響曲的魅力——聆聽《曼弗雷德交響曲》

導讀:柴科夫斯基是「世界性」的作曲家,他為人類留下了眾多的藝術瑰寶,他將民族主義深刻地滲透在他的作品中間,他的作品是他的精神、生活以及藝術追求的真實寫照,有著無比的魅力。

柴科夫斯基是「世界性」的作曲家,他為人類留下了眾多的藝術瑰寶,他將民族主義深刻地滲透在他的作品中間,他的作品是他的精神、生活以及藝術追求的真實寫照,有著無比的魅力。

柴科夫斯基一生創作了眾多的經典音樂作品,創作了七部交響曲,其中《曼弗雷德》交響曲,是他精神世界的寫照。

《曼弗雷德》是英國詩人拜倫創作的一部詩劇,它描寫了曼弗雷德對知識、生活感到厭倦,從而放棄了對生活的追求,不願在人群中生活。他獨自躲到阿爾卑斯山上的一個寨子中,尋求遺忘和死亡,但他還是表現出一種倔強的叛逆性格,他認為退出生活就是不要向生活妥協,他拒絕了精靈的幫助,拒絕了修道院的挽救,他寧願一個人孤獨地死去。拜倫的詩劇《曼弗雷德》所表現的悲劇性與柴科夫斯基本人的生活經歷和他當時的精神與生活的不幸是比較相似的,這正是作曲家產生創作靈感與產生心靈共鳴之處吧。

一、交響曲的第一樂章

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是柴科夫斯基最為滿意的樂章,它所採用的是一個省略展開部和再現部的奏鳴曲式。採用這樣奇怪的曲式結構與第一樂章的音樂內容有緊密的聯繫。

這一樂章有兩個主要音樂素材:

簡單迂迴下行的旋律充滿了俄羅斯式的悲劇色彩。貫穿了整部交響樂,就如同曼弗雷德的形象一樣,成為全曲的核心;

旋律由前面的迂迴下行改為七度的下行後的向上級進,這是一個具有反抗精神的音調,讓人感覺在屢屢遭到重大的挫折後,都能鍥而不捨地再向上爬的感覺。揭示了曼弗雷德倔強與不向命運與惡魔低頭的一面。

兩個主題完美地完成了對曼弗雷德這一矛盾的人物的描繪。第一主題由單簧管、大管採用同度結合奏出並且運用了較強的力度,而小提琴用下弓短促地奏出伴奏織體,彷彿那惡魔百般纏繞騷擾著曼弗雷德。第二主題由大管和圓號以同樣強的力度奏出,這是一幅鬥爭的場面,小提琴與中提琴讓灰色的天空頃刻暴雨傾盆。曼弗雷德在怒吼,他早已失去了對生活的信心,他壓抑得太久,開始了瘋狂的發泄,像一頭被激怒的野牛向前飛奔,以此來擺脫所遭受的一切,甚至希望以此甩出自己的靈魂,而求得解脫,可他似乎永遠也無法戰勝命運。

劇情總是在絕境中發生轉折。此時,弦樂組在D大調上出現了美麗的旋律,樂曲進入了副部。

這段旋律飄忽而來,像個幽靈,那是愛斯塔爾特――曼弗雷德死去的戀人的靈魂。「她美麗、賢淑是曼弗雷德所追求的理想的化身」這就像是柴科夫斯基本人的寫照,現實就是那麼殘酷,「這個主題越是向著美好的方向發展,距離現實就會越遠,曼弗雷德――柴科夫斯基就會越失望。」這正是柴科夫斯基音樂創作以及人生經歷中悲劇性的體現。在經過了樂曲副部展開後,樂曲進入了尾聲。

這是全曲最長大的部分,也是全樂章唯一的一次完整的曼弗雷德主題,由弦樂組加長笛演奏,剩餘的木管組樂器和圓號擔任伴奏。靈魂的出現總是暫時的,殘酷的現實總該去面對,曼弗雷德開始了再一次的跋涉,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是成功還是失敗,但至少,此時的他已經滿懷著信心。他的步伐顯得無比的堅毅。伴奏織體密集,主題被拉長,隨著音樂的進行,速度越來越快,力度逐漸上升。「無情的命運之力傾其摧枯拉朽之勢,把一切都滌盪殆盡,把曼弗雷德深深鎖定在永無寧日、永無希望的無限孤獨之中。」第一樂章在這樣季度的悲劇氣氛中結束。

二、交響曲的第二樂章

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可以盡情享受柴科夫斯基向我們描繪得美麗的瀑布和彩虹了。一開始進入的是一個迷幻的世界,一開始長笛和單簧管上下跳動的音符,就彷彿已經讓人聽到了那瀑布飛濺的聲音了。這一樂段使人聯想起柴科夫斯基在他的《胡桃夾子》組曲中的那些帶著神秘色彩的特性舞曲:賓士而下的水珠們,你追我趕,盡情地嬉戲。長笛在高音區還營造出了鳥兒的鳴叫聲。

中段是較為重要一個部分,採用了變奏的寫作,由兩把豎琴加入,交相輝映,在瀑布底有一汪美麗的水潭,奇異的光芒的照射下顯得波光粼粼,追隨著那奇異的光亮,小提琴奏出了中段的美麗主題:眼前是一位美麗輕盈的精靈。那就是阿爾卑斯山的女神,身披著一道美麗的彩虹。優美的旋律展示著女神美麗無比的臉龐和那無比輕盈的體態,小提琴的低語似的歌唱,又使女神的美麗清新而不艷麗。

三、交響曲的第三樂章

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是迴旋曲式結構,曼弗雷德在穿過有瀑布的樹林後,驚奇地發現了一個小村莊。夕陽下,金燦燦的稻田和遠處炊煙裊裊的農舍讓人覺得無比親切,柴科夫斯基在這裡描繪的是傍晚的田園景色。雙簧管首先在G大調上奏出主題。然後終止在B大調上。弦樂接過旋律,奏出了主題的一個變奏段落,也是迴旋曲的第一個部分。曼弗雷德已走到了村口。天色已暗下來,寒冷和飢餓折磨著他……圓號在此奏出一條悲傷的旋律,它來自主題。曼弗雷德看到村子裡有篝火,村民們圍坐在篝火旁,談笑風生,吃著晚餐。音樂進入再現段,長笛、單簧管與英國管共同在高音區奏出,大提琴和圓號成為模仿聲部,與主旋律相呼應。此時又進入迴旋曲的第二個部分,主題由單簧管奏出,大管在主題的下方以五度音程伴隨主題呈示,放佛聽到了風笛的聲音。村民們吹起了風笛,跳起了民間舞蹈,曼弗雷德早已沒有了寒冷與飢餓的感覺,孤獨與無助襲上心頭。眼前的一切不再讓它快樂,氣氛驟然緊張起來。小號粗魯而響亮地奏出他悲涼的心跳聲。也被稱為「命運」的聲音。

當再次出現鄉村主題時,篝火晚會也結束了,這時小提琴出現了長時間的顫音,那彷彿是篝火在即將燃盡的時候那晃動的火苗。火堆上升起一絲青煙。曼弗雷德忘不了那美麗的民歌,可這裡不屬於他,他該去惡魔阿里曼的宮殿了。這時所有的樂器音量漸漸減弱。本樂章的主部再一次出現,美麗的田園、美好的生活,曼弗雷德在地獄宮殿的門口最後回首這個多彩的世界,他毅然邁向了黑暗的地獄宮殿,去與魔鬼進行較量。音樂的力度漸漸減弱,第三樂章結束。

四、交響曲的第四樂章

交響曲的第四樂章是整部交響曲中規模最大,表現內容最多,最戲劇性的樂章,由於這些特點,這一樂章採用了自由曲式結構。作曲家通過極其怪誕和刺耳的音響,營造了恐怖的地獄場景。樂章一開始,木管組、弦樂組以及圓號奏出一個怪誕的引子,這似乎是在描寫宮殿兩旁面目猙獰的石雕,在b小調上開始,由弦樂組在強力度進入。銅管組粗暴地呼應著主題,此主題在這時轉到了e小調上。生動地刻畫出了宮殿的宏大和陰森恐怖。曼弗雷德耳邊的喧鬧聲漸漸清晰了,那是一種狂歡的聲音,但人類決不可能以這種聲音來代表自己的歡樂。曼弗雷德慢慢地往裡走,他心跳得厲害,他幾次想轉身往回走,可是他的腿早已不聽他的使喚。聲音越來越響,也許聚集著許許多多的惡魔。此時木管組出現了一個舞曲主題,樂曲轉入「地獄宴舞」部分――一個三部性的樂段,這是這一部分的動機,它蘊涵著無窮的能量,期待著爆發。曼弗雷德終於來到了他期待的這個地方,阿爾曼正與眾鬼神狂歡,所有的惡魔都近乎癲狂地狂飲、歌唱,他們正高聲歌頌著阿爾曼,曼弗雷德被眼前的景象所驚呆了,他躲到了牆後。這是一個眾讚歌式的段落,惡魔們唱起了魔鬼的頌歌:曼弗雷德躲在牆後聽得真切,正是他要尋找的,能使他解脫的地方。他此時不再害怕,他站起身,徑直朝阿爾曼走去。弦樂組又在ff的力度上奏出了曼弗雷德主題。漸漸地,除了曼弗雷德主題仍較響地演奏,其他的樂器都安靜了下來。他沒有絲毫的懼怕和膽怯,這反倒使所有的惡魔都停了下來,驚異地看著這個不速之客。

音樂在主題不斷地展開變奏中混亂的進行,眾惡魔漸漸高興起來,他們覺得曼弗雷德是來獻出靈魂的,他們又開始了他們的舞會,他們不再去理會曼弗雷德,也許過不了多久,他也將變成他們中的一員,變成一個惡魔。舞會主題再次出現,場面又恢復了瘋狂和怪誕。曼弗雷德想說什麼,可是周圍嘈雜而巨大的聲響使他自己都聽不見他說的話。舞會的氣氛逐漸升溫,這讓曼弗雷德無比的沮喪,所有樂器近乎瘋狂的三連音中,小號、長號奏出曼弗雷德主題的片段,那是曼弗雷德的嘆息音調:「請賜給我死亡吧!我是不會向你屈服的。」舞會一下被定格了,惡魔們怎麼也想不出曼弗雷德會對阿爾曼說拒絕。一切又安靜了,曼弗雷德響亮地再一次重複:「請賜給我死亡!」單簧管和大管奏出了ff力度的曼弗雷德主題。無法想像,此時的曼弗雷德受到了被激怒的惡魔們怎樣的摧殘,但這一次的主題中,充滿了反抗。然而,生命的活力一下子被剝奪了,主題雖然強烈,但那是掙扎,漸漸昏闕的曼弗雷德輕聲呼喚著戀人阿斯塔爾特的名字:「阿斯塔爾特!阿斯塔爾特!」音樂在營造了一個天堂般的畫面,阿斯塔爾特的靈魂真的顯靈。加弱音器的弦樂和豎琴在強力度上不斷地上下滑奏,阿斯塔爾特的靈魂在曼弗雷德的眼前飄忽不定。不過,曼弗雷德清晰地看清了她的臉,看到了她對他那迷人的微笑。曼弗雷德心中一陣欣喜:「難道,我如今真的和阿斯塔爾特又在一起了?我真的擺脫了那一切嗎?」「阿斯……!」他甚至都沒有把她的名字說完,阿斯塔爾特的靈魂消失了,眼前仍是那黑暗的地宮,身邊是面目猙獰的惡魔……樂段開始於低音單簧管和大管,這是一個無比絕望的主題,充滿了曼弗雷德的失望。

樂章進入尾聲,小提琴和弦樂在ffff力度上再一次奏出完整的曼弗雷德主題,所有的伴奏織體形成命運式的固定音型,主題拉長了一倍,樂曲進入高潮。曼弗雷德曾以為死亡能擺脫一切,而此時,死亡真正站在自己的面前,它真的能讓自己擺脫一切嗎?它到底能帶來什麼?曼弗雷德忽然發覺死亡也許並不能解決什麼問題,他絕望了,徹底地絕望了。這時木管和銅管奏出了和聲,作曲家在這裡加入了管風琴,一個眾讚歌樂段暗示著曼弗雷德離死亡已經不遠,在低音單簧管和圓號聲部奏響了「最後審判日」音調,樂曲的力度漸漸的減弱,小提琴和中提琴奏出快捷的六連音,其餘的樂器奏出了長音,曼弗雷德最終得到了寬恕。樂曲在弱力度中結束。

柴科夫斯基透過曼弗雷德,揭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現實,並且反應了柴科夫斯基以及同時代的俄國知識分子為解放農奴而做的巨大努力。通過他的音樂,我們深刻體會到柴科夫斯基的音樂是俄羅斯民族的精神精華。這正是柴科夫斯基交響曲的魅力所在。

本文作者陳歡,原載 《神州民俗》;往期柴可夫斯基主題:1、古焦飛虎指揮俄羅斯音樂名曲丨《1812序曲》、《韃靼人之舞》、《荒山之夜》;2、海菲茲、奧伊斯特拉赫、帕爾曼演繹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3、柴可夫斯基音樂的美丨美好的旋律之所以美好,因為它是幸福與力量的表現丨當作曲家和聽眾生活在一致和相互傾心之中時,音樂就得到表現;4、Alexandre Dossin:柴可夫斯基《四季》(Tchaikovsky: The Seasons, Op. 37bis);5、契訶夫和柴可夫斯基的友情丨契訶夫說:「我願做一名光榮的衛士,日日夜夜守護在彼得·伊里奇住所的門旁。」

關於《曼弗雷德》的補充材料

柴可夫斯基除了六首有序號的交響曲外,還有一首無序號的b小調標題交響曲《曼弗雷德》,作品58號。這是柴可夫斯基受「五人強力集團」之一的巴拉基列夫委託,根據拜倫的同名詩劇的四個場面作於1885年,1886年3月23日首演。在這部詩劇中,曼弗雷德對知識和生活感到厭倦和失望,從而放棄對生活的任何探求。他不願再在人群中生活,獨自躲在阿爾卑斯山上人跡不到的一座堡寨中,拒絕向諸命運之神和眾精靈之王屈膝,拒絕修道院院長的挽救,一心尋求遺忘,寧願在孤寂中死去。柴可夫斯基對這部作品的創作表現了極大的熱情,作品寫完後他給巴拉基列夫寫信道:「《曼弗雷德》完成了……在我一生中向來沒有這樣努力過,也沒有由於工作而覺得這樣疲倦,交響曲是依照您的提示而寫成四個樂章……自然,它是獻給您的。」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也就是四個場面

悲哀的慢板。柴科夫斯基自己寫作的說明是,曼弗雷德在阿爾卑斯山中徘徊。由於為人生種種奧秘使他忘記所苦惱,為毫無指望的強烈痛苦和對罪惡的過去的回憶所折磨,他忍受著極大的精神痛苦。曼弗雷德完全陷入神秘的魔法控制之中,並與地獄的強大勢力交往。但是世上沒有任何人或任何東西能使他忘記徒然追求而留下的痛苦印記,而熱戀過又死去的愛絲塔蒂的回憶,又撕碎了他的心,曼弗雷德極度的絕望永無止境。這一樂章為序奏―奏鳴曲式呈示部―結尾的形態。序奏部為悲哀的緩板,b小調,表現曼弗雷德的徘徊;第二部分為速度漸快的行板;第三部分中板,形成曼弗雷德的心理描述;第四部分行板,裝弱音器的四聲部弦樂、單簧管、低音提琴表現對死去的愛絲塔蒂的回憶;第五部分為憂鬱的行板,為有力的終結部。

諧謔曲。標題為「阿爾卑斯山的精靈」,b小調,柴科夫斯基的解說是:「阿爾卑斯山的魔女在瀑布急流上的彩虹中出現在曼弗雷德面前。」音樂體現了大自然的美和生機勃勃的景象。中段如歌的旋律(2"59"處),充滿了田園詩意,優美深情十分動人,我一直認為這是柴可夫斯基最迷人的旋律。進入高潮時,出現曼弗雷德主題,彷彿是主人公在回味著人間的悲苦。

「間奏曲」式的行板、活潑輕快的牧歌,標題為「鄉村生活」,G大調,迴旋曲式。柴科夫斯基解說:「田園詩、山民的厚朴、清貧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場景。」雙簧管先以G大調錶現遠處傳來牧人歌聲的旋律,圓號持續後,英國管與單簧管反覆牧歌情調。遠處傳來鐘聲,長笛與英國管、單簧管再反覆牧歌部分。曲速轉快後,描寫山民朝氣蓬勃的快樂生活,獨奏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重複主題開頭而結束。

熱情如火的快板。標題為「地下的阿里曼宮殿」,b小調。柴科夫斯基解說:「阿里曼的殿堂,地獄的宴飲。曼弗雷德在狂宴中出現,愛絲塔蒂的幽魂······ 而顯靈。曼弗雷德得到饒恕。曼弗雷德之死。」地獄的統治者阿里曼的王國,在拜倫詩中寓意為世界罪惡的代表。曼弗雷德之死,即尾聲,重現第一場結尾的葬禮進行曲,是整部作品的高潮,最後出現一段莊嚴的《安魂曲》,曼弗雷德的新主題在中世紀歌調《憤怒的日子》的背景上,出現在管風琴平靜而宏偉的聖詠中,他得到了寬恕。他的靈魂得到了凌空高飛。這一樂章分為4部分:先以快板狂暴地表現群魔在地下宮殿的亂舞;轉a小調後速度變為行板,表現曼弗雷德出現;豎琴呼喚出愛絲塔蒂,再以不很快的快板表現曼弗雷德與愛絲塔蒂相會,由於曼弗雷德的死亡,使其他靈魂無法獲救;最後轉G大調,最慢板,彷彿祭悼死亡。


推薦閱讀:

史上最全 | 世界各國入境卡填寫指南!旅遊必備!
龍溪舟子的男人世界5
她花了 1 年時間,讀了全世界每個國家一本書!
世界五大死亡區,中國佔據3個,神秘現象無法解釋!
歐洲、南海、韓國風雲四起,美國將徹底輸掉新冷戰!

TAG:世界 | 精神 | 交響曲 | 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