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
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
張勇
雲南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張勇,筆名笮人,賓川縣人,1954年生,管理學碩士、文史學者、書法名家、宗教學專家,現任雲南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雲南文史編委會主任、雲南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從事多年宗教事務管理文史研究,主編有《翰墨精華》、《雲南歷史文化名人錄》、《先生之風》,著有《雲南史話》、《雲南宗教信徒群體行為與管理研究》,雲南文史論壇名主持人、雲嶺大講堂優秀主講嘉賓,曾榮獲雲南省社科研究優秀管理者。
前言宗教知識作為一種文化知識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麼在我們每一個同志的知識結構裡面,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我們對宗教知識、對宗教文化有所了解對於我們能夠正確地看待我們的歷史文化是很有好處的。再加上從現實的情況來講,我們雲南地處西南邊疆,民族眾多,宗教種類最齊全,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還有民間信仰非常的多,所以我們雲南的宗教文化的歷史積澱非常的厚重。
那麼我們閑話少講,書歸正傳。要講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南傳佛教文化。在我們國家,南傳佛教僅僅是我們雲南一省獨有,這是我們真正的文化特產。
(宗教知識是文化知識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我們知識結構裡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而宗教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雲南的宗教文化更是獨具特色,並且具有非常厚重的歷史積澱。在這其中,南傳上座部佛教在我國僅雲南省獨有,那麼佛教的主要教義有哪些?南專上座部佛教的特點是什麼?聽一聽雲南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張勇老師為我們帶來的講座。)
一、佛教及其基本教義所以,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佛教及其基本教義。佛教的基本教義,我們應該怎麼來理解呢?我們知道佛教作為三大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創始人是釋迦摩尼,他公元前三世紀創立於古印度。從廣義上來講額,佛教它是一種世界性的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它的儀式、它的教義、它的習慣、它的僧團、它的寺院、它的組織等等。那麼,從狹義的角度來講,我們一般所說的佛教,一句話就是佛陀的言教,用佛教的術語來講應該叫做佛法,法律的法,佛法,也就是說是佛所講的教法。
(一)四聖諦那麼佛教的教義它有哪些呢?它有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四諦,也叫四聖諦。
(二)五蘊有五蘊,蘊就是蘊藏的蘊,我們說哪裡哪裡礦藏的蘊藏量很豐富,一個草頭,一個繞絲,然後一個溫度的溫的右邊,蘊,五蘊。五蘊是指什麼意思呢?蘊,它的意思就是積聚或者是類別的意思。所謂五蘊就是五個字,就色、受、想、行、識,色是顏色的色,受就是感受的受,想就是思想的想,行就是行動的行,識就是認識的識。概括起來講,五蘊指的就是一切身心之苦。身心之苦,這是佛教的教義的第二點。第一是四聖諦,苦、集、滅、道,第二是五蘊。
(三)緣起說第三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叫做什麼?叫做緣起說。緣是緣分的緣,起是起來的起,說就是說話的說,緣起說。那麼佛教就認為「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故彼生」,彼此,也就是我們說的叫做事物的兩個方面,矛盾的兩個方面,此和彼,因為此有,所以彼有;因為此生,所以彼生;若此無,則彼無。它就是說矛盾的雙方、事物的兩面,那麼這一方面存在,那一方面也就存在;這一方面不存在,那一方面也就不存在,是不是?緣起說,所以它強調是諸法因緣而起,所以就這一個緣字,佛教裡面你講個十天、八天也講不完。有緣、有緣,話很簡單,實際上它可以概括很多很多的東西,是非常深刻的。所以說這個緣起說它就是說世間的一切事物或者是現象它是互相依存、互為因果的。所以我們大家了解佛教要知道緣起說是佛教的根本思想,它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根本思想,是佛教的全部世界觀和宗教實踐的基礎理論。
(四)三法印第四個佛教的教義就是三法印。這些術語大家聽一聽,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你要研究這真是要下功夫,一般不容易能看得懂得的。法印,三法印,三法印指的是什麼呢?諸行無常,就是說一切事物、現象它的生滅是不固定的,它沒有固定的,諸行無常。第二個法印是什麼?諸法無我。諸法無我,那麼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沒有主宰者,也沒有常駐不變的本質和本性,意思就是說一切都是在運動變化之中,它沒有恆定的,沒有常有的這種主宰者和常駐不變的這種本質。第三個法印是什麼?涅磐寂靜,這是佛教修行的一個境界,他他追求的就是涅磐寂靜。那麼這個涅磐寂靜應該怎麼解釋呢?一句話說就是永遠超離生死苦惱的涅磐境界是清靜永恆的。所以佛教它要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超離生死苦惱,達到涅磐的境界,那麼這種境界是清靜永恆的,這是第四個佛教的基本教義。
(五)十二因緣第五,佛教的一個基本教義是什麼呢?就是十二因緣。那麼這十二因緣指的是什麼呢?就是「無明、行、識」,剛才已經說到了五蘊的時候有行、有識,就是認識的識,有「名色」,姓名的名,顏色的色,有「六觸,有「觸」,觸就是接觸的觸,碰到了,接觸了,兩個手接觸了,這個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就是十二因緣。
(六)人生解脫的途徑和方法那麼佛教教義的第六個主要的一個內容就是人生解脫的途徑和方法。人生解脫的途徑和方法,它有些什麼樣的方法呢?佛教主張就是三學、四攝、六度、八正道,這就是佛教解脫的方法,途徑和方法。
1. 三學那麼所謂三學就是戒、定、慧。戒是戒律的戒。定就是禪定的禪,休息禪定,定力,講一個人不容易被別人所左右,有他自己的看法,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這叫定,一個人叫定力。所以知識多的人,經驗多的人,他見過世面多的人他有定力,他不會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他有自己的看法,這就是定力。戒、定、慧,慧就是智慧,佛教裡面指的叫做「般若」,寫出來就是一般的般和假若的假若。所以有的人他不會讀這個字叫般若,這是錯的,這兩個字在佛教裡面出現的時候要讀般若(bo " re),它是用漢字來標註這個梵文,它是這樣來的,它不是按照字面的意思來的,它是用漢字來標註這個詞,慧,智慧的意思,叫般若。所以人生解脫的途徑和方法第一是三學,就是要勤修戒、定、慧。
2. 四攝
第二就是四攝。四攝是哪四攝呢?就是說要使眾生生愛心、要歸佛道應做的四件事,按照佛教的要求去做,那麼就是布施攝,就是給寺院、給出家人布施財物,這叫布施攝。愛語攝,友愛的愛,語言的語,愛語攝。愛語攝是什麼意思呢?說話要使別人喜歡聽,不要一說出來就更更愣絆倒,大家聽了都不舒服,是吧?那就不叫愛語攝,語言美了,用我們現在的話說。還有就是利行攝,做事情要利於言,你的行為、別人的行為,也就是說要遵守共同的規範,做事情的時候不要汽車走我也走、汽車停我也停,汽車停了我走,汽車走我得停,紅燈亮了我就不走,綠燈亮了我就行。另外就是同事攝,大家是修行人,大家是同路人,所以做事情、說話要互相考慮,要有利,有利同攝,這就是四攝。
3. 六度六度。六度是什麼呢?六度按照佛教的說法叫做六種從煩惱到覺悟的方法,你從煩惱到覺悟的方法叫做六度。那麼這六度指的是什麼呢?第一是布施,前面已經說到了。第二是持戒,所謂持戒就是遵守佛教的教規,持戒。第三是忍辱,我們常說的忍辱負重,忍辱。第四是精進,精神的精,進步的進,佛教裡面常說的四個字叫勇猛精進,就是努力學習、努力修行的意思。第五是什麼呢?是禪定。這個禪,禪的意思,有的說坐禪、參禪等等,它是常說的一種禪機,那麼這個禪指的是什麼呢?它指的是人們的身心自由的一種嚮往,那麼人們的身心嚮往像禪一樣的,禪是什麼呢?就是人們身心嚮往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像什麼呢?像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飛翔,像魚在水裡自由自在的游,這就是禪,不受任何的限制,當然這是一種理想。我們大家都應該知道,這個禪本身從印度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相當之深,對中國的文學尤其是詩、詞、繪畫、藝術影響都是相當的大。最後一個六度就是智慧,剛才已經說到了,般若。
4. 八正道第四個人生解脫的途徑和方法叫做八正道。八正道,正道大家都明白了,走正道,那麼它指的就是通向涅磐解脫的八種正確的方法或者是途徑。那麼這個八正道指的是正見,就是正確的看見的東西、看待的東西,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這就叫八正道。
所以我想這是我給大家介紹的第一個問題,佛教及其基本教義,這個主要是為後面的介紹南傳佛教的情況做一個鋪墊,這些是佛教裡面最基本的東西,我們對這些有所了解以後對下面的內容可能就容易了解一些。在這裡要說明一下就是說佛教本身它從漢代開始傳入中國,那麼到了唐代的時候達到了非常興盛的情況,在大量的佛經的翻譯當中,通過這些佛經的翻譯,印度佛教經典梵文當中的許多的辭彙就充實到我們的古漢語當中,所以這個當時在長安的譯經,翻譯佛經的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空前規模,所以佛經從梵文翻譯為漢文這個過程當中也使大量的梵文辭彙進入我們的漢語,大大的豐富了我們的辭彙。時到今日,我們使用現代漢語已經很長時間了,那麼在我們現代漢語的辭彙當中還有大量的來自佛教的辭彙在存在,有些已經成了我們經常使用的辭彙,這個我們這裡沒有時間詳細介紹這方面的情況,所以我們這裡就不講了。所以前面這一段是給大家做鋪墊。
(剛聽了佛教的教義,它的每一條教義都蘊含著很深的智慧和道理。那麼南專上座部佛教和中原又有哪些淵源呢?然而佛教又分為南傳佛教派和北傳佛教派,上座部佛教由印度本土向南傳到斯里蘭卡、緬甸等地而形成了佛教體系,其中的南傳佛教它的教義和教派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先跟隨張勇老師去了解南傳佛教的教義和教派。)
二、南傳佛教的教義和教派下面介紹第二個問題,南傳佛教的教義和教派。那麼關於南傳佛教,為什麼要用這個詞?它的正確的國際上通行的叫法應該叫南傳上座部佛教。
(一)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我們現在就要說一下,佛教為什麼分南傳、北傳?我們知道公元前3世紀釋迦摩尼創立了佛教,那麼在釋迦摩尼在世的時候,他創立的佛教是沒有經典的,他的教規、教義是通過釋迦摩尼的徒弟,靠他們的心記、口傳這樣來傳播下來的。那麼當釋迦摩尼去世兩百年以後,由於他的徒弟們對老師的這些言教他們的記憶和理解不同發生了變化,這樣互相就有點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就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所以他的徒弟們就覺得應該要用文字把佛祖的這些言教記錄下來,作為後人傳播講解佛教的依據,這就是佛經的來歷。
那麼,佛教到了釋迦摩尼去世200年,這個時候印度的歷史走到什麼時候呢?大家都明白,已經走到了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的一個國王非常著名的叫做阿育王,阿育王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所以他也覺得很多佛教徒對佛經的理解、他們念誦的東西是不一樣,所以他就在原來釋迦摩尼的大徒弟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他們舉行佛教結集的基礎上,就在孔雀王朝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舉行了佛教的第三次結集。所謂結集,結是團結的結,集是集體的集,結集這是佛教當中的一個專用的名詞,指的是就是釋迦摩尼佛過世以後,由迦葉尊者召集第一次結集。這個迦葉尊者,就是我們大家去寺廟裡面看到釋迦摩尼佛前面有兩個站著的兩個塑像,兩個比丘的塑像,一個年長一點,這個就是迦葉尊者,他的道場在雞足山的華首門,這就是雞足山之所以成為佛教名山的主要的原因;另外一位稍微年輕一點的也是釋迦摩尼的徒弟,這位叫做阿難尊者。那麼就由迦葉尊者召集第一次結集,500名出家人大家通過自己跟釋迦摩尼佛學習的過程當中記住的老師的傳教的言語把它背誦出來,那麼因為這個阿難尊者他是記憶力最好,他誦出的最多,所以這兩位是釋迦摩尼佛的得意門生,那麼他們舉行了兩次,第一次結集整理了相當一部分經典。到了阿育王的時候是第三次結集,那麼第三次結集召集了很多出家人來,很多的僧人來,來了以後就整理了大量的佛經,這就是我們後人能夠見到的眾多的佛經的來歷。那麼第三次結集以後,當時阿育王這個孔雀王朝是很強大的,那麼阿育王就派了很多僧人就四處傳播佛教,這些被派遣四處傳播佛教的僧人他們帶著經典、帶著釋迦摩尼佛的舍利,甚至還帶著釋迦摩尼佛悟道成佛的那顆菩提樹的枝條,外出傳教。那麼外出傳教,從印度向外傳教,它就分成很多路,根據印度周邊的情況就分成南北兩路是主要的,南傳佛教開始就是從這裡來的。
那麼我們先說北傳佛教,北傳佛教從印度向北,經過西域,經過我們現在新疆的和田地區,沿著河西走廊傳入中國,最後在中原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所以北傳佛教的中心在中國,在中原。北傳佛教以大乘為主,那麼在中國北傳佛教興盛以後,那麼又從中國又傳到越南,傳到高麗,就是現在的朝鮮,南北朝鮮,過去叫高句麗,然後唐代的時候傳入日本,這就是北傳佛教,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大乘佛教。北傳佛教以中國、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這個不用再過細的介紹,大家都知道。
那麼另外一路就從印度,古印度向南進入斯里蘭卡。過去斯里蘭卡叫錫蘭,這其中就有一位孔雀王朝的國王的兒子,還有他的女兒,當時都是佛教徒,就被派往斯里蘭卡傳教,他們不僅帶著釋迦摩尼佛的舍利,還帶著佛經,帶著菩提樹叫做聖菩提樹的枝條到了斯里蘭卡,就在斯里蘭卡傳播佛教。那麼南傳佛教是以上座部,也就是原始佛教,以釋迦摩尼在世的時候他所講的這種教義為基本的經典,向南傳入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紮下根。不僅佛教紮根了,他們所帶去的菩提樹的枝條也在斯里蘭卡成活。所以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菩提樹,釋迦摩尼悟道成佛的那顆菩提樹已經不在了,在那個地方栽的那顆菩提樹是後來栽的,但是斯里蘭卡的這顆樹就是從印度帶過去枝條插活的這顆樹現在還在長,枝繁葉茂。所以我見到斯里蘭卡的大和尚的時候,我就跟他們交談,我就說這顆樹是全世界所有的樹當中文化價值最高的,有數億佛教徒對它非常的仰慕。。
所以南傳佛教就是從印度傳入斯里蘭卡,然後從斯里蘭卡傳入緬甸,從緬甸又傳入泰國、柬埔寨、寮國、越南、馬來西亞,還有傳到印度尼西亞,是這樣一個情況。所以南傳佛教它是以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為主,所以它的名稱正確的,你叫它小乘佛教也是不對的,你光光叫它南傳佛教也是不準確的,它的準確的名稱應該叫做南傳上座部佛教。這是名稱的來歷。
那麼到了斯里蘭卡以後,南傳佛教它的傳播就比較快。到了斯里蘭卡以後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就在斯里蘭卡的一個很著名的寺院叫做阿盧寺,在阿盧寺南傳佛教又舉行了南傳佛教的第四次結集,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經典的編創大會。所謂結集,我們理解的就是佛教經典的編創大會,參加的人都是大家都來編,都來考慮。那麼在這裡,在斯里蘭卡首次就用巴利語把上座部佛教的三藏、經、立、論三藏就記錄成冊。那麼據史書記載,當時就在阿盧寺舉行的這個結集當中,這些上座部佛教的僧侶都是有學識、有學問的大學問家,他們對經典的校對,反覆校對,最高達到100次之多。所以我們可以想一想,對這個經典的校對達到100次之多,這麼認真,這是後人一講起這件事情都是非常的敬仰,這是很不容易的。
那麼南傳佛教到了斯里蘭卡以後,它從十一至十四世紀在這些國家傳播得非常快。從十一世紀開始,斯里蘭卡把南傳佛教定為國教,隨後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這幾個國家也先後把上座部佛教列為他們的國教。到現在雖然是沒有說,緬甸也好,泰國也好,柬埔寨也好,沒有說佛教依然是我們的國教,這個沒說了,因為現在都是受民主制度,西方民主的影響,就不再確定國教了,現在確定國教的只有阿拉伯的一些伊斯蘭國家,他們把伊斯蘭教確定為國教,佛教基本上沒有了,但是現實當中它依然是有很高的地位。比如說泰國,泰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制的一個國家,那麼君主立憲制的國家最高應該是憲法,那麼泰國憲法它就規定泰國國王他第一條職責就是要護持佛法,它要保護佛教,這是國王至高無上的責任,所以佛教的影響依然是很大的。這個是南傳佛教、北傳佛教,我給大家這麼簡單地介紹一下。
(二)南傳佛教的教義下面我介紹南傳佛教的教義。為什麼要介紹它呢?因為我們大家表面上一看,我們到德宏、到西雙版納一看,寺廟是這樣子的,出家人是這樣子的,它的殿堂是這樣子的,它為什麼是這樣?它為什麼跟內地不同,它為什麼跟喇嘛教不同?它有它自己的特點。那麼從教義上來講,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識,大家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判斷。
1. 教義的核心是三相那麼南傳佛教的教義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是比較的接近釋迦摩尼創立初期的原始佛教,它比較接近,這一點很重要,希望大家能理解。為什麼呢?它比較注重對教義的字面的解釋。那麼它的教義的核心是什麼東西呢?南傳佛教的教義的核心是三相,叫做無常、苦、無我,這叫三相。它是用十二因緣,前面我已經給大家介紹了,用十二因緣來說明人生無常的這個過程,它的教義是用十二因緣來說明人生無常的過程,它用五蘊來說明無常的我。然後以四諦,就是苦、集、滅、道來說明無常的苦,它的教義的核心就這麼幾句話,當然你要把這幾句話講成很通俗的道理,那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2. 注重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義那麼南傳佛教同北傳佛教相比較,它比較注重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義,它是崇拜佛牙舍利,崇拜佛塔和菩提樹。大家到緬甸、泰國,到斯里蘭卡、到寮國、到柬埔寨大家都會看到菩提樹很多,凡是有寺廟的地方都有菩提樹,很多老的菩提樹下面都有佛龕,這就說明這種情況。另外,它佛塔比較多。崇拜佛牙舍利,那麼說到舍利我再給大家說一說佛舍利的故事。據說釋迦摩尼當年圓寂以後,他的遺體火化,火化以後有成千上萬的舍利,其中有普通的舍利子,另外有佛牙舍利,佛的牙齒舍利,有佛指舍利。那麼據說當年有4顆佛牙舍利,釋迦摩尼佛火化以後這4顆舍利就隨著剛才說的阿育王派出的這些傳教使臣帶著它們就四處傳播佛教,建立佛塔。這樣,據南傳佛教以及其他佛教徒的史記記載和傳說,這四顆佛牙舍利一顆上了天堂,在天上;一顆在地下,人類找不到;另外一顆在斯里蘭卡,還有一顆在哪裡?在中國。那麼現在斯里蘭卡那顆也找不到了,所以也是替代品了,真的東西已經不在了,所以四顆佛牙當中只有在中國這顆是真的。那麼這顆佛牙在抗日戰爭當中日本鬼子佔領北平,西山八大處靈光寺那個佛塔也倒掉了,日本人不知道下面有佛舍利,解放以後我們在清理靈光寺的佛塔的過程當中發現了這個舍利,所以這真是無價之寶。另外,在陝西扶風縣的法門寺發現了佛指舍利,這都是大家知道的,佛舍利的故事就是這樣的。
3. 主張戒、定、慧三學和八正道我們要再看一下南傳佛教它在宗教修持上主張什麼東西呢,它是主張戒、定、慧三學和八正道,它都是很主張要按照戒、定、慧這三學和八正道來修持,同時它特別注重禪定。另外,它在修行當中它還保持佛教早期的某些戒律,比如說托缽化緣。另外就是堅守過午不食的戒律,也就是說出家人甚至有好多居士每天1點鐘以後就不進食,只可以喝一點茶,喝一點水果汁,果汁這一類的可以用,過午不食。另外就是夏安居,也就是我們大家知道的傣族地區的關門節、開門節,關門節,雨安居。雨安居的來歷是什麼呢?雨安居的來歷是這樣的,因為印度它氣侯跟我們這裡是不一樣的,它是分雨季和旱季,那麼進入雨季以後佛教就禁止僧人外出,必須要在寺廟裡面修行,為什麼要禁止僧人外出呢?因為進入雨季以後很多小蟲子、小螞蟻這些都活躍起來了,遍地都是,那麼他擔心出家人出去以後走路把這些小動物踩死了,形成殺生,所以不讓出去,是這樣來的。另外就是南傳佛教它就把佛祖釋迦摩尼的誕生、成道和涅磐這三個節日合在一起作為一個節日來紀念,他們叫浴佛節,時間就在每年公曆的四、五月之間月圓的時候來舉行這個浴佛節,那麼我們雲南的傣族地區的潑水節就是從這裡來的,具體的時間就是4月13日到15日,三天。在東南亞這個節日也是非常隆重,相當於我們中國的春節了。在1954年的時候,在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的第三次大會上就把這個浴佛節就規定為世界佛陀日,世界性的統一的佛陀日,是紀念釋迦摩尼的節日。這個世界佛陀日就在東南亞國家,在斯里蘭卡,南傳佛教流傳的這些國家它就是國家的節日。這是南傳佛教的教義。
(三)南傳佛教的教派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南傳佛教的教派。那麼南傳佛教的具體的傳播的時間我也給大家介紹一下,大概在公元前250年的時候南傳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公元前250年。公元5世紀傳入緬甸,公元3世紀傳入泰國,公元1世紀傳入印度尼西亞,大概是這樣一個歷史。由於傳入以後也是經過1000多年的流傳,這些佛門的弟子們對這個佛教的教義、教規這些解釋、看法上出現了不同的理解,這樣南傳佛教當中從19世紀以後就在持戒、修行等等這些不同的問題上產生了不同的看法,這樣就使南傳佛教產生了分裂,就分裂成很多的派別,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派別。那麼在斯里蘭卡大概有67%到70%的人口是佛教徒,它另外也有很多是印度教徒,信印度教的人也很多。那麼在斯里蘭卡就形成了新羅派、阿摩羅普羅派、羅曼娜這三大派別。斯里蘭卡的佛教現在依然也是由這三派來組成,它的最高僧侶委員會都由這三個派的大長老輪流擔任,誰也不能多做,輪流坐莊。另外,在緬甸,緬甸大概有88%的人是南傳佛教的佛教徒,在緬甸就形成了上法派、瑞前派和門派這樣一些派別。在泰國、柬埔寨、寮國就形成了法相印部、大部都這樣一些派別,在泰國就是它這個國王還有上流社會的這些人,人數比較少,但是影響比較大,他們就信仰法相印部,另外廣大的民眾就信仰這個大部派,所以泰國的佛教派別它是這樣的。
那麼說完了國外的,我們也說說我們國內的事情,我們國內的南傳佛教。根本史料的記載,學者們的研究和傳說,這個南傳佛教大約在公元7、8世紀的時候,大概應該是在我們雲南那個時候屬於南詔時候,中國屬於唐代,這個時候可能就有從緬甸、泰國這些地方佛教徒進入西雙版納和德宏這些地區來活動,但是信仰的人並不多。到了13世紀以後,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才開始興盛起來,到15世紀的時候是廣為發展,所以這個南傳佛教在我們雲南在邊疆地區的歷史不算太長。在我們雲南主要是西南部邊疆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這幾個民族的群眾信奉南傳佛教,另外有一部分佤族也信仰南傳佛教,傣族也不是所有的傣族都信奉,靠近內地的這些叫做漢傣,比如說紅河沿岸、金沙江沿岸、瀾滄江沿岸的一部分傣族他們也不信仰佛教,他們信仰其他的。所以在我們雲南它是這些地方,也就是西雙版納、德宏、臨滄、思茅、保山、紅河這些地方的傣族信奉南傳佛教。那麼從我們雲南的各個宗教的人數,信教人數的比例上來講,南傳佛教的佛教徒是我們雲南除去原始宗教、民間宗教以外的這些五大宗教的信教人數最多的群體,寺廟最多、僧人最多、信教群眾最多、社會影響最大這麼一個宗教。那麼我們在雲南分布和流傳的南傳佛教從現在國際上這種習慣上把它劃分應該是這樣的,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的靠近泰國的泰緬邊界的這一片地區的屬於泰國派;德宏、保山這邊靠近緬甸的就把它劃分為緬甸派,這是現代的一種劃法,是吧?因為它語言、習慣它有很多都是通的,西雙版納傣族和德宏的傣族它的語言是不一樣,它的佛教的派別也不一樣,所以西雙版納有潤派、有百拜派,這樣子的;德宏就有擺庄派、左抵派、多列派、然後這些派下面還有一些小派可以忽略不計,這些教派之間也只不過是持戒得寬嚴一點,然後其他的修行方式略有不同,沒有大的差別,他們之間的關係也不是很緊張,很對立,只是稍有不同而已,它們都是南傳佛教。這是要給大家介紹的第二個問題。
(釋迦摩尼創立了佛教,200年後從印度向北傳入了中國、朝鮮、日本,又由尼泊爾、西藏傳入蒙古一帶,稱為北傳佛教;而向南則傳入緬甸、泰國、高棉等國,稱為南傳佛教。那麼,它們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通過苦海到達彼岸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些都是佛經中捨身成仁的妙語,那大乘和小乘佛教他們在佛事上的理解也是如此嗎?下面就隨張勇老師專業深入地去了解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各自的歷史文化。)
三、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的區別(一)大乘和小乘的區別
第三個問題就是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的區別。我們要說首先一個問題是大乘和小乘的區別,這個問題是一個常識的問題,是一個比喻的問題,也就是說佛教講苦,「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通過苦海到達彼岸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所以是一種象徵性的比喻。大乘佛教它是強調要普度眾生,所以在大乘佛教裡面特彆強調地藏王菩薩的這種精神,說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這樣一種捨身的精神在大乘佛教裡面就很受推崇,但是南傳佛教它又不講這個,它是講修行,個人修行,這樣就把它比喻成叫做小乘,只管自己,就像一個小船把自己渡過去就可以了,大乘佛教是一個大船,要把眾生都一起渡過去,它的區別,所以這些東西是一個比喻。那麼學術界也沿用這種說法,從學術界的角度來講沒有褒貶之義,但是從歷史上的情況來看,前面我已經說到,還是要用南傳上座部佛教這樣比較科學,也合理,也很客觀,而且能夠為各方所接受。這個也有一個前提,跟國家的法律政策也有一定的關係,是不是?你像我們現在,現在我們的宗教正在強調平等,你既然歷史上下來就是一個教派,那教派之間也應該是平等的,各個宗教之間也應該是平等的,信教和不信教的人之間它也應該是平等的,這是我們法律制度做出的安排是這樣,你必須要這樣來做。
那麼這個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它有一些教義上的有些不同,那麼不同表現在哪裡?我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1. 關於佛的含義不同那麼上座部佛教一般指的佛就指釋迦摩尼,而大乘佛教指的就認為佛是無數的,具有無數的佛,他說三世十方有無數的佛,那麼大乘佛教就把佛進一步的神化。所以我們到了大乘佛教,到了漢地佛教的寺院裡面我們可以看到有各種各樣的佛,大殿裡面有的供奉釋迦摩尼,有的供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有的供奉西方三聖等等都有,所以佛是無處不在,到處都有。那麼你到南傳上座部佛教寺院裡面去看,就一個,就一樽釋迦摩尼王子象,所以它是不一樣的。所以這個大乘佛教漢地佛教,這個佛的名稱是很多,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有大勢至菩薩,有華嚴三聖,有批羅滯納佛,有彌勒佛、觀音、普賢、文殊、地藏、樂司佛等等,還有眾多的羅漢,有十二圓覺,有護法金剛,有四大天王、四大金剛等等,多得很,南傳佛教沒那麼多,這是一個區別。
2. 追求的目標不同剛才已經說到,南傳佛教它強調的是個人自我解脫,強調的是灰身滅智,掙得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大乘佛教就不一樣,它認為上座部佛教只顧自己修行,不願意幫助別人渡苦海,顯得自私、不慈悲,看不起他們,它有這種思想在裡面。所以大乘佛教他宣傳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把成佛度世、建立佛國凈土作為最高目標。
3. 教義學上的主張不一樣南傳佛教它在教義學上它主張什麼呢?它是主張否定人我的實在性,但是它不否定佛法的實在性,也就是說主張有法無我。而大乘佛教不一樣,大乘佛教既否定人我的實在性,也否定法我的實在性,它強調的是什麼呢?它主張是無法無我,四大皆空,是這樣的。
4. 修行的途徑不同南傳上座部佛教它主張通過修習三十七道品,這樣來達到覺悟,趨向涅磐這樣一種境界。大乘佛教又主張要修持六度, 來達到覺悟涅磐寂靜的一種途徑。
(二)密教和顯教的差別那麼除了這個大乘和小乘的不同以外,大家在現實當中還會碰到一個密教和顯教的差別,這個我想在這裡也簡單給大家做一個介紹。那麼我們說通俗一點,這個顯教和密教的區別,我們一般說的我們漢地佛教,我們能夠見到的這個華亭寺、圓通寺、筇竹寺,這些都是顯宗、顯教的寺廟。密教主要是在藏區,藏傳佛教以密宗為主。那麼顯教和密宗的區別,通俗起來講有這麼幾點。
1. 本尊不同它信奉的本尊是不同的。顯教是釋迦摩尼佛是本尊,密教是大日如來。
2. 傳法方式不一樣所謂顯教、顯教,它是用公開宣傳說教的方式來進行傳播佛法,公開宣講。密教是什麼呢?密教它就採用的是秘密的方法來傳授,師傅傳徒弟,所以叫做密法。
3. 儀軌不同顯教和密教它都各自有很多規定。
4. 殿堂、佛像、法器不同
殿堂、佛像法器這些都有不同,有同的地方,也有很多的不同的地方。密教當中有很多佛像、很多本尊,顯教裡面是沒有的。
5. 僧人的生活習俗不同顯教的僧人是要吃素,密教的僧人是可以吃葷,那麼這個就是南傳佛教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它也有不同,漢傳佛教一般意義上來講出家人必須要吃素。那麼喇嘛教和南傳佛教的僧人他是可以吃肉的,可以吃葷的,葷,不是,應該說是可以吃腥的,葷指的是大蒜、蔥這一類的刺激性的食物,這叫葷,肉應該叫做腥,葷腥他是不吃的。那麼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他的出家人他是可以吃肉的,但是大蒜這些他也不吃,但是他也有規定,就說是他見人家宰的時候,比如說見人家宰牛了他不吃,專門為他宰他不吃,他是這樣的,所以他不一樣,生活上。
6. 使信眾領悟佛法的方式不同(南傳佛教是最接近釋迦摩尼在佛教創立初期的原則,和北傳佛教相比更為注重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義。而且,南傳佛教在我國又僅雲南省獨有,是真正的本土文化。在印度、尼泊爾、緬甸等國,黃牛是神明的神牛,對神牛不準鞭打,不準傷害,不能役使,更不能宰殺吃肉。那麼在南傳佛教中又有哪些禁忌呢?為了更深入地去了解南傳佛教,我們繼續跟隨張勇老師去了解南傳佛教的戒律和禁忌。)
四、南傳佛教的戒律和禁忌下面我們介紹第四個問題,南傳佛教的戒律和禁忌。這個是南傳佛教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我給大家做一些簡單的介紹。因為佛教裡面它的戒律是很多的,所以我只能給大家介紹一些常識。
(一)比丘戒南傳上座部佛教它的戒律,首先第一點就是比丘戒,比丘就是和尚,受了戒的和尚,它的比丘戒是由227條,我們漢地佛教的比丘戒要比它多23條。
(二)沙彌十戒第二就是沙彌十戒,它是居士五戒和八戒,這個跟漢地佛教是完全一樣的,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華、不觀聽歌舞,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不需金銀財寶,這叫十戒。
居士五戒。居士五戒是什麼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那麼八戒就是在這五戒的基礎上再加三條,不眠高廣華麗之床,不裝飾打扮及觀聽歌舞,不食非時食,就是說十三點以後不進餐,只能喝流質的東西。
(三)雲南上座部佛教十戒那麼雲南上座部佛教它也有基本的十戒,這十條戒律大家聽一聽,還是很有意思的。一是不殺生,凡是動物都不能殺,不能有意無意的終止動物的生命,見殺不吃,為己殺不吃,田裡的動物不吃,什麼青蛙這一類的不吃。第二是不偷盜,不僅要做到不偷不盜,甚至連偷盜或者搶的想法都不能有。第三是不邪淫,連邪念都不能有,有邪念都是犯戒了。第四是不妄語,不騙人,不欺人,不哄人。五是不飲酒,不賭博,不吸鴉片,不吸毒。六是不非時食,就是過午不食了,一天只吃早餐和午飯。第七是不看歌舞節目,不看戲曲。第八是不塗香水,不戴花。第九是不眠高廣大床。第十是不持金銀,不用錢財,不愛金銀財寶。
(四)雲南上座部佛教十禁忌另外我們雲南的這些上座部佛教它還有信徒要遵守的十條戒律,也就是禁忌了。禁忌是宗教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這個宗教裡面的禁忌對現實當中的社會的影響是很大的,這個我們慢慢的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就很容易理解。它的十條禁忌是什麼呢?第一條是有錢的人每年每月都要按照自己的經濟能力去做奉獻,做捐獻,這樣做是遵守佛的教導,是會得佛的,是有福的。第二是要虔誠而且不斷的供佛才能驅除自己的罪過。第三是要遵照教理去做,將來才能消災免難,而且才會有更多的錢來布施。第四是心地要公正,不要偏袒任何人。第五是不要喝酒,不要輕視佛教、僧人和親人。第六是性情不要急躁,不要做惡事,做好事才能消除罪惡。第七是不要發脾氣,要寬宏大量的,別人才會接近你。第八就是不要亂處罰人,不要冤枉好人。第九是不要拒絕受苦難的窮苦人,要幫助他們。第十是不要枉自改變或者是破壞佛教的禮節和信仰習慣。這是要給大家介紹的第四個問題。
五、南傳佛教文化圈(佛教是戒律和禁忌最多的一個宗教,其中重要的有十戒和十禁忌。那麼,除了戒律和禁忌外,佛教對文化又有著怎樣的影響?繼續跟隨張勇老師去了解南傳佛教文化圈及其元素。)
那麼我這裡的說南傳佛教文化圈應該是分兩個圈才對,一個是國際性的南傳佛教文化圈,一個是咱們國內的南傳佛教文化圈。那麼國際的南傳佛教文化圈應該包含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另外也包含我們省內的西雙版納、思茅、臨滄、德宏、保山、紅河這些地方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地區,兩個文化圈。
那麼我想我們今天重點介紹我們國內的省內的這個南傳佛教文化圈。我認為我們省內的這個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它主要的這些文化元素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巴利語和貝葉文化巴利語和貝葉文化,大家可能在座的有研究語言學的同志應該就知道巴利文是一種有音無字的這樣一種文字,它只有語音,它沒有文字。那麼它這個巴利文是什麼意思呢?它是釋迦摩尼過世以後他的弟子們舉行結集,編創佛典,那麼他們最早的佛經就是用古印度摩揭陀國的這種摩揭陀語來記錄、來背誦這個佛經,然後用其他的文字把它寫下來,所以有人就認為這個就是南傳佛教的經典語言,巴利語。那麼巴利語因為它有它自己的音韻系統,而且有自己規定數目的聲母、韻母和拼寫規則,但是沒有自己專用的文字形體,它沒有這個文字形體。所以在所有流傳南傳佛教的國家和地區,他們都用當地的文字按照巴利語的這種拼寫的規則來記錄巴利語佛經,這樣就有了緬文、泰文、森加羅文、傣文的巴利語的經典,所以這個巴利語它就是世界的語言史上的一種非常獨特的獨一無二的這種巴利文現象,就是這樣。
那麼南傳佛教進入雲南以後,它進入德宏和進入西雙版納地區的時間是不一樣的,而且都是從不同的地方傳進來的,所以到了以後為了記錄巴利語這些佛經,那麼就有了傣泐文,也就是西傣文;還有傣綳文,就是德宏傣文,西雙版納傣文和德宏傣文,它經典都是不一樣,這就是巴利文。
另外就是貝葉經。在西雙版納、在孟連、耿馬這一帶早期的時候佛經是刻寫在貝葉上,所以叫做貝葉經。那麼貝葉經是什麼呢?貝葉經是南傳上座部佛教傣族保存其歷史文化的一種載體,是佛教的經典、傣族的傳統文化之集大成者,所以貝葉經應該說是傣族人民的百科全書,它也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一種文化,叫做貝葉文化。這種貝葉就是貝多樹的葉子,經過割下來以後要泡、壓,壓平、晾乾這些工序以後,最後用鐵制的筆在上面刻寫佛經,經過特殊處理以後就變成文化、一種典籍,非常精美,所以現在來講是非常珍貴的,貝葉經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文物。
所以貝葉文化,巴利語和貝葉文化是南傳佛教文化當中的兩個非常重要的元素,這是第一個元素。
(二)南傳佛教的和諧文化大家在提綱上可以看到有了,和諧文化。南傳佛教裡面它的和諧文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們要是有對南傳佛教地區非常了解的同志大家都可以知道,南傳佛教傳入這些地區以後,它能夠很好的處理佛教和政治、佛教和民間、佛教和其他社會方方面面的關係,關係處理的是非常的好的,所以我把它叫做南傳佛教的和諧文化。那麼它是通過一些什麼樣的方式來實現的呢?
1. 南傳佛教政治上的認同的方式就是說它傳入這些地區以後,它是從政治上它認同當初這些地方的土司所建立的政治制度。那麼最典型的兩句話,南傳佛教的長老、出家人個個都會講,就是說我們佛教有二法不可違,就是兩種法律不可違,一種是佛法,一種是王法,是不是?這兩種都是法律,都不能違反的,它是政治上認同,這個是很巧妙,它不跟你斗,它不說你人只能按佛法辦事,不能按王法辦事,它說兩樣都不能違反,這樣它就很好的完成了政治上的認同。
2. 從制度上主動去適應已經有的社會制度它不跟你,它的佛教自己的制度不跟你現實社會的制度相衝突,強調的是和諧、適應,是不是?通過這樣的話它來營造社會的這種和諧。另外它就是它自己的寺院的管理,它的僧人的管理、它的佛塔的這些管理它也有它的一套制度,它的這些管理制度跟世俗的土司制度是一致的。特別典型的是西雙版納,它的最大的寺院,整個西雙版納的最高的寺院它是跟過去土司制度招聘禮統治的制度是相一致的,它有總佛寺,然後各個勐有各個勐的佛寺,下來鄉村相當於鄉一級它也有中心佛寺,然後每一個村子都有佛寺,它是層層的這樣互相適應的,制度上是適應的。
3. 以一種思想的認同方式來實現和諧從它經典當中,從它教義當中,它就強調這些東西。這個說到底就是一個宗教如何與社會適應的問題,你不適應肯定是要被政治制度、被社會所淘汰的,只有適應它才能夠生存,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是不是?人類的歷史上出現多少形形色色的宗教,各各式各樣的,有的很興盛,有的很厲害,有的人很軟弱,有的很鬆散,到現在沒有了,很多都沒有了,找不到了,它只有跟社會、跟人類的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相適應的東西它能夠生存下來,能夠保存下來,要不然早就被淘汰了。所以它從這個思想認同上這個角度來認同傣族社會普遍認同並篤行的一些原始集體主義的一些德法倫理觀念、道德體系以及平等博愛這樣的一些道德的準則,實現了佛教和社會的認同。
4. 從文化上來認同傣族社會的這種和諧
所以南傳佛教進入這些地區以後,它也是跟當地傳統的這些文化、這些習慣互相融合、互相鬥爭,這樣才能夠雙方達成妥協,在和諧的基礎上我吸收你的一些東西到我這裡來,你吸收我的一些東西到你那裡去,它是有一個共融、共存的這樣一個情況,這從學術上來講叫做文化認同。你比如說我們漢族的同志到了彝族地方去,在我們這些地方沒有的一些習慣,你去你得尊重人家,是不是?你不能按我們漢族的這種方法來處理,那不合人家的習慣,是不是?所以它有個互相尊重,互相吸引的問題,文化交流。
所以經過這樣子政治上的認同,制度上的認同,思想上的認同,文化上的認同這樣一些方式,使上座部佛教它本身的和諧的這種主張和傣族社會存在的一些好的一些傳統、一些方式互相結合,這樣它就實現了一個和諧,所以在這些地方基本上是全民信教,它取得的成功應該是很大的。
(三)民俗文化那麼我們也可以說南傳佛教文化對民俗文化的影響,是不是?民俗文化的影響。那麼,我們看到在傣族地區阿昌族、德昂族這些基本上是全民信南傳佛教的這些地區,我們可以看到南傳佛教對他們民俗的影響是很深的,也是比較廣泛的,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六個方面可以看到這種影響。
1. 佛教節日的影響首先是節日,佛教文化對節日文化的影響,是不是?比如說潑水節,也叫傣歷新年。還有夏安居,就是開門節、關門節,是不是?還有獻經節。我們大家知道我們的文化保護敦煌,敦煌的那些佛經被外國人弄到法國,弄到英國去了,我們也還有一部分,那些經書是哪裡來的呢?那些經就是佛教徒請人撰寫以後獻給寺廟的。那麼南傳佛教它也有獻經的這種傳統,每年每戶人家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的情況,要請人來刻寫一些貝葉經,到獻經節的時候把這些經書就獻給寺廟保存,文化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所以這些節日活動都有佛教的痕迹在裡面,甚至於很多節日本身就是佛教的節日。我們現在,我們也把它看作潑水節,國家的潑水節的時候佛教的節日也是民族的節日,都放假。我們回族、伊斯蘭三大節日,那也就是回族的三大節日,國家都規定都放假。所以對這些節日文化、節慶活動的影響是很深的。
2. 佛寺活動與民俗活動影響也很大另外就是佛寺活動與民俗活動影響也很大,也很深。在這些傣族地區,你比如說在寺廟裡面滴水,還有秉燭繞佛,還有托缽化緣,還有送子出家,是不是?有婚喪喜事、生病、建房等等有這些事情都要請僧人到家裡面去念經,是不是?要拴線,要放生,要放布施等等這些,對民俗的活動影響是很大的。如果我們去到我們經常都會看到,你要一點南傳佛教的知識沒有你就看不懂他們在幹什麼,不知道他們做什麼。你一了解這些東西以後,這受佛教影響的一些民俗活動,大多都是祈福,祈福、消災,是不是?跟我們漢族地區也差不多,有什麼事情要祈求的,要麼祈求老祖宗,要麼祈求佛祖保佑,要麼祈求山神、龍王保佑,都差不多。
3. 佛教戒律和禁忌第三就是佛教的一些戒律、一些禁忌。這些戒律、這些禁忌對當地社會的道德習慣,它會對民眾的這些倫理觀念、倫理規範會有很大的影響。我記得我們從小的時候大人也是教到寺廟裡去不能亂刻亂劃,不能隨地吐痰,當然現在亂刻亂劃的人是少了,80年代初是很多的,我們當時管這些寺廟去到哪裡看見這非常討厭,很重要的文物他刻著些「張某某到此一游」,是不是?有些把樹木、有些把竹子,到處寫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很不文明的東西,是不是?
4. 佛教的禮儀對民俗影響很深第四就是佛教的一些禮儀對民俗的影響很深。我告訴大家只有一點,在東南亞國家任何情況下出家人都是優先的,就餐、出行、上車、住宿、走路甚至參觀、學習什麼的僧人都優先,他們的機場的綠色通道就是給國家領導人和出家人的,出家人可以免檢,是不是?然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跟經濟有關的現象,一個大長老,徒弟很多,寺廟很興盛,他後面就是一大個企業集團,甚至於數十個企業集團組成的,每一個居士有一個公司,我們大家都是某一位大長老的徒弟,咱們大家都是哥們,都是兄弟,師兄弟,是不是?咱們每年都要給寺廟捐獻,這個寺廟的香火旺說明這個長老的這些徒弟他們團結,他們的生意做得好,他們錢賺得多。寺廟香火不行,冷冷清清,說明他後面的這些居士、這些徒弟沒有經濟實力,台灣現在也是這樣了,香港也有這種情況,所以非常突出的。所以這種影響是比較深的。
另外,寺廟裡面的規定你一般人去參觀,進寺廟都必須脫鞋,你穿這個短裙子,膝蓋都遮不住的裙子是不允許進廟的,不管你官有多大。你要去緬甸的仰光的大金塔,你要上去,穿襪子都不行,中國人只有一個人被允許穿襪子進去的,這個人是誰?大家知道嗎?鄧穎超,鄧穎超穿著襪子到了大金塔下面去看,我們去都不行,我們穿很薄的襪子都不行,必須脫,你必須得遵守這些規矩。所以你到人家家裡面你也要脫鞋,他習慣就是這樣。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南傳佛教的僧人,你給他行禮的時候他是不還禮的,為什麼?還禮他要犯戒,他規定就是僧人不能還禮。所以,我們八九十年代接觸這些大和尚,國外來的這些,好多企業去參觀了這些,還有單位,接待單位的領導這些人就說這些人咋禮都不懂,憨不嚕出出的。他不懂他(僧人)不能還禮,說是沒有禮貌,說他們。這是一種文化,一種禮數。
5. 人圓寂以後要火化再有,第五點就是佛教它是主張人過世以後,圓寂以後要火化。那麼在這些地區人過世以後全都火化,你從現在角度來講這個對推進殯葬改革是有好處的。
6. 佛教規矩對民間生活的影響
第六點就是佛教的一些規矩對民俗、對民間的生活的影響比較大。比如說佛教不飲酒,那麼他接待客人他靠什麼?靠喝茶,是不是?這樣呢,他就寺廟裡面招待客人都用茶,不用酒,它就推動了人們飲用茶葉,飲茶的習俗的形成,甚至於在相當的高端的活動、大型的活動當中接待重要的貴賓他也都是用茶,這樣促進了茶葉的生產、茶葉的飲用、茶葉作為禮品的這種人際之間的交流,是不是?我們過去在宗教就有很多年,這裡說句實話給大家,我們喝茶不用自己花錢的,到下面去這些長老、這些大和尚都給我們送茶葉,是不是?我們給他們送東西,他們回贈我們多數都是茶葉,它是一種禮品。所以這是第三點,佛教對民俗文化的影響。
(四)佛教對社會心理影響南傳佛教對社會心理的影響,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在南傳佛教文化圈裡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我們大家知道社會心理它是普遍存在的一種潛意識,它沒有在哪一本書上寫著多少要求,沒有在哪一塊碑上刻上多少規範,但是它是一種潛意識,是不見諸以文字的內在的一些概念。那麼這些佛教對社會心理的這種影響我們應該從哪裡來看呢?
我先說一個,因果輪迴報應,這是佛教的一個教義。因果輪迴報應,你說這個觀念在我們的社會成員當中它的影響有多大?應該說有文化的或者是行為品行良好的人,他心裏面絕對有這個東西,這個因果輪迴報應的思想,是不是?絕大部分人都有,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是佛教徒的可能更強烈一些,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有,有些人會強一點,有些人會弱一點,強一點的人可能他就不會去偷,不會去盜,不會去貪污,不會去拿不該拿的錢,不會把別人的錢裝在自己的口袋裡最後成為給自己定罪的砝碼,所以因果報應你說它是好還是不好?你說它是迷信還是科學?它不在一個層面上,它是一種社會心理,一種正常的社會他應該有這些,是不是?所以呢,佛教宣傳因果報應的這種觀念,它強調人的現世禁慾是自身的前世所做善惡的業的這樣一種結果。那麼今世你所做的善惡,你的行為會決定你來世的命運,這樣一種理論,那麼這種理論它就會與這個民族當中固有的這種報應的觀念相融合,就會長期的積澱在人們的心裡,就形成了「善必有善報,惡必有惡報」,另外還有「若有不報,是時間不到」,還有一句就是「時間一到,一定會報」,這樣一種社會心理,是不是?所以佛教它還提倡行善,還提倡忍辱,以求得好報,拜佛、擋佛會得到福報。所以我們經常看到這些出家的大和尚在一起,某人做了一什麼好事,你的福報大,你的福報大,都講這個東西,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
(五)對傣族語言文字的影響南傳佛教對民族語言文字的影響,傣族的文字、語言受南傳佛教的影響是很深的。佛教傳入傣族地區以後,對傣族人民的這種思想文化、言談舉止、語言文字、教育、生活等等都受到佛教的巨大影響。那麼在語言方面就是佛教傳入了以後,為了翻譯佛經的需要,在傣語當中就介入了大量的巴利語、梵語的措詞,這樣就引起了傣語的語音、辭彙的變化,是不是?在傣語的語音辭彙方面就增加了很多的多音節詞、四音節詞等等,另外就是增加了很多輔音辭彙,這樣它的語言的這種表述能力就更加的準確,更加的寬泛,是不是?這就促進了它這個語言的發展。
另外就是佛教在它傳播的過程當中,開展佛事活動的過程當中,它大量的不是僅僅使用巴利語了,它大量的使用傣語,它宣讀的是巴利文的經典,佛祖怎麼怎麼說,然後完了以後他大量的要用傣語來講解,他要不講解別人不知道,是不是?我們說的老佛爺是知道的,他有知識,他懂巴利文,懂巴利語,他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是一般老百姓他不懂,他就必須要用傣語來講解,是不是?就像我們的天主教,傳進來那麼多年,好幾百年了,有的地方几十年、上百年,有的好幾百年,它規定它這個做彌撒就要用拉丁語,那拉丁語只有主教神父知道,信徒他不知道念些什麼,我們去也聽過,都不知道念什麼,念完了以後他必須要用本地的語言來解釋,是不是?這樣呢,這些長老、這些大和尚他大量的使用傣文,大量的使用傣語,這樣他就把這些知識普及開了,大家都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情。
另外就是說巴利語作為一種經典語言,在宗教裡面它是有神秘性的,它有神聖性。那麼人有一種心理,越是神秘的東西、越是神聖的東西,他還真是越想下點工夫把它搞懂,這樣又促進了他去鑽研它、去學習它、去研究它,他這個巴利語的知識他也普及了,是不是?所以這種宗教對文化帶來這種影響是很大的。
比如說我們這些雲南的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這些基督教,這些少數民族他們都是喜歡唱歌、跳舞的,那麼傳教的過程當中他有很多的手法,很多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音樂崇拜,組織大家唱讚美詩,是不是?然後又有人就用民族文字的樂譜,用民族文字的這些,用文字來記述這些歌詞,這樣用他們民族的語言來演唱,這樣他就使這個很普及,很多話知道聖經上是怎麼說的,民族語怎麼說,漢語他說不準,但是他知道這個意思。
(六)南傳佛教對民族教育的影響在傣族地區過去歷史上是沒有獨立的學校的,傣族地區的學校是在民國年間才開始興辦學校的,佛教在此之前已經流傳幾百年了,所以它的寺院、它的佛寺就是學校,它的這些長老、出家人就是老師,他出家能夠終身當和尚的人是少數,更多的人出家從小,男孩子到9歲以後就送到寺廟去,去幹什麼?去學習,我們把他叫做學僧,僧人的僧,學僧。那麼送小孩子,9歲就送小孩子到寺廟,它的目標有三條:第一,他要用出家這樣一種高尚的行為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第二,他要用出家標示他是佛門的弟子,他是佛教徒,我皈依佛門了,我是佛教徒;第三,非常重要的,到寺廟裡面去學習佛經,學習傣族的歷史文化、醫藥、天文相關的這些社會知識。所以就是說當過小和尚的人他是有文化的人,用我們漢話來生硬的翻譯就是說當過和尚的人是熟人,是有文化的人;沒有出過家,沒有當過和尚的人是生人,是沒有文化的人,是不開化的人叫生人,找對象都找不到,所以佛教實際是長期的主宰這些地區的教育。
大家可能沒有經歷過80年代、90年代,那個時候就是說把學校和寺廟裡面的這些小和尚把寺廟和學校對立起來,一再說指責這些寺廟干預教育。當時我們記得非常清楚,教育部來做調查,我們去做調查,教育廳去做調查,最後報告報到普朝柱書記那裡,普朝柱說你教育搞不上去你就說教育沒搞好嘛,你怪人家寺廟幹什麼,人家那是好幾百年了,是不是?所以現在這個問題沒有了,小和尚也可以參加籃球隊,小和尚也可以上小學、中學、大學,前些年民族大學就有出家人來讀大學的,他當然可以讀,是不是?當然這些後來都還俗了。所以對教育的影響是很大的。不要把它看作有神論和無神論的戰鬥,這是一種民族文化,不要搞那些無謂的鬥爭,沒必要,不是這個問題。
好,下面我們再往下看,我們看一看南傳佛教文化圈,南傳佛教的壁畫。我們在大一點的佛寺裡面都可以見到南傳佛教有它的壁畫,這些壁畫跟我們內地的一些大寺院的壁畫不好比,因為它是民族地區,這是民族文化,看起來可能簡單一點,但是它也是作用很大的,有些也還是很精美的,那麼這些壁畫的題材基本上都是佛教,都是佛本生經故事,叫做經變畫,把佛經裡面的故事變成畫,這個在我們漢地佛教當中也是很有名的,經變畫,大多數是這樣的題材。我們雲南現在能夠在寺廟裡面保存下來的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壁畫大概一千多副,現在,不算多,但是也還是很珍貴的,壁畫。
另外就是這個佛寺和佛塔的這種建築藝術。南傳佛教它的寺院漢地佛教、跟藏傳佛教都不一樣,它的大殿是按縱向來布置的,它的殿堂這個屋頂都是比較尖,比較大,你看起來一是顯得高深,第二是顯得飄逸。我們大家都去看過泰國的玉佛寺,那是非常典型的佛塔、佛殿,都是非常典型的。那麼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它的佛塔、佛寺的建築是不一樣的。大家今後有機會到緬甸蒲甘去,你去看看那裡,就是那麼的一片地區,有一萬多座佛堂,現在還有很多都還是規模相當大的,所以很著名的一些景點。我們雲南的這些佛堂、佛寺現在也成為很重要的旅遊景點,所以它的寺廟和佛塔的建築是南傳佛教和它的民族文化的精華所在,是很重要的文化景點。
另外,我們還來看一下南傳佛教對傣族的文學的影響。我們也可能看過很多傣族的這些故事、文學、詩歌受佛教的影響是相當的深。傣族裡面的文學、佛教、佛經、佛本生經故事對它的文學的影響正像基督教的聖經對西方文學的影響那樣,是很大的。佛本生經故事當中的很多故事被傣族人民世世代代傳講、研究、創作,家喻戶曉,影響是很深的。
還有一點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就是傣醫,傣族的醫學。這是我們國家民族醫學的一個瑰寶,那麼傣醫它跟南傳佛教的關係也非常的密切,南傳佛教傳入傣族地區的同時也把印度的醫學理念隨之傳入,那麼印度的醫學理論、佛教理論加上傣族傳統的醫學相結合以後,那麼就形成了傣醫學。傣醫學它是用這個五蘊來解釋人體的組織結構,用四塔,塔就是佛塔的那個塔,用四塔來解釋人體內的病理變化,它的理論基礎就在這個地方。五蘊前面已經說過,就是色、受、想、行、識。四塔指的是什麼呢?四塔指的是風、火、水、土,又有點像我們漢文化的陰陽五行,它是這樣一種理論。那麼四塔的旺盛,一個人就健康、美麗;如果四塔衰敗,那麼就要引起各種疾病。所以傣族的這個醫學它是以四塔、五蘊為核心的這種完整的一套醫學理論。另外,它的特點,傣醫的特點它比較注重精神暗示療法,口功,就是這個醫生的口功也是傣醫的一大特色,他止疼的時候他給你上藥怎麼怎麼弄,然後他再給你念,念著念著就說好了不疼了,所以很神奇,是不是?所以它是注意心理暗示,運用傳統的口功這些來給你治病。所以傣醫他也是南傳佛教文化當中的一朵奇葩,是構成南傳佛教文化圈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六、南傳佛教信徒群體特點南傳佛教它的這些信徒由於受他的信仰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戒律、禁忌這些的約束,再加上這些地區的民族本身就是比較善良的這樣一些民族,那麼就使得南傳上座部佛教的這些信徒群體,我把他叫做信徒群體,那麼他的行為他就有一些特點,這些特點大概是這樣。我把這些南傳佛教的這些信徒群體分為兩種,一種是職業信徒群體,所謂職業信徒群體就是出家人了,就是和尚,我們漢族話叫做和尚,按照佛教的叫法應該叫做比丘、比丘尼。所以我們好多人把南傳佛教的這些老和尚稱為老佛爺,老佛爺這個是不對的。他就是比丘,他就是出家人,那就是和尚。你叫他老佛爺,老佛爺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電視劇裡面稱慈禧太后是老佛爺,你說這些長老、這些和尚跟慈禧太后一樣嗎?能用這個嗎?不合適。什麼大佛爺、二佛爺、什麼什麼佛爺,那都是不對的。就是說他們對南傳佛教的基本知識他不了解,南傳佛教的僧侶它是有等級的,總的來講分三個等級。第一個等級叫沙彌,沙子的沙,彌渡的彌,就是沒有受戒的小和尚,就我前面說的學僧,學習的僧人。第二個等級是什麼?比丘,就是受過戒的和尚,他的名字前面有一個都,西雙版納後面有一個都,都什麼都什麼,都就是受過戒的比丘。沒有受過戒的這些沙彌他的前面有個叫做帕,我們一般把它寫成手帕的帕,這是比丘。比丘再上去一層就是長老,長老又分成五個等級,所以有的說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僧侶的等級有八個級,不對,就三級:沙彌、比丘、長老。那麼受過戒以後,擔任一個寺廟的住持,他前面「都」後面加一個「隆」,都隆什麼,就是主持比丘,再上去他就是長老級了。那麼也就是說從一個村再往上升,升到一個鄉,這個鄉是一個壩子,中間有一座最高的佛寺,擔任這個佛寺的住持,這就是長老。住持比丘、長老,然後長老上去就有勐的長老,又是全地區的長老,僧鎮長老、僧統長老、都統長老等等這些叫法,這都是長老當中的一個僧職,他不叫僧階,叫僧職,擔任職務,它是這樣的。
(一)職業佛教徒的特點我把這個南傳佛教群體,信徒群體分分兩類,一類就是職業的佛教徒,就是出家人。那麼出家的這些僧侶群體他們的行為有些什麼特點呢?
第一,他是南傳佛教的一種象徵,他穿上他的僧裝出來你一看就知道,他既不是喇嘛,他也不是和尚,他就是上座部佛教的比丘,是不是?他的僧裝跟我們漢地佛教的僧裝是不一樣的,他這個肩膀老是露在外面的,叫袒肩,他是一種象徵。
第二,他是教師和領袖。他是普通佛教徒的老師,他是領袖,他是佛法僧他是三寶,佛教裡面的三寶,佛在世聽佛的,佛不在世了按佛經的要求去做;沒有佛經的時候按出家人,出家的僧寶他的規範去做,所以他是一種象徵,是一種教師和領袖。
第三,他是負責解釋經典、解釋教義的。
第四,他是信徒供養的對象。他要托缽化緣,他是不興自己煮飯的,他化來以後就吃,有些是送去吃,各地的情況不一樣。
第五,他是禮佛習俗的一種象徵,他是一種象徵的意義。不是說這個出家人他還年輕,他也沒有多少知識,怎麼大家會去給他磕頭,他給行禮,他是佛的一種在世的象徵,這個很重要,所以一個人當了和尚以後父母見到也要磕頭,他不是給自己的兒子磕頭,是不是?他是禮佛的一種象徵,這是一個。
(二)普通信徒的特點另外就是普通的信徒群體,他也有行為特點,他的特點是什麼呢?第一就是他的行為方式是非常的虔誠,非常的溫和,非常的善良。這些傣族同胞,尤其是這些老大爺、老太太、老米陶、老波陶,你去到哪裡他都非常善良,對你非常好,他不會發脾氣,不會說醜話,不會罵人。第二個就是勸人為善的這樣一種道德修養的目標。第三是他們都有很明顯的那種能夠受到尊重的這種渴望,你尊重他,尊重他所信奉的宗教,他會感到由衷的高興,宗教徒都有這特點,希望你尊重他的信仰,尊重他。第四是崇尚傳統的美德。第五是非常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第六是婦女在南傳佛教的各種事務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婦女在佛事活動的整個當中她的地位比較低,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要男女平等可能跟他的教義還有一定的差距。
七、佛教在印度衰微的原因(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印度,興盛於阿育王時期。然而,盛極一時的佛教幾個世紀後卻在印度衰落了,這到底是為什麼?是不是佛教內部出現了什麼問題?它為什麼能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大家知道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但是現在印度的佛教是很衰微的。現在全印度它有11億人口,那麼他的佛教徒僅僅有700萬,而且這700萬佛教徒主要是賤民,等級最低的農村的,沒有什麼經濟實力,所以他們在印度的地位是比較低的。佛教在印度衰亡的主要原因有這麼幾個方面:
(一)內部原因第一個是佛教自身的原因。佛教在廢妥文化的基礎上,佛教產生以後,那麼隨著歷史的發展,信徒的增加,佛教的寺院還有高級僧侶他們的手中積累了大量的土地、金銀珠寶、財富,所以有錢了,脫離群體了,腐化、墮落,高級僧侶生活奢侈,脫離群眾,這是一條原因。
第二條原因佛教內部的分裂,分為18派,以後又分裂成大乘、小乘、密教等等的派別。
第三是大乘佛教和密宗採納偶像崇拜的這樣一種方法。偶像崇拜是印度教的特點,他們就採納了印度教的偶像崇拜,從而失去了佛教本身的特點。
第四就是僧侶內部它是教戒森嚴,待遇差別大,不平等,引起下層僧侶和普通佛教徒的反對。
第五是它放棄原則,承認種性制。大家知道,印度教它是維護種性制的,它的社會是種性社會,佛教徒強調的是平等,就反對種性制,它從開始反對種性制,最後承認種性制,不允許下層人就是種性比較低的人加入僧團,這些又受到了貧苦人的反對。
第六是早期它始終堅持要用梵語來講經,這樣它就脫離了群眾,語言上就是少數人掌握的學問大多數人聽不懂,所以受到喪失影響,脫離群眾。這是它內部的一些原因。
(二)外部原因另外,有外部的原因。外部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是統治者的迫害。好多地方的統治者是印度的高種性的人,他對佛教採取迫害的這種態度。
第二種原因是婆羅門教的排斥、打擊。
第三是印度教接受了佛教,並且大量的同化了佛教,意思就是把佛教一盤的接過去變成印度教了。
第四是佛教在印度教的脅迫下走上了密教的道路。
第五個外部原因是伊斯蘭教的侵入,在公元8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入侵到佛教興盛的地方,把佛教給滅了,所以說外部的伊斯蘭的原因跟佛教內部它自己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有關係,伊斯蘭的軍隊進入以後重點就是搶劫這些寺廟,能拿的拿,能搬的搬,剩下的一把火燒掉。那麼,為了抵抗伊斯蘭教,佛教抵擋不住了,沒有辦法,都跑到印度教裡面去了,這些就是佛教在印度衰微的主要的原因。
結束語對不起大家,今天就給大家介紹這麼一些。本人也是智不大才疏,很多問題也是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不對的地方也要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通過張勇老師這次對佛教文化專業細緻的講述,大家不難感受到佛教這門充滿智慧的文化無論對世界還是中國,不僅是從風俗上,更是在文學上,甚至對人們思考世界的人生觀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作為我們雲南省獨有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其由來和發展的歷程,一定會成為人類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