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什麼不把皇位給武家,而是還給了李家?
武則天稱帝後發生過兩次立太子事件,主角是她的兩個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兩次都有人站出來反對——第一次的代表是李昭德,第二次是狄仁傑。而且表達了基本一致的觀點,即皇位應傳與兒孫而不是侄子,因為侄子將來無法給她立廟祭祀。兩次建議武則天均表示認同。
代唐興周的第二年(691年),已成為武家法定繼承人的武承嗣看到了希望,指使王慶之等幾百人上表,請求廢黜皇嗣李旦,並立他為太子。為達目的,武承嗣還夥同酷吏來俊臣在外圍清除異己以推波助瀾。此事完全由武承嗣自導自演,並非武則天本意。彼時武則天稱帝不久,政局尚不穩定,主觀上應該沒有立武廢李的念頭,重用武承嗣等武氏宗親,也只是出於鞏固地位的需要。
王慶之等人反覆逼宮,終於惹惱了武則天,命鳳閣侍郎李昭德徹查原委。李昭德不加審訊便杖殺了王慶之,也讓武則天看到了事情的複雜性,即改變宗嗣傳承的難度遠遠大於稱帝的難度。而李昭德提出的姑侄不如母子,以及立廟祭祀等問題,也正是武則天認同和擔心的。她同時也開始擔心魏王兼宰相的武承嗣尾大不掉,所以依照李昭德的建議,免去其文昌左相之職。懷恨在心的武承嗣意圖打擊報復,被武則天毫不客氣地懟了回去:「吾任昭德,始得安眠。」
武則天比較強烈的傳承武氏的想法,應該是在稱帝7年之後。痴心不改的武承嗣和同樣有覬覦之心的武三思百般遊說,武則天思想出現動搖。作為嘗試,她就立武三思為太子的問題專門召開了一次徵求意見會。性格耿直的狄仁傑毫不留情地亮明了自己的態度,說武三思的能力不如已被貶黜的廬陵王李哲——即武則天的兒子、後來的唐中宗李顯,然後繼續以姑侄母子、立廟祭祀的大道理說服武則天。結果一如從前,武則天悻悻罷會。不過沒多久,武則天便以晚上做的兩個夢——下雙陸棋不贏和大鸚鵡折翅——問詢狄仁傑,後者心領神會,對以無「子」可下和啟用武(鵡)氏二子(翅)。武則天就坡下驢,即刻召回李顯並立為太子,讓李唐序列回歸。
象徵意義如此明顯且清晰的夢如果真的存在——二夢分別記載於《新唐書》和《資治通鑒》,也一定是武則天的託辭,所謂問夢、解夢不過是給狄仁傑一個再次說話的機會,亦即武則天認可狄仁傑召回李顯的建議。至於姑侄母子、立廟祭祀的肺腑之言,並非武則天做出改變的關鍵——畢竟李昭德7年前也說了同樣的話,而是武則天內心的變化。7年的經營仍是相同的結果,讓她意識到這種想法的執行難度——支持李唐正統的反對聲音不只局限於朝堂內部,彼時後突厥可汗默啜也正以此為由出兵邊境,身後事尚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作為把持朝政近40年的皇后和皇太后,奪權稱帝是武則天長久蓄力的爆發。而且儘管改朝換代,但作為出嫁女的武則天,在序列上已經屬於李家而非武家,人們接受起來不至於太突兀。但要顛覆根本,改變皇位傳承的既有次序就不那麼容易了,也不是年屆75歲的武則天精力所能達到的。與其死後被清算,還不如順應潮流。武則天回對狄仁傑的那句「還爾太子」,實則包涵了諸多無奈。
推薦閱讀:
※武則天歸還李氏天下的兩大原因
※武則天為什麼那麼喜歡和尚?
※風光一輩子的武則天為什麼臨終要立無字碑
※15卷:女皇武則天也偏愛小鮮肉?
TAG:武則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