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 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提出

1981 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提出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12-02

百年風雨情,十餘載回歸路。1997年7月1日零時,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的發展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香港、澳門回歸後的事實充分證明,「一國兩制」方針是正確的,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這為兩岸和平統一樹立了光輝的典範。香港、澳門順利回歸以後的發展充分證明,「一國兩制」已經首先在解決香港、澳門問題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人們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相信,「一國兩制」同樣可以成為解決台灣問題的最佳方式。

在香港回歸中國五周年之際,曾經直接參与中英香港問題談判的英國前副首相傑弗里?豪在接見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一國兩制」方針是史無前例的驚人之舉,在解決香港問題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過去的五年里,香港原有的生活方式並沒有改變,人們尊重法制和司法獨立,香港特區政府也重視民主。

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十一年來的事實說明,「一國兩制」的構想得到成功實施,並為解決其他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

「一國兩制」構想出爐全過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政府出於對整個國家民族利益與前途的考慮,本著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一國兩制」理論內容的豐富與完善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初步構想階段(1978年——1980年)

「一國兩制」構想最初萌芽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早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鄧小平就闡述了解決台灣問題要尊重台灣現實的思想。

1978年10月8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文藝家江藤淳時就指出:「如果實現祖國統一,我們在台灣的政策將根據台灣的現實來處理。比如說,美國在台灣有大量的投資,日本在那裡也有大量的投資,這就是現實,我們正視這個現實。」此次談話透露出祖國統一後中國政府將從實際出發、尊重台灣現實和保護外國人投資的最初思考,這是鄧小平同志涉及「一國兩制」構想的最早談話。

當年11月會見緬甸總統吳奈溫時,鄧小平第一次明確談到統一後台灣的某些制度和生活方式可以不動。他說:「在解決台灣問題時,我們會尊重台灣的現實。比如,台灣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動。美日在台灣的投資可以不動,那邊的生活方式可以不動。」

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發表會議公報,指出「隨著中美關係正常化,我國神聖領土台灣回到祖國懷抱、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景已經進一步擺在我們面前。歡迎台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本著愛國一家的精神,共同為祖國統一和祖國的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告了中國政府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呼籲兩岸就結束軍事對峙狀態進行商談。表示在實現國家統一時,一定「尊重台灣現狀和台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就在同一天,鄧小平在同美國參議員會面時也明確指出:「台灣的社會制度可以根據台灣的意志來決定。要改變可能要花一百年或一千年,我這樣說的意思是指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不會用強制的辦法來改變這個社會」。這些重要談話可以說是「一國兩制」構想的最初萌芽。

1979年1月29日至2月5日,鄧小平訪問了美國。出訪前夕,他在會見美國時代出版公司總編輯多諾萬時談到了中國政府的對台政策構想。他說「我們尊重台灣的現實,台灣當局作為一個地方政府擁有它自己的權力,就是它可以有自己一定的軍隊,同外國的貿易、商業關係可以繼續,民間交往可以繼續,現行的政策、現在的生活方式可以不變,但必須是在一個中國的條件下。這個問題可以長期來解決。中國的主體,也就是大陸,也會發生變化,也會發展。總的要求就是一條,一個中國,不是兩個中國,愛國一家。」1月30日,正在美國訪問的鄧小平發表講話指出,「至於用什麼方式解決台灣回歸祖國的問題,那是中國的內政,希望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只要台灣回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裡的現實和現行制度」。鄧小平指出,「我們一方面尊重台灣的現實,另一方面一定要使台灣回歸祖國的懷抱;在尊重現實的情況下,我們要加快台灣回歸祖國的速度」。並表示「我門不用『解放台灣』這個提法了。

1979年12月,他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了廣為流傳的「三個不變「,他指出,實現統一祖國的目標,要從現實情況出發。統一後「台灣的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台灣與外國的民間關係不變,包括外國在台灣的投資、民間交往照舊。」「台灣作為一個地方政府,可以擁有自己的自衛力量,軍事力量。」上述一系列談話,成為「一國兩制」構想形成的基本框架。

具體化階段(1981年——1983年)

從1981年「葉九條」到1983年「鄧六條」的發表標誌著「一國兩制」理論基本內容進一步具體化。

葉九條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了《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的談話,進一步闡明了關於台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簡稱「葉九條」)。

(一)為了儘早結束中華民族陷於分裂的不幸局面,我們建議舉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雙方可先派人接觸,充分交換意見。

(二)海峽兩岸各族人民迫切希望互通音訊、親人團聚、開展貿易、增進了解。我們建議雙方共同為通郵、通商、通航、探親、旅遊以及開展學術、文化、體育交流提供方便,達成有關協議。

(三)國家實現統一後,台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中央政府不干預台灣地方事務。

(四)台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和外國投資不受侵犯。

(五)台灣當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擔任全國性政治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國家管理。

(六)台灣地方財政遇有困難時,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補助。

(七)台灣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願回祖國大陸定居者,保證妥善安排,不受歧視,來去自由。

(八)歡迎台灣工商界人士回祖國大陸投資,興辦各種經濟事業,保證其合法權益和利潤。

(九)統一祖國,人人有責。我們熱誠歡迎台灣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眾團體通過各種渠道、採取各種方式提供建議,共商國是。

「葉九條」已經包含了「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鄧小平同志1984年12月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曾明確指出:「1981年國慶前夕葉劍英委員長就台灣問題發表的九條聲明,雖然沒有概括為『一國兩制』,但實際上就是這個意思。」

鄧六條

1982年1月10日,鄧小平在接見來華訪問的美國華人協會主席李耀基時說:「在實現國家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性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在這次談話中,鄧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概念。

1983年6月25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美國西東大學教授楊力宇時,又進一步闡述了實現台灣和祖國大陸和平統一的六條具體構想(簡稱「鄧六條」)。

(一)台灣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和平統一已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

(二)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三)不贊成台灣「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兩個中國」,而不是一個中國。自治不能沒有限度,不能損害統一的國家的利益。

(四)祖國統一後,台灣特別行政區可以實行同大陸不同的制度,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區所沒有而為自己所獨有的某些權力。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須到北京。台灣還可以有自己的軍隊,只是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大陸不派人駐台,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台灣的黨、政、軍等系統都由台灣自己來管。中央政府還要給台灣留出名額。

(五)和平統一不是大陸把台灣吃掉,當然也不能是台灣把大陸吃掉,所謂「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不現實。

(六)要實現統一,就要有個適當方式。建議舉行兩黨平等會談,實行國共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與地方談判。雙方達成協議後可以正式宣布,但萬萬不可讓外國插手,那樣只能意味著中國還未獨立,後患無窮。

從「葉九條」到「鄧六條」,「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內容更加完備、明確和系統化,「一國兩制」方針的大體框架基本形成。

正式確立階段(1984年)

1984年,鄧小平同志又先後提出了有關「一國兩制」的許多重要思想,其中主要包括:

(1)「一國兩制」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在台港澳地區實行資本主義,是否會影響大陸的社會主義呢?對此,鄧小平給予了明確回答。他指出,「『一國兩制』除了資本主義,還有社會主義,就是中國的主體、十億人口的地區堅定不移地實行社會主義。……主體是很大的主體,社會主義是在十億人口地區的社會主義,這是個前提,沒有這個前提不行。在這個前提下,可以容許在自己身邊,在小地區和小範圍內實行資本主義。我們相信,在小範圍內容許資本主義存在,更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

(2)「一國兩制」方針長期不變。針對部分人(包括外國人)擔心中國「政策多變」問題,鄧小平多次闡明相關政策:「『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我們已經講了很多次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已經通過了這個政策。有人擔心這個政策會不會變,我說不會變。」我們講「五十年」不變,「不是隨隨便便、感情衝動而講的,是考慮到中國的現實和發展的需要。」鄧小平用「五十年不變」這一形象化的語言,強調了大陸堅定不移地落實「一國兩制」政策的決心,同時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將信守諾言的莊嚴承諾,這為推動「一國兩制」的實施創造了必要條件。

(3)用「一國兩制」辦法解決中國統一問題也是一種和平共處。鄧小平同志創造性地把列寧提出的和平共處原則運用到解決國家統一問題上來。他認為:「根據中國自己的實踐,我們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辦法來解決中國的統一問題,這也是一種和平共處。」指出「和平共處的原則不僅在處理國際關係問題上,而且在一個國家處理自己內政問題上,也是一個好辦法。」用處理國際關係問題的原則來解決國內特殊問題,這是鄧小平對列寧和平共處原則的靈活運用和新發展。

1984年10月,《瞭望》周刊發表《一個意義重大的構想——鄧小平同志談「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對「一國兩制」構想作了首次系統報道。這一報道可以視為「一國兩制」構想已基本確立的重要標誌。

1985年3月第六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正式把「一國兩制」確定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至此,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用「一國兩制」解決台、港、澳問題,實現國家統一的基本方針正式確立。(中國台灣網)

「一國兩制」已深深埋根於香港的土地

「『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落實了,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想法,很多人都是這樣認為;不但是香港人這樣認為,國際社會也是這樣認為。『一國兩制』好比一棵植物,已深深埋根於香港的土地。我相信時間長了,它會長成參天大樹。」香港特區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10年來,范徐麗泰連續三度當選香港特區立法會主席。談到這10年的變化,她說:「香港回歸後享有立法權,立法會是特區的立法機關,可以說越來越透明。對於香港的未來,我很有信心,因為有強而有力的國家做後盾,而且香港人有『永不言敗』的精神。」

在港島中環的心臟地帶,有幢百年的古老建築。這幢建築的前身是香港最高法院大樓,作為港英時期的立法局和香港特區立法會的辦公地點,也已經32年了。回歸之前,香港市民並沒有機會參觀這幢大樓的設施。

范徐麗泰說:「香港回歸後,特區立法會才開始對外開放,歡迎市民前來參觀,包括立法會主席辦公室都開放。而且,在立法會的網頁上,所有委員會開會的時間、議程、記錄和完成的報告,以及討論的文件,都可以在網頁上找到。」

范徐麗泰認為,過去10年來,立法會的功能和角色都得到發揮。現在香港市民的政治參與度提高,平時也會觀察立法會議員的言行。「立法會的透明度,拉近了與市民的關係」。

目前,香港特區立法會共有60位議員,所有議員都是經過選舉產生的。其中30位是分區直選,按照比例代表制選舉出來的;另外30位是由功能界別選舉產生的。

回首10年之路,范徐麗泰說,有很多事情,確實之前從來沒有想到過,但卻發生了,如亞洲金融危機、全球經濟放緩、非典疫情等。「但是,這些事情提醒我們,必須要『居安思危』,時時要有準備可能會面對突然發生的危機。香港人往往能夠從困難中找到新的機會,努力去發展這些機會,這種不怕困難、全力以赴的精神,很難得!」

「每到困難時候,中央政府都全力支持。香港市民知道,誰是真正的朋友,是誰在困難的時候雪中送炭。民意調查顯示,市民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度越來越高,這是一個明顯的過程,是香港與內地血濃於水的感情。」范徐麗泰說。

在立法會工作,范徐麗泰直言也有困難的時候,會議廳里如果發生突發事情,她就要立刻做出決定,加以處理。那個時候沒有人商量,有些決定就要在幾秒鐘內作出,錯了就沒辦法回頭,因為是電視直播。「不過,到現在為止,我做得還可以」。

接觸過范徐麗泰的人都感到,她端莊、沉穩,性格隨和,又敢於直言。對於女性參政,她認為有優勢也有劣勢。她說:「一般女性比較關心家庭,沒結婚時關心父母,結婚後就要關心先生和孩子。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就很難繼續下去。當然女性參政也有好處,香港女性受教育程度高,對自己比較有信心,對事情了解分析比較深入。」

對香港的未來,范徐麗泰表示很有信心。她說:「內地與香港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斷拉近,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香港可以為內地提供更多的服務,加快與國際的接軌。無論是在感情上,還是在經貿合作上,香港與內地越來越近,這種關係完全可以令兩地達到『雙贏』。」( 新華社香港6月27日電 新華社記者 白冰 李凱 張勇)

港人對一國兩制充滿信心

邱震海:那麼在我們的現繼續是葉國華先生,葉先生,這個香港目前回歸已經將近要11年了,再過一個多月,那麼在這11年過程當中,您覺得香港發生了哪些變化?哪些正面的,或者不用諱言,哪些負面的變化?

港人對一國兩制信心增強

葉國華:我相信,這十年香港最大的一個變化是,大家對於一國兩制充滿信心,對自己國家的發展充分信心,這是在回歸之前沒有想到,這個環節這麼快到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因為在回歸前,差不多15年,20年時間,大量香港人移民,到海外去,但是現在我們看到,他們的下一代都回來,而且不但是回到香港,還回到上海,回到北京,大家對自己的國家,對香港一國兩制基本上是沒有什麼顧慮了。

如何理解香港民主發展爭優?

葉國華:現在是一些什麼問題呢?現在這11年爭持的一個所謂的,民主發展的問題,其實在民主發展這個問題上,我們前期副總理,那個時候就已經講,在回歸前就講,這個民主的快慢,這是大家可以討論的,所以我自己把它概括成為一個,是我們香港跟國內,其實同樣都希望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走向了民主的開放的、現代化的國家,只是因為各自的歷史跟地理、跟大的處境不一樣。

民主化、內地香港「同向異速」

葉國華:所以書讀的不一樣,所以我就把它概括成為,同向異速大家都需要走向一個現代、文明的、開放的、民主的、一個社會。但是我們香港可以走快一點,國內可能因為大的這種環境,他們需要比較漫步一點。但是這個過程是互相有影響的,因此我們應該,用一個同路人的態度來看同向異速,這是目前我們需要解決的,還是這個問題負面的影響,還是非常大。

葉國華:所以這一點我們要好好去解決這個問題,其他我相信香港應該是,隨著我們自己的國家發展,他會得到很多的好處,但是現在我非常顧慮的是一點,就是像現在香港人對自己國家,是不太了解,他不了解這30年,這個國家已經變成怎麼樣,很多的了解是30年以前的中國,所以他們心目中一談到國家,就是負面的東西,這一點需要好好去改正。

另一方面有些人對國家也是理解成為,那個比較保守,比較不那麼現代概念的一個國家,認識很多事情,以為追隨過去一些概念,這就是政治比較正確了,這就是追隨中國了,其實也是一個錯誤。

另外我們國家已經是走向一個非常現代處理問題的一個社會,另外有一些本來是非常了解我們國家的,所謂見機派,或者是親中派,他們也因為,可能是比較少到國內去,看不到我們中國上上下下的變化很大。

三月不研國情 便感落必閉塞

葉國華:正於我們國家領導人說,他說對中國就算他們這個位置,三個月不深入情況,也不知道國家走到哪裡去?所以如果大家看看,一本美國高盛公司的顧問,寫的一本,一個研究報告,《北京共識》裡面,他就講到這一點,他說中國是用大的量,高速度演變,改變來加速他自己的發展,認識其實大家都在需要了解中國過程,我相信這是非常要加強的一個內容。(鳳凰衛視)

董建華:「一國兩制」 智慧超凡 香港祖國命運與共

百年風雨情,十載回歸路。1997年7月1日零時,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的發展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今年7月1日,香港將迎來回歸祖國十周年紀念日。這十年,香港經濟繁榮、民生改善、社會和諧,「一國兩制」從構想變為現實並取得巨大成功。

毗鄰香港公園有一棟米黃色的樓房,是當年中英談判的會址。在這裡,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前任特首董建華先生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歷史瞬間難以忘懷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國懷抱。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任行政長官,董先生既是見證人,又是主角。

「看著英國國旗降下來,五星紅旗徐徐上升,莊嚴激昂的國歌奏起,自己的心情非常激動,備感自豪與驕傲。我和全世界的中國人一樣,共享難以忘懷的時刻。」談起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董先生依然心潮澎湃。

「定當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盡忠職守,遵守法律,廉潔奉公,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服務,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 當時,董先生舉起右手這樣宣誓。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董先生說,他一方面體會到中央政府對自己、對香港全體市民的信任,感到無上榮光;另一方面感到肩上責任重大,這種歷史賦予的重任,不比以往,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從那時起,揮手之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十年來,香港特區經受了各種考驗:東南亞金融危機、非典疫情的侵襲……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體香港市民的努力拚搏下,經濟走出低谷,就業率不斷提高。更重要的是,市民對香港前途充滿信心,對經濟前景滿懷希望。董先生欣慰地表示,回歸十年的歷程證明了鄧小平的英明論斷:「香港人是能夠治理好香港的,要有這個信心!」

「一國兩制」 智慧超凡

談到「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董建華說:「實施任何一種新政策都會遇到種種挑戰。但是,我對香港回歸祖國後實施的『一國兩制』一直堅定不移,抱有絕對的信心。」

在擔任特首之前,董先生就擔任全國人大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參與了回歸前的準備工作,多次聆聽中央領導關於「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談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十億人口的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董先生深深佩服鄧小平的政治遠見,他由衷感佩,「一國兩制」為祖國的和平統一提供了新思路、新辦法。香港人民會永遠牢記這位偉人。

香港祖國命運與共

回歸伊始,董先生就向香港市民講「香港好、祖國好,祖國好、香港更好」。隨後,這句話廣泛流傳,不論是大的慶典儀式,還是社會各界舉辦的活動,常常可以聽到這句祝福。

董先生說,當時我希望用最簡單的語言,講給市民聽: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它與國家命運與共。鴉片戰爭後,香港被迫與祖國分離。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力不斷增強,香港才能回歸祖國。

董先生說,回歸十年間,香港與大陸的關係飛速發展,深度和廣度都超過以往。

喜慶的時刻,同享歡樂――神舟五號飛船順利升空,成功返回。董先生用「歡躍而聞,神為之旺,氣為之壯」來形容香港市民歡迎楊利偉的心情;奧運金牌獲得者來到香港,萬人空巷的情景讓人難忘。「分享勝利的喜悅和光榮,我們的心和國家貼得更近」,是董先生代表香港市民的歡迎致辭。

危難的時刻,攜手抗禦――在非典肆虐香港,社會經濟和市民生活都受到極大衝擊的時刻,中央及時採取多項措施:簽訂CEPA、開放個人游、同意香港銀行辦理個人人民幣業務……董先生說,每位香港市民都深深感受到祖國人民對特區的關愛,以及中央政府為了香港的繁榮、穩定和發展所作的努力。

董先生最後表示,香港具備多種競爭優勢,資訊自由流通,競爭環境公平,多元文化共存,特區政府運作透明、高效,恪守國際商務標準及守則。他祝願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加速自身發展,為祖國繁榮富強做出更大的貢獻。

記者 陳曉鍾 《人民日報》 (2007-06-06 第02版)


推薦閱讀:

牟復禮:孔子的三項偉大創造
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易商-講述傑西·利佛莫爾
偉大發明源於風水
偉大的父愛
聽上去「超老土」?不!其實這個節日超偉大!

TAG:一國兩制 | 構想 | 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