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女孩成長筆記?(15歲考上清華大學)三
06-06
發揮親情優勢,避免隔代教養(1)一些孩子的父母由於工作忙,孩子生下來後就全權交給遠在外地的爺爺奶奶或姥爺姥姥養育,即使在同一個城市,最多一周去看一兩次。這樣對孩子非常不好。 祖輩對孫輩往往格外疼愛而嬌寵之,久而久之養成許多不好習慣 祖輩總體來說知識陳舊或根本沒有文化,對孫輩的啟蒙十分不利 父要母盡量經常與孩子溝通,每天最好兩小時以上。這是與孩子親情溝通的最佳時機,也是給孩子啟蒙的良機。 (1)、養不教父之過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如果條件許可,孩子上幼兒園最好不要上全托,也不要全權交給老人或小保姆撫養 父母作為孩子的監護人,並非只管他(她)有吃有喝就行,更主要的是要負起教育的責任。而這個教育並非喝斥、打罵,而應該與他溝通。有的父母把自己的父母接過來幫忙照管孩子,或請保姆幫忙,雖然省了自己許多事,但對孩子的教育並沒有太大好處。根據我們的經驗,從南南成長的過程來看,孩子還是自己帶容易教育好。 首先,如果是老一輩或保姆帶,對孩子的啟蒙沒有多大好處,除非老人或保姆有很高知識水平。而老人往往知識陳舊,保姆通常不會盡心,而且多數保姆知識水平不高。其次,老人對孫輩往往溺愛有加,怕孩子累了,心疼了,因此有時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生活中,我們見過這樣的例子:父母想教兒女學點東西,而老人往往說,小乖乖累了,該休息了,明天再學吧。別把眼睛看壞了。還反過來責怪兒女不心疼孫子。或者一會兒問他冷不冷(熱不熱),一會兒問他渴不渴(餓不餓),一會兒又讓吃水果,讓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 一般說來,老人對孩子照顧多,教育少。「隔代親」使老人對孫輩疼愛有加,百依百順,溺愛現象非常普遍。在生活上給孩子包辦代替,每天給他們穿、脫衣服,系鞋帶,做好了飯還要喂到嘴裡,上了學還得幫著削鉛筆、整理書包甚至背書包等。如果某一天孩子上學忘了帶某樣東西,老人不是提醒孩子下次記著帶上,而是埋怨自己老糊塗,忘了幫孩子檢查。在這種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往往依賴性很強,離開了大人,什麼都不敢做主。 而且,老人常由於疼愛孩子而過於保護孩子,甚至限制孩子的活動,不讓孩子多出門。這樣的孩子從小缺少和同伴的交往,終日在家中圈著,長大後容易性格膽小,懦弱、羞澀、孤僻,甚至出現人際交往恐懼症。 這裡舉個例子。南南小的時候,我們帶她去戶外玩耍。看到鄰居有個和南南差不多大的男孩,由奶奶帶著,一不留神,自己往前跑時摔了一跤,奶奶跟在後面步履蹣跚,緊著追上去,嘴裡不住地說:「寶貝兒,讓你別跑你非要跑,這不又摔了!來,奶奶抱,再別亂跑了!痛不痛啊?」而我們南南,前面說到,她成天在外面瘋跑,我們只是在旁邊看著,別讓汽車等撞了,主要是安全監管,並不管她什麼事。她也老摔跤,我們及時鼓勵她:沒關係,自己爬起來,不疼。有時,我們看到她可能摔得很重,就心疼地問:「疼不疼?」,她都說不疼,爬起來該玩什麼接著玩。也就是說,沒有一點嬌氣。 跟著老人長大的孩子就是膽小。南南小學時有個男同學,一直跟著奶奶長大。每天上下學都是奶奶接送。奶奶還是小腳老太。有幾次我們碰上她跟在孫子後面著急地跑,氣喘吁吁地直嚷嚷:慢點,小心別摔著了!當時那孩子已七八歲,有一次與南南她們在住家附近的小公園一起玩時,因為要過一個幾塊大石頭搭起的小橋,幾個女孩都跳跳蹦蹦過去了,可這胖呼呼的小男孩卻嚇得不敢過。最後只好爬著過去。這事讓南南回家講得直好笑,並一直成為我們家的笑話。我們至今每次經過那個小橋,都會想起那個可憐的小男孩。 同樣也是因為太疼愛孩子的緣故,老人特別看不得孩子受一點點傷害和委屈。有的孩子走路時常摔跤,或磕著碰著,本來這都是很正常的。但老人往往將之歸因於地不平,或路上的東西如桌子椅子擋了孩子的道,使孩子從小產生一種錯誤的「外歸因論」,缺乏抗挫折能力,長大後如果遇到困難和失敗,都會歸因於外界環境,缺乏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發揮親情優勢,避免隔代教養(2)有的老人對孩子特別護短。有的男孩子在學校喜歡和別的孩子打架,或者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等,老人不僅不教育自己的孫子,甚至誇獎自己的孫子「有出息」,將來在社會上不被人欺負,不吃虧。這樣下去,孩子長大後就可能形成反社會的人格。 依賴老人和保姆帶孩子,還會使父母養成惰性,不真正動心思教育孩子,時間長了,與孩子缺乏溝通,對話都困難,更談不上教育了。由老人帶大的孩子,往往與父母處不好關係 ,或者說沒有父母和兒女間的那種親情。我認識一個朋友,她的孩子雖然成績一直不錯,也考上北大了,但由於是從小跟著姥姥長大的,現在跟父母一直比較彆扭,說話做事總是生分。而且現在偶爾回家,與父母一遇到矛盾,就馬上打電話到姥姥那兒「告狀」,獲得同情。這位朋友說,這也是他們的教訓,他們當時因為工作忙,本來不想要孩子,但姥姥承諾只要生了就管帶。因此,孩子一生下來,就放在姥姥家,雖然同在北京,但他們每周頂多過去看兩次,基本不管她的教育。姥姥一門心思養育這個外孫女,雖然養得不錯,但孩子與父母沒有感情。 因此,不論祖父母多麼費心、盡心地帶孩子,都不能完全取代父母的責任。教養孩子父母責無旁貸。有些父母為了省事,索性把孩子送回老家,等到孩子長大點再接回來,結果發現孩子處處不適應,由於長期依戀祖父母,而對父母反而沒有感情。 心理學家告誡年輕父母,千萬不要長期把孩子完全託付給祖輩,因為孩子出生後的頭兩三年是和父母建立依附關係最關鍵的時候,也是孩子啟蒙的最佳時段。否則,孩子長大後,一方面和父母沒有感情,另一方面早已錯過了最佳的啟蒙教育時間。 忙於工作的父母可以白天把孩子教給祖輩照看,但晚上、周末和節假日一定要抽出時間與孩子相處。每天如果有兩小時以上跟孩子在一起,對培養親子關係、進行啟蒙教育,都是有相當的好處的。 父母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才能了解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需要配合什麼樣的教育。有的父母雖然也天天與孩子生活在一起,但由於工作忙,往往很晚才回家,根本顧不上孩子,每天頂多逗孩子玩一會兒,這樣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有的只能每晚看看熟睡的孩子,這與孩子不在身邊也差不多。 其實,我們當時也沒真正意識到這一點。南南出生半年後,我的產假到期了,該上班了。以我們當時的條件,只有一間筒子樓里的住房,根本不具備請保姆的條件。因此我們決定把南南放在四川姥爺姥姥家,由保姆帶,姥爺姥姥輔助。本來我們準備把南南放在姥爺姥姥家較長一些時間的,後來由於保姆找到了工作離開了,當時也難以找到合適的保姆,而姥爺姥姥尚未退休,我們就只有克服困難接回北京來了。回到北京,我們只好把她送進了幼兒園,每天接送。 南南從1歲三個月開始上幼兒園,當時覺得天天接送很麻煩,我一直盼望著滿三歲後能夠送全托。後來了解到全托的孩子早早睡覺,談不上什麼教育,加上三歲時南南已經開始認字(後文詳述),因此我們又捨不得送全託了,特別是南南爸爸不捨得。爸爸也對教南南認字有了濃厚興趣。他覺得看到女兒一天天成長特別高興。因此,南南沒上過全托。除了從半歲至一歲兩個多月由姥爺、姥姥和保姆帶了8個月外,之後一直跟我們生活在一起。即使是那8個月,我也回去看過兩次。 隨著孩子一天天成長,與我們的交流越來越多,加上我們看到、聽到一些由老人和保姆帶孩子的一些現象,我們才覺得,當初我們不得已把南南接回來自己帶,雖然艱苦些,但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希望年輕的父母,能夠早有準備,有了條件再要孩子;寧可晚一些,寧肯自己吃點苦,也要自己親自帶孩子。古人說的好:養不教,父之過。現在看來,的確精闢。早期的養育,可能會花去父母一些時間和精力,但比起後期花大錢擇校、補課、學其他課程來,可以說是利大於弊,而且是百十倍的關係。因為,孩子的啟蒙教育時間就那麼關鍵的前幾年,是不可逆的,錯過了,就再也補不回來了。 (2)、公共汽車上的遊戲 發揮親情優勢,避免隔代教養(3)溝通的過程實際是教育、培養孩子的過程。這個過程十分重要,萬萬不可忽視 我們把女兒從幼兒園接回家,一路上就跟她聊天,問她班裡都有些什麼事,也順便訓練了她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每周日出去玩,可能是大人和孩子交流最多的時候。當時孩子小,我們總是看到什麼教她什麼,告訴她我們知道的一切。 每周末外出上公園,在半小時至一小時的公共汽車上,也成了我們和女兒交流的很好機會。出去玩時,車上往往有座位,而且孩子正在興頭上;而回來時,往往得站著,而且孩子也玩累了,站著就沒有興緻。有段時間,坐在車上,她特別喜歡和大人對拍手掌,一邊拍一邊數數。這個遊戲不僅鍛煉孩子的數數能力,也訓練了手與腦的協調配合能力。我們往往越往後越會糊塗,常常弄錯,但她接得很好。我們覺得在公共場合製造噪音不文明,不鼓勵她在車上玩。但她實在閑不住,又讓我們和她接詞,就是隨便說一個字或詞或成語,兩人輪番往下接,接到哪算哪。如生活—活動—動作—作為—為民—民眾—眾多—多少—少量—量詞—辭彙—彙集—集合—合作……這個遊戲可訓練孩子語詞的豐富,孩子愛玩,說明她已掌握了大量的辭彙量。但我們仍然認為不宜在公共場合玩,可她喜歡,總覺得在車上閑呆著不是回事。我們只好小聲地往下接。這個遊戲也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差不多每次坐公共汽車都要玩。 長大一些,她看了一些書後,對書中的一些事情感興趣,便開始主動問我們許多問題。比如走在路上,她會突然問我們,為什麼人們把路叫成「馬路」,怎麼沒見到馬倒是老見著車?我們只好調動自己的一切知識,把「馬路」的由來和歷史變遷以及發展方向,用淺顯通俗的語言講給她聽。這樣的問題很多,我們都是盡量解答,顯得很有耐心,並不嫌她煩。 有一段時間,她老看歷史故事,並受到電視里播放的清宮戲的影響,對其中的公主特別感興趣,畫畫專門畫公主,和同學玩耍也主要扮演公主。那段時間,她問了不少有關皇室的問題。我們覺得,她小小年紀,似乎已成了一個老古董,問的都是怪怪的問題、很久遠的年代發生的事情。但我們沒有覺得這孩子這樣不正常,打擊她,取笑她,而是結合電視劇,儘可能將那段歷史告訴她。其實,我們知道,很多電視劇的故事都是瞎編的,但由於其通俗易懂,從客觀上講,從某種意義上,倒也起到了歷史啟蒙作用。爸爸對歷史比較有研究,盡量將當時真實的歷史告訴她,把她所能夠理解的部分講給她聽,特別是清宮十大疑案,都像講故事一樣講給她聽。這樣,也拓寬了她的知識面。她當時很感興趣,說以後要研究歷史,特別是清朝歷史。 現在的孩子,條件比南南當時又好了許多,從各種媒體上包括網路上接觸到的東西更多,這就要求父母儘可能地、耐心地為孩子解答一切問題,隨時隨地遇到問題,都要不厭其煩地向孩子解答。如果當時不知道,也要告訴他,回家後查資料或書籍,知道後告訴他,或者和他一起查書,培養孩子看書和探究知識的興趣及樂趣。 (3)、投其所好 對孩子要多鼓勵、少訓斥,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這就是今天許多教育學家提倡的「賞識教育」,這比讓孩子感到自卑強上千萬倍 時下,許多教育專家都提倡賞識教育,我們過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現在想來,對於南南的教育,如果說還比較成功的話,「賞識教育」的確起到了作用。可以說,對孩子多鼓勵、少訓斥,是培養孩子自信心的良方。有了自信心,孩子學什麼都有興趣了。 前面講到教南南認字,每認識一個字,我們都及時鼓勵: 「對了」,或發自內心地說:「真棒!」這時,她就會非常高興,充滿了自信,特別有興趣地主動要求認下一個。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越學越有興趣,字越認越多,知識越來越豐富。相反,有的孩子可能沒有興趣學習,大人就強迫他學,學不好,大人就打罵、訓斥,結果適得其反,孩子越來越討厭學習。家長越要他學,他越不願學,有時甚至是故意不好好學,故意氣大人,給點顏色看,有時明明會了,故意說不會。 發揮親情優勢,避免隔代教養(4)其實,我們一開始也並沒意識到鼓勵和賞識對女兒這麼有效,而是在教女兒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出來的,然後屢試不爽。我們是從驚異於女兒的聰明而開始賞識她的。當她會認字的時候,我們的確是從心裡由衷地讚歎她:「真行,真聰明!」她聽了自然特別高興,有一種成就感,也就有了表現欲,希望再露一手。 從心理學上講,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也就是說,人人都喜歡聽好話而不喜歡 聽批評。小孩尤其如此。當他來到這個世界,對一切都那麼陌生,如果稍微有了點了解,他肯定特別得意。這時,大人就要「投其所好」,順著他的興趣發展下去。特別在他興緻正濃時,教他認字或講一些道理,學一些東西,肯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文提到南南4歲半自己爬上泰山,實際上大人的鼓勵起了很大作用。我們時不時地說,南南真行,能爬這麼高,她就越加來勁。如果我們憐惜她小,不時勸她說,爬得動嗎?要不我們抱你?這下,她自己就會真的認為自己不行,意志就會漸漸崩潰,就真的爬不上去了。 南南還小的時候,也經常摔跟頭,我們不是可憐她,讓她別再跑了,而是鼓勵她說:南南摔了都沒哭,真勇敢!這時,她也就不好意思哭了。有時候,淚水已包在眼睛裡,但就是強咽著不敢流出來。時間一長,她也就習以為常。有時再摔跟頭,我們看到皮都破了,還滲出了血,很是心疼,問她疼不疼,她說不疼。 (4)、天天都上幼兒園 培養孩子天天上學的良好習慣,不要讓他因為生病等原因賴在家裡。許多孩子生了病就在家裡養著,這造成了他們對家庭、家長的依賴。只要不是生了要命的大病,只要孩子能夠堅持,都應該天天送去幼兒園、學校,這是培養孩子組織紀律性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手段 對於南南來說,每天早上起床後,洗漱完畢就是去幼兒園,每天上幼兒園,天經地義,就像我們大人每天上班一樣。幾乎可以說,南南沒有逃過一天學,即使是生病了,甚至打針了,也要去。 記得南南兩三歲時,有一次幼兒園許多孩子得了感冒,南南也未能倖免,被傳染上了,感冒發燒,咳嗽得較厲害。我們帶她上醫院,一檢查,是肺炎,必須打針。當時我們家住人民日報集體宿舍,南南在報社幼兒園上學,為打針方便,我們讓醫院把打針轉到報社醫院。這樣,每天打兩針,我早上送她打完針再送到幼兒園,下午兩三點接出來打完針再送回幼兒園。由於幼兒園交叉感染,這個孩子病好了那個又得上了,也使南南那次感冒總也好不了,病程較長,打了將近半個月的針,屁股都打硬了,即使如此,我也仍然天天送她上幼兒園。 不是我們心狠,非要把她送到幼兒園,而是當時我們實在沒條件把她放在家裡。她若在家,必須有一個大人在家看著她,不能上班,這樣,大人什麼也做不了,全給她搭進去了。當時我們覺得,自己年輕輕的,還應該做點事,不應讓孩子耽誤了青春。現在看來,這樣做給她養成了天天必須上學的好習慣。即使到後來上小學、中學,直到現在,南南也幾乎從未曠過課。當然,也是她身體較好,沒有生什麼大病的結果。南南從未住過醫院,那次感冒發展成肺炎,打了近半月的針,就算最重的一次了。這也使她有條件天天上學。 我們周圍有一些朋友,總說自己孩子不願上幼兒園,看著我們孩子天天自覺自愿地去,他們很是羨慕,也頗不理解。我們也注意觀察了一下,發現他們的孩子只要一生病,就在家呆著,家長也請假不上班,在家專門照顧孩子。而且,家長在家伺候孩子的病,百般呵護,孩子要什麼給什麼。這使孩子覺得生病真好,在家真好,可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待遇。這樣,一兩次之後,孩子就會經常說自己不舒服,甚至可能會謊稱自己生病,大人一可憐,就讓他呆家裡了。久而久之,孩子就更不願上幼兒園了。這種習慣長大後會帶到小學、中學,只要學校生活不太如意,孩子就可能經常託病在家,有的甚至逃學。我們發現,這樣的孩子大多病病歪歪的,既不愛活動,性格也不活潑。 有一段時間,我上夜班,早上起床較晚。一天,我醒過來一看時間,差五分八點。壞了,晚了!幼兒園規定早上八點入園,吃早飯,晚了就不收了。我立刻叫醒南南,用自行車飛奔送往幼兒園。沒想到情急之下,南南把腳放進了自行車後輪,我本來就著急,使勁蹬車,突然感覺蹬不動了,這時,南南卻大哭起來。我只好停下來看,原來腳脖子夾出血了。真是越急越出事!我直是後悔。但更擔心南南骨頭受傷,因為剛才用力較猛。這下,幼兒園是暫時不能去了,改去醫院吧。一照片,還好,南南就傷了點表皮,骨頭沒事。醫生給她上了葯,包紮好,我看沒什麼大事,就又送她去幼兒園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清華大學 米花喬
※從《決裂》的江大年到北大的林建華
※美然清美|2017年清華美院交互設計第一名複習方法分享
※如何看待直博清華大學的學霸情侶?
※軟科出品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武平工作室排行榜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