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譜的歷史
簡譜的歷史
數字簡譜的雛形初見於16世紀的歐洲,那時有一個天主教的修道士名為蘇埃蒂;他用1、2、3、4、5、6、7來代表七個音來寫譜教歌,爾後寫了一本小冊子名為《學習素歌和音樂的新方法》,那時西方人極注重發明創造和版權等個人成績,才被即載入史冊。18世紀時瑞士人,名盧梭;1742年在法國巴黎向科學院宣讀了一篇論文《音樂新符號建議書》再提這「數字簡譜」,因當時他寫《懺悔錄》一書,反而名聲大增。人一出名,書也出名,《音樂新符號建議書》也被人重視了。當然那時候的音符也只是初具模型而已。真正將其系統的歸類在一起的卻是三個非專業人士。一個數學教師,一個律師以及一位醫生。那大家也許會問,既然簡譜是外國人發明的,是怎麼傳來中國的呢?接下來,我就會為各位細細的來說明。把簡譜從日本帶到中國的人,是一個叫做沈心工字慶鴻的人。他是我國早期一位十分著名的學堂音樂家。主要從事於創造學堂的兒歌。有一點,不得不提一下,那就是這位
「-簡譜也叫數字譜,是由五線譜演變而來。簡譜起源於18世紀的法國,由大思想家盧梭最先提出。盧梭認為,雖然五線譜比較科學,但視譜和書寫不大方便,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人很難使用。為了便於群眾性音樂活動的開展,必須有一種既簡單又方便的記譜法。盧梭確定了簡譜的構成原則,後來經過嘉林(galin,數學教師),巴黎(Paris,律師),謝維(Gheve,醫生)三個人加以完善最終形成,因此簡譜也叫「謝維譜」。 19世紀未,簡譜傳到日本,後又傳到中國。我國近代音樂教育家沈心工是簡譜的積極傳播者。他於1904年編輯出版的<校園唱歌集>,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簡譜歌曲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簡譜起源於歐洲,但是歐洲國家早巳放棄使用簡譜,只有亞洲的一些國家(尤其是中國)和地區仍使用簡譜,而且普及率相當高。」 ----摘自任達敏<新概念樂理教程>
五線譜的來歷
目前,我們使用最普遍、最熟悉的樂譜就是五線譜和簡譜,二者皆為舶來品,五線譜是十九世紀西方宗教東傳的伴生物,簡譜則是本世紀初學堂樂歌運動者們自日本帶回來的「經」品,它們的來歷,習樂者不可不知。一、 五線譜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記譜法。在五根等距離的平行線上,標以不同時值的音符及其他記號來記載音樂的一種方法。 五線譜最早的發源地是希臘,它的歷史要比數字形的簡譜早得多。在古希臘,音樂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聲樂,歌詞發音的高低長短是用A、B、C……等字母表示的,到了羅馬時代,開始用另一種符號來表示音的高低,這種記譜法稱為「紐姆記譜法」(Neuma),這就是五線譜的雛形。「Neuma」源自希臘語,意為符號,是用繪圖的形式表示的初期紐姆形狀。
中世紀的紐姆記譜法及有量記譜法,以橫線為標準,用符號表示音的高低,但不顯示音值長短。從7世紀起,這種記譜法出現於歐洲天主教堂內,最初只用1根線代表F音高,11世紀經阿雷佐的圭多逐步發展成4根線。規定音高為d、f、a、c,並將f線畫成紅色,c線畫成黃色(後成為五線譜中高音及低音譜號的起源)。13世紀有人使用第5根線,成為五線譜的前身。16世紀又有加線的辦法,使音高的記載更完備。
有量記譜法為13世紀科隆教士弗蘭科創始。這種記譜法用音符、休止符和記號嚴格規定了音的長短,是對紐姆譜的補充和豐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塗以黑色的,稱為有量黑符,以後改用空心音符,稱為有量白符,這種記譜法在西方使用到17世紀左右。 五線譜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出現,到17世紀逐步完善,18世紀開始定型而沿用至今。如小節線原用於文字譜,17世紀末被五線譜所採用;升降記號通用於18世紀,表情記號取有量記譜法;裝飾音記號源於紐姆譜,17世紀系統化用於五線譜。
五線譜傳入中國,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1713年的《律呂正義》續編,書中記述了五線譜及音階、唱名等。五線譜在中國逐步流傳和使用,則於19世紀中葉以後隨西方傳教士的傳教及新學的興辦而有所推廣。
推薦閱讀:
※歷史有意讓李自成一統天下 卻奈何手下人的愚昧導致兵敗大清
※歷史的另類臉譜:庚子之亂的替罪羊,6位軍機大臣中2人被處死
※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變遷
※《時代》評選出25個最佳發明都是哪些?
※秦檜遺書揭露歷史真相:千古罪人竟是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