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門中的冒牌貨有哪些?
首先,我們可以確信壁虎是五毒門中的冒牌貨。古人認為,壁虎尿有毒,噴在皮膚上會瘙癢、起泡。其實,飼養壁虎作為藥材的葯農都知道,壁虎尿沾在手上並不會造成任何不良反應,這只是一種民間傳說,最早可能是某些尿液過敏的人得出結論。如今的科學分析也表示,壁虎尿和其他動物的尿並沒有很大區別,也是以尿素為主。或許最早的有個對尿素過敏的人,無意中沾了壁虎的尿而產生不適,導致這種說法的廣泛流傳,就像早期南美洲的印第安人認為西紅柿是有毒的水果一樣,是一種未經驗證的錯誤印象。有人還用稀釋的壁虎尿液養魚,也沒有發生魚類中毒的現象。壁虎肉更是無毒,有人拿壁虎肉餵養其他動物,不論是鳥類還是哺乳動物都未曾中毒。日本的伊賀和櫪木地區,碳烤壁虎更是一道讓當地名利雙收的特色菜。
蛇肉
壁虎又叫守宮,屬於爬行動物綱有鱗目蜥蜴亞目壁虎科的動物,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小蜥蜴。可是蜥蜴中只有毒蜥科毒蜥屬的兩種蜥蜴有毒,它們分別是希拉大毒蜥和珠毒蜥,都分布在美洲。與毒蛇不同的是,它們的毒牙長在下頜。雖然與壁虎體型相似,但是它們身形龐大(體長半米到一米),行動緩慢,一點也沒有壁虎靈巧的樣子,寬大的口和扁扁的腦袋反而使他們看上去像娃娃魚一類的動物。這兩種毒蜥的毒牙比較小,毒性也不強,只能毒死老鼠、小鳥之類的小型動物,並不能對人類造成致命傷害(但是請不要隨便把自己的手伸到它們嘴裡實驗,它們的毒液雖然不容易致命,也會帶給人類巨大的痛苦)。因此,即使讓壁虎的這位遠房表親來加入五毒門,也有點名不副實。
蟾蜍確實有一定毒性,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卻處於一個模糊的分類地位:我們通常把虎紋蛙和蟾蜍看作一類動物。虎紋蛙在中國是常見的蛙類動物,它的外表酷似蟾蜍(癩蛤蟆),但是並沒有毒性。這可能是一種用於保護自己的擬態,即長成危險動物的樣子,來防止敵人的侵害。
早在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醫學家陶弘景就已經在他的著作中說明了這一點,可是並未改變大家將它們混同的局面,甚至至今有些地區的方言中還把所有的青蛙、雨蛙、樹蛙、蟾蜍都混為一談(雖然這些動物都是屬於兩棲綱無尾目,但是並不是同一科,無尾目大約有45個不同的科,種類十分豐富)。真正的蟾蜍毒素存在於蟾蜍皮膚上的腺體中,中醫成為蟾酥,其中最大的一對腺體,名叫耳後腺,裡頭包含的蟾酥最多。蟾酥是白色液體,風乾後會變成黑色,可以降低人的心率,所以大量攝入提純的蟾毒素,會導劇烈嘔吐、腹痛、腹瀉、心律失常、房室傳導阻滯,甚至心跳停止而死。很多中藥店都有黑色的蟾酥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但是蟾蜍只有在受到強烈刺激的時候,才會將分泌的蟾酥擠出體表,粘在其他動物的五官上,會引起口舌腫痛、暫時失明等,但是劑量一般不會致命,也沒有民間傳說中毒性那麼大。至於莽牯朱蛤這類的動物,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但是,某些外國蟾蜍(如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種甘蔗蟾蜍,又名美洲巨蟾蜍)的毒性較強,可以毒死鱷魚、蛇或者其他動物,也有毒死人類的先例。它們的耳後腺有硬幣大小,噴出的毒液可以引起劇痛、發炎和暫時失明。南美洲的亞馬遜地區還有箭毒蛙之類的毒性驚人的特色品種,由於和中國傳統文化所定義的五毒中的蛤蟆並不是一回事,也暫且不做論述。
蜈蚣歷來被奉為五毒之首。很多小蟲碰到蜈蚣的毒牙,就會立即斃命。可是蜈蚣的體型通常較小,有些甚至小到連人的皮膚都咬不破,分泌的毒液量也少的可憐,對人體無法構成實際上的威脅。一般來說,蜈蚣越大,毒性就越強,但相比於毒蛇和大型的蜘蛛、蠍子,蜈蚣的毒腺明顯較小,毒液劑量也只能殺死較小的動物。即使是東南亞的巨人蜈蚣(身長可達到十幾厘米),咬人後也很難致命,只會在螫傷局部出現紅腫、灼痛;同時產生淋巴管炎,但被咬者的全身反應會較輕,可出現畏寒、發熱、頭痛、噁心、嘔吐、脈搏增快、譫語及抽搐等。另外,一種類似蜈蚣的動物——馬陸,也經常被人誤認為是蜈蚣(不同的是馬陸的軀幹是圓筒形,蜈蚣是扁的),其實馬陸只能分泌一種有臭味的微毒粘液。可是傳統文化中,這兩種動物都被稱為千足蟲,被認為是同一類動物。
古人由於其時代原因,往往會誇大很多動物的能力,今天的我們不能將他們總結的知識完全接受,要以科學的眼光,仔細實驗求證,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推薦閱讀:
TAG:冒牌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