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全鑒/黃石公
編輯推薦《素書全鑒》:《素書》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璣,句句名言,對複雜的人性把握得入木三分,對世間萬事萬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觀察得細緻入微。《素書》不僅包含治國安邦大謀略,更有修身處世、為人之道的[小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針見血,讀來如醍醐灌頂、豁然頓悟,其對人生的指導意義不言而喻,值得我們每個人讀上一讀。一本書的智慧改變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這個人的一生又影響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歷史的進程。這本書就是《素書》,這個人就是張良。讀此書可為帝王者師。
目錄原始章第一 關於立身成名的根本問題1 五種思想構建人生格局2 道是人必須遵循的最高法則3 有多高尚的德行就有多大的成就4 做個有慈惠惻隱之心的仁者5 以道義為準繩方可立功立世6 時刻踐行禮的規範7 要想建功立業就不能五缺其一8 要通曉盛衰與成敗的道理9 不得意時就守志待時10 乘勢而上就能一飛衝天11 道的修養超乎一切正道張第二 最有效的人生韜略是「守正」1 道德的力量足以威服遠方2 至誠守信能夠統一不同人的認識3 要善於以古鑒今4 言行之中透出人的品性5 恪守本分聰明有度6 不因嫌疑猜忌而避讓推脫7 不做見利忘義的小人求人之志章第三 志向明確的人才能成大器1 沒有無邊的慾望所以活著不累2 不為惡事自然無過3 貪酒近色壞了好名聲4 遠離是非之地才能保身無誤5 博學多問微言修身6 恭儉謙約才能守住幸福7 親友正直自己也不至於誤入歧途8 任用人才要量其所能9 打擊惡人讒言才能防止混亂10 學習古人的經驗才能不迷惑11 凡事三思而行12 懂得權變才能解開很多死結13 說話到位而無過可以避免災禍14 堅守信念才能立功本德宗道章第四 懂得權變與操控的基本原則1 正確地運用智慧、謀略2 忍辱方能身安3 做事之前先修德4 心誠好善一生常樂5 看透事物的本質6 知足是福多欲是苦7 做不到心平氣和就會痛苦和悲傷8 切不可貪圖不義之富貴9 傲慢自大者容易變成孤家寡人10 用人切忌疑心太重11 自私自利招致敗局遵義章第五 用錯方法會陷自己於被動境地1 對下屬也要留一手2 知錯就改迷途知返3 謹防禍從口出4 令出如山執法必嚴5 樹立權威是一門大學問6 用人者不可當眾辱人7 對你所敬仰之人不可怠慢8 明辨忠奸善惡9 貪戀女色使人昏庸10 私心重者不可委以重任11 名不副實、傲氣衝天者必無善終12 厚己薄人不得人心13 別因為一點過失就徹底否定人的才能14 別讓問題出在內部15 人才不可用而不任16 輕諾寡信必招人怨恨17 誠心地施捨不要期望報答18 富貴不可忘乎所以19 用人不可計較前嫌20 用人不當功敗垂成21 為人做官要處理好自己的「強」和「弱」22 陰計外泄肯定會失敗23 只顧斂財的人是幹不成大事的24 勿讓奮勇殺敵的人貧窮25 腐敗是千年不變的公害26 記過不記善就是暴君27 刑罰不可濫用28 有獎賞才可立大功29 獎懲一定要分明、公正30 喜歡讒言排斥忠諫者必亡31 貪人之有必招敗亡之禍安禮章第六 順應世理才能做事事成1 不舍小過會讓人怨恨2 未雨綢繆謀算者必勝3 積善者福積惡者禍4 鄙視勞動者忍飢懶於織造者受寒5 天下安定是因為得到了優秀的人才6 勤儉的人才會真正的富有7 為上者要避免下屬多疑8 不輕慢上級不侮辱下級9 是「信」還是「疑」10 狂妄邪惡的人不會有正直的朋友11 有好領導才有好下屬12 對於賢能之人要厚待而養之13 吸引人才要有一個好的大環境14 山高則崩河滿則溢15 是玉還是石需要用心辨認16 衣領不正會毀掉整個形象17 走路不看道註定要跌倒18 柱子壞了屋子也就倒了19 腳受凍了心也就受傷了20 大山崩塌是基石出了問題21 不要與將要翻倒的車輛同行22 把悲劇消滅在萌芽狀態23 時時警策自己可保平安無事24 有道則吉無道則凶25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26 同志同仁為得而憂27 心懷不軌的人喜歡聚在一起禍國殃民28 美女在一起容易產生嫉妒29 同等智慧的人相遇就會相互謀算30 同官同利就會相互殘害31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32 志同道合則大業可成33 同行是冤家34 放縱自己怎麼能去教導別人35 順「道」而行則萬事不難參考文獻附錄一 《素書》原典附錄二 黃石公傳附錄三 張商英(宋)原序/323……[看更多目錄]
序言一本書的智慧改變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這個人的一生又影響了整個中國封建歷史的進程。這本書就是《素書》,這個人就是張良。張良是戰國時期的韓國人。秦始皇為一統天下而滅韓,張良為報滅國之仇,於公元前218年組織一干人馬密謀刺殺秦始皇。但由於計劃不周倉促行事,整個行動最後以失敗而告終。秦始皇毫髮無損,張良卻被迫遠走他鄉亡命天涯。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給年輕的張良大致地勾勒出性格的輪廓:血氣方剛,勇氣有餘,謀略不足。顯而易見,以他當時的品性和做事能力,很難成就一番真正的偉業。轉機就在張良淪落到一個叫下邳的地方時出現了。具體的過程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我們只知道當時的張良在一個極具戲劇性的場合遇到了一位老人。經過了種種苛刻的考驗,老人認定張良「孺子可教矣」,遂收其為徒,將一卷帛書交予其手,並另行交代:讀此書者可為帝王者師,十三年後你再到濟北的谷城山下找我(「讀是則為王者師,後十三年,子求我與濟北谷城山下」)。這本書正是《素書》。此後,老人雖再不曾出現過,但《素書》中博大精深而又極具實用價值的智慧卻徹底地改變了張良的命運。熟讀《素書》後的張良,逐步成長為一個精通進退方圓之道、運籌帷幄的謀略大師。在得到劉邦的賞識重用之後,他把《素書》中的智慧靈活地運用於攻城略地、安邦治國的實踐中。「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劉邦深知,自己之所以能推翻不可一世的秦王朝,打敗楚霸王項羽,開創這大漢盛世,張良絕對功不可沒。更為值得一提的是,也是受《素書》的影響,在功成名就之後,張良急流勇退,從而避免了如韓信、彭越、英布等一干功臣那樣被卸磨殺驢的下場,使得自己的一生得以保全。在張良得到《素書》的十三年後,他如約到濟北谷城山下拜訪恩師,但是那位神秘的老人不知何故一直沒有出現。為了驟表知遇之恩,張良從路邊撿了一塊黃石作為恩師的化身供奉在家。《素書》的律轤"黃石公」便由此而來,其真實的姓名世間已無人知曉。黃石公的《素書》並不是什麼浩渺巨著,其內容共分六章,共計一千三百六十字而已。這短短的一千三百六十字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經典,尤其是對複雜的人性的把握真可謂入木三分,世間萬事萬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觀察得細緻入微。《素書》中的內容不僅包含治國安邦大謀略,更有修身處世、為人之道的「小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針見血,讀來如醍醐灌頂、豁然頓悟,其對人生的指導意義不言而喻,值得我們每個人讀上一讀。只可惜,歷史記住了張良,記住了劉邦,記住了大漢王朝,卻把《素書》忘在了腦後,以至於在張良死後的幾百年人們都不知《素書》為何物,幾乎失傳而絕於人世。如今,我們能一睹《素書》的風采,還要感謝晉朝的那個盜墓賊。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因緣,讓我們用心細細品味《素書》的奧妙所在。另外,本書在編撰的過程中,在《素書》原文的基礎上,加入了宋代宰相張商英的注(即本書中的「張氏注曰」)和清代王氏的點評,以利於讀者更全面地把握和理解。
文摘插圖:
原始章第一 關於立身成名的根本問題1.五種思想構建人生格局【原典】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張氏注曰】離而用之則有五,合而渾之則為一;一之所以貫五,五所以衍一。【王氏點評】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著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譯釋】道、德、仁、義、禮這五種思想是渾然一體、缺一不可的。黃石公是與鬼谷子齊名的謀略家,《素書》是一部權謀的經典著作,但本書開篇講的卻是似乎與謀略無關的仁義道德。這是因為在黃石公眼裡,道、德、仁、義、禮是統攝一切權謀的綱領,是最高境界的謀略。現在一講到道德、仁義、禮節、信用,有人常常嗤之以鼻:靠這些陳詞濫調能成事嗎?成功需要的是勇氣、智謀和機會,看看那些功成名就的人,我們並沒完全見到所謂「道、德、仁、義、禮」的力量。這些人的看法反映了現代社會的一種浮躁心態:急於求成,為此不惜棄道德的約束於不顧。但顯然這是一種淺見,是缺乏做人修養的表現,因為大凡這種人,不論曾經擁有多麼耀眼的光環,也註定只是過眼雲煙。在我國傳統思想中,道、德、仁、義、禮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體系,應該系統地去認識。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道、德、仁、義、禮是古人日常修養的五個具體標準,歷史上許多在政治、軍事、人文等領域卓有建樹的人物,正是依靠對這五個方面的嚴格要求和自我修鍊,而達到令人仰視的高度,從而彪炳史冊。【解讀】有一點自省的精神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來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否複習了呢?」曾子學習勤奮,很快便有所成就。為養活父母,曾子曾經在莒地為官,而後他又收徒講學。據《孟子》記載,他的弟子有七十多人,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就是他的學生。我們在這裡要探討的不是曾子自省的內容:為人謀是否忠,與朋友交是否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已掌握,而是探討其「一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追求外在成功也罷,精神為外物所累也罷,無論何時自省精神顯得尤為難能可貴。「一日三省吾身」,這句話所……[看更多書摘]
推薦閱讀:
※〔轉貼自黃石居士〕紫微斗數流年流月實戰之高級進階(二)
※奇才面具:黃石公只是傳說嗎,什麼密籍造就的謀聖張良?
※黃石公:德教重於智教
※丹參 湖北省黃石市食品藥品監督檢驗所
TAG:黃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