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暑到,再不祛濕就晚了!這幾個祛濕大穴一定要掌握!

第一大補穴竟是它,艾灸後效果顯著!

這樣艾灸,治好了近視眼,又祛皺美膚,一舉兩得!

不要等病入膏肓後再艾灸膏肓!

7月22日大暑,進入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

此時,濕暑之氣蒸郁,祛濕很重要;脾胃虛弱,健脾也很重要;大汗淋漓易傷心,而且心生脾,所以健脾的同時,強心也不能少。

強心

健脾

祛濕

小編推薦各位艾灸以下幾個大穴,強心、健脾、祛濕都能做到!

1、關元穴

臍下三寸是關元,具有很好養生以及強健身體功效的穴位。關元穴也是強心的要穴!長期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調理氣血,並且對於補腎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2、中脘穴

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中脘穴是四條經脈的會聚穴位,有調理消化系統、補中氣、行氣活血的功效。在這個穴位進行艾灸,能夠有效的緩解胃部和腸道所出現的各種疾病以及癥狀,例如腹瀉、腹痛、食欲不振、噁心、燒心、噯氣、目眩、耳鳴等等。

3、豐隆穴

位於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豐隆穴屬胃經,又聯絡脾經。豐隆穴能調治脾和胃兩大臟腑,有很好的除濕、祛痰效果。豐隆,豐者大也,隆即盛意。這樣看來,豐隆穴似乎是使人豐滿隆盛,其實恰恰相反,這個穴位有減肥消脂的功效。

4、解溪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該穴位主要功能是分流胃經經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進行艾灸之後還能夠有效的解決下半身水腫的問題。

5、足三里穴

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該穴位主要功能是燥化脾濕,生髮胃氣。艾炙這個穴位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還有延緩人體衰老、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預防血管硬化、中風的作用。

6、合谷穴

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中醫方面認為,這個穴位是大腸經的一個總開關,只要按摩或艾灸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屬的大腸經經脈循行之處的組織和器官疾病減輕或消除其功效功效數不勝數。

如果臉部的皮膚出現了紅血絲,那麼可以在合谷穴進行艾灸,能夠起到非常好的緩解作用。合谷穴具有很好的升清降濁以及疏通氣血的作用。常艾灸此穴還有健脾胃的作用。但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要禁忌。

7、曲池穴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

艾灸操作

  • 沒有必要一天把七個穴位都灸到了,可以根據個人體質需要,每天選擇三四個即可。

  • 如果是使用艾條進行,時間控制在每穴10-15分鐘左右;如果用艾灸儀灸,時間可以延長到每穴20-30分鐘。

  • 濕熱重的人(身體感覺發熱、口乾、口苦、舌苔黃、小便短赤等),也可以用艾灸來祛濕,調整陰陽平衡,但是要慎重,最好找中醫面診,辯證治療最安全,以免操作不當火上加火。

  • 通過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於祛痰祛濕灸哪個穴位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做好保健身體的工作,並且密切注意身體的變化,避免病邪、濕邪進入我們的身體,引發濕症以及各種疾病。

    艾灸+食療+適度運動,祛濕健脾效果更好。入伏了,人人都要喝古方三豆飲!


    推薦閱讀:

    祛濕前,一定要弄清這件事!否則濕氣只會越來越重,還傷脾
    學會這樣祛濕與預防,輕鬆地讓你濕不再來
    這個位置用手一推,就能祛濕(實用)
    祛濕,重在升脾陽
    夏季做艾灸等於用雙重陽氣祛濕寒!

    TAG:祛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