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夢點太極---翁心誠
06-06
醉夢點太極---翁心誠本文結合自身訓練太極拳的過程和感悟,闡釋太極拳訓練中的醉夢意境及運行軌跡。如何通過口訣及觀想進入太極態,如何在醉夢意境中以意引點、以點運套路,如何做到「誠於中而形於外」,如何訓練丹田內轉,如何做到神形和諧統一等,內容具有操作性、可讀性與啟示性。 釋題 「醉夢」,指練拳者在訓練過程中如醉如夢、非醉非夢的狀態。「隴兮惚兮,惚兮恍兮」,其心態處於半朦朧、半清醒的境地,恰似陳小旺先生說的「大腦一半思考,一半放鬆」。處於這種狀態時易徹底入靜與放鬆,易於以意導引動作,避免僵硬與拙力,還利於較長時間運拳。 「點太極」是強調「點」在練拳中的作用。「點」的內涵有三:一是明點,即身體的主要穴位;二是拳點,即運行中的意識點、引導點、側重點;三是勁點、氣點、力點。「點太極」指行拳中以意引點,以點引動線路,以線路運全身,以一動帶萬動,「一動沒有不動」。 實踐 我於四十年前學簡化太極拳,後在「文革」串聯活動中,有機緣拜一位遊方僧人為師,師傅傳我十二式太極拳。非常時期,師傅只留法號,沒留姓名,也沒講此拳門派與風格,只傳套路與練法要點,並丟下一句話,「師傅領門,修鍊靠己」,便一別杳如黃鶴。此後三十餘年,我因公務及家事所纏,一直是心血來潮便偶爾為之,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甚至每念及此,慚愧萬分。直到幾年前,我因年歲漸高。身體多病,才開始認真習練師傅所傳之十二式,並將其練法用於簡化四十式、四十八式、八十五式、一百零八式等楊式套路中,每日練功2~3小時,風晴雨雪,寒來暑往。從不間斷。練過之後,從修身養性、治病強身的角度來看,有了明顯的效果。一是困擾多年的便秘消失,二是糖尿病不服藥得到控制,三是一天到晚精力充沛、頭腦活躍,原先昏昏欲睡、睡而不著的慢性神經衰弱癥狀消失,四是胃、腎功能加強。 體悟 醉夢準備態 太極態是練拳者良好的準備形態,是練好太極拳的前提與基礎。是太極入門之作。如果練拳者不能完全進入太極態,練拳時間再長、次數再多也不能入門。 師傅傳我三法進入太極態。 一、默念十字口訣。有「噸、嘛、呢、叭、咪、哄」六字,與「靜、松、空、通」四字共十個字。我練習後四字時,將「靜」化為平靜、寧靜、閑靜、雅靜、靈靜、虛靜,將「松」化為放鬆、安松、輕鬆,將空分為虛空、空無、空空如也,將「通」分解為血路通、氣路通、脈路通、全身通。這些語詞看來重複,其妙用在於可強化誘導,促進松靜以人佳境。 二、明點導引法。即意識到百會、會陰、湧泉、命門、勞宮五大穴位有一明點,讓這幾點連成一線如遊絲般漫遊於體內,貫通其他穴位,構成明晰的密如蛛網、四通八達的穴位網點。 三、白骨觀想法:觀想自體如一具白色骷髏,觀想順序為:趾骨——跺骨——股骨——骸骨——脊柱——肩骨——膚骨——指骨——腕骨——頸骨——頭骨,觀想幾大關節骨處有明顯縫隙,如同脫節(膝、肘、肩等),還觀想骨內之髓線細若蠶絲,身體除骨外別無一物,至於五臟六腑、血肉皮毛早已飄浮在外。 一般來說,經過百次(每次約5分鐘)左右訓練,即可進入或完全進入太極態。判別是否進入太極態的標準是: 境界升華。表現為頭腦清明、心地明凈、周身松靜、無欲無我,即通常講的「定」。 心意神不怕內在與外界干擾。即便有干擾,也能迅速自我排解;反之則懼怕干擾,自我雜念紛煩,一干擾便心浮氣燥、神思散亂。 習拳者進入太極態後,人在夢裡醉里、雲里霧裡,恍恍惚惚中的意識便可引領動作自然輕鬆運行,不可能有僵拙、韌帶扭傷、運拳吃力、身體不適等狀態出現。 醉夢運行態 太極拳運行過程是練拳成敗之關鍵,所有奧妙全在運行中。按師傅所教之法,我在這方面的做法是探討點、中、內、神4個字的內涵與動作,並將之擴展為24個字。即:點線面體,上下左右,內外前後,開合中旁,剛柔虛實,形神陰陽。 這些字中,有相隨相照關係的(如左右前後),有相濟消長關係的(如陰陽開合),有相輔相成關係的(如虛實神形)。我側重談四個字:點(以點引線)、中(誠於中形於外)、內(丹田內轉)、神(神形統一)。 點指運拳初始的意識虛擬之點,久練之後實在其中。它小似粟粒,大如皮球。它是引領拳路之一端。行拳中,以意引點,以點運引線路,以線路引運行平面與立體,它是練拳之始。循序漸進之「序」從「點」開始,又以「點」運引過程,以「點」結束,以「點」交接。沒有意識點、觀注點、引領點,就不會有氣點、勁點、力點。「點」伴隨一招一式的全過程。 以簡化的起勢與野馬分鬃為例。雙手同時平舉時,意識點在動手前已進入兩手中指端,起先小如粟粒而有光,然後逐步擴大,再然後傳到各指端,再傳到到勞宮穴,雙手慢慢虛舉中如同木偶線牽引指端使其上升然後下降,在一起一落中。指端點會通過意識線引領腕、肘、肩、膝、胸、背、腹、足等部位同時起動,其中尤其要注意腳趾上的趾點與手指的相關性和相照性。可見的是手與足,不可見的是胸背腹,「一動無不動」之狀便可落實。 「點」非孤「點」。一招式常常是由若干個點相互照應著、牽涉著、配合著。若干點中必有一重點。目光所注、心意所使在重點。在起勢下落後,野馬分鬃勢就要開始。指端重點早已轉入勞宮穴,兩手形成抱球,手心之點略如皮球且有熱度;然後左掤,勞穴點又傳導到中指端,左掤時左中指端為重點照應並牽動腳大趾。此點再一次引領內外起動與動作轉換,「點」之精妙盡現。 初習太極拳,必須十分注意上下「點」的引領傳導及轉換,忽視「點」的作用或不會用「點」是許多練拳者事倍功半的原因之一。 「誠於中,形於外」,即內有誠意外有表徵。這裡「中」特指胸前窩中心畫十字交叉處距內約3cm之一點,俗稱中丹田的圓點所在,即心之口。「中」上銜大腦,下吞下腹,旁連左右兩肋延伸肩與臂,後連脊柱,延伸到腳。以「中」為點。與百會、會陰成一直線,前控任脈,後制督脈。「中」在練拳中是各引領點的統攝點,與大腦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當人處於「下意識」朦朧態時,以「中」引領。所以,拳路運行中,總是不離「中」,手不離口(胸口)主要指「中」,所謂「有手不見手」也是針對 「中」而言的。 現以簡式攬雀尾為例。它有四個動作,掤捋擠按。左搠開始時,「中」在小抱球內,「中」意沿肩及兩臂外緣線催發並強化指端點及虎口,同時牽掛腳趾沿腿外緣線帶全身,捋時又回復於「中」。擠、按時亦如此。與起勢同,整個攬雀尾過程是四肢、內腹、胸背的驅動過程,沒有一秒時間脫離「中」。 我認為,有些習拳者幾年十幾年沒有什麼明顯效應,其根源在於沒有知「中」用「中」。 「內」特指丹田內轉。側重點在臍下10厘米處兩腎交會所,通稱下丹田或氣海。此處為後天之本,向後接命門連背部,向前接臍,向下連會陰延伸至湧泉,向上聯合「中」,延伸至百會。 拳家們常談丹田內轉,聽起來似乎神秘兮兮,其實不然。這個「內」具有通神、意、氣的綜合性,只有脈路、氣路、血路、勁路暢通,盤架時才會學會丹田內轉。我的練法是:運拳中意識到下腹如太極圈(立體形),有兩條陰陽活蟲,繞圓心互視互對、互繞互擠、互抱互轉、互滾互動,有時由前向後運轉,有時左右滾動,運轉軌跡呈螺旋形且有節律,若有若無,時閃時爍,內轉韻律與周身一致。特別指出:不能以單一的腹之凹凸代替丹田內轉。 現以簡式海底針與閃通背為例。當拳式轉人海底針時。兩手對應同時畫一圓圈,左小右大,右主左輔。當左腿伸出左腳尖虛點時手掌在中指端點引領下,在「中」統攝下斜插前方,下腹則配合肩手的圓弧運行而滾動性運行,同時下丹田似乎有一細針從會陰穿出,插向地面,隨即收回原處,,動作轉入閃通背時,下丹田再次內轉。丹田內轉是醉夢點太極「中」之關鍵,長期體悟才懂此法。如不學丹田內轉,太極拳練習不會奏效。 「神」特指「神形和諧統一」。這裡的「神」是大腦之靈、心靈之魂,它具有飄忽、虛幻、神秘、廣泛、深邃等特性,所謂「神遊八極,思接千載」,似乎無所不至,不可捉摸。高明的練拳者往往得其意忘其身,得其神忘其形。練拳中的神形和諧統一,是練拳的至高至善至美境界。 神形相統一,包含三個內容:大神(指總管)與小神(指分管)相合,大形(指全體)與小形(指部分)相合,神與形相合。神形相統一,表現出拳路中的連續性、平衡性、均勻性、調性結合得完美無缺。 現以雲手為例,綜合說明「點」、「中」、「內」、「神」的練法。 運行左雲手時,左手上行彩虹形線路與右手下引彎月形線路,下丹田則配合著以太極圈內活陰陽魚形狀纏繞運轉,其方向是由左向右、先下後上,右雲手時則相反。所謂「宇宙大太極,人體小太極」便有所體現。兩手畫弧(兩腳走圈)時與「中」若即若離,目光總是跟隨重點及引線,帶動丹田內轉,繼而丹田內轉帶動周身驅動,手在運行,腳也在弧形運行,手指點慢慢領勁,腳趾點起點落、輕起輕落,其動作整體表現為上下相隨、左右相照、內外相合、虛實相接、剛柔相輔、開合互換、陰陽相濟,所講24個字均在神形一體中,融會貫通串連一氣,圓活圓滿。醉夢點太極的境界顯得十分絕妙與神奇。 醉夢結束態 太極拳之結束如同書法之神來尾筆韻味綿長,意境寬宏,形尾而神不尾。簡化太極拳收勢的操作猶如起勢,所不同之處在於起勢末尾轉入動態。收勢末尾轉入靜態,自身猶如遊絲與微塵幽然而落,沒有重量。指端點微貼股側,走一相對的「M」線轉入上丹田一中丹田——下丹田,然後丹田內轉緩緩靜下,作深呼吸5次左右,渾身恬靜閑適、自由自在,由醉里夢裡緩緩轉入如夢初醒、如迷返神,自會感覺身心俱佳。其境界為意猶未盡、其樂融融,其奧妙可用一句古語概括: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tjboyue的【太極】2
※24式太極拳中「野馬分鬃」的內功修鍊內涵是什麼?他是循經是如何表現的呢?
※楊式太極拳習練常見毛病與糾正
※《太極拳之研究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