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管理怒氣
生氣的時候,開口前先數到10。如果非常憤怒,就數到100。
——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
孩子不需要人教他們體驗憤怒,這種情緒自動就會出現。大人的任務是教他們管理自己的怒氣。
當孩子生氣時,千萬別拿電動玩具或他們最愛的餅乾試圖哄他。哄騙、暫緩或轉移注意力,並無法協助孩子學會用健康的方式處理情緒。
由於親子關係的本性,在培養孩子的怒氣管理模式中,父母最有影響力。
這點應該可以激勵父母,因為這項影響力給予我們機會去教孩子正向的怒氣管理技巧。相對地,如果我們容易大聲咆哮或冷戰不說話,可能也會造成負面影響。
所幸,大人可以學習改變破壞性的模式,建立更健全的新怒氣處理模式。史考特和蒂蒂來到諮商室找我,原因是14歲的兒子麥特有相當嚴重的憤怒問題,常對父母大吼大叫。
「我覺得不該容許他用這種口氣對我們說話。」蒂蒂說:「我對麥特大吼,然後他一離開,我又對史考特咆哮說,你不該讓麥特用這種方式跟我們說話。我整個人崩潰了。或許我才是需要幫助的那個人。」
蒂蒂從小生長在一個所有人都會對別人大吼大叫的義大利家庭,但等吼完時,也翻臉了。史考特則有個偶爾會發怒嘶吼的父親,當父親大聲時,史考特就沉默。對於憤怒,蒂蒂的反應是吼叫,史考特的基本反應則是沉默。他們從自己父母身上學到特定反應,如今也把不良的怒氣管理模式建立在兒子身上。
通常,大人不會意識到自己有什麼問題,直到他們觀察到自己兒女對怒氣的反應。很多時候,孩子這面鏡子會反射出從父母身上學到的事。麥特在兒童期的時候,蒂蒂就是用大吼大叫來表達她對麥特的憤怒,現在麥特也用類似的方式表露自己的怒氣。
我和蒂蒂、史考特經過幾次會談,幫助他們在開放、愛與不指責的態度中分享彼此的憤怒。之後蒂蒂和史考特對麥特說,他們明白自己處理怒氣的模式實在缺乏建設性,他們正在接受諮商輔導。
麥特聽了似乎很高興,雖然他當下沒講太多,然而這對父母知道兒子其實收到這項訊息了,因為有天晚上當蒂蒂讓氣氛開始有點緊張時,麥特就說:「媽媽,我覺得你必須拿小卡對著爸爸唸嘍。」
蒂蒂說:「麥特,我想你說得沒錯。謝謝你。」
最讓蒂蒂和史考特感到驚訝的是,兩個月後的某天晚上,麥特拿著小卡走進房間,唸了以下一段話:「我現在覺得很生氣,不過別擔心??我沒打算要攻擊你們。但我真的需要你們幫助。這個時間合適嗎?」夫妻兩人放聲笑了起來。
麥特說:「拜託,我是很認真的耶。我現在很生氣,我需要和你們談談。」他們給予麥特全心的關懷。麥特正反映出他從父母身上看到的轉變。蒂蒂和史考特正在學慣用建設性的方式處理怒氣,他們的兒子也是。當身為父母的人學會以更健康的心態掌控自己的憤怒時,就有資格與能力指引孩子處理憤怒。
父母的開導很重要
孩子必須有人教,才會繫鞋帶或騎腳踏車,也需要有人教他們如何掌控憤怒。孩子只會用兩種方式表達怒氣:言辭與行為。每一種方式都可能是正向或負向的。
以行為表達時,孩子或許是以推擠、敲打、丟東西、拔頭髮,或以頭撞牆來傳達怒氣。顯然,這些都是負向的生氣反應。相對地,離開房間、從1大聲數到100,或者到外面散步等方法是因應生氣的成熟行為反應,可以讓孩子冷靜下來,採取有建設性的心態處理憤怒。
就言辭方面,孩子可能會大聲譴責,或者可能用髒話罵人,這些全是破壞性地使用言語呈現憤怒的方式。成熟的孩子或許會坦承自己正在生氣,並且說出自己的煩憂。家長的任務就是引領他們,協助孩子在處理怒氣時朝更有建設性的模式邁進。
如果孩子氣憤地對你大吼大叫,這時聆聽就好。冷靜地詢問問題,讓他們的怒氣表現出來。你詢問的問題愈多,就愈能專註地聆聽,孩子的聲量也有可能減小。將焦點放在孩子生氣的理由,而不是表達憤怒的方式。孩子一旦覺得自己受委屈,氣憤就不會消失,直到他們感受到大人聽到與明白他們的不滿。
你可能會問:「我應該讓孩子對我吼叫嗎?」
吼叫顯然不是應對憤怒的恰當方式,然而當下你必須聽聽孩子的焦慮,之後再來談論分享煩憂的更健康方式。
有些家長會期盼家中十幾歲的孩子要比大人更成熟一點。
我記得有個青少年在我的諮商室說:「我爸對我大吼大叫,要求我不準對他吼叫。」
當家長說:「以後不能用這樣的口氣對我說話,你現在閉嘴,回你的房間」時,孩子會因此埋下怒火。
如果父母不傾聽孩子的不滿,又不試圖理解他們為何會有這種感受時,孩子的憤怒會深藏心底,之後就會在行為舉止中展露出來。
心理學家稱之為「被動攻擊行為」(passive aggressive behavior)。孩子外表看起來是消極、被動的,內心怒火逐漸增加,最後就會以負面行為表現出來,例如成績退步、嘗試毒品、性行為、「忘記」寫功課,或者做出一些他們知道會讓父母不高興的行為。
如果父母了解這一點,就必須在孩子生氣時盡全力聆聽,仔細聽出問題重點,試圖理解,並找到解決方法。
這不表示父母必須對孩子要求的事一切照辦。孩子的憤怒經常是曲解的,換句話說,它是出於認知錯誤,並非絕對錯誤。它是由失望、未滿足的慾望、挫敗的心情觸發的,未必和真正的壞事相關。你可以協助孩子詢問兩個問題來決定憤怒的正確性:
1、「做錯什麼事?」
2、「我確定掌握真相嗎?」
孩子生氣時,大人可以提出的建議是,讓他們從1數到10(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就算到100),直到怒火冷卻下來為止。接著要求孩子完成以下的句子:
「我生氣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一次的生氣經歷都給了父母一個機會,引導孩子度過生氣歷程、處理問題,以及找到解決方法。一旦做了這項從旁引導的任務,孩子會變得較能夠成熟地以言辭表達自己的憤怒。
遺憾的是,隨著親子間的螢幕時間漸增,這類的教導機會愈來愈少。
網路上的怒火
你家孩子生氣的原因或許不是由於他們將時間用在螢幕上,而是與大人相處的時間太少。
很多孩子會挫折、難過與生氣,因為他們為了得到父母的注意,必須和螢幕爭寵。過去是父母與孩子交流的場域,如今已變成大人的講電話專區。有位媽媽無論在車內、公園或慶生會上,都是戴著免持聽筒講電話。雖然這個行為看似稀鬆平常,但對你的孩子傳達出什麼訊息呢?
如果孩子不時聽到:「寶貝,等我1 分鐘,我在講電話。」可能會讓孩子以為,媽媽花在我身上的時間,遠不及電話裡的事情重要。
大人縱橫線上人際關係的方法,以及如何將這些習慣傳遞給孩子,這是活在數位時代的新挑戰。
科技對兒童造成的問題之一就是:網路允許匿名者,這可以掩蔽使用者,讓他們以為不必承受任何後果。孩子或許對其他人不會當面說憎恨與氣憤的話,但他們可以登入電腦利用假名留下憤怒的貼文,或者傳送不雅的電子郵件。因此,孩子會彼此在對方身上發洩怒氣和挫折感。要傷害他人,比過去更簡單容易,只要按下一個「傳送」鍵。
孩子在邁入青少年階段之前,可以開始教他們網路禮儀。當孩子已經有能力傳簡訊或電子郵件時,就該教他們在網路上適合與不適合談論的內容。你可以傳遞的訊息是:「我們明天會在大門口找你」、「今晚我想吃披薩」或者「謝謝你今天傾聽我的遭遇」、「我真的很喜歡你的襯衫」??但利用電子裝置表達憤怒的事都不準做。你不會對當事人當面說的話,也不能在網路上發表。如果孩子學會利用社群媒體造謠辱罵,報復惹自己生氣的人,長大成人時,會更難改掉這樣的壞習慣。務必教好你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處理怒氣,別遺禍在螢幕上。
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周易的 「統治」和「管理」
※在什麼情況下,公司創始人會被踢出董事局?
※倪雲華:職場人士提升管理能力,給你三個建議
※2016年葯事管理與法規真題,輸入答案直接對分!
※上市公司管理層為什麼要那麼關注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