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今日早報汽車消費「店大欺客」何時休

汽車消費「店大欺客」何時休錦湖輪胎缺席上海車展引發中國車業的「商譽」思考

  汽車消費「店大欺客」何時休

  錦湖輪胎缺席上海車展引發中國車業的「商譽」思考

  正在火爆舉行的2011上海國際車展上,前期被曝出生產質量問題的錦湖輪胎缺席了這屆品牌雲集的「史上最大」車展,原本的市場領先者在展會上難覓蹤影難免備受關注。

  錦湖事件或許在中國汽車業並非獨立事件,近年來國內汽車消費迅速興起,但汽車消費環境依然堪憂。

  毫無疑問,是中國數以億計的消費者和巨大的消費市場托起了今天車業的繁榮,而車業中連續出現的怪象:從問題產品到召回「躲貓貓」,從加價提車再到霸王條款,無不刺傷著消費者的心。中國汽車消費「店大欺客」何時休?中國汽車業「商譽」價值幾何?

  錦湖輪胎召回

  引出更多質疑

  號稱國內輪胎配套率第一品牌的韓國錦湖,因被曝光在國內違規返煉膠生產輪胎後,目前仍陷「召回門」。

  正在舉行的2011上海車展上,包括米其林、鄧祿普、普利司通、橫濱、玲瓏等國內外輪胎品牌悉數到場,而原本的市場領先者錦湖難覓蹤影。

  即使如此,在車展中關注錦湖召回的參觀者並不少,一位對汽車業熟悉的沈先生說:「車展上好像使用錦湖輪胎的整車也少了一些,雖然是中國首次輪胎召回事件,但問題輪胎會影響到產業中整個輪胎品類、甚至影響到對整車的信譽。」

  雖然錦湖輪胎中國區總裁李漢燮已公開致歉,並從4月15日開始召回自2008年起特定生產日期的幾個批次的30萬條輪胎。但消費者還是疑慮重重:30萬條輪胎相比於錦湖這樣產量巨大的企業來說比例微乎其微,難道其他批次、其他生產時段就沒有問題?一輛車4條輪胎加上備胎,30萬條不過涉及6萬輛車,輪胎質量直接關乎汽車消費者生命安全,召回範圍之外的產品能否保證絕對安全?

  而且,從錦湖召回開始,其輪胎檢測方式、召回效率、缺貨問題都深受質疑,讓不少人都擔憂,召回如此不給力,難以重樹消費者信心。

  車企召回習慣性「繞開」中國

  召回,依然是國內消費者的「心病」。另一個典型就是豐田,在全球不斷遭遇因質量問題大範圍召回行動中,一次又一次「習慣性」地繞過中國內地市場。

  據豐田官網,今年以來召回有5次,其中4次都是「不涉及」中國內地市場,僅有一次召回了5000餘輛進口雷克薩斯車型。

  而這一次召回的背景也是頗有意味。今年初,豐田宣布在全球召回170萬輛存在質量隱患的汽車,而且許多同類車型在華生產銷售,在豐田簡單公告「不涉及中國市場」後,中國再次淪為「召回真空地帶」。隨後,國家質檢總局約談豐田高層,要求其將在中國內地「不召回」原因講講清楚,作出明確解釋。

  約談事件之後,豐田在華召回策略發生了兩項變化:一是召回了5000餘輛進口雷克薩斯;二是此後全球召回行動中,豐田公告將原先的「不涉及中國市場」,改為「不涉及中國市場正規渠道銷售的相關車輛」,也就是說,豐田從正規渠道給中國的產品,不管原裝進口還是國產組裝,都恰好「避免」了在日本、美國等市場出現的質量問題。

  豐田看似態度「配合」,但事實也很清楚:一,消費者苦等的在華不召回原因解釋,豐田始終沒有講清楚;二,今年豐田全球召回車輛已超200萬輛,在國內僅有全進口的5202輛雷克薩斯,而豐田2010年在華銷售車輛達84.6萬輛;三,在豐田最新(4月22日)的全球召回30萬輛問題汽車中,涉及的RAV4、漢蘭達均是中國曾經進口後又轉為國產,而且市場上持續熱銷的車型,但豐田又堅稱中國車沒有問題。

  「加價提車」憑什麼?

  上海的任先生想購買一輛進口的豪華柴油SUV陸虎,但他到4S店詢問,卻被告知需要加價10萬元左右,否則就要等,而且說不好要等多久。

  而北京的余小姐也有同樣的經歷,她想購置一輛賓士的ML級的越野車,也被商家告知要加價3萬元,理由是車源緊張,而且4S店還告訴她:「最近加價才調下來,原先同款車型要加7萬元才能提到。」

  不知何時起,加價提車成了中國車市中的「獨特風景」,這種既不合理、又涉嫌違規的「潛規則」卻很少受到制約,依然大肆橫行、不斷蔓延。而今,國產新車要加價、進口熱銷車也要加價,加價「重災區」還是在SUV市場,有的熱門車型甚至要消費者在市場指導價上再加十多萬甚至二十多萬元。

  加價提車一般打著「產能不足、供不應求」的幌子。任先生說,在某合資品牌的SUV剛上市時購買,當時要加價3萬元,過了沒多久,就出現了讓利上萬元的優惠,他感到被欺騙,「根本不存在什麼產能不足,都是噱頭,實際就是利用飢餓銷售坑消費者。」

  有消費維權人士指出,加價提車涉嫌違法違規。首先,即使因貨源緊張導致排隊購車,也應有先來後到,如果有人加價「插隊」,損害的是其他購買者的權益;其次,加價提車款項一般不會開入購車發票,這就形成了變相的偷逃國家稅款,是違法行為;第三,加價提車款並無正規名目,這部分資金流向不明,容易滋生商業賄賂。

  除了加價提車,強行搭售等變相加價的手法也在國內汽車市場上頻繁出現,並成為業內心照不宣的「潛規則」,而由於消費者處於與商家不對等的地位,對這些具有一定隱蔽性的侵權行為很難主動維權,大多只能被動接受。

  「商譽」難道不可貴?

  眾所周知,中國是目前全球增加最快的汽車市場,在過去十年內產銷量增長十倍,堪稱奇蹟。而且中國已超越美國,連續兩年成為汽車產銷量第一大國,去年已突破1800萬輛,今年將衝擊2000萬輛的歷史新高。

  在此背景下,近幾年國內外車企,依賴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大多都在這片「汽車熱土」上賺得盆滿缽滿,體會不到在其他市場上普遍存在的巨大競爭和生存壓力,有些甚至習慣了「店大欺客」,並不太重視「商譽」,寧可損失口碑,也不願損失眼前利益。

  正因為如此,一些在全球汽車市場上難以見到的「怪象」,集中出現在國內車市:有的產品明明有質量問題,對「召回」也是避重就輕、虛晃一槍,讓消費者無所適從。有些國外大牌,在車展上願意花大錢、擺大排場塑造形象招攬顧客,但一出現全球召回,就敢於「繞開」中國市場。而其他如加價提車、強行搭售、霸王條款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也無疑是不重視「商譽」的表現。

  汽車直接關係安全和生命,在全世界,「商譽」一直是汽車品牌的終極價值乃至生命,堪稱無價之寶,但在國內市場上,汽車業「商譽」縮水和貶值,也凸顯了我國汽車業大而不強,汽車市場不成熟,汽車消費環境不完善;更反映了我國雖是汽車產銷大國,但實際地位和水平並不高。據新華社


推薦閱讀:

如何幫消費者消除心理負擔,讓購買行為更加心安理得?
英媒:中國人境外掃貨消費減少 遊客越發青睞體驗
消費方式決定社會地位?
買買買能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嗎?
為什麼永遠不要因為便宜去買一件衣服?

TAG:汽車 | 消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