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 ∣ 古詩中關於母親的8個意象

詩經·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蘇軾·輓詞

柏舟高節冠鄉鄰,絳帳清風聳搢紳。

豈似凡人但慈母,能令孝子作忠臣。

當年織屨隨方進,晚節稱觴見伯仁。

回首悲涼便陳跡,凱風吹盡棘成薪。

劉鶚·戲題嬰兒圖

大兒初脫懷,小兒猶戀乳。

凱風棘成薪,母氏亦良苦。

人生襁褓中,焉識母如此?

茲圖用情深,人應盡為子。

白藏閣

凱風」即南風,意思指和暖的風,常用來比喻母愛的溫和。《詩經》中的《凱風》一篇,可能是最早的感念母親的詩歌之一。其詩反覆吟唱「凱風自南」,用來表達母親的「劬勞」、「聖善」,又用「黃鳥」來代指子女,希望孝順母親、報答母親。蘇軾之詩為代人挽母,尾句「凱風吹盡棘成薪」即用詩經之意。劉鶚為元代人,也用《凱風》之意成詩,雖未戲題,亦見真情。

孟郊·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胡奎·題望雲圖

何山無白雲,遊子心獨苦。

千里萬裡間,見雲思見母。

白雲有聚散,兒心無已時。

北風何栗烈,吹裂身上衣。

母居澤山陽,倚門懷遠道。

何以報區區,春暉寸心草。

楊維楨·春草軒

草生西堂下,沱水含清漪。

皓髮在堂上,遊子今已歸。

大兒佩紫綬,小兒著緋衣。

嚴君親受禮,慈母舊斷機。

春草承雨露,惟恐朝日晞。

願持此日意,永報一春暉。

白藏閣

「春暉」即春日的陽光,孟郊《遊子吟》用來比喻慈母之恩,從此成了慈母的經典意象。孟郊作《遊子吟》時並非少年,而是已經年過半百,但在母親面前仍是一個孩子一般,如「寸草」般享受「春暉」的沐浴。胡奎為明代人,其詩用白雲聚散寄託母子的別離情境,而結句則直接用孟郊詩意。楊維楨之詩通過描寫大兒、小兒表達母愛,尾句同樣用「春暉」寄託報答母愛之意。

王冕·墨萱圖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陳獻章·留別諸友

台書春晚下漁磯,中歲行藏與願違。

鷗鷺自來還自去,江山疑是又疑非。

難將寸草酬萱草,且著鶉衣拜袞衣。

但得聖恩憐老母,滿船明月是歸時。

俞士彪·憶母

北堂萱草。漸覺垂垂老。甑釜生塵寒夜悄。添得鬢絲多少。

啼螿四壁凄凄。停燈猶綴殘衣。忽見滿階霜露,傷心病子天涯。

白藏閣

詩經雲「萱草忘憂」,而後萱草亦用來借指母親,「今人稱母為北堂萱」。王冕之《墨萱圖》共有二首,都是借物抒情,以萱草描寫母愛和慈孝之心。另一首為:「萱草生北堂,顏色鮮且好。對之有餘飲,背之那可道。人子孝順心,豈在榮與槁。昨宵天雨霜,江空歲華老。遊子未能歸,感慨心如搗。」陳獻章詩題下有「時赴召命」幾字,應是別家遠行之作,頸聯、尾聯表達思念母親之意。俞士彪起句便用「北堂萱草」起興,遊子思念家中老母的感情如見紙端。

鄭燮·李氏小園

晨起縫破衣,針線不成行。

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

裝綿苦欲厚,用線苦欲長。

線長衣縫緊,綿厚耐雪霜。

裝成令兒暖,母衣單薄涼。

不衣逆母懷,衣之情內傷。

林掞·獄中聞母喪

手執家書悲故鄉,萱花一夜老高堂。

忍看淚滴成流水,愁聽機聲過短牆。

身上衣裳針線舊,眼中形影夢魂長。

杜鵑不惜王孫恨,啼斷東風幾夕陽。

蔣士銓·歲暮到家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白藏閣

古代「針線」是形容女人的常見意象,每每用來描摹母親對子女的關愛留戀之情。《李氏小園》之作者鄭燮即鄭板橋,李氏小園為鄭板橋友人居所,鄭板橋常到此題詩作畫。此詩寫老母為兒縫衣,艱難而勞累,對比自己衣衫尚且單薄,而結尾穿與不穿的矛盾之情更讓人動容。林掞之詩自己尚在獄中,念母之情又翻一倍,「身上衣裳針線舊,眼中形影夢魂長」,前句為眼前情景,後句為追憶懷想,不忍卒讀。蔣士銓詩樸實平淡,頷聯、頸聯看似細碎,恰恰寫出母愛的無微不至,尾聯則是作者為人之子的孝心和慚愧。

魏野·送孫磻西遊

貧居勝富貴,況復是貧游。

前路誰青眼,高堂母白頭。

秦山晴望好,隴水夜聽愁。

早作歸寧計,逢歡莫滯留。

劉宰·月桂辭

芳菲菲兮月之桂,子之家兮傳芳世世。

月之桂兮古猶今,往則得兮子寧不嗣音。

冠鶡冠兮謝章甫,司征商兮河之滸。

更兼官兮部運,幸訖事兮無忤。

歸來兮歸來,倚門悵望兮高堂慈母。

周映清·將入都門

高堂有阿母,日夕層樓間。

撫我不離膝,慈訓日以嫻。

齊肩得予弟,嬉戲承歡顏。

生女亦如兒,同此顧復艱。

兒生能反哺,尚有萊衣斑。

女生終辭家,去去何時還。

白藏閣

「高堂」的本意是高大的廳堂或華美的屋子,後來也用來代指父親或母親。李白詩「高堂明鏡悲白髮」,李頎詩」歲夜高堂列明燭」,都是用的本意。魏野詩「前路誰青眼,高堂母白頭」一聯,前句感慨客路艱辛、受盡冷眼,正因如此更是懷念母親和家的溫馨,高堂之上,老母白頭,判兒早歸,何等辛酸。劉宰詩為雜言體,以「月桂」起興,頗有些浪漫氣息,而尾句連連呼喚「歸來」,挂念倚門悵望的高堂慈母,便有一唱三嘆之感。周映清詩回憶了母親對幾個兒女的照顧,描繪細膩,最後的感嘆不必苛求「重男輕女」,時代使然,況且其中也不乏對親人的思念。

陳繗·寓金陵寄家書

鄉里人歸我未歸,家書一紙寄阿誰。

硯中滴淚濃磨墨,筆下傷心亂寫詩。

夢到北堂惟母接,望穿南極只天知。

此書莫向堂前讀,靈爽如聞也痛悲。

李慈銘·傷亂憂家

未奏清淮捷,天涯阻賊烽。

雪深三月暮,路絕一身窮。

國事嗟何及,家書杳莫通。

何時能奉母,避地亂山中。

邵熉·得家書

驚喜家書至,開緘慮萬端。

歲荒追賦急,母病仗醫難。

乞米鄰家遍,無衣稚子寒。

恐傷羈客思,重疊寫平安。

白藏閣

古人沒有電話、微信,聯繫全靠書信,而路途遙遠,有時書信難寄更讓人唏噓。「家書」是詩詞中的常見意象,比如「家書到隔年」等,用來寄託母子之間的思念之情自然是真情流露。陳繗之詩欲寫家書不知向何處寄,夢中與老母相會,而「惟母接」下一「惟」字,讓人頗生凄惻之感,也有後一句「望穿南極」遙相呼應。李慈銘詩寫於戰亂之時,將國與家關聯在一起,國之難即家之劫,讓作者生出攜母避居山中的感慨。邵熉詩的寫作背景是接到母親的家書,這本是意見驚喜萬分之詩,但是作者筆鋒一轉,頷聯、頸聯均寫愁苦,母病難醫、稚子衣寒,而尾聯為了不讓遊子掛懷,只是寫了「平安」之語,這種章法構思是十分巧妙的。

黃庭堅·初望淮山

風裘雪帽別家林,紫燕黃鸝已夏深。

三釜古人干祿意,一年慈母望歸心。

勞生逆旅何休息,病眼看山力不禁。

想見夕陽三徑里,亂蟬嘶罷柳陰陰。

林弼·題老牛舐犢圖

夕陽芳草滿林皋,舐犢烏犍聳骨毛。

乳哺願令兒長大,力耕要似母勤勞。

南山夜半猶叩角,渤海春深總賣刀。

誰識當年懷愛意,慈烏背上晚風高。

顧炎武·先妣忌日

風木凋零已過時,一經猶得備人師。

聞絲欲下劉鬷泣,執卷方知孟母慈。

秋雨秀連中野蔚,夕陽光起北園葵。

無窮明發千年慨,豈獨杯棬忌日思。

白藏閣

日薄西山,夕陽西下,這是一天即將結束的時候,也是人生中的暮年,用這個情景渲染年事已高的母親自然在情理之中。黃庭堅之詩寫別家的感懷,首聯離家時正值冬日,而一轉眼便已到了仲夏。漫長的時光之中,作者想像母親對自己的思念,又聯繫到自己浮生勞累、多病多愁,不禁哀傷滿懷。尾聯只有在夕陽中悵望才得消減一二,這裡的夕陽,既是實情實景,也是作者對母親形象的塑造。林弼詩寫「老牛舐犢」,老牛對小牛的愛,與生活中母親對兒女的愛一般,頷聯寫得情真意切。顧炎武詩寫於母親忌日,頸聯雨後夕陽灑滿北園,使人生出無窮感慨。

黃景仁·別老母

搴幃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王彝·春草堂

幾見春風吹草青,一身偏自念初生。

從今白髮應重綠,歲歲春來母子情。

周一士·憶母

身在青山裡,心懸白髮前。

飢來驅我去,老合抱孫眠。

習懶詩成癖,除愁酒亦仙。

定知貧有骨,差取世人憐。

白藏閣

人到老年,白髮頻生,這是老母的形象,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歲月流逝。黃景仁即清代著名詩人黃仲則,有《綺懷》十六首廣為流傳。黃仲則早年喪父,《別老母》一詩寫於遠行他鄉之際,將作者的所見所聞與母親的所思所感交織在一起,形成強烈的情感衝擊。作者將要遠行,拜別老母,白髮老母淚眼流枯,空守著柴門風雪,對兒子既思念又擔憂。最後一句「此時有子不如無」用意深刻,為人之子,不但不能盡孝,還要更增母親的傷感,是詩人無限的愧疚與無奈。王彝的《春草堂》「從今白髮應重綠」一句,借「春草」錶帶對母親的祝福。周一士《憶母》一詩,寫自己既貧且病,「青山」是旅途,「白髮」是思念,而頷聯「飢來驅我去,老合抱孫眠」則將母愛塑造得毫無保留、毫無私心。


推薦閱讀:

古詩中的意象有哪些 都有什麼含義
古詩意象之 落花 落葉
試論中國古典審美意象論的歷史嬗變
愛麗絲夢遊仙境症候群即視微症,是怎麼回事?
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人物形象及意象

TAG:母親節 | 古詩 | 母親 | 意象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