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字的演變之路,民俗從不倒貼福

文字的出現代表人類社會開始進入文明時期。經過歷朝歷代的改革以及自然流變,它逐漸經歷了金篆隸楷草行宋體等多個階段。漢字的轉化過程不僅是朝代更替歷史演變的過程,更是中華文化不斷堆砌充實豐富的過程。

「福」字的演變之路

福(甲骨文):甲骨文,始於殷商,最早發現於河南安陽。是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是中國商代後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福(金文):金文,也稱鐘鼎文,始於周朝。商周是青銅器的盛世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這充分展示了商周青銅鑄造業的發達。

福(篆書):篆書,又稱石鼓文,起於西周晚年,興盛於秦國,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丞相李斯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簡化字體。創製統一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福(隸書):隸書,起源於秦朝,在東漢達到鼎盛。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字體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在漢武帝"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

福(楷書):楷書又稱正書,對於楷書,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盛於唐代,楷書的名家很多,最著名的是楷書四大家,他們分別指是:唐歐陽詢(歐體)、顏真卿(顏體)、柳公權(柳體)、元趙孟頫(趙體)。

福(行書):行書,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福(草書):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等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代表作如張旭《肚痛》帖、懷素《自敘帖》。

民俗專家考證:福字貼哪裡

春節期間門窗上貼福字一直是中國的一個習俗。

民俗專家馮驥才考證,民俗傳統中,倒貼福字主要在兩種地方。

第一種地方是在水缸和垃圾箱上,由於水缸和垃圾箱里的東西要從裡邊倒出來。為了避諱把家裡的福氣倒掉,便倒貼福字。這種作法是巧妙地利用「倒」字的同音字「到」,用「福至」來抵消「福去」,用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另一種地方是在屋內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也是財氣)會一直來到家裡、屋裡和柜子里。

別倒貼「福」字

中國各地的民俗年畫,哪張畫大門上的福字是倒著貼的?基本沒有!大門上的福字,從來都是正貼。

大門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種莊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貼的福字,須鄭重不阿,端莊大方,故應正貼。

把大門上的福字翻倒過來,則必頭重腳輕,不恭不正,有悖中國「門文化」與「年文化」的精神。倘以隨意倒貼為趣事,豈不過於輕率和粗糙地對待我們自己的民俗文化了。

「福」字什麼時候貼

在大年三十的下午,把事先準備好的年畫、對聯、福字貼上,這叫「新桃換舊符」。

精品頭條-來自微信公眾平台

北京民俗(bjminsu)

北京民俗版權作品,轉載與合作事宜,請進入微信公眾平台聯繫小編!

推薦閱讀:

楚王好細腰」涵義演變初探
【同、興,桐、興】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變含義
【申,審,審】字的演變含義
絕大多乳腺增生不會演變成癌
乳腺癌的發病情況及外科手術的演變

TAG:民俗 | 演變 | 倒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