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枚錢幣上,竟然暗示了歷史的進程……
銅貯貝器(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雲南博物館藏
在滇文化眾多的精美文物中,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有貯貝器,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存錢罐。
貯貝器常出現在貴族墓中,出土時裡面往往裝著成千上萬的海貝,那是滇國的流通貨幣。因此貯貝器和裡面的海貝成了滇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西周時期貝幣 陝西歷史博物館
而貝幣的出現是遵循「物以稀為貴」的。
在內陸地區,產自海邊的貝殼並不多見,加之由於好攜帶、易儲存、還不變質等因素,成為了物物交換之後的流通貨幣。
發展到後來,中國成了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秦代以後貨幣統一,中國錢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秦
▲青銅半兩錢 大英博物館藏
秦國,公元前3世紀。
在這枚錢幣上刻有「半兩」二字,「半」在洞的右邊,「兩」在左邊。半兩,是錢幣的重量。
戰國幣和秦朝幣錢文的區別也是在「半兩」上,前者為大篆,後者為小篆。
漢
▲上海博物館錢幣館
▲中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漢代流通的貨幣是漢五銖,五銖錢是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開始鑄造的,圓形方孔重五銖(約3.33克),鑄有篆體「五銖」二字,因此得名。
唐
▲ 上海博物館錢幣館
唐代賞賜、進奉金銀成風。
何家村窖藏曾出土了39類466枚錢幣,其中金開元通寶30枚。金開元和銀開元都是仿照銅質的開元通寶鑄造的。
但金開元和銀開元並不作流通貨幣使用,主要是皇室貴族用來作遊戲、壓勝,或者是皇帝賞賜臣屬時用的。
▲ 陝西歷史博物館
宋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
這一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元
▲上海博物館錢幣館
元代貨幣主要流通紙幣,稱為鈔。
原紙鈔發行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加上軍費開支浩大,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這樣一來後果可想而知。
明
▲上海博物館錢幣館
明朝時期以銀為主,以錢為輔。
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銀「元寶」成了主力軍。
清
▲上海博物館錢幣館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
其中以咸豐錢最為複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清朝民間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
珍稀古錢幣是貨幣發展的倖存者,更是歷史的見證者。
如果你還沒有入門古錢幣收藏,那麼這也許是你進入門類學習的一次絕佳機會。
4 月 11 日 —— 4 月 21 日
也許不到10天
就會關閉
錯過便不知何時重逢
朋友,你還猶豫嗎?
推薦閱讀:
※周少來:東亞民主生成的歷史邏輯
※施能自:見證中國管理諮詢的歷史
※歷史上經歷最奇特的狀元 人生大喜大悲
※加繆這一生,都在法語文學的歷史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