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 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 etc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凈,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凈,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凈,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空,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凈。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凈,常清凈矣。如此清凈,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土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若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凈矣。    回復  1樓 作者: ch111 時間:2007-09-25 13:40:14   拜讀,謝謝樓主, 好帖好帖   有什麼寶藏請多貼些來, 沙發~ 回復  2樓 樓主: 三十六面相 時間:2007-09-27 14:23:15   【太上老君說常清凈經注釋】妙逝居士注釋     「太上」代表至高無上。「老君」代表乾陽性王。題目冠上「太上老君」,說明這部經是「自性」的流露。佛菩薩度眾生,應身無量,千變萬化,難以測度。《萬善同歸》記載太上老君是迦葉菩薩化身,也有人將太上老君說為「老子」,我們曉得,在史記裡面所記載的老子,是與孔老夫子同一時代的人,年齡比孔老夫子要大十幾歲,他生在公元前561年,卒於公元前467年,依我國古代的歷史記載,他比釋迦牟尼佛出世(周昭王甲寅二十四年公元前1027年)晚466年。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聃擔,字伯陽,說他是楚國苦縣人,就是現在河南的鹿邑縣,他壽數很大,活了95歲,是一位長壽的老先生。   太上老君,廣發慈悲,大開方便之門,著清靜經,演長生訣,流傳天下,廣布四海,度化眾生。其經至簡至易,極玄極妙。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今書錄之,傳播於世。上士悟之,升為天仙;中士修之,南宮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升入金門」。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諸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誦持不退,身騰紫雲,功滿德就,神升歸真。」 關聖帝君曰:「一卷無為清凈經,旁門外道不相親,改邪歸正循天理,長生不死由人做」。   此經共有九十六句,三百九十四字,真乃度人之寶筏、醒夢之晨鐘、救人之靈丹、成佛之階梯;實為慕道之禪杖,辨真之藥石、劈旁之斧鉞、照幽之炬燈。是道則進,非道則退,言非淺近,理數玄微。若有緣得遇,便是三生有幸。須當盥管手恭讀,理宜過細體閱。不看之時,高供佛堂,則有神甲守護,更能鎮宅驅邪。早晚讀誦,還可消災解厄,積德感天,自有明師相遇,指點經中之玄,傳授先天之道。照經修鍊,功果完備,在儒可以成聖,在釋可以成佛,在道可以成仙。故勸天下同修,不負太上度人之婆心,不違老君聖德之慈意,依是道而尊之,得是道而宿之,千難不改,萬難不退,日就月將,三千功滿,八百果圓,至時功成果就,往生凈土,出離三界,浩劫長存,此是道德天尊之厚望矣。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曰」是說的意思。「大」是體大、相大、用大。「體大」是眾生一念心性,真如平等,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畢竟常在。「相大」是眾生一念心性,具足大智大悲,常樂我凈等一切功德。「用大」是眾生一念心性,具足一切功德,內可自我觀照,薰陶妄心,外可顯現報化二身,教化眾生。「道」者覺悟之義,又有能通之義,共分三種:⑴是有漏道,指六道凡夫,未斷煩惱,以善業之因,通向天、人、阿修羅三善道。以惡業之因,通向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⑵是無漏道,指修行人,轉煩惱成菩提,通向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四聖法界。⑶是無上道,為諸佛菩薩斷盡煩惱,證得無上佛果菩提。所以道在佛法里又稱為菩提,菩提是覺悟,大道就是大菩提,即本有的覺悟。   據佛經記載,菩提修行有五種:⑴發心菩提:信願持名,發心自度度他,求出三界,求生凈土。⑵伏心菩提:一心念佛,伏住煩惱,使妄想、分別、執著不起現行。⑶明心菩提:伏心是得定,明心是開慧,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念跟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相應,以阿彌陀佛的心愿為自己的心愿,以阿彌陀佛的解行為自己的解行。⑷出到菩提:是一二三忍果位菩薩,如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音響忍是一至三地菩薩;柔順忍是四至六地菩薩;無生忍是七至九地菩薩。⑸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佛果,是成佛了。又佛果菩提有三種:⑴法身菩提,⑵報身菩提,⑶應化身菩提。   「大道無形」,是指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它沒有一定的形狀,沒有大小方圓、沒有內外中間、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青黃赤白、沒有聲香味觸法,大道用現在的話叫做宇宙人生的實相。宇宙萬有的根源就是大道,即「一念心性」,天地萬物都是它變現出來的。所以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一念心性」就是本有自性,人人都有,不但人有、畜生有、餓鬼有、地獄眾生也有,這個和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但是,「二念」就迷了。一念是本性,二念就變成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我們能將一念保持住,就是「成佛」,不再是凡夫,因為一念裡面沒有起分別執著。譬如,我們眼睛看外面的境界,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萬法都是平等的,這個境界稱為「一真法界」。第二念,我們的分別執著起來了,那麼第二念就迷了。    譬如,這個書籤給大家看,第一念是你看得清清楚楚,第二念是老師手上拿著一張紙,這就迷了。為什麼說迷了?是這個東西本來沒有名字,名字是別人給它起的,它沒有名字,你見得清清楚楚,這是第一念;你為它取個名字,叫它是白色的,叫它是紙,這是起了分別、執著,你就迷了。從分別執著里又起貪、嗔、痴、慢,就生煩惱了。諸佛菩薩的本事就是保持第一念,永遠不變。我們很可憐,保持不住,立刻就迷,迷上加迷,麻煩就在此。我們學佛要懂得這個根本的道理,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即明心見性。一張白紙我們見是白紙,如果拿給諸佛菩薩看,他們見到是真如本性,這就不一樣,所以諸位要曉得,離開一切妄想執著,沒有一法不是真性。   古人有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喻心性不變,器就會變。我們用黃金做一個手鐲,手鐲是個器;做個項煉,項煉是個器;做一尊佛像,也是器。不喜歡手鐲,喜歡項煉,可以將手鐲重新打成一條項煉;不喜歡項煉,喜歡一尊佛像,可以將它熔化鑄造成佛像。金沒有變,形狀在變,所以會變的是形狀,不變的是本體,體沒有變,就像金與器。金與器,我們很容易體會,很容易明了。   「情」就是迷而不覺,人迷了之後,才會起心動念,才會分別、執著,才會從分別執著裡面,起貪嗔痴慢,這就是煩惱。煩惱分為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和無明煩惱。「見思煩惱」就是執著,是我們的錯誤見解、錯誤思想、錯誤行為。譬如執身為我,把這個由一念心性所變現的,由地火水風,受想行識,八法所合和的假我,當作真我,不知這個身體,是由因緣所生,本無自性,當體即空,所以,自私自利、貪嗔痴慢、人我是非、殺盜淫妄等,這些錯誤思想和行為,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就是分別,無明煩惱就是妄想、是一念不覺、是起心動念。能把這些錯誤的見解、思想、和行為等煩惱改正過來,就是修行。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無情」就是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運行」就是通達,「日月」就是明了,「通達」是無所不能,「明了」是無所不知,通達明了,是諸佛究竟圓滿的智慧德能。佛告訴我們,這樣圓滿的智慧德能,一切眾生本來具足。《華嚴經》中講的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眾生與佛,性德平等,沒有差別。但現在我們把智慧德能都失掉了,怎麼失掉的?佛在經中告訴我們「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我們的病根之所在。我們從佛境界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就是受妄想、執著之害。每天不停的搞生死輪迴,也是妄想、執著,生活過得這麼苦,還是妄想、執著。妄想、執著的確是一切迷惑、災難的病根。妄想、執著去掉一分,我們就得一分自在,就恢復一分的本能。要把妄想、執著斷得乾乾淨淨,我們的佛性就會重新恢復,恢復到本來佛了。這個事實真相佛在大經裡面明白的告訴了我們。   「大道無名」,大道沒有固定的名字,在佛法里稱他為如來、自性、佛等。《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說,可以說出來的,不是真常之道,可稱名的,不是常道之名。用「大道」是不得已的說法,因為它離言說、離文字、離心緣,不但言語無法表達,思惟、想像都達不到。古德常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起心動念已不是真實之相。   「長養萬物」。「長」是生長,即「唯心所現」,萬物都是自性所現。「養」是教養,即「唯識所變」,因為所受教養不同,才有萬種差別之物,才有萬種不同的生活環境,物就是眾生,環境就是不同的法界。惡識變現三惡道,善識變現三善道,凈識變現四聖法界,不起心不動念,一念不生,變現一真法界。   那麼佛的名字是怎麼來的?是從教化眾生需要而來的,這是他教學的宗旨。譬如,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他觀察這個世界的眾生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他用「釋迦」名號,釋迦的意思是仁慈,這是他對於我們這個世界教學的方針。同時,看到這個世界的眾生,妄想執著非常嚴重,帶來無盡的煩惱,心不清凈,因此名號又加上「牟尼」,意思是寂滅,就是將一切妄念都滅掉,讓心地恢復清凈。所以名號就是他在這個世界的教學方針。如果是極樂世界的佛,就不可以用「釋迦牟尼」,因為那裡的眾生都仁慈,那裡的人心都清凈,所以,那個世界的佛一定要用「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無量智慧,無量覺悟,無量快樂,無量壽命。他代表我們的真如自性,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佛,是以阿彌陀佛果德,即常、樂、我、凈涅盤四德,熏染自己業識妄心,熏之久久,業盡情空,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凡心變佛心,自然成佛道。這是念佛法門的最殊勝之處。   佛不但沒有一定的名號,佛也沒有一定的相貌。佛示現教化眾生,是隨類現身,如《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身。這就是《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喜歡什麼相,他就現什麼相,所以佛的名和相都不是一定的,都是隨順眾生心,現所知量。   這一段是講佛一體三身。第一句講佛之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們是未來佛,我們與佛的法身是一體。也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過我們的法身,是迷而不見,因煩惱障礙,而不能現前。佛的法身,是覺而證得。第二句講佛之報身,報身是智慧身,煩惱斷盡,般若智慧現前,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這叫報身。第三句是講佛之應化身,佛的應化身,是應眾生所感,而化現的身。我們也有應身,我們的應身與佛不同的地方,是業報感應,是在六道裡面善惡因果報應身。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真正的境界不可思議。⑴離心緣相,不可以用心想。⑵離言語相,不可以用口說。⑶離文字相,不可以用手寫。正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開口便錯,動念即乖,起心動念已不是真實之相。但為了教學起見,不得已給他起個名字叫做「道」,起個名字大家就可以方便交流。   夫道者,有清有濁。「夫」是助詞,它起提示作用。「道」是總說,「清、濁」是道的分類。「清」是清凈無染,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濁」是濁惡,染污不凈,代表煩惱。分別有五濁、十惡。   五濁是:⑴劫濁是所處的時不好,煩惱興起,環境染污,災難頻生。⑵見濁是錯誤見解:一是身見,是執身為我,把這個由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的假身,執為真我,而迷失了本有的,金剛不壞真我之身。二是邊見,是執著相對應的兩邊之見,如執善執惡,執常執斷,執常是執著人永遠是人,畜生永遠是畜生;執斷是執著人死後,永遠沒有後世之報。三是成見,非因執因,把無益之苦,當作成佛之因;非果執果,把天堂當作極樂世界、當作一真法界,不知道天道也是有生有死。四是邪見,不相信因果等。⑶煩惱濁是錯誤思想:貪、嗔、痴、慢、疑等錯誤行為。⑷眾生濁是因錯誤見解、錯誤思想,所感之五陰八法,地、火、水、風、受、想、行、識之身,假名眾生,色心粗弊,並皆陋劣。⑸命濁是命運不好,眾生迷惑造業,因業受報,八苦交熾,壽命短促。    回復  3樓 樓主: 三十六面相 時間:2007-09-27 14:24:27   十惡是:⑴殺生,是奪他生命,毀他正報,其業最重。⑵偷盜,是竊人財物,侵人依報。⑶邪淫,是非己妻妾,而行欲事。⑷妄語,是以虛假語言,誑騙他人。⑸兩舌,是挑撥離間,說人是非長短。⑹惡口,是粗野惡言,毀辱他人。⑺綺語,是以花言巧語,欺騙他人。⑻慳貪,是染著五欲之境而不離,「慳」是自己的東西捨不得給人家,「貪」是看見人家的東西就想要。⑼嗔恚,是嗔恨忿怒,發脾氣。華嚴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⑽愚痴,是心性暗昧,善惡不分,不通事理不能辨別是非、善惡。   《華嚴經》說,眾生造十惡業,會招感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報,三途報後,若生人中,還要報其餘業。⑴殺生得短命、多病果報。⑵偷盜得貧窮、共財不得自在果報。⑶邪淫得妻女不貞良、不得隨意眷屬果報,所以說,淫人妻女,妻女也淫人。⑷妄語得多被誹謗、為他所誑果報。⑸兩舌得眷屬乖離、親族弊惡果報。⑹惡口得常聞惡聲、言多諍訟果報。⑺綺語得言無人信、語不明了果報。⑻貪慾得心不知足、多欲無厭果報。⑼嗔恚得常被他人求其長短、常被他人所惱害果報。⑽邪見得生邪見家、其心諂曲果報。殺生還包括吃肉,吃肉屬於間接殺生。《楞嚴經》講,人食羊肉,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一切眾生之類,生生世世,互相酬殺,不能出離生死苦海。能不犯十惡,就是十善。   有動有靜。清濁是修因,動凈是果報。動靜是指所起的作用,「動」是能起作用,「靜」是不能起作用。如大道無形、無名、無情,清凈是因,能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是他的果報。六道眾生,因為煩惱障礙,使本有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天地代表聖、凡,男女代表心、識。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為四聖法界,他們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為六凡法界,他們皆以有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是清凈心,有為法是分別執著心,煩惱越重,生活的環境越差。   「心」是指真心,我們的真心原本清凈,遠離煩惱,無有染污,故經典中多稱為自性清凈心、本性清凈心。「識」是識心,識心是妄心,又叫緣慮心,具有受、想、行、識四蘊,此心能夠思惟想像,分別人我是非,生貪嗔痴愛,起惑造業,是輪迴生死的根本。不過真心與識心是一個心。心覺悟了,就叫真心;心迷惑了,有妄想分別執著了,就叫識心。真心是能現,能現十法界依正莊嚴,極樂世界也是真心所現。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無量壽,永遠不衰、不老、不病。識心能變,能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能把無量壽變成會老、會病、會死,這都是識心造成的,識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假如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我們就會與諸佛如來一樣,也是不生、不滅、不衰、不老、不病。   降本流末,而生萬物。降本流末,就是背覺合塵,「降」是背離,「本」是真心本性,「流」是同流合污,「末」是五欲六塵。「而生萬物」是他的結果,萬物就是六道輪迴。人生從哪來? 世界從哪來? 六道輪迴從哪來? 佛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真心本性,「識」是妄想分別執著。本心現的是一真法界,是識心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六道輪迴。怎麼變的?一念違真,六根逐妄,隨情造業,縱我為非,執著五欲六塵,執著名聞利養,自私自利,貪嗔痴慢,背覺合塵,迷惑造業,隨業受報,所以,才有生死六道眾生。有什麼因,就有什麼果。善心是三善道,噁心是三惡道。上品十善是天堂,中品十善是人道,下品十善是阿修羅。上品十惡是地獄,中品十惡是餓鬼,下品十惡是畜生。又貪心是餓鬼、嗔心是地獄、痴心是畜生。   六道中,生活狀況最好的是天堂,最差的是地獄。據佛經之記載,天道分三界二十八天:⑴是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玉帝就是住在此天,此天又稱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彌勒菩薩住此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⑵是色界十八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⑶是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天是三界最高天。四王天壽命是五百歲,此天一天頂人間五百年;忉利天壽命是一千歲,一天頂人間一百年;焰摩天壽命二千歲,一天頂人間二千歲,兜率天壽命四千歲,一天頂人間四百歲,到第二十八層天的壽命是八萬劫。   地獄道分別有:等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炎熱地獄、極熱地獄、無間地獄等大地獄,以及黑暗地獄、刀輪地獄、劍輪地獄、火車地獄、沸屎地獄、鑊湯地獄、劍林地獄、銅柱地獄、鐵機地獄、鐵網地獄、鐵窟地獄、鐵丸地獄、尖石地獄、飲銅地獄等小地獄。無間地獄是趣果無間、受苦無間、時無間、命無間、形無間,這些地獄,皆是眾生所造不同業因,所招感之不同的果報。地獄一天,最短的講法,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多年。中國號稱有五千年歷史,在地獄只是兩天。如此算來,地獄壽命算是萬歲、萬萬歲,實在太可怕了。   土道古佛詩曰:「女女男男濁濁清,還從本末覓真情,有為曰動無為靜,得本延年失本傾,急早回頭修至善,趁氣在時學長生,任君積下千金產,一旦無常空手行」。「有為」是因緣造作所生之四大、五蘊之法,「動」是說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無為」是無因緣造作的一真法界,「靜」是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得本是回歸一真,回歸凈土。失本是六道輪迴。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源是本源,基是基體,動是能現,靜是所現。「清」是一真法界,它是宇宙萬有之本體。「濁」是六道、十法界,它是宇宙萬有之現相。一真是能現,六道、十法界是所現。如前面所說,生育天地,長養萬物,天地萬物都來源於一真法界。如金與器、如水與波,沒有金就沒有器,沒有水就沒有波。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濁輕,六道輪迴濁重。四聖法界的佛,是指藏教、通教、別教佛,他們的果位還沒有證圓滿,還要求生凈土,藏教通教佛還沒見性,別教佛相當於圓二行菩薩,比圓教佛相差三十個學位。只有圓教佛,才屬於一真法界。六道最重的濁,就是見思煩惱,是見思煩惱造成了六道輪迴。能把見思煩惱放下,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再把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放下,十法界也沒有了,所見的都是一真。斷見思煩惱,是羅漢、辟支佛之因。斷塵沙煩惱,是菩薩之因。斷無明煩惱,是成佛之因。辟支佛是修十二因緣法所證的果位,又叫緣覺。   「佛」是智慧覺悟,智慧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智慧起作用,就是覺悟,覺悟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是阿羅漢,自覺之後,能幫助他人覺悟是菩薩,覺行圓滿是佛。佛、菩薩、阿羅漢,是佛法教育裡面的三個學位名稱,如同大學裡面有博士、碩士和學士一樣,佛是最高的學位,佛好比博士,菩薩好比碩士,阿羅漢好比學士。不分宗教、不分民族,統統都可以來拿這個學位。   所以,佛教講人人成佛,這個大家是平等的,佛教不是宗教,宗教上帝只有一個,不可以人人做上帝,佛家人人可以作佛,人人都可以拿到這個學位,所以鼓勵你去爭取。這是佛家教學三個階段、三個學位、三個等級。佛教固然也勸善,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讓我們明了宇宙人生真相,包括六道輪迴的因因果果,從這個角度看,佛教是教育,決定不是宗教、不是迷信,佛教在教學上有理論、有方法、有實踐、有結果,所以他鼓勵人們去爭取,去奮鬥,去獲得幸福,獲得快樂。   人能常清凈。 「常」是不間斷,「清凈」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就是佛菩薩教給我們的凈土修行方法。《阿彌陀經》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楞嚴經》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都是凈土方法修行的秘訣。都攝六根是:外不著六塵之相,這是禪,內不動六根之心,這是定。凈念相繼是:眾念不生,一心念佛,念念相繼,不令間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佛是不執空相,無念是不懷疑、不夾雜,不著有相,二邊不著,全歸中道。「三摩地」就是念佛三昧,也可以說是一心不亂。凈土修行的綱領是信、願、持名。「信」是信有凈土,信有阿彌陀佛,信凈土與阿彌陀佛都是自己一念心性所現,只要自己一念清凈就能往生。「願」是願出輪迴,願生凈土,願斷煩惱,願成菩提。「持名」是一心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不令間斷。   印光大師說道: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大事就是了生死、出輪迴 ),而出現於世,雖然隨機設教,講了無量法門,但求其普被三根,使一切眾生,乃至五逆十惡之流,在這一生,了生脫死,高登九品之蓮者,只有凈土這一法門。如來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只有這一法門,堪暢本懷。眾生修行,希望出離輪迴,也只有這一個法門,決定能遂其所願。凈土法門,廣大無邊,利益宏深,誠勸一切佛子,應該悉皆奉行。   一日至七日是不間斷,這是常;一心不亂是不懷疑、不夾雜,這是清凈。一心不亂分三品,下品是念佛成片,中品是事一心不亂,上品是理一心不亂。念佛成片是伏煩惱,事一心不亂是斷煩惱,理一心不亂是明心見性。念佛成片往生凡聖同居土;事一心不亂往生方便有餘土;理一心不亂往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功夫成片,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信心、願心、念心,把我們的煩惱習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伏住,使它不起現行,這就是功夫成片,這是下品的念佛三昧。你能得到下品念佛三昧,就決定能往生凈土,生凡聖同居土。我們如果見色聞聲,還會起妄想分別執著,還會被外頭境界所轉,雖然念佛,功夫不能得到成片,那麼,往生就沒有把握。你看這個事情多重要。   所以,我們一定要發願修學凈土。經上告訴我們,十方世界的眾生,只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七寶蓮池裡,就生一朵蓮花,並且蓮花上面還有自己的名字,將來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拿這個蓮花來接引你,在西方極樂世界蓮花里化生。真正是妙極了。如果你發心很真切,念佛很精進,你的蓮花長得就很快,光色也好。如果你修行裡面夾雜很多,花的光色就不好,蓮花也不大。如果你退心了,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時,這朵蓮花就枯死了。所以,極樂世界所有的境界都是不生不滅的,唯獨蓮池裡頭這朵蓮花有生有滅,而且生滅的現象很頻繁,任何時候都可以看見。因為十方世界想往生的很多,退心的也很多,這是感應道交,從花的大小可以看出他念佛品位的高低,這都是妙的意思,是無礙的意思。   我們只要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身體就是永遠的、固定的。相好光明,跟佛差不多。不像娑婆世界的人,是由小孩長成大人。如果是由小到大時,西方極樂世界則有生老病死。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體質都是金剛紫磨真金色身,是金剛不壞身。相貌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劣應身,指我們這個世界說的,西方極樂世界「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到極樂世界就是這個身。如果是你是帶業往生,你這個蓮花不會馬上開,等你證得無生法忍的時候,花就開了。無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薩的果位,七地菩薩證的是下品無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這個時候就是「花開見佛悟無生」。但花沒有開時,在花裡面並不孤獨,花裡頭也有極樂世界。花裡頭與花外面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有里外,這是你的業障所感,在花裡頭所處的名字叫「凡聖同居土」,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及海會大眾菩薩都在花裡頭教你。   蓮花要多久才能開? 佛在《觀經》告訴我們,下品下生的人,要等十二劫才能開。我們聽起來這個時間很長,其實你要想一想,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從證得初果羅漢這一天開始,要修滿二個大阿僧祇劫,進入到第三個大阿僧祇劫,蓮花才能開放,要知道阿僧祇劫是無盡數劫。這麼長的時間,在西方極樂世界只需要十二劫,這你才知道,極樂世界的修行速度是多麼快。從相差的位置來講,在娑婆修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才是圓教初住菩薩。但下下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他是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是七地以上菩薩,就算七地,圓教初住到七地,十住、十行、十向三賢,是三十個位次,初地到七地,是七個位次,圓初住菩薩,跟凈土阿鞞跋致菩薩相比,相差三十六個位次。所以,念佛往生是第一殊勝,十方菩薩沒有不想學這個法門的。但各人總有遇緣不同,有許許多多的菩薩還不知道這個法門。我們今天能遇到這樣殊勝的法緣,決定不能懷疑,你這一懷疑,這一生出輪迴的機會就錯過了。 回復  4樓 作者: ch111 時間:2007-09-28 02:32:01   即談佛又論道, "情意交融", 很高興看到這樣的帖子, 謝謝 回復  5樓 作者: fruit123 時間:2007-09-28 15:32:10   我發現我好浮躁了,感謝這樣的帖子 回復  6樓 作者: 太上道祖 時間:2007-10-07 11:35:30   貧道稽首了 回復  7樓 作者: lliiyy55 時間:2007-11-22 13:36:41   老君的清凈經,是我倍喜歡的。 回復  8樓 作者: lliiyy55 時間:2008-01-05 21:29:26   又一個以佛論道的,讓人不忍卒讀,還太上老君是迦葉普薩的化身不要臉之極,道教的經都是講道性道德道理的,這一類的思想,在佛經根本沒有。    佛子們講佛經口水之多可成大海,再解道經,酸得讓人掉牙。    道經素古樸精簡,豈是繁複的佛經可比。一百個迦葉普薩也及不上老子一個小指頭。說基督教的上帝是印度教里的帝釋天,釋尊那老頭子說妄語者要下地獄,這些亂拉別人充裝門面的行為不知是不是夠得上佛教的子弟們下地獄了。
推薦閱讀:

藏傳佛教典籍較全面(推薦)!-十方世界(十方)-搜狐空間
(2)風水典籍
明先生論易之(四)奇門遁甲與風水典籍《天玉經》
星相典籍——果老星宗(十九)

TAG:太上老君 | 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