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武當武術與道教養生文化

淺論武當武術與道教養生文化閔忠郎 地處漢水中上游的武當山是世界文化遺產,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宏偉的道教古建築群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武當山也是以太極拳為代表的武當武術發源地。中華武術,南尊武當,北崇少林。武當武術以道家哲學為其理論基礎,以養生為宗旨,注重內功修鍊,以武求道,以武悟道,以武演道,視技擊為末學,守柔處雌,柔化圓活,靜中有動,柔中有剛,含而不露,變化萬千,貌似綿軟卻內藏生機,招招式式都助人舒筋活絡,補血調氣,滋養五臟,陶冶身心,具有修身養性、強身健體、御病祛疾、益壽延年的功能,蘊含著豐富的道教養生文化哲理。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道士張三丰。自明朝以來,武當全山道眾都奉張三丰為祖師。據說張三丰在武當修鍊時,偶然間看到蛇與喜鵲的一場爭鬥,「喜鵲上下飛擊,而蛇蜿蜒輕身搖首閃擊」,因而頓悟玄機,創造了風格獨特的武當太極拳術。後經歷代宗師不斷的充實和發展,又派生出眾多的門派和種類,包括「太極」、「形意」、「八卦」等拳術套路,太極槍、太極劍等各種刀劍械術,輕功、硬功、絕技及各種強身健體的氣功等。武當武術也由此走出深山,以其松沉自然,外柔內剛,行功走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絕的獨特風格在武林中獨樹一幟,成為中華武術的主要流派之一。傳說張三丰當年創拳的初衷就是「欲令天下英雄豪傑延年益壽」。可見,對於武當武術來說,技擊只是末學,養生才是其根本。本文試就武當武術與道教養生文化相關問題做一初步探討。長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教各派修鍊的出發點和歸宿。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第二卷中曾經高度評價說:「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迷戀於這樣一個觀念,即認為達到長生不老是可能的。我們不知道在世界上任何其他一個地方有與此近似的觀念。這對科學的重要性是無法估量的」。道教重人貴生,認為人是天下之最貴者,生乃人生第一要務,因而重視人的今生,追求福祿壽喜,追求長生不老。早期道教的主要經典《太平經》即說:「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壹死,終古不得復見天地日月也,脈骨成塗土。死命,重事也。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因此,人們首先應愛惜身體,熱愛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樂生,汲汲若渴,乃後可也」。「是曹之事,要當重生,生為第一,余者自計所為」。但生命短暫,壽夭有時,所謂「人生大期,百年為限」。生死問題是道教要解決的中心問題。道教提出了一個主動的生命哲學命題:「我命在我不在天。」認為生命是可以永生而不死的。《周易參同契》說:「引內養性,黃老自然,含德之厚,歸根返元,近在我心,不離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長存。」只要有正確的養生健身的方法,堅持修練,那麼,長生成仙就不再僅僅是一種理想,而是可以實現的。武當武術正是適應道教養生健身的需要而產生的。張三丰在《太極拳歌》里說:「推手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當年張三丰創立武當武術的根本目的就是「探究其長壽之源」。《大岳太和山志》上說:「宋末有丹士張三丰曾隱居此間,研摩太極陰陽之奧蘊,靜觀龜鶴之動態,探究其長壽之源,頗有所得。」張三丰認為人的生老病死無法超脫,修道學仙能夠長生不老,求道就是探求生命本源與道的合一,達到「福自我求,命自我造」的自主人生境界,這是一種積極的生命探索實踐。他曾經宣稱:「居不夜之天,玩長春之景,與天地同久,與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份內事也!」武當武術的直接源頭是道教的導引術和服氣術。道教導引術、服氣術及後來之內丹術皆以養生健身、益壽延年為圭旨。導引術在很早的時候就被人們看作是健身長壽的修仙手段。《莊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也。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後漢書·華佗傳》云:「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頸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華佗五禽戲將靜功與動功相結合,導氣令和,引體令柔,以求達到宣導氣血,鍛煉肢體,療病健身之目的。服氣之術是秦漢以前方仙道中就流傳的方術,多和咽津、辟穀、吐納、閉息、存思、守竅等方術相互配合,有服體外之氣和體內之氣的分別。《雲笈七籤》卷八七有「武當山隱士南陽翟煒撰」《太清神仙眾經要略》一書,主述五氣之法,亦談及服氣之術。元明時期的武當山,道教進入鼎盛時期,各地修真之士紛至沓來,一時武當道人數量與日俱增。據史料記載,元代到明代,武當道士人數多達萬人。道士的猛增,促進了道教理論的豐富發展和玄機秘法的歸宗。一些道士將養生健身的導引術稍加衍變和發展,在導引練氣的時候,加入了具有技擊內涵的動作,使之成為既能養生健身,又可護身卻敵,具有鮮明道教風格與特點的內家武功。道教導引術與技擊動作的結合是直接與道教徒的養生健身的宗旨相吻合的,這就是武當內家拳產生和發展的原動力。由此可見,健身、長生、成仙才是其根本目的。正如《太極拳正宗》所說:「此拳本是修身練氣之術,長生不老之基,打人尤其餘事。」清末民初,武當山五龍宮、紫霄宮、周府庵、堤坑等廟觀有習練太極拳、太和拳、三迴轉等武當武術的道士,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全山總道總徐本善道長及其弟子李合林、陳合龍等。他們武功高強,精懂醫術,曾與賀龍將軍等人切磋拳藝。1990年羽化的武當山道士朱誠德精通「武當山三天門悟性氣功」,並擅長太極拳。這說明武當道士一直保持著以習武練功的方式來修身養生的傳統。武當武術蘊含著豐富的道教養生文化元素:1、「重人貴生」。《老子》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將「人」放在與「道,天,地」同等重要的地位。道教繼承了這一寶貴傳統,將「重人貴生」作為自己教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為人應當重視軀體和熱愛生命。因此,煉養身軀以求得長生成仙就成了道教徒的目標。老子認為「載營魄抱一能無離」,即身與靈魂合一而不分離,關鍵在於「穀神不死」,即煉養精神以達到長生的目的。《太上老君內觀經》中說:「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這就是說,修道需要養生,養生即是修道,生道合一方能不死。武當武術蘊含著「重人貴生」的道教養生理念。比如太極拳就體現了道教追求神仙長生久視的理念,「拳名為太極,實無極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而合也。」該拳術之所以太極為名,就在於運用太極原理,將陰陽之道始終貫穿在拳術的演練之中。太極之圓周象徵天,黑白二魚內含陰陽交融互動之意。道教徒習練太極拳主旨在於養生,強調認識道教鍊氣凝神、尚柔喜靜的特點;運自身之精魄,調適意志;采天地之大氣,天人合一;陰陽互動,以無生有,體現太極綿綿不絕、無窮無盡之衍變法則。正如《太極行功歌》所說:「持此行內功,陰陽調胎息。大道在正心,誠意常自樂。即此是長生,胸有不死葯。」2、形神相依。《莊子·在宥》說:「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吳筠指出:「神與形合而為仙。」(《玄綱論·制惡興善章第二十一》)。道教認為神形相依,在養生實踐中,既要注意鍛鍊形體,又要注意精神的健康。道教還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精、氣、神的保養是人體養生之根本。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三者雖各具特徵,但不可分割,存亡相依。明代的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指出:「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儲氣,儲氣以養神,此長生之要耳。」精足,氣旺,神全,則精神煥發,行動矯健,青年人可長葆青春,推遲衰老;老年人能鶴髮童顏,延年益壽。武當武術最主要的特徵便是注重內功的修鍊,講究是意、氣、力的協調和統一,重視人體精、氣、神的修鍊和互相依存的關係,認為「精」是根,是構成人體和促進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氣」又是「精」的載體,「精」以「氣」的形式流布全身,不斷補給人體生理活動的能量。「神」是「氣」作用的表現和結果,源源不斷的「氣」的作用,使人的神——思維、意識及其它活動得以產生和維持。在這種原則指導下,進而產生了「外練手眼身法步,內練精神氣力功」、「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內三合,外三合」、「陰陽變換」、「圓弧扭絲」、「動中求靜,靜中求動」、「柔中有剛,剛而不僵」、「細長深勻,氣沉丹田」等練功理論和要求,使武術攻防訓練與養生健身有機結合,從而增強生命活力,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3、「天人合一」。《淮南子·天文訓》稱「蟲支行喙息,莫貴於人;孔竅肢體,皆通於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竅。天有四時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節,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節。故舉事而不順天者,逆其生者也。」道教將「天人合一」作為自己的宇宙觀,並將養生實踐放在這一基礎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注意年齡變化、季節變化、環境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在一些丹家的著作中,甚至將人身視作一個小宇宙,追求小宇宙同身外的大宇宙的配合一致,並將大小宇宙的統一作為「返歸自然」的目標。武當武術蘊含著「天人合一」的道教養生理念。天指自然,「天人合一」指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一切人事活動只是順乎自然,順乎自然之運行規律者才能生存和發展。遠在戰國時期,以「搖筋骨」、「動肢體」和調節呼吸來鍛煉身體的導引術,就是「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模仿鳥獸動作而達到延年益壽功效的。武當武術的每一進程,都與模仿生物、非生物的結構、形態、性情、能力發生著密切關係。從武當武功的導引術——五禽戲——易經筋——八段錦——內功圖說——太極拳的整個體系來看,對自然界各種生命現象特點的模仿是發揮其健身效能的奧妙。這種對生物、非生物從動作、器械、名稱、方法、特點等全方位的仿效,正是返樸歸真的和諧現象,是武當武術對道家「天人合一」觀念的運用。4、「我命在我」。生死問題是道教要解決的中心問題,道教認為生命是可以永生而不死的,葛洪在《抱朴子·內篇》最早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和途徑,勤練不輟,長生成仙是可以實現的。道教極為重視人的今生,追求福祿壽喜,追求長生不老;認為凡人有可能成為神仙,而且成仙不是在死了之後,而是在生前,在今世的人生。人生只要通過精神的、肉體的修鍊,即可達到長生久視,成為神仙的目的。太極圖是一個陰陽轉化的圓圈,象徵著「生生不息,永不窮殆」,正是道教「我命在我」理念的最好詮釋。武當武術的創造者將太極圖應用於拳技,使太極拳的運動方式和路線表現為「圓」、「弧」的動態模式,有外圓與內圓,大圓與小圓,小圓到無圓之分。其外圓講的是肢體運行軌跡,其動作環環相攜,處處圓活;內圓指內氣圓活,運行流暢,無閉氣,憋氣之感,使肢體處處都呈現在螺旋的球體之中,「周身處處皆太極」。形意拳中有三圓歌訣云:「胸膊要圓氣下沉,脊背要圓是猴形,虎口要圓如三角,三圓齊出是真形。」八封掌以圓為法,運行軌跡是大圓套小圓,小圓練成無圓,即使是無圓,也是外無圓而內有圓——意念中的圓。無論是走轉趟泥,還是運掌翻飛;無論是起腿、走步、擺足、扣步,還是運用意念練氣,都離不開一個圓(或弧線)。此外,武當武術還強調武德操守,要求道教徒在為修鍊自己形神以求長生成仙的時候,也要求具備積善立功的道德修養,並將忠孝、和順、仁信作為道德修養的核心。比如清初黃百家著《內家張三丰拳法》,首訂「五不可傳」,即心險者、好鬥者、狂酒者、輕露者、骨軟質鈍者均不可傳。它將養生方術同人的社會活動結合在一起,並且認為道德行為同養生實踐密切相關,對於今天也有啟迪意義。武當道教是將武功和健身、養生、修行融為一體的,練功習武也是一種道家的修鍊,是歷代武當弟子的必修之課。有史記載的最早來武當山隱修的是尹喜。此後,來到武當山隱居隱修的人士更是絡繹不絕,不計其數。許多武當道士以養生為宗旨,視技擊為末學,以自己的修鍊實踐印證了武當武術的養生功效。事實證明,習練武當武術的道人一般身體康健,少罹病禍,壽命綿長。梳理武當道教的相關史籍,這樣的例證非常之多,下面略舉幾例。五代時期的道士陳摶,壽命高達118歲,曾在武當山修鍊二十餘年,不僅內丹造詣很高,而且精於武學。《春渚紀聞》卷三稱陳摶曾將飛劍術傳給張乖崖,張乖崖能「探手袖間,飛一短劍約平人肩,斷棗(樹)為二。」。元代文人虞集的《道園學古錄》卷二五《靈惠沖虛通妙真君王侍宸記》云:宋末元初,神霄派道士胡道玄遇異人於武當大頂天柱峰,「其客於予者,頂分三髻,一劍自隨,練衣短裙,危坐終日,風雪極寒之夜,燈火不繼而溫煦滿室,目神炯然,神觀洞徹,縱橫自在,物外無拘而剛介不可犯也。此亦真修仙者乎!」從中可以看出,武當大頂「異人」深得武當武術養生之精髓,其內功修為非同凡響。張三丰在武當道教史上是個傳奇人物,其道功神技在明清文獻中記述頗多。清代趙彬篡修《大邑縣誌》有宣德二年(1427年)蔣夔撰《張神仙祠堂記》云:「仙自少臂力過人,善騎射。」明代洪自誠《逍遙墟經》稱三豐「手持刀尺,一笠一衲,寒暑御之……日行千里,靜者螟目旬日。所啖斗升輒盡,或辟穀數月自若也。」明代賈大亨《題太和山》詩云:「山峪凌虛灝,神尊據化權……希夷丹氣滿,邋遢劍光妍……」邋遢是張三丰的外號。《明史》上說他「先與徒辟瓦礫、去荊榛、創草廬以居,已而捨去。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不得,後居寶雞金台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棺內有聲,啟視復活。乃游四川,而復入武當。永樂中曾遣使往訪,遍歷群山,積年不遇。天順三年贈賜『通微顯化真人』。」死而復生,可謂奇蹟。關於張三丰的年齡,有人說活了218歲,有人說是四百多歲,難以確知,但壽命一定很長。據說近代武當武術大師徐本善七十二歲時,在紫霄宮與強索賀龍贈金的均縣地方民團營長馬老七所率賊眾三十餘人搏鬥,擊退多人,並返身後躍,飛腳踢倒崇台之石欄,順手將600多斤重的望欄雲板推出丈外,嚇退賊眾。徐本善少年時代即來到武當山潛心修道,習練武當武術,長年堅持不懈,古稀之年仍有如此身手,令人嘆服。武當武術的養生功效於此也可見一斑。當代武當高道李誠玉道長,聲名甚高,精通武當功夫,終身習練不輟。據說李誠玉100多歲時頭髮由根部返青,皮膚細白光滑柔潤,牙齒潔白整齊,到羽化前仍能吃爆炒的蠶豆粒、紅薯乾和各種焦硬食物;而且耳聰目明,能穿針引線,說話響亮,思維敏捷,記憶力超眾。她的弟子多達5000人,遍及36個國家和地區。2003年2月118歲時端坐而化。世人讚歎李道長創造了生命的奇蹟。另外,習練武當武術而無疾而蛻、端坐而逝的道士在武當山志等史著中也有很多記載,比如:李孤雲「一日謂幽岩公曰:『華胥之樂,何不早歸。吾當先去也。』壽年九十有二。」劉古泉「一旦告道友楊公曰:『吾今解帶,正在此時。』語畢,撒手而去。」楊善澄「翌日,翛然而去。」李素希「永樂十九年六月初五日,囑徒眾:『各宜精修香火,學道專勤,令教門大興,吾去無憾矣。』語畢端坐,瞑目長往。壽九十三。」丘玄清「一夕,謂門徒曰:『我當謝天恩棄塵世去也。』翌日,沐浴更衣,端坐瞑目,翛然長逝。」彭祖年「一日,召門人曰:『此之謂也。』少焉,端坐蛻去。壽八十三。」盧秋雲「永樂八年冬,無疾而化。」黎一泉「年八十餘,翛然脫去。」周自然「一日以所藏道書、醫術付與門弟子:『吾當委順而去。』翌日,更衣沐浴,遽然長逝。」孫碧雲「永樂十五年,謂門人曰:『教門已興,吾將往矣。』翌日,更衣沐浴,焚香遙空禮謝,端坐而逝。」簡中陽「一夕,告門徒曰:『方今山門盛舉,實千載一時之遇也,忻忻然吾可謝世矣。』語畢,端坐而去。」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武當武術是貴柔貴靜的功夫,肢體運動處處適中,體現「中、正、平、圓、輕、靈、柔、和」八字要領,並且有行、立、坐、卧和動、靜相別的多種功法,可以適應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和不同身體狀況(包括殘疾人)的各類人士習練。雖然我們無法證明,一個堅持習練武當武術的人究竟能夠延長多長時間的壽命,但是,許多有慢性疾病的人通過習練武當武術得到了明顯的防病保健的功效卻是不爭的事實。現在,武當武術的養生功效,越來越受到衛生界、體育界以及一切期望健康長壽的人們的普遍重視,這也是漢水文化旅遊的一大亮點。
推薦閱讀:

奢侈一次是什麼感受?
到現在為止,歷史上哪些皇帝的陵墓還沒有被發現或者被挖掘?
一時一世哪個大?
唱功秘笈十二招式:給你唱歌的另類解讀
為什麼日本現在還保留武士道而中國的武俠精神卻已經消失?

TAG:文化 | 教養 | 養生 | 武術 | 道教 | 術與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