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遠離虛妄,植眾德本(上、下)
凈空法師:遠離虛妄,植眾德本(上)發布:wwdxk [] 日期:2011-11-20 0:57:00 「又《涅槃經三十八》曰:一切惡事,虛妄為本。」這一句話說得好,說得嚴重!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如果我們的心是虛妄的,做什麼-好事,果報都在三途。為什麼?你沒有能力辨別善惡,你把真正好事都看成是惡的,你把真正的惡事都會看成好的,你顛倒了!你有世智-辯聰,你很聰明,你能把假的說成真的,把真的說成假的,你有這個本事,讓社會一般大眾,沒有真實智慧的,全都聽你引導,你自己墮-落地獄,把他們也引導到三途,乾的是這個事情。「是故首應遠離虛妄,為止惡之本也」。我們用阿賴耶就是用的妄心,你說這樁事多可-怕!為什麼修行不能成就,依著佛陀的教誨還是不能成就?因為是你用妄心,你不是用的真心,你用真心,一切成就,你用妄心,雖善也-不成就。那我們真心顯不出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心顯出來就是法身菩薩。十法界都用妄心,虛妄的阿賴耶,這怎麼辦?必須依佛-的經教。為什麼?它是真的,我雖然用妄心,我依靠是真實。只有這個法子能救,放棄我自己的見解,放棄我自己的想法,一定要依佛的-教誨,佛菩薩怎麼教我就怎麼做,聖賢人怎麼教我就怎麼做。聖賢人教我們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佛菩薩教我們十善業道、三皈五戒-、三學六度、普賢十願、處眾六和。如果我們堅持這些聖賢教誨,落實在自己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才能夠遠離虛妄,才真-正把一切不善都止住;這個止就是你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不再犯過失。是故首應遠離虛妄,為止惡之本也。我們有沒有教?有教,有教你-不肯學。
這些年當中,我們深深的反省,為什麼勇猛精進不能成就?就是我們修學的根本疏忽了。像種樹一樣,我們種的樹沒有根,怎麼樣辛苦經-營去照顧它,這個樹發不出芽來,長不出枝條出來,最後我們的省察,它沒根!根是什麼?這些年來我們提倡儒釋道的三個根,《弟子規-》沒做到,《感應篇》沒做到,《十善業》沒做到,你就認真修行三百年還不會成就,跟今天一樣。就像這棵樹種下去,它永遠不會發芽-,長不出枝條,長不出枝葉花果,沒根!遠離虛妄一定要靠《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你止惡有本。你要不從這上去扎三個-根,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名聞利養這種機緣到你面前,你馬上就變心,你禁不起誘惑,你就走了。正法裡面絕對不會有虛妄夾雜在其-中,虛妄它會離開,隨著你修學的功夫淺深,功夫愈深,那個對立就愈明顯。古人講的話沒錯,「邪不勝正」,它肯定要離開。
正人君子永遠憐憫一切迷惑苦難的眾生,全心全力的幫助他們。現在這個時代,科學工具好,我們利用衛星電視、網路、光碟遠程教學,-雖然不在面前,成就是一樣的。在現前這個時節,如果志同道合的多,有一個大的環境很好,沒有這麼多志同道合的,很小的小茅蓬就好-,省心省事。只要有網路,就能夠利益無量的眾生。在從前不一樣,從前確確實實自利容易,利他困難,利他要大福報。今天利他的福報-,佛菩薩不來決定不行。為什麼?魔王的福報太大了,我們沒有辦法跟他相比,他的勢力太強了。信徒裡面也有知道的,知道也脫不了他-的範圍,他的影響力太大了。所以我們自己要知道,自己要真正修福,一代、二代、三代。你看看達摩祖師到中國,緣不成熟,祖師在中-國住了一輩子傳一個人,慧可,慧可也傳一個人,一生也只傳一個人,僧璨,傳到弘忍,五代都是單傳,到第六代惠能大師,緣成熟了,-才真正影響到全國,緣足了。今天佛法衰了,佛法再興起來,肯定會興的,要多久?至少三代,也可能到五、六代,才能夠再興旺起來。-為什麼這麼說?眾生造的惡業太重了,佛菩薩不會來;眾生福報現前,佛菩薩就來了。今天的佛法,聞到佛法的人、覺悟的人、依教奉行-的人不是沒有,很多,他們真干,我們看到歡喜。他們真的覺悟了,真有慈悲心,他會教下一代,下一代再會教下一代。成熟絕對不是在-我們這一代,也不是在下一代,沒那麼快。我們今天盡量叫播種,種子播下去了,生根、發芽、茁壯、開花、結果。不是在我們後面的兩-代,三代以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八二集)2011/2/15 檔名:02-039-0282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124.html)-------------------------------------------------------------------------------------------------------------------------------凈空法師:遠離虛妄,植眾德本(下)發布:wwdxk [] 日期:2011-11-20 1:00:00「法藏菩薩所住是真實慧」,住真實慧,「行清淨行」,真實慧的行才是清淨行,不是真實慧哪來的清淨行,「故能遠離一切虛妄」,不-會被一切虛妄所欺騙,不會被一切虛妄所干擾。而且怎麼樣?影響這些虛妄,做出好榜樣來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佛氏門中,不捨一-人。虛妄是怎麼來的?迷失了自性,有知識沒有智慧。我們教學當中常常提示的,他們有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所以他多諸巧見,似-是而非的這些言論也很能動人,但是他沒有離開虛偽,是虛偽做了主宰,他才造罪業。他造罪業不是不知道,他也不是不知道因果,只是-深沉的迷在現前名聞利養當中,他不能自拔。他知道淨土,希望佛菩薩保佑他,他將來能生極樂世界,行嗎?因果顛倒了。西方極樂世界-種子有,那就像李老師講的,他還得要經無量劫輪迴受苦,到什麼時候他才能得救?真實慧做主他就得救;虛妄做主,他永久都在搞輪迴-,虛情假意,我們今天講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些東西做主他就不行了,念佛也不能往生。從前李老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也只不過三、五個,萬分之三、五!什麼原因?用虛妄心,不能夠遠離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我常講的,講了幾十年,這十六個字。你心裡還有這些東西,它障礙你往生,它破壞你念佛功德。古人講得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用這個話來解釋,大家就明白了。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十六個字決定要徹底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動念確確實實是想著這個娑婆世界六道裡面苦難的眾生,別想自己。名聞利養絲毫都不沾染,生活隨緣,隨緣什麼都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五欲六塵的享受適可而止,決定沒有貪戀,能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地方可以遮避風雨足矣!前面這三條能做到,-貪瞋痴慢就澹薄、澹化了,雖不能斷,確實降溫,對於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就大有幫助,不再造孽了。對一切人都尊敬,看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好人是阿彌陀佛,壞人也是阿彌陀佛,幫助我的人是阿彌陀佛,破壞我的人還是阿彌陀佛,「生平等心,成喜悅相」,把這種分別-執著打掉。我們在這個世間時間不長,何必要計較?別人爭,我們讓,成全他也成全自己,成全自己的德行,成全他的慾望,好事,不是-壞事。你真正想通了,真正看明白了,自己得大自在!虛妄能夠遠離,然後才能夠植眾德本。所以底下的經文,「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你看,修善、積功、累德要依真諦,依虛妄不行!先-解釋什麼叫諦,「諦者,真實不虛之義」,你看跟虛妄恰恰相反,虛妄的反面就是真實。《無量壽經》講三個真實,真實之際,那是真心-,真實智慧,真實之利,就是利益,這三種真實都是依真諦門才能成就,依真實不虛。「世間與出世間之道理,決定不虛妄者,名為諦」-,所以諦,也就是世俗人常講的真理,這個道理決定不是虛妄的,這叫諦。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八二集)2011/2/15 檔名:02-039-0282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125.html)----------------------------------------------------------------------------------------------------------------------凈空法師法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發布:明華居士 [] 日期:2010-3-101 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人,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哪個人沒有過失?佛在經上教我們,別人做錯事情,我們要原諒他,不要把他的過失放在心上。對於造作惡業的人、無惡不作的人,也不必去討厭他,嫌棄他。2 嫌棄不是教學,佛法是教育,應當怎麼樣?感化他,把惡人變作善人,把壞人變成好人。3 覺悟的人決定不敢輕慢惡人,為什麼?他知道世間沒有惡人,也沒有惡事。惡人、惡事是怎麼回事情?迷失自性。什麼時候那個人恢復自性,他就正常了,就跟佛菩薩沒有兩樣。4 所以,佛在《八大人覺經》裡面告誡我們,教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人會回頭的,他一回頭,成佛了,將來是我們的老師,怎麼可以輕慢? ----------------------------------------------------------------------------------------------------------------------凈空法師:清淨心裡沒有善惡發布:wwdxk [] 日期:2011-12-13 13:04:00「真諦」,「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謂也」,一切法確實是真空。「蓋諸法本空,眾生不了」,眾生他不了解,不明瞭。「執之為實,而生妄見」,他看錯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這就造業。業有善惡,善得生三善道去消他的善業,造惡到三惡道去消他的惡業,要曉得清淨心裡頭沒有善惡,所以善惡你造了還要把它消掉。這個意思深!為什麼?善惡都是染-污,它不是清淨的,清淨裡頭沒有善惡。所以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清淨裡頭沒有善惡,有善惡就不清淨。我們曉得三善道、三惡道全在消業障,善是業障,惡也是業障,平等-的,都不能有,障礙你的自性,障礙你的性德。那要怎麼做法?看菩薩做,菩薩教一切眾生,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不著相,那就中道。斷惡著了斷惡的相,修善著了修善的相,還是-沒有辦法離開。為什麼?著了相就有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著相,不著相沒有報。修善,沒有三善道的果報;造惡,沒有三惡道的果報。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六道、十法-界都是夢幻泡影,只要你真正覺悟了,它不存在。這個道理要懂!所以你不知道三諦三觀,你沒法子修,你怎麼個修法?你懂得這個道理,覺悟了,原來事實真相是這樣的。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九五集)2011/2/21 檔名:02-039-0295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1794.html)----------------------------------------------------------------------------------------------------------------------凈空法師: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依報隨著正報轉發布:心源 [] 日期:2011-4-23 10:18:00 出自凈空法師《地藏經講義》 今天世界亂,這個亂相諸位都非常明顯的覺察到,而且災變非常之多,無論在世界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重大的災變現在新聞資訊都不報導了。為什麼不報導?我們能夠想像得到,怕的是大家知道之後,心裡感到恐慌。為了安定眼前社會的局面,所以許許多多重大的災難都不報導,這是我們要能夠理解的。可是這些災變怎麼來的?世間人不了解其中的所以然,都把它推諉到這是自然災害,把責任都推給自然災害,好像與我們人不相關了,這是很大的錯誤。這個觀念、這種心態,災變不但不能終止,愈演愈嚴重,我們還有很大苦難要受。我們怎樣幫助社會,把災難化解、把災難減輕、把災難推遲,我們有責任、我們有使命,那就是認真學佛,認真修行。 佛告訴我們,盡虛空遍法界跟我們自己是一體,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講這麼一樁事情。這個世界怎麼形成的?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有情有想就變現有情世間,九法界有情世間;無情無想就變成器世間,法相唯識裡面講得詳細、講得透徹。有情世間是阿賴耶的見分所變的,無情的世界是阿賴耶的相分變現的,見相同源,同一個自證分,怎麼能說沒有關係?佛在大經上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它才同得起來。它要不是這麼一個關係,它怎麼個同法? 佛又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心想生;既然從心想生,這個心想是個主宰。楞嚴會上佛說得更清楚、更明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就說明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什麼?正報是心、正報是念頭。我們常說,我們的容貌隨著你念頭轉,我們的體質隨著你念頭轉,我們生活環境也隨念頭轉。你的心好,你的相貌當然就好,你身體就好,你居住的環境也好,是心轉境界,不是境界轉心。今天,佛在經上常講顛倒,什麼顛倒?世間人都被環境轉了,世間人心被環境轉了。現在世間的災變推卸到這是自然災害,與人不相干,這就是心被境轉,這是大錯誤。 我們看看古代,你看看歷史,古代如果社會上有重大的災變,這些帝王、大臣、地方的領導,像現在的縣市長,地方上的領導,他們都齋戒沐浴、減膳;平常吃飯,像皇帝吃飯,諸位也許有些不曉得,皇帝吃飯桌上一定是一百道菜,不管他吃不吃,一定是一百道菜,不能少的。減膳是什麼?減一半。真正是反省思過,大赦天下,多做好事,希望能夠迴轉天心。迴轉天心,實際上就是希望心地善良,能夠改變環境,能夠消弭劫難。從前人他知道這麼做,現在人不知道,現在人認為與我不相干,以前人知道。儒家知道、道家知道、佛家知道,我們知道,要從我們本身做起。 所以一定要曉得,世間的劫難誰有責任?我有責任,我沒修得好,我沒做得好。今天佛教被社會大眾誤會,我們能不能怪人?不能怪人。為什麼不能怪人?我們出家人沒做個好樣子。世間人受這麼大的苦,遭這麼大的難,誰造成的?我造成的。我不善,我的心不善、行不善、言不善,所以惹來這麼多人遭受苦難。今天看到這個劫難,我要反省,我有大過失,我有重罪,我要懺悔。我們學佛人都有這個覺悟,佛教怎麼會不興旺?社會大眾怎麼會不接受?人人都能夠存好心、行善事,劫難就化解了。這個劫是心劫,根源是心劫,不是別的。我們今天讀這段經文,就應當深深反省,佛在這段經文裡面,把因與果都說明白了。言語雖然不多,真是言簡意賅,無論是對事、對理,都說得非常究竟圓滿。 …… 經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的身嚴格來講,是最貼切的第一個依報,所以說相隨心轉,體質也隨心轉,我們的六根隨心轉。心地清凈,六根裡面的細胞,微細胞它就起變化,變化到完全符合自然的標準。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68491.html)----------------------------------------------------------------------------------------------------------------------凈空法師:在家煩惱多,想離開現實的生活環境發布:地水火風 [] 日期:2011-11-19 7:09:00 閱讀:3153 收藏問題: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有的同修總覺得在家煩惱多,想離開現實的生活環境,找個清靜地方修行。我們覺得煩惱和清凈都在心裡,心念轉變,煩惱即菩提,請老法師宣講這個道理。 答:這個道理兩個小時也講不完,其實不用講,你們已經懂得了。為什麼?確確實實煩惱跟清凈心是一不是二。覺了,煩惱就轉變成菩提;迷了,菩提就轉變成煩惱,煩惱跟菩提是一樁事情。所以經教里常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這是事實真相,問題就是你能不能轉過來!境界現前的時候,你能不能不生煩惱?尤其是逆境,逆境現前,如果生煩惱,那就墮落了,你是輪迴心現前,你造輪迴業;如果境界現前,你不生煩惱,你還能保持著清凈、平等,那你就是佛菩薩,你就超越六道,你就超越生死了,總在自己一念之間。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裡面幾乎天天都在講,《金剛經》上的教誨,要常常念,要記在心裡。。。。。。小小風動,自己無名火就上來了,這叫大錯特錯,那是自己糟蹋自己,自己在作賤自己。 所以,這個道理你真正要懂得了,人只有自己作賤自己是真的,其它任何人想作賤你,不可能,沒這個事情。別人侮辱你、毀謗你、陷害你,你能夠無動於衷,你的境界提升了。他沒有真的作賤你,他幫助你提升境界,幫助你消業障,幫助你開智慧,好事,不是壞事;如果你受不了,起了忿恨心,那是你自己作賤自己,你必定墮落。佛法裡面講真正修行功夫,最低的功夫,最起碼的功夫叫什麼?八風吹不動。你們這個風輕輕一吹,馬上就動了,那算什麼?這叫自己作賤自己,自己往下墮落。於人相不相干?決定不相干。為什麼諸佛菩薩、真正修行的人,他能夠在逆境、順境都往上升,都不往下墮落,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離開台灣到新加坡,我寫了六句話,「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們感恩,我們沒有瞋恚。我們離開新加坡,我寫了一副對聯,「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替我消業障;「處順境,隨善緣,無貪痴」,這個非常重要,順境裡頭沒有貪心,不愚痴,「福慧全現」。要知道逆境能夠叫人墮落,那是你生瞋恚心;順境同樣叫人墮落,你起貪愛,貪是三毒煩惱,愛是愚痴,愛是痴,同樣叫你墮落。所以,順境、逆境當中不起貪瞋痴,這是你真正的功夫,你會向上,永遠向上提升,你不會墮落。貪瞋痴念頭才動,你就要警覺到,這是古大德教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貪瞋痴念頭一動,立刻就覺悟,用阿彌陀佛把它代替。這一句阿彌陀佛把貪瞋痴伏住了、壓住了,這叫功夫,這叫會念佛;不會念佛,口念彌陀,心裡貪瞋痴還是控制不住,那就是不會念。那種念佛人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無論你一天念十萬聲、念二十萬聲,你伏不住煩惱,這個沒用處,這個道理要懂。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071.html)----------------------------------------------------------------------------------------------------------------------佛陀與阿難的往昔因緣發布:地水火風 [] 日期:2011-11-15 9:01:00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歡喜或滿腹煩惱,需看過去是否和對方結了好緣。有所付出,彼此互相關懷、互相照顧,即是好因緣。佛陀常常教導弟子要時時與人結好緣,曾講述了一段他與阿難的往昔因緣,希望弟子重視因緣,多結善緣。長者與小沙彌的善緣在久遠劫前,有一位老師父帶著一群年少沙彌在一間古寺里修行。他的教法很嚴厲,嚴格要求沙彌要精進用功,勿自我放縱、浪費時光。老師父常對小沙彌們說:「大家要精進用功,不管是行、住、坐、卧,一定不離經文。哪怕是在外托缽,走在路上也同樣要時時背誦經文。」其中有一位小沙彌,他謹記老師父的教法、依言奉行。有一天,他托缽出門乞食,眼睛專註地看著缽,直直地向前走,口裡朗朗地背誦經文。那時,有一位長者看見他,打開大門要讓他進去,可是由於小沙彌背誦得很入神,而忘記了要托缽,一戶戶地走過去。長者看到小沙彌從他家門口經過,嘴裡還一直念誦經文,沒有注意到周圍的情形,覺得這位沙彌很可愛!他就向前叫道:「來,來!這位年輕的沙彌,你的缽還是空的,怎麼走過我家門口而不進來呢?」小沙彌說:「長者,我太專心背誦經文了,所以走過頭而不自知!」長者又問:「你為何這麼專心,乃至於對周圍的環境都沒有感覺呢?」小沙彌說:「我師父對我們的要求很嚴格,教我們要守住一念心,不能放縱,要時時精進。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背誦很多經文,而且要背會才可以回去。」長者就說:「你這麼用功精進,不如以後每天都來我家,我供給你滿缽的食物,那你就不用再費心沿路托缽了。」從那開始,日日、月月、年年,都是由長者供給他基本的生活所需,讓他無後顧之憂的修行。年輕的沙彌很感恩,更加專心精進、深入經藏。修行不能離開人群佛陀說完這個故事,告訴弟子:「當時的沙彌就是我,而那位長者就是現在的阿難。阿難生生世世都護持我,我則引導阿難入正知見,這都是因為過去種種好因緣的結果啊!」人與人間的相處,有「因」必有「緣」。有了因緣,才有互相對待的結果和彼此感受的回報,這是日常生活中不曾遠離的。人無法離群索居,人群中要相互依存才能生活,所以要「安處於群眾」,需與人結好緣。釋迦牟尼佛離開皇宮到處參訪、求道時,雖然有一段時間是在苦行林靜修,但是他成道之後,為了教化眾生,還是必須回歸人群。所以修行不能離開人群。總之,與人結好緣,將來有朝一日有所成就,才有辦法、能力及因緣度化眾生。所以善緣是很重要的。照顧身口意 結好眾生緣在日常生活中,語默動靜都需很用心、謹慎,比如說話,要為對方設想,說了這句話會讓對方安心,或是讓他煩心?不要逞一時之「口快」而去傷人,讓人起煩惱,那就結了惡緣。惡緣不只在今生會有障礙,讓對方心中產生怨恨;即使來生來世也會變成障礙,阻礙我們的道心、道行。所以,發願度眾生,此時就應照顧好身、語、意業,結好眾生緣。凡事都要多用心啊!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8728.html)----------------------------------------------------------------------------------------------------------------------凈空法師:還有明天後天,還有明年後年,你牽掛的事情可多了發布:念念彌陀 [] 日期:2011-11-18 22:33:00 我們凈宗用「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也是六個字,這六個字什麼意思?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歸命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是自己的真如自性,阿彌陀佛是自己的真如自性,皈依無量覺、歸命無量覺,你看這個意思,所以你得懂這個意思,無量覺是自己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什麼?阿賴耶不覺,阿賴耶是十法界的造物主,十法界是從它生出來的,變現出來的。能變的是虛妄的,所變的哪有真實?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根是虛妄的。真實的,真實是自性,無量覺是真的,永恆不變。我們要回頭,要回頭依無量覺,回頭本來就是無量覺。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叫我們把輪迴心捨棄掉,把念佛的心生起來,用念佛的心代替六道輪迴的生死心,這就對了。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這個道理基本上明白,「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那個心轉過來就是。所以一切法決定在心態,我們不要相信別人,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佛法講信,的確跟一般宗教講的不一樣,一般宗教第一個要信真神、要信真主,這第一個無條件的。佛法裡面第一個無條件的是信自己,蕅益大師在《要解》里講得好,第一個信自己,第二個信他,他是什麼?他是佛。我們修凈土信阿彌陀佛、信釋迦牟尼佛,首先信自己,不相信自己,信佛也沒用,佛幫不上忙。大乘教裡面世尊給我們說得很多,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我們的老祖宗告訴我們,也是這個意思,一定要相信自己本性本善。所有一切不善是習性,不善是輪迴心,本善是佛心,你本來是佛,今天變成這個樣子,就是迷失了自性,不是真的失掉,迷了,不知道自己有本善,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這些話全是佛在大乘經裡面常講的,我們要真的搞清楚,真的明白。 下面你看佛告訴我們,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這是說凈宗的學人。系是什麼?掛在心上,我們講牽掛。你心上別牽掛別的,牽掛別的都是六道輪迴,你就錯了;你應該牽掛阿彌陀佛,你就對了。這個繫念的心不能中斷,二六時中心上真有佛,真正有阿彌陀佛。每天的功課,身禮拜阿彌陀佛,一天至少拜三百拜,這也是非常好的運動。口念阿彌陀佛有定課、有散課,定課是早晚課,早晚課至少要念三千聲佛號,不多。如果你有時間,工作不多、不忙,最好能念一萬聲佛號,定課。念佛號之前,最好念一部《無量壽經》,或者是念一部《阿彌陀經》都好,有充分時間的念《無量壽經》。信心堅定,沒有絲毫懷疑,願力懇切願生凈土,念經的時間就可以縮短,念《彌陀經》就好,《無量壽經》太長。如果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認識還不夠清楚,了解還不夠多,疑惑沒有能夠徹底斷除,就念《無量壽經》好,《無量壽經》講得詳細,慢慢念久了就明白,道理在此地。真的一點懷疑都沒有,念《彌陀經》就好,就不必念《無量壽經》,為什麼?執持名號是主修,這個要懂得。除了早晚兩堂定課之外,其他的時間叫散課,想起來就念。到哪一天你二六時中,就二十四小時這佛號自自然然不間斷,恭喜你,你功夫成片。你的見思煩惱沒斷,你這種功夫確實能夠把見思煩惱控制住,雖然不斷,它不起作用,這種功夫就能夠自在往生,你想什麼時候走,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你。你覺得這個世界眾生太可憐,災難太多,想留在這裡幫他們一把,行,不礙事。世界災難再多,災難就在你面前,你也能平安無事,這是什麼?共業不同,他有遭難的共業,你沒有這個共業。所以佛菩薩會照顧你,護法神會照顧你,你是來幫大家忙的。你幫助眾生這個緣盡了,你這份工作做圓滿,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定生佛前,你看這個字用得多肯定,讓你一絲毫疑慮都沒有。一得往生,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徹底斷惡修善,徹底轉迷為悟。什麼時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亦如是,真正不可思議!成大慈悲,說明他不是小乘,小乘沒有大慈悲。由此可見,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須陀洹、阿羅漢生到極樂世界也成大慈悲,他的心量立刻就拓開,自性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然就流露出來,這是本師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致。 黃老給我們說,「以上釋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唯勸念佛」。這個用意很深,我們在此地要深深去體會,你看釋迦牟尼佛度他的父親,不說別的法門,唯勸念佛。「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但非凡眾之所能修」。大乘法門真的無比殊勝,為什麼世尊不讓他父親修別的法門?沒勸他參禪,沒有勸他持咒,沒有勸他研究教理,只勸他念佛,我們得多想想。「唯有繫心念佛法門,最是應機,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就是成佛,雖然在同居土裡面沒成佛,方便土裡頭也沒成佛,肯定一生成佛,他無量壽,壽命長,肯定成就。而且果然是善根福德因緣深厚,到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改變法門,也不想修別的,就這一句名號念到底,他成佛快!什麼原因?他得念佛三昧。佛在大乘教裡面講得很多,「念佛三昧,三昧中王」,諸位有沒有記得住這句話?三昧是禪定,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無比殊勝。得定了,定能開慧,三昧之王他開的智慧肯定是究竟圓滿的般若智慧。智慧一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不就全通達了嗎?諸佛如來的道力、神通、萬德萬能,不就同時具足了嗎?這是真正成佛的捷徑。這個法門到哪裡去找?雖然在中國很普遍,但是念佛的人很多,有幾個念佛人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真發心去干,真發心就是萬緣放下才叫真發心,你的心真清凈,真得受用,得受用之後再利他,再幫助別人。你還有沒放下的,你對於道理、事實真相,你還不夠透徹,所以你還沒能放下。真透徹、真明白,知道千經萬論不出一句佛號,只要把這一句佛號念通,通到什麼地方?通到自性,一切經教、世出世法沒有一樣你不通達。 「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前面說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這個地方講便能轉惡為善。「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餘」,印光大師教人,把「死」字貼在額頭上,這個意思講的,時時刻刻想到我就要死了。我常常教人,把今天這一天看作我在這個世間最後的一天,也是這個意思。我在這個世間只有這一天,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如果我還有明天,還有後天,還有明年,還有後年,你牽掛的事情可多了。這些牽掛的事情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為什麼?那是生死當中的牽掛。如果知道我今天是最後一天,我們想想,我今天應該幹什麼事情?除了持名念佛之外,我什麼都不幹。你們想想看是不是?全心全意求生凈土。我有同情心、我有憐憫心,看到這個世間許多苦難的眾生,這裡面還有自己家親眷屬,我真的想幫助他,現在不行,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見到阿彌陀佛,就得到阿彌陀佛所加持的阿惟越致菩薩,我能不能立刻再來?能,立刻就能回來。回來你就有像佛一樣的智慧、神通、道力、善巧方便,你就可以幫得上忙;你要不回來的話,你幫不上忙。明白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你這個佛號就不離口了,你心裡再也不會有拉拉雜雜東西,念念所想的就是阿彌陀佛,真正不可思議,這才真正體會到念佛的方便妙用。恭錄《凈土大經解演義》第33集(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9067.html)----------------------------------------------------------------------------------------------------------------------大安法師:十種逆境為道場發布:地水火風 [] 日期:2011-12-15 14:18:00原 文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即障自寂,以障礙為逍遙。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嬈?以群魔為法侶。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 六、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內心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觀人妄為,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施德為棄屣。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痴心必動。痴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何傷我?以受抑為行門。 如是居礙反通,求通反礙。於此障礙,皆成妙境。……是以如來於障礙中得菩提道。 ——妙葉《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譯 文 第一、思惟身體不求沒有疾病。身體沒有疾病,貪慾就會生起。貪慾生起,必定會破毀戒律,退失道心。了知疾病本性空幻,疾病便不構成惱害,因此以病苦為良藥。 第二、處世不求沒有患難。世間沒有患難,驕奢之心就必定會生起。驕奢心生起,必定會欺壓一切。了達患難本自虛妄,患難又何能傷害?因此以患難為解脫。 第三、參究心性不求沒有障礙。究心沒有障礙,所學道業就會躁進躐等。躁進躐等必定會沒有得到法益而自稱得到法益。明白障礙本來無根,障礙就自然寂沒,因此以障礙為逍遙。 第四、立行不求沒有魔障。積累功行沒有魔障,誓願就不會堅固。誓願不堅固,必定未證道果而自稱證得道果。推究魔性無根,魔何能擾亂?因此以群魔為法侶。 第五、謀事不求容易成功。事情容易成功,就會志存輕忽驕慢。志意輕忽驕慢,必定會誇耀我多有能耐。考量事情的成敗,都是隨宿業而決定,成功並非取決於能力,因此以辦事艱難為安樂。 第六、人際交情不求有益於自己。交情有益於自己,就會虧欠道義。道義虧欠,必會常見他人的不是。察知交情厚薄總有前因,交情親疏乃依緣而起,因此以虧己利他的交情為資糧。 第七、與人交往不求隨順適應自己。他人隨順適應自己,就容易引發傲慢心。內心傲慢,必定會執著我的正確。觀察為人處世,種種虛妄行為,難以理喻,人人只是在酬還宿業果報,因此以冤家對頭為功德園林。 第八、布施行德不要求回報。行善希望回報,就會意有圖謀。意有圖謀,必定會求取虛名。明了布施無自性,福德亦無實性,因此以布施之德為可被丟棄的舊鞋子。 第九、見利不求沾潤分成。想要利益分成,痴心就必定蠢動。痴心蠢動必定爭奪財利,毀損己德。了知世間利益空幻,利益切莫妄求,因此以疏淡利益為富貴。 第十、被人冤屈不求申明。申明冤屈,則人我未能忘懷。心存人我,必定會滋生怨恨。安忍冤屈為己謙德,冤屈又何能傷害我?因此以受冤屈為修行。 這樣身居障礙之境反而通達,企求通達反而障礙重重。如能智慧觀照,這十大障礙便都能成為修道妙境。……所以,一切諸佛如來於障礙中證得菩提道果。【按】 十大礙行極具佛法精髓,真金不怕火煉,鋼刀不拒石磨,吾人當智慧觀照,先令身心居於種種障礙之中,則眾魔諸惡障礙之境,正是成就我等道業之逆增上緣。願深味而力行之。(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102010.html)----------------------------------------------------------------------------------------------------------------------凈空法師法語:你不懂得忌諱,這就錯了!發布:心慧 [] 日期:2011-11-6 21:21:001 我們與人相處,言語態度很容易惹禍,一不小心,就會得罪人,所以我們要曉得忌諱。什麼叫忌諱?人所避忌而諱言者也。譬如你有秘密,不要讓人知道;或者不幸之事,你不願意提到,我們就不說,這就是忌諱。 2 人家忌諱的,我們要知道,在他面前不能說!從前我們跟李老師學講經,李老師就常常提醒我們,聽眾當中如果有殘障人士在聽經,經上講到「盲聾瘖啞」,念一下就算了,就不要再說了,為什麼?說了,就好像是說他,他難過。3 別人有忌諱,我們要曉得,免得在言行當中惱害他人,招惹人家的嫉妒嗔恨,變成了冤讎,所以佛教誡我們要持戒、要修德。4 真正持戒、修德之人,有戒有德,他沒有忌諱。可是你要曉得,現在人的心量很小,你不懂得忌諱,言語得罪人,態度得罪人,跟人結了怨仇,這就錯了!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0/97039.html)----------------------------------------------------------------------------------------------------------------------。。。。。。又彼比丘。知業果報。復觀叫喚之大地獄。復有何處。彼見聞知。復有異處。名殺殺處。是彼地獄第七別處。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見有人殺盜邪行樂行多作。彼人則墮叫喚地獄。生殺殺處。業及果報。如前所說。又復若人以酒與他貞良婦女。令其醉已。心亂不正。不守梵行。然後共淫。彼人以是惡業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處叫喚地獄生殺殺處。受大苦惱。所謂苦者。熱炎鐵鉤拔其男根。拔已復生。拔已復生。新生濡嫩。而復更拔。極受大苦唱聲叫喚。彼惡業人。脫如是處。走向異處。既如是走。當其面前見有嶮岸。見有烏鷲獯狐鴟雕。身皆是鐵。熱炎嘴爪。處處遍有。在彼嶮岸。彼地獄人。如是見已。生大怖畏。皺面喎口。望救望歸。墮嶮岸處。熱炎嘴爪鐵身烏鷲獯狐鴟雕。分分分散而噉食之。食已復生。如是無量百千年歲。乃至惡業未壞未爛。業氣未盡。於一切時與苦不止。若惡業盡。彼地獄處爾乃得脫。若於前世過去久遠。有善業熟。不生餓鬼畜生之道。如是次第。如前所說。王法所縛。身體惡色。面貌醜陋。系獄而死。是彼惡業餘殘果報。 ----------------------------------------------------------------------------------------------------------------------玄奘法師西行故事四則發布:欣求極樂 [] 日期:2011-5-12 10:48:00一、 玄奘考試在隋朝的時候,包括隋唐,僧人的數量是嚴格控制的。當了僧人國家是免除一切雜稅勞作。玄奘法師13歲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大理寺卿鄭善果到洛陽去考查。一共只准許剃度二七14位,只剃度14位僧人。考你的佛學修養,在隋朝那個時候。這個鄭善果是以什麼著名的呢?是以知士之鑒,就是這個人非常會看相,非常會鑒定一個人才,你到底是不是人才。小玄奘那個時候才13歲,他就在這個考場的門口,這個是非常確切的歷史記載,就在那裡磨磨蹭蹭,一直就傍在門口不肯走。鄭善果考完了出來一看,這怎麼有一個小孩?那麼就問他,你是誰家的孩子,就是說問你子為誰家啊?玄奘就把自己的家報了。然後就問他,你是不是想能夠剃度出家為僧啊?玄奘說是,我願意出家為僧。但是,我是「習近業微,不蒙比預」。什麼意思呢?我學習佛法的時間很短,也就學了幾年,十三歲也就三年。業微,這個「業」不是惡業的業,這個「業」也是一個梵文字,是功力的意思,我花的功力,我花的力氣還很少,我的功力還很淺,學習的時間又很短。不蒙比預,我沒有資格去考試,因為當時考試是有年齡限制的。鄭善果當然一看這孩子就覺得不一般啊,就問他,那你為什麼要剃度出家呢?玄奘的回答「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遠紹如來,「紹」是繼續、傳承的意思,把這個佛教佛法,給繼承下來,從遠的講繼承如來的佛法;從近的講呢,近光遺教,就是我要把釋迦牟尼傳下來的佛教把它發揚光大。鄭善果是以善於鑒別人才著名,又賢其相貌,於是就破格開了一個公開的後門,鄭善果他有一個考試委員會,他周圍很多人當然要抨擊啦,他也沒考,你就因為他幾句話,看這個小孩長的漂亮,你就給了他這麼一個非常珍貴的14個名額當中一個,整個洛陽才只有14個名額。那麼鄭善果就講了這麼一段話: 「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為釋門偉器!」因為過去考和尚或者科舉考試分兩種:一種,你能默寫多少紙佛經,那個時候佛經論紙,還沒有現在線裝書這樣一頁一頁的,它是捲軸,你能夠默寫多少紙佛經這是一個標準;第二個,看你能抄寫多少卷佛經,也就是看你識字多少,看你到底是不是讀得懂,佛經上的字你是不是都認得。誦業,就是背誦的功夫,易成,背誦的功夫很容易;但是風骨難得,你有這個風采,有這個骨相,有這個氣度太難得了。那如果剃度了這個孩子,剃度此子,必成釋門偉器。釋門是釋迦牟尼之門,必然將來會成為佛門的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這一點,當然證明了鄭善果有知士之鑒,有知人之明,絕對不是浪得虛名的,他是的確會看人。二、大智大勇降逆徒玄奘離開長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後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後,去一座廟裡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請高僧為他受戒,讓他成為居士,於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助偷渡過境是死罪),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於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於還刀入鞘。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終於承認了。於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駿馬,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三、高昌王沒有通關文碟的玄奘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關外漫漫黃沙。當地西域商人對他講,萬不可一人闖沙,不管遇到那一種沙漠之災,都會有不堪設想的後果。一路上為他做嚮導的胡人,此時也打了退堂鼓,臨走時,他送個玄奘一匹識途的老馬,並告訴他,如果在沙漠中走了四天後,能夠看到一小片綠洲,就說明走對了方向。於是,玄奘只能和這匹老馬結伴進入戈壁深處。然而倒霉的玄奘喝水時,又不甚把皮囊的水全部灑掉了,乾渴的沙漠毫不留情的把水吸個涓滴不剩,沒有了水的玄奘卻因為他曾立下「若不到天竺,絕不東歸一步」的誓言而依然堅持行走,終於昏倒在老馬身上,不知過了多久,一陣涼風把他吹醒,他終於找到了那一小片綠洲的補給,走出了荒涼的戈壁沙漠,來到了富饒的高昌國。 高昌王篤信佛教,國都寺廟林立,平均每百人就有一座寺廟。高昌國共有僧人數千,但高昌王仍感到缺少真正的高僧。高昌商人們在涼洲聽玄奘講經後推崇備至,高昌王聽到這個消息頗為振奮。三年前他到長安朝貢時目睹了宏偉寺院和博學的高僧。禮儀之邦的風土人情讓他傾服,回國後他下令臣民都梳唐人髮式。現在來了一位大唐高僧,可以請他想國人弘揚講法,這是一件多麼好的事啊,俗話說,凡事可遇不可求,現在機遇到來了。玄奘本想取道另一條路,但高昌王派使臣專程將他請到高昌。高昌王聽說玄奘當夜要到的消息後在宮殿里焦急渡步,寢食不安。午夜,衛士們報告玄奘已到,高昌王親自舉著火把迎接他,並不顧玄奘路途勞累,興高采烈地和他聊了一整夜,隨後幾天也是如此,高昌王每日在三百弟子面前跪地當凳子,讓法師踩著他的背,登上法座講經,時間過了十幾天,唐玄奘執意西行,高昌王苦苦挽留,並要以弟子身份終身供養玄奘法師,還要讓全國居民都成為法師弟子,每日沐浴執香,洗耳恭聽法師講經。玄奘對高昌王的盛情深表感謝,但婉言謝絕。大臣們見高昌王如此心切挽留玄奘,想出了一個計策,讓玄奘成為國王的乘龍快婿,他們說,玄奘青年才俊,公主才貌雙全,崇信佛法,玄奘不能不對這位公主無動於衷。高昌王便想公主提起此事,公主喜笑顏開。她聽過玄奘講法,對他崇拜有加,能與這位才智之士共度此生是他莫大的榮幸。但玄奘卻向高昌王陳情,他此生的使命就是遠赴印度,求法取經,然後再回國弘揚與百姓之中,他懇請高昌王不要攔阻他。習慣了人們對他言聽計從的高昌王,見玄奘竟然置他的懇求與不顧,不由得怒火中燒。他威脅道:法師面前有兩條路,或則留下,或則回國,請法師三思。玄奘毫不猶豫的回答:「君王留下的只能是貧僧的屍骨,絕對留不住貧僧的心!」為了能被放行,玄奘開始絕食,到了第四天,他已極度虛弱,氣息奄奄,高昌王極為震驚:高昌王請求玄奘進食,恢復身體,繼續西行,不過他誠邀玄奘從印度回來的時在高昌住上三年。玄奘深感與高昌王禮佛的虔誠和修業的誠意,答應他歸來再訪。高昌王決定請玄奘升座講法一個月,同時為他預備西行一切所需之物。臨行前,高昌王為玄奘寫了24封致西域各國的通關文書,還贈送了馬匹和25名僕役。出發那天,全城夾道相送,高昌王鞠文泰抱住法師失聲慟哭,親送至100里外的交河城,才依依惜別。四、大度義服婆羅門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後,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一天,一名婆羅門僧人自以為學問高深,無人可及,於是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眾僧不服,紛紛前往觀看,但果真無人破解得出任何一條。眾僧求助於玄奘,玄奘卻淡淡地說:「都是出家人,何必好勇鬥狠呢?」遂一連三日不出寺院。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剛剛走到寺院門前,就被那婆羅門僧扯住。那婆羅門僧罵道:「玄奘,你連一條經義都破解不出,還是滾回大唐去吧!」玄奘微嘆道:「身為出家人,為何還要出言不遜?這五十條經義,我又怎能不解。」說罷,玄奘隨口講解經義,眾人聽的如同醍醐貫頂,大為欣喜。婆羅門僧面如死灰,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準備自刎。玄奘制止道:「你捨命求學,實在難得,說過的話何必當真呢?」婆羅門僧拜倒在地,拜玄奘為師。不久,玄奘聽說那婆羅門僧回講解《論勝》這部經典,於是便請他為自己講解。婆羅門僧驚異地說:「我是弟子,怎敢給師父講經?」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你精通,我就應該向你求教。」待到那婆羅門僧講解完畢後,玄奘對他說:「以前我是你的師父,現在你給我講經,又是我的師父,咱們還是不以師徒而論,平起平坐地研究佛法吧。」 經此一事,全寺眾僧無不敬佩玄奘的淵博和大度。 (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nr/article7/70766.html)----------------------------------------------------------------------------------------------------------------------
推薦閱讀:
※楞嚴經(第109集 文字/mp3)凈空法師講於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凈空法師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35集)美國聖荷西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凈空法師開示輯要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第23集 凈空法師講解
※凈空法師澳洲學佛答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