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繪畫的藝術特色之三——傳神
二十世紀初,義大利的傳教士郎世寧來到中國,進入清宮做了一名御用畫師。為了取悅康熙皇帝,他給皇孫畫了幅肖像,卻遭到指責。罪魁禍首竟然是達芬奇,因由他創立的光影造型法在歐洲盛行幾百年,被視為歐洲古典繪畫的基本特質。但在人的臉上畫陰影在中國文化里卻是不吉利的做法。可見中西方繪畫在文化上的差異直接影響到繪畫形式的差異。這種差異給郎世寧的造成不小的麻煩。當然他很聰明,很快學會用毛筆畫畫,並將中西方繪畫形式相結合,創立了中西合璧的繪畫風格,取得皇帝的認可和賞識,進入如意館,並參加圓明園西洋樓的設計工作,歷經康、雍、乾三朝,在中國從事繪畫50多年,極大地影響了康熙之後的清代宮廷繪畫的審美趣味,最終獲得三品頂戴。
郎世寧無疑是幸運的:他在面對中西文化巨大差異時可以將兩者的精華合而為一,成就另一種自我面貌。
其實,生活在當代的我們又何嘗不會面臨這樣的境況呢?交通、通訊的飛速發展,讓世界的物理距離越來越小,但如何使我們對世界的文化認知越來越深遠,從而拉近各國文化的心理距離,以便使各種文化交流溝通更加通暢,應該是擺在當代人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天先給大家介紹中國繪畫的造型觀念。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選取了幾幅在內容上比較接近的中西繪畫作品,對比展開。
《潯陽遺韻》
當代
陳逸飛
《韓熙載夜宴圖》片段
五代
顧閎中
這兩幅作品描繪的同是五個演奏樂器的年輕女子,但給人的視覺感受卻大不相同。第一幅畫面真實可信,從中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獲得這五位華服女子的樣貌、神態、以及人物的空間、體積,甚至衣服的花紋、質感方面的直觀感受,如同近在眼前,唾手可得。
第二幅,很多朋友初次看,也許感得不太真實。但如果放棄對錶面真實的追求,用心用感覺細細品味,就會有一種清風拂面、仙樂飄飄的感覺。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這是兩種不同的繪畫理念造成的心理審美差異。第一幅採用的是西方傳統寫實繪畫的方式,這一理念最早起源於柏拉圖提出的藝術真實的反映自然的理論,這一理論在文藝復興早期得到充分的提高和發展,由達芬奇等人將其推進到一個較為完整的高度。達芬奇的著名代表作品《蒙娜麗莎》就是這一理念里程碑式的作品。為了使人物造型更加準確,接近真實,達芬奇以一個科學家的眼光解刨研究人體不下十幾具,並畫下詳盡的人體解剖圖;研究利用光影對形體進行描繪。為了畫出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專門請來樂師為她演奏家鄉的音樂,是面對現實中的真人反覆描繪,寫生而來。所以,我們在第一幅畫中所感受到的是真實,正向達芬奇所說:像鏡子一樣的反映自然。
《抱銀鼠的女人》
義大利
達芬奇
第二幅是中國傳統工筆重彩畫,是我國五代時期的一幅傳世佳作《韓熙載夜宴圖》中」的「輕吹」片段。這幅畫是畫家顧閎中接受了皇帝的秘密任務:夜潛當朝宰相韓熙載府中,刺探他的夜生活,然後回來向皇帝如實奏報。有點像特務去偷拍,可惜那時沒有相機,顧閎中只能靠記憶記下當時所見所聞,回到畫室,再用畫筆描繪出記憶中的景像。(他為什麼要「夜潛」?有關這幅畫的歷史,可以在微信號里查閱《密令下誕生的名畫》)
因為是記憶,並非真實的面對實景寫生,所以畫家注重的不是人物的形體空間、服飾質感等外在的因素,而是著重關注人物的精神狀態和內心活動。整幅畫面採用長卷的形式向皇帝展示了顧閎中夜宴賓客的情景,使皇帝對韓熙載入朝不出力的怪異行徑有了直觀的把握和了解。
而且,中國傳統畫的創作的理念西方傳統繪畫有很大差別:注重神韻,通過畫面形象的創作,傳遞出畫家對外界的心理感受而非自然本身。寫形的目的不是記錄真實,而是為了傳神。這一繪畫理論始於東晉大畫家顧愷之,謂之傳神。
《洛神賦圖》宋摹本
顧愷之
東晉
漢代《淮南子·說山訓》說:「畫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悅;規孟賁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矣。」 就是說,畫西施,如果只是美但不令人心悅,畫孟賁的眼睛,只是大,但不令人生畏,那畫這個人的形就沒有意義了。西施大家都熟悉,孟賁,齊國人,力大無窮,勇冠海岱:陸行不怕虎狼,水行不避蛟龍,一人同時可制服兩頭野牛。後隨秦武王進軍洛陽,脅迫周天子,要扛走天子九鼎。大家都知道,古代王被稱為九鼎之尊,帶走九鼎,等於意欲掌控天下。而鼎重大無比,孟賁因扛九鼎而兩臂斷裂,眼珠如紅色彈丸般被了出去······所以,畫孟賁的眼睛要畫出恐怖才算是孟賁,才具備了傳神的特製。這個情節,在電視劇《羋月傳》里有引用,大家記不起來可以回看相關章節。
《淮南子· 原道訓》論述:「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表明了中國繪畫形和神的關係,寫神為主,行從屬於神,如果反過來,神成了形的從屬,對繪畫是有害無益的。這些論述都表明了中國繪畫對「神」的重視遠大於對形的描摹。
這樣大家就明白了,欣賞中國畫, 評價一幅畫的優劣,關鍵看是否傳神,神韻的表達是否感人、是否到位,而不是看表面真不真實。
回過頭再看《韓熙載夜宴圖》的「輕吹」片段,圖中的這幾位女子輕衣薄紗,玉指纖纖,曼妙的身姿宛若楊柳拂風,典雅端莊,神情溫順柔和,清雅婉約如詩歌般浪漫;纖細的飄帶隨身型婉轉而下,使畫面充滿流動的樂感。這種用很強的主觀意識描繪自然的方式,用西方寫實繪畫的理念是無法理解的。
品讀中國畫,要以讀詩的心念,將自己的想像參與其中,才可以獲得美的感受。就如古詩形容美女,會說:柳葉眉、杏核眼、櫻桃小口一點點,若用西方現實的眼光去分辨,是沒法理解眉毛怎麼可能是柳葉,眼睛怎麼可以是杏核,像櫻桃那麼小的嘴巴,豈不要餓死人啦!但若加入中國式的情懷想像,就唯美的如詩如畫:細長的眉毛如柳葉般婉轉流暢,毫無阻塞,圓圓的眼睛上挑出萬般風情,紅潤的嘴唇吹彈可破,細嫩多汁……..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如此美人有誰不喜歡呢?但若欣賞他的人沒有浪漫的情懷,只用現實的眼睛去分辨似與不似,眼前的美人豈不成了綠眉毛的怪物?
為了達到傳神的目的,畫家會採用一些藝術的加工處理手法,比如誇張變形,比如詳略得當。
《漁翁漁婦圖》
黃慎
清代
清代黃慎《漁翁漁婦圖》可謂以形寫神的精品。畫面描繪了一漁翁、一漁婦傍晚歸來,村口相遇。布帕裹發、肩挎竹筐的漁婦正徐徐前行,忽然被後面趕來的漁翁叫住,於是駐足轉身,回眸凝視;頭戴斗笠,身背魚簍的漁翁趕過來,忙不迭地像漁婦炫耀今天的戰利品:一條「大魚」,笑逐顏開。漁婦回頭看到漁夫手裡這麼小的一條魚,會怎麼想呢?她身體微向前傾,舉步像要離開,但礙於情面,又不得不迴轉上身,使身體呈現出非常扭曲的反「之」字形,而正是這個不符合身體生理解剖的姿態,生動地暴露了漁婦極力掩飾的內心的情感。出於禮貌,她嘴角微微上翹,似要給漁夫一個鼓勵,但下垂的眉毛又暴露了她內心的無奈。兩人一前一後,一左一右,,雖顧盼呼應,但貌離神合。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尷尬的場面呢?畫面左上方草書自題:「漁翁曬網趁斜陽,漁婦攜筐入市場,換得城中鹽菜米,其餘沽出橫塘酒。」 原來漁婦去市場賣菜歸來,帶著換來的「鹽菜米」,急於歸家為家人準備晚飯,可漁翁老人家啊,盡然拿那麼小的一條小魚說事兒,太陽要落山了啊……綱
你也許會問:太陽在哪裡啊?
是我根據畫面想像加進去的。因為中國繪畫為了突出主要形象,會省略不必要的細節和背景。
《拿破崙的加冕》
法國
大衛
這幅油畫是十九世紀法國行古典主義畫家大衛的作品《拿破崙的加冕》描繪拿破崙征服義大利後,在米蘭為皇后約瑟芬加冕時的情形。畫面中身穿紫紅絲絨與華麗錦繡披風的拿破崙,雙手捧著皇冠,正準備給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約瑟芬加冕,約瑟芬身後兩個貴族婦女正幫她提著紫紅絲絨大披風,拿破崙身後坐著穿鑲紅邊白色法衣的教皇。在場的宮廷權貴、大臣、將軍、官員、貴婦、紅衣主教與各國使節,各色人物多達百人,每個人物形象都精確細緻,甚至連背景、道具都極盡能事,儘可能的接近真實。
《 歩攆圖》
唐
閻立本
同樣是描繪皇帝舉行儀式時的情形的中國古代人物畫《歩攆圖》,情形卻大不相同。畫面右面,唐太宗李世民由六個宮女抬著,端坐在步輦上,另有三個宮女在前後掌扇和持華蓋。前面著紅衣的唐朝史官,中間拱手而立的是吐蕃的使臣祿東贊,後面一穿白袍的內官,所有人物加起來13人,你可能覺得不太可能,皇帝接見松贊干布派來和親的使節,場面怎麼也不能這麼冷清啊。但國畫就是這樣,惜墨如金,只描繪重要的與事件有關的人物,其餘都省略了。因為畫家關注的不是記錄一個真實的場景,而是要通過畫面主要人物反映畫家對這件事的想法。我們看畫中人物唐太宗人高馬大,身邊的宮女卻都苗條瘦小。祿東贊因為緊張,整個腹部緊縮,似乎大氣不敢出的神態,都襯托出唐太宗不怒自威的大國皇帝的沉穩與尊嚴。
《歷代名畫記》卷五講顧愷之「畫人嘗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媸本亡關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 阿堵「,指眼睛,顧愷之把眼睛視為傳神的關鍵。古代有 「畫龍點睛」的故事,和顧愷之講的是一個道理。
除了提出以目傳神,顧愷之還提出「遷想妙得」的方法,就是作者把思想及體會遷入到所畫的對象身上,深切體會物像的思想情感,以達到物我兩忘,合二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並用藝術的手法表現在畫面上。因此畫人如畫己,豈有不生動的道理。看畫的人也要加入自己的思想,才會被帶入被感染而生情。
「像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無方,以顧為最」。張指張僧繇,陸是陸探微,二人皆以人物見長,名畫記的作者張彥遠唯獨覺得顧愷之畫出了人物的精神,所以最好,古人稱此類作品為「逸品」,是繪畫的最高境界。
「逸」是我國古代評畫的一個重要標準,唐代朱景玄於「神、妙、能」三品,之後又列以「不拘常法」為特徵的「逸」品。 所謂「逸」格的特點,指那種自由奔放、意趣超曠、蕭灑自然、不尚法度的風格。論人物畫的「逸」格代表,當首推梁楷。
《潑墨仙人圖》
梁楷
南宋
梁楷生性狂放,嗜酒自樂,人稱"梁瘋子"。《潑墨仙人圖》便是其傳世名作。此畫以極其概括簡練手法,用墨潑紙,信筆揮灑,描繪出一個袒胸露懷,寬衣大肚,步履蹣跚的神仙的樣子。而這位神仙,不但形體奔放到了含糊,五官幾乎都擠在面部的下方,一雙小眼半睜半閉、似譏似諷,嘴角有一絲上揚,似笑非笑,有那麼一絲得意,又有那麼一絲不屑。畫上有題詩云:"地行不識名和姓,大似高陽一酒徒,應是瓊台仙宴罷,淋漓襟袖尚模糊。"
這幅畫雖是畫神仙,卻更像是畫家自己。梁楷祖籍山東,於南宋寧宗時擔任畫院待詔,寧宗皇帝曾特別賜給他代表畫院最高榮譽的金帶,梁楷卻不以為意,把金帶掛在院中,飄然而去。瀟洒一如畫中神仙。
看了梁楷的畫,你可千萬不要以為,信手潑墨,大筆一揮,就可以成就所謂的「逸品」了。之前聽過一個老師給學生講中國水墨畫,用了周星馳演的《唐伯虎點秋香》里的一個片段,周星馳用祝枝山的身體在紙上滾來滾去,於是畫了一幅好畫。這種情形,用來調侃開開玩笑可以,萬不可當真,用來給別人講中國畫,就是大錯特錯了。
所謂十年磨一劍,想要達到繪畫的較高境界,不下苦功,投機取巧是不可能的。中國繪畫的造型,看似隨意,實則所有的隨意都來自對自然的熟悉把握,先要做到胸有成竹,又要有較高的筆墨功力,才可下筆有神。
白石老人說:所謂畫者:「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似與不似正是中國繪畫造型的藝術特色。
推薦閱讀:
※關長江藝術人生——丹青之音典雅靜穆
※林容生:因心造境
※她教會我如何拍攝人體丨荒木經惟影集《愛的陽台》
※這些插畫師的作品童趣、天真、夢幻,真的不來看看嗎?
※藝術家嚴順開去世,他有哪些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