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懷素草書秋興八首》書法作品的藝術風格
漁舟唱晚 付娜 - 佰度燒-古箏
論《懷素草書秋興八首》書法作品的藝術風格
《秋興八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時創作的以遙望長安為主題的組詩,是杜詩七律的代表作。懷素唐代大書法家、工書猶善狂草,與「草聖」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狂素」或「顛張醉素」。
懷素以《秋興八首》為內容,以草體形式將作者當時的心情表諸毫端,表現出了這位醉僧獨特的書法藝術風格。《秋興八首》中懷素用筆中鋒為主,少兼側鋒。筆畫圓轉遒逸,或蛇盤如繞,或蛇驚入草,收筆出鋒,銳利如鉤斫,所謂「鐵畫銀鉤」是也,表現出力透紙背之感。
整體上看八個部分,氣勢連綿,雲捲雲舒,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跌宕,有疾有緩,有濃有淡。觀此作品,就像聽一曲有聲的充滿了節奏感的音律。令人心潮起伏,不絕於耳。點畫分散處,則表現的藕斷絲連,或筆斷意連,生生不息,筆鋒回護鉤挑,一字一行,以至於數行之間,點畫呼應,氣勢血脈貫通,於狂放之中見森嚴,縱逸豪爽而不失法度。
懷素《秋興八首》書法作品的藝術風格,充分地體現了作者的成長曆程,學識修養,個人性格,以及當時的創作激情。
懷素自幼聰明好學,他在《自敘帖》里開門見山他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文暇,頗喜筆翰。」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今作詩一首加以概述:「少時學書綠天庵,筆磨漆盤有洞天,退筆如山成墳塚,終有顛狂齊並肩。」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塗上白漆書寫。
他還在寺院附近開荒,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 由於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他練字而用壞的筆頭很多,用土埋起來,人稱「筆塚」。為了尋求發展,他不辭勞苦,千里未求教「北漂」洛陽、長安。這為其狂草書法藝術風格之形成,特別在用筆上打下了豐實的基礎。
在書法上他學張芝、張旭的草書,也學顏真卿的楷書。 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性情疏散,銳意草書,身為和尚卻無心修禪,好飲酒,與李白等人號稱「飲中八仙」。每當飲酒興起,不分牆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
王公名流也願結交這個狂僧。唐任華有詩寫道:「狂僧前日 動京華,朝騎王公大人馬,暮宿王公大人家,誰不造素屏,誰不塗粉壁,粉壁搖青光,素屏凝曉霜。待君揮灑不可彌忘,駿馬迎來坐堂中,金盤盛酒竹葉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後始顛狂————」前人評其草書,繼承了張旭,且有新的進展。並稱「顛張醉素」。
唐文獻中有關懷素的記載頗多,如「運筆迅速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隨手萬變,而法度具備。」是對懷素個人性格在狂草作品藝術風格上的準確表述。這與當時社會現實,和其所處的人文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懷素能夠把杜甫《秋興八首》這首七言律詩,表現的如此淋漓盡致,除了其深厚的書法基礎與文化底蘊外,還與他對這首詩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有關。《秋興八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感物傷懷,借深秋衰慘冷寂之景抒寫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無依,空懷抱負的悲涼心境,表達了深切的身世之悲、離亂之苦和故園之思。
八首詩是一個完整的樂章,以憂念國家興衰的愛國思想為主題特別是關切祖國安危的沉重心情為基調,其間穿插著輕快歡樂的抒情。每一首都以獨特的表現手法,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作者的思想情緒。懷素也在長安有居住,並且與那裡的達官權貴有交往,李白,杜甫均在其列。
人情有冷有曖,加之自己的僧人身份,身處異地的他同樣會對杜甫《秋興八首》的內容,有所觸動而引發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筆走龍蛇、一揮而就,這種情感交融通過筆墨形之於毫端。使得這《秋興八首》,錦上添花,富有了詩情畫意。
總之,懷素之《秋興八首》,除了草書的筆畫簡單,更突出了個「狂」字,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如行雲如流水,有「章」而不循,出「章」成「狂」, 但狂而能駕。章法上主要體現出氣勢恢宏、有音樂般節奏、富有詩情畫意和相對獨立的和諧。他對於「草聖」張旭狂草的繼承與發展,使草書由古典的單一化轉向多元化。
長按下方二維碼
即可關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