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生=內向?自己玩=不合群?寶寶被冤枉得好苦

  寶寶8個月了,在早教班裡好像對別的孩子沒什麼興趣,正常嗎?

  寶寶14個月,特別害怕陌生人,是不是太內向了?

  寶寶兩歲半,在家話特別多,出門就膽小如鼠也不肯叫人,怎麼破?

  新手爸媽們都很關心寶寶的社交能力,在收到的後台留言中,上面三個問題很具代表性。我曾以為,社交能力就是和其他人互動。

  記得我家寶寶3個月開始我們就幾乎每天去圖書館聽故事、玩音樂,那時我滿心期待寶寶會立刻進入角色和其他孩子打成一片,沒想到她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只是靜靜看著老師和其他孩子,毫無參與感,讓我有點泄氣。

  在寶寶體檢的時候,兒醫會詳細了解寶寶的情緒和社交能力發育,是否正常。記得寶寶6個月的時候,我焦慮的告訴兒醫:寶寶怕生,對其他小朋友好像沒什麼興趣,總是自己玩自己的。醫生笑著告訴我,這正好說明她的發育很正常啊。後來我詳細和兒醫聊完,才發現在小寶寶的世界裡,社交技能的發育分好幾個階段,他們是要到一定年齡才會和其他孩子互動的。我們把寶寶怕生或者獨自玩耍,理解為害羞、內向,其實一直都誤會了。

  就像大運動、精細運動、進食水平都有發育里程碑,寶寶的社交能力也是有里程碑的,而這些里程碑,和我們想像中有很大區別:

0-1歲:認識自己的存在

  寶寶剛出生時,世界是陌生而混沌的,將來建立人際關係能力的前提,是先認識自己。因此寶寶的第一年,大部分時候是在通過和父母的接觸,接受照養者傳遞來的信息,認識到自己的存在,逐漸建立起「自我」的意識。1歲以下的寶寶,大部分時候在探索自己周圍的世界,表現形式是獨自玩耍:

  記得我家寶寶三四個月的時候,常常會盯著自己的小手看半天,或者好奇鏡子里看到的影像。他們感興趣的更多是自己的床鈴,一塊軟積木或者撫摸一本布書,而不是「交朋友」。寶寶這個階段總是偏好和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會對陌生人產生恐懼,9個月左右時達到巔峰。社交能力里程碑:1-3個月:被父母安撫時能表現出平靜;開始用微笑回應照養者的微笑4-6個月:和父母建立親密依戀關係,並認識他們的聲音,有不同面部情緒表達8-10個月:害怕陌生人,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可以有互動,能和父母玩躲貓貓的遊戲9-12個月:分離焦慮開始出現,偶爾會把自己的玩具無意識的「分享」給其他孩子爸爸媽媽這樣做:

  健康的親子關係,有利於寶寶自信人格的健全,這是將來社交能力的基石。父母應該從寶寶出生開始,就給予她強烈的被在乎、被愛著的感受。觀察寶寶的需求(比如飢餓、疲倦、需要安撫等),並且第一時間回應他的需求。

  給予寶寶大量的擁抱和肢體接觸,建立寶寶的安全感。經常和寶寶說話、讀繪本,用大量的語言輸入建立寶寶的語言基礎。可以帶寶寶去公共場合,但是不需要強迫寶寶和人互動,讓寶寶理解「自己的家以外還有個很大的世界」就夠了。1-2歲:感興趣其他孩子在幹嘛

  一歲後,寶寶開始逐漸認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和其他人有所不同。這個階段寶寶的觀察力會逐漸增強,會對「其他孩子在做什麼」萌發興趣,也會觀察大人之間的互動,建立起對「社交」的理解。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會和其他孩子有很多交流,處於獨自玩耍為主的階段。

社交能力里程碑:12-18個月:對不熟悉的大人仍然會警惕或者害怕,表現出對其他孩子行為的興趣18-20個月:仍然是獨自玩耍為主,有時會尋求大人幫助,或者要求大人一起玩20-24個月:可能會開始去拿其他孩子的玩具;物權意識萌芽,自己的玩具被拿走了會不高興。爸爸媽媽這樣做:

  繼續呵護寶寶的安全感,不需要強迫寶寶和害怕的陌生人互動。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教寶寶認識人與人之間是如何交流、互動的:

(凱特王妃抱著小王子拉家常)

  比如帶寶寶在小區散步時,和鄰居聊聊天,這時候你會發現寶寶很認真的在觀察你們呢。還可以開始創造機會讓寶寶接觸同齡人,讓寶寶適應新的面孔,以及人是社群動物這個事實。

2-3歲:社交萌芽,偶爾互動

  從兩歲開始,寶寶對其他孩子的興趣更強了,開始從獨自玩耍過度到平行玩耍,也就是和其他孩子在同一個空間里各玩各的,偶爾會有一些交集:

(同一個空間,玩類似的玩具但互相獨立)

  舉個例子,我們家寶寶現在一歲半,我們去海邊的時候,會遇到三四歲的小朋友在玩沙,她會跑過去看他們玩,偶爾會冒出一句「你好」,然後就拿起鏟子蹲在她的「朋友」身邊挖起沙來。整個這個過程他們並沒有太多互動,更多的是平行玩耍和模仿學習。3歲以後,才開始有真正的聯合玩耍(比如和其他孩子傳遞一個球)和互動玩耍(分享、合作)。

社交里程碑:

開始懂得輪流玩和分享的意思

善於觀察其他孩子的行為,並且模仿

能表現出共情心,比如其他孩子哭泣情緒會受影響

爸爸媽媽這樣做

  雖然平行玩耍是這個年齡階段「社交」發展的特點,大人可以鼓勵孩子多觀察其他孩子之間的互動,創造機會讓寶寶參與。如果寶寶不願意,不要強求,可以同人群保持一定距離,向寶寶描述其他孩子在做什麼,甚至描述他們的情緒(比如,Amy很難過,因為她的積木被Lisa拿走了)。

  等寶寶達到舒適的心理狀態後,再鼓勵寶寶上前互動。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大人適當介入,給寶寶示範如何分享、如何輪流玩一個玩具,如何溫柔的對待其他孩子(比如輕輕的觸摸,而不是抓住對方頭髮)。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自覺的用大人的視角和標準來看待寶寶的發展,比如寶寶怕生,就急忙給寶寶貼上「不合群」、「內向」的標籤。作為新手媽媽,我自己也犯過這樣的錯誤,直到和醫生溝通後,才對寶寶的社交能力發展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其實我們更應該關心的,不是如何讓寶寶變得更符合我們的要求(比如更合群、更大方、愛「社交」),而是尊重他們每個階段的發展規律。

  認識了這些里程碑,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寶寶的行為,並不意味著不需要引導寶寶的社交能力發展。其實,不同的孩子在3-4歲時的輸出的社交能力,有很大區別,原因是0-3歲時父母是否有意識、有方法的進行了引導。


作者:小小蘇媽媽,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現居紐約。博客:www.xiaoxiaosu.co
推薦閱讀:

知乎100問之001:外向者更吃香的社會,內向者如何建立優勢?
孩子內向,不合群怎麼辦?幫你找出原因,專家來支招兒!
其實我是一個內向的人
內向與自卑

TAG:寶寶 | 內向 | 自己 | 合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