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種曆法

不同曆法的產生三 種 歷 法曆法——就是按照某種人為的規定,把年月日三者合理地編排起來,便於人們安排各種活動同時還要符合天體的運動規律。一、陽曆——陽曆也叫「太陽曆」,以太陽的周年視運動作為天文依據,採用的基本周期是回歸年。它與月亮運動沒有任何關係。為調整曆法年(即曆法規定一年的長度)與回歸年之間的差額,通常要設「閏日」。制定曆法的基本數據——回歸年=365.2422日,朔望月=29.5306日。這是兩個準確數值。二、陰曆——即太陰曆,以月亮的運動為天文依據,採用朔望月為基本周期。它與太陽運動沒有任何關係。此歷在文明古國的上古時期大都採用過。現伊斯蘭曆中有一種「太陰年」即為此歷。不同曆法產生的原因——由於回歸年、朔望月、太陽日三者之間沒有公約數,而且各個時代年、月的長度也各取不同的近似值,因而就產生了各種不同的曆法。三、陰陽曆——這種曆法同時考慮太陽和月亮的運動,把回歸年和朔望月並列作為制歷的基本周期。由於這兩個周期沒有公約數,故採用增設閏月的方法來調節兩者關係。我國早從殷代起就使用陰陽曆,因與農事息息相關,又稱為「農曆」。目前我國通用的日曆牌,上半部印的是公曆,下半部印的就是農曆。公曆和農曆的循環規律——公曆規律性強:公曆每年365日或366日,大小月順序固定,節氣日期基本不動。農曆似乎沒有什麼規律性:農曆歷年平年為353——355日,閏年則長達383——385日,大小月順序、節氣日期和閏月設置等等均雜亂無章,捉摸不定。然而,實際上農曆也有比較嚴格的規律性,只不過這個循環周期較長,一時看不出來,需要過十九年才能比較。《十九年七閏法》中已經比較過:十九年235個朔望月與十九個回歸年的總日數基本相等(十九年相差0.0892日),這就意味著經過十九個回歸年後,由朔望月確定的規律就要循環一次。因此,農曆經過十九個回歸年後,也要循環一次。如果研究一下十九年前後的農曆,就會發現:無論每月初一的日期還是節氣日期和閏月的設置,都基本相同。但由於太陽和月亮運動的複雜性,這個規律也就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十九年的循環規律也不是非常嚴格的。
推薦閱讀:

藏曆節氣的劃分
猴年為何兩頭無「春」?專家:系正常曆法演變|猴年|無春
古代的曆法與皇曆
瑪雅文明究竟來源於何處?為何短期內就擁有了特殊的曆法和技術!
中華民族曆法

TAG: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