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2)

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2) 作者:夢參法師閱讀:273

  《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2)  因為持誦地藏菩薩、恭敬地藏菩薩,這位菩薩能夠讓你持戒堅固,就像妙高山那樣子,「精進難壞,如金剛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說到精進難壞,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我們修一法,例如念《地藏經》,或者觀想地藏菩薩聖像,當你修行的時候,會有很多障礙,障礙的意思就是讓你做不成的意思。你每天誦一部《地藏經》,不過總是有些事情,讓你中斷不能誦經;如果堅持念地藏菩薩的聖號,使它不間斷,任何的破壞也破壞不了你的精進,為什麼破壞不了?你有一種堅固的心力,我們往往是有一些障礙就克服不了,做不到,這個時候精進跟懈怠兩者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學佛的人,信佛的人,得不到實在的利益,是我們的精進不夠,不能堅持。

  我們要發願,一天誦一部《地藏經》,在任何困難的時候,都不間斷,那麼精進就有力量。為什麼要精進呢?也就是不中斷,很多人做不到,這看來是很小的事情,例如說我一天要念一百聲的地藏菩薩聖號,我想這個很容易,不會斷,你自己的意識忘了,或者一個間岔,今天就沒有做了,我想每位道友都有這種體會。

  當你最初發願信三寶之後,我跟很多道友講過,受了三歸依,從這天起,每天晚上臨睡覺的時候念十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念完了再睡,早晨眼睛一睜開,就在床上先念十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樣極簡單了吧!每個人認為自己絕對做得到,我問了很多道友,當初他受三歸依時,他保證做得到,隔一年再問他:「你有沒有做?是天天做?」「哎呀忘了!」什麼原因?當然是我們經常的推拖,業障懈怠,沒有把這件事當一回事。

  像上面說的這麼多地藏菩薩功德,就是佛跟無垢生天帝釋說的。我們聽到之後,有沒有這個信心?這就是大問題。我們往往聽經聽了很多,學法也學了不少。很多道友經常說:「我對佛法知道太少,所以不能入門。」我的看法不是這樣,我說:「你知道的很多!」起碼你知道什麼叫佛,法,僧。不會用功?念地藏菩薩總該會吧!念觀世音菩薩總該會吧!你有念嗎?你一天念了好多聲?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睡眠、做事的時候,你心裡緣念三寶又有好多時間?

  今天有好多道友共同吃飯,我心裡就想,在這個時候東說西說的,就是不說佛,不說法,不說僧,如果你隨時這樣來提醒大家,他認為你很討厭,太啰嗦。有沒有這種感覺?你不說,他就是忘了。你一天二十四小時在緣念三寶的時候,到了晚上休息時,想一想:「我今天有多少時間念佛、念法、念僧?」你說求感應、求加持,感應、加持都是你自己。我記得星雲法師說過,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若能夠這樣子觀想,長時間觀想,不說二十四小時,就是三分之一,八小時,乃至於一天能有四個小時,緣念三寶,精進不懈,絕對不會墮三塗的;你再增加八小時,再加十二個小時,一定能成道業的。

  我們為什麼不明?為什麼不通?為什麼不知道?為什麼沒有智能?為什麼入不了定?因為你的心跟三寶還是有很遠的距離,我說這句話大家可能聽得很不入耳。因為我信佛很多年了,現在天天念佛,我是專業的,有時候在大家聚會當中,突然間就想起了,現在大家在幹什麼呢?是在說佛呢?是在說佛法呢?是在修行呢?是在放逸懈怠嗎?想要像金剛一樣安忍不動,像大地那樣,我們還得多用些功夫。

  「靜慮深密,猶如秘藏,等至嚴麗,如妙花鬘,智能深廣,猶如大海,無所染著,譬太虛空,妙果近因,如眾花葉,伏諸外道,如師子王,降諸天魔,如大龍象,斬煩惱賊,猶如神劍,厭諸喧雜,如獨覺乘,洗煩惱垢,如清凈水,能除臭穢,如疾飄風,斷眾結縛,如利刀劍。」

  「靜慮深密,猶如秘藏」,靜慮就是思慮,也就是在自己靜下來思慮的時候,這就是甚深境界,這是不可思議的。例如我們隨便持哪一個咒,長咒就是陀羅尼,短咒就是三個字、四個字,真言只說一個字,例如「嗡」字,很多字都是種子字,看是哪一位菩薩所傳的。地藏菩薩就有這些功德、這些功力,能夠讓我們「等至嚴麗,如妙花鬘,智能深廣,猶如大海。」這是佛讚歎地藏菩薩的語句。

  「無所染著,譬太虛空」,太虛空是無所染著的,虛空是無所染著的,過去的妙果是由他修因說的,現在所修的因是成就未來的妙果,「妙果近因,如眾花葉」,像開花結果的時候,因為還得用枝葉來扶持它。好花還得綠葉扶,你的種子種下去了,先長葉子,後來才開花。葉子要吸收營養,那是有關係的。降伏一些外道,像師子王降伏一切天魔,「如大龍象,斬煩惱賊」,猶如神劍,神劍就是智能劍。

  「厭諸喧雜,如獨覺乘」,獨覺呢?他要找寂靜深山的地方修行,厭離喧嘩。「洗煩惱垢,如清凈水」,這兩句是上句對下句的,我們要想洗凈煩惱,地藏菩薩就變成清凈水,洗凈我們的煩惱;要想除去臭穢,如疾風,把臭穢飄走了。「斷眾結縛,如利刀劍」,結縛是指我們的惑業,無量劫來的惑業,把我們縛住。就像我們身上好多的枷鎖捆綁,解不開。

  「護諸怖畏,如親如友,防諸怨敵,如塹如城,救諸危難,猶如父母,藏諸怯劣,猶如叢林,如夏遠行所投大樹,與熱渴者作清泠水,與飢乏者作諸甘果,為露形者作諸衣服,為熱乏者作大密雲,為貧匱者作如意寶,為恐懼者作所歸依,為諸稼穡作甘澤雨,為諸濁水作月愛珠。」

  「護諸怖畏,如親如友」,生起恐怖了,我們的親人、朋友會幫我們解除困難的。防怨賊,怕怨賊來攻我們,那就修城,城外修塹,塹就是護城河,這都是比方的意思。「救諸危難,猶如父母」,任何人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會想娘的,都叫媽媽。人在臨死的時候,或者在最危難的時候,或是小孩痛苦的時候,大多數是喊娘的,只有我們的父母,才關心我們,地藏菩薩就是像我們的父母那樣子似的保護我們。

  「藏諸怯劣,猶如叢林」,在那麼一片大森林裡,有什麼恐怖就逃難到裡面去躲避。「如夏遠行所投大樹」,像走遠路的時候,被太陽曬得很痛苦的時候,走到大樹下去乘涼。地藏菩薩就像大樹給我們乘涼,要是熱惱又很渴,那麼地藏菩薩就像清涼水那樣子似的;還有饑渴貧乏,作諸甘果就是很美妙的飲食。沒有衣服穿,「露形者」,地藏菩薩就施捨衣服給我們。

  「為熱乏者作大密雲」,很熱惱的時候,像密雲把太陽一遮住,我們立時就感覺清涼。

  「為貧匱者作如意寶」,如意寶,如窮困者得到寶藏,就像地藏菩薩手裡的寶珠似的,能出現像如意這樣的寶貝。

  「為恐懼者作所歸依」,害怕就歸依菩薩,他就心得安穩,不害怕。「為諸稼穡作甘澤雨」,到了乾旱的時候,莊稼長不好,地藏菩薩就給我們降甘雨,是那樣的意思。「為諸濁水作月愛珠」,我們這裡沒有這種珠子,這個月愛珠能夠把濁水變成清凈水,即使是很混濁的水,把月愛珠放下去,水馬上就清凈。

  所以在混濁、不清凈的時候,一念地藏菩薩聖號,我們心裡就清凈了。在煩惱的時候,不得解脫,就可以到佛堂或者對著地藏像,靜坐一下,念地藏菩薩聖號,你會感覺到好很多,這都是形容地藏菩薩的功德。

  「令諸有情善根不壞,現妙境界,令眾欣悅,勸發有情,增上慚愧,求福慧者,令具莊嚴,能除煩惱,如吐下藥,能攝亂心,如等持境,辯才無滯,如水激輪,攝事繫心,如觀妙色,安忍堅住,如妙高山,總持深廣,猶如大海,神足無礙,譬若虛空,滅除一切惑障習氣,猶如烈日銷釋輕冰,常游靜慮無色正道,一切智智妙寶洲堵,能無功用轉大*輪。」

  地藏菩薩能令我們的善根不壞。如果我們現在已經種下種子,有了善根,或者來生的善根不壞,又能遇到地藏菩薩,念地藏菩薩聖號,地藏菩薩就能加持你。地藏菩薩在《地藏經》上,對釋迦牟尼佛發的願,釋迦牟尼佛把末法眾生咐囑給他,他說:「只要在佛法之中,有一微塵一滴水那樣子的功德,我都能使他解脫。」他發了願,他要做。只要善根種下去,等因緣成熟,一定成長,現妙境界,令眾欣悅。

  現在這個會上就表現了,他所現的都是很殊勝、很不可思議的境界,大家都生歡喜心,可以令一切有情生慚愧心,曉得自己為什麼不能解脫?為什麼不能積聚善業?為什麼不能幫助別人?為什麼自己的自私心那麼重?為什麼這麼多的苦難加到自己身上?那就悔愧自己過去做的不對,沒有積福業,所以今生事事不如人。那麼,地藏菩薩就能幫助你,使你增長福慧,使你懺悔心強壯,使你能夠莊嚴,使你能夠除掉煩惱。如果是腹部不清凈,就吃一點瀉藥;就像我們有很多的煩惱,不曉得怎麼解脫,多念地藏菩薩聖號,念《地藏經》,你就能夠解脫,就是這個涵義。

  心很散亂,就多念念聖號,念聖號是最好的方法。有時候我們念經,效果都不好,就念聖號,可以考驗自己的散亂心,也考驗你所具足的煩惱。念一百聲不行,就念一千聲;不行,就念一萬聲;不行,就念十萬聲;還不行,就念一百萬聲。這樣效果就產生了,我不是瞎說的,我自己就這麼做過的。我先準備念一千聲,不成,那念一萬聲,一萬聲還不成,念十萬聲,十萬聲不成,就念一百萬聲,那就行了。如果還不行,再繼續念,不定數量的念。但是,這只是為某一件事情,我想做某一件事情,想達到平安,想達到如意,自己要先測驗一下,那就念吧!最初念的時候,還會散亂,等你念到十萬聲、幾十萬聲以上,散亂自然就少了,這叫功夫,誰做都一樣。你們如是念,也如是這樣,誰肯去做,就這樣。但是你得放下,黑夜白日的念。你要定期限,或者二十天,念一百萬聲,我一天平均念好多聲,一定要做到,做不到你可以不睡覺,不吃飯,等做到了,也用不著不吃飯、不睡覺,你可以照樣的睡,還是這樣的念。

  你要是學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念哪一個菩薩聖號都可以,只要你肯精進,肯用功,就能得到。這些都是用比喻的,講經說法,或者跟人家辯論,你沒有辯才,經常有障礙,人家問了,答不出來,那就多念地藏菩薩聖號,增長你的智能。或者喝點地藏水加持你,那個時候對境能夠攝住你的心了,不然你對境攝不住心。境就是現象,面對一切現象,你能夠不動心。

  「如觀妙色,安忍堅住」,妙色是什麼色?妙色是無色。這就深了,如觀妙色身,妙色身是無相的。舉個例子,觀地藏菩薩聖像的時候,我們借這個色相的色身,是假的;畫的或者是塑的,但是假的會生出真的。真的是什麼樣子呢?無相之相,妙色身是光明的,這樣觀久了,那光明跟你的光明,跟你的自心,跟你自性的地藏心,兩者相結合起來,安忍堅住不動。

  總持一切法的、持無量義的深度,像大海那樣的智能。神足就是神通,神足通,他的神足無礙,猶如虛空。虛空對一切都是無障礙,這就是地藏菩薩的功德,他的修行,證得很深入,把一切的障礙、煩惱習氣全斷了。斷的情況就像太陽照薄冰似的,太陽一出來薄冰全化了。

  「常游靜慮無色正道」,無色的正道是什麼?就是智能,就是菩提道,就是無生法忍。無色,一切色相都沒有。真正的道是無道,那麼就能夠得到一切智智。一切智是普通的,一切智智就是專指佛說的一切智能。最殊勝的智能就是一切智智,這時候才能夠轉最殊勝的不可思議的妙*輪,妙*輪就是使眾生一切的無明感染都能消除。

  「善男子,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如是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與諸眷屬欲來至此,先現如是神通之相。世尊說是地藏菩薩諸功德已。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以神通力,現聲聞像,從南方來,至佛前住,與諸眷屬,恭敬頂禮世尊雙足,右繞三匝,在如來前,合掌而立,以頌讚曰:」

  佛就向無垢生天帝釋讚歎這位地藏菩薩,具足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而他的眷屬,也就是長隨他度眾生的這一批人,那不是過數量的,而是有八十百千十兆頻跋羅來到這裡度眾生的菩薩。雖然菩薩還未到,但是他們就先現出了如是神通之相。「世尊說是地藏菩薩諸功德已」,無垢生天帝釋問為什麼有這些瑞相顯現呢?佛就告訴他,因為有一位菩薩叫地藏菩薩,帶著他的八十百千頻跋羅那庾多的眷屬,來到這個地方供養我;來到我們這個大集會隨喜功德,所以有這麼多殊勝的境相。佛剛說完了,地藏菩薩也就到了。

  「爾時地藏菩薩摩薩,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以神通力,現聲聞像,從南方來。」從南方來,當然是指佛在說法的時候,地藏菩薩從羅鄰山這個地方來。不過有的人解釋說,羅鄰山就是地藏菩薩的凈土。不過,如果是他的凈土,他應該就在羅鄰山住著,為什麼還從南方來呢?地藏菩薩究竟在什麼地方住?遍一切處。哪個地方有地獄,哪個地方有苦難,地藏菩薩就在什麼地方住,從什麼地方來都可以。佛說完了,地藏菩薩以他的神通力,到了會場。

  「爾時」正是佛對著無垢生天帝釋說完話的時候,地藏菩薩就與他的眷屬,現聲聞像,從南方來,來了就到了佛前住,來的時候先做個儀式,先恭敬頂禮世尊雙足,這就是我們每逢禮拜的時候都做的儀式。大家禮拜時,為什麼兩個手掌要翻呢?雙手是接佛的雙足,就叫頭面接足皈命禮。兩手不要距離頭部太遠,因為你的臉面跟你的手都趴在佛的雙足上,頭面接足,兩手接足,臉面就依著佛足,就是頭面接足皈命禮,皈命禮要頂禮世尊雙足。

  佛在世說法的時候,我們到寺廟的時候,或者遇見塔的時候,一定要順繞三匝,也就是繞三圈。為什麼寺廟大殿上的佛像要塑在中間?不靠在牆壁呢?因為要繞佛,一進來一定向右繞,也就是佛所規定的順時針繞,繞了三匝而後頂禮。進來一定先繞三匝,三匝完了頂禮,頂禮完了在佛前坐。

  但是這個時候地藏菩薩來了,到了佛前,繞了三匝之後而立,用偈頌來讚歎佛的功德。佛讚歎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又讚歎佛;地藏菩薩還沒有來就現神通,佛就讚歎他的功德不可思議。他到了佛的面前,恭恭敬敬頂禮佛之後右繞三匝,立在佛的面前合掌,讚歎佛的功德。

  「兩足尊導師,慈心常普覆,安忍如大地,遍除嗔忿心。」

  這是第一個偈頌,四句為一偈,總共是三十四贊,也就是用三十四個偈頌來讚歎佛。「兩足尊導師」,就是福足慧足,給一切眾生作引導的導師,能夠引導一切眾生出離苦海。「慈心常普覆」,說佛的大慈心常拔除眾生的痛苦,給眾生快樂。慈心是給快樂的,普是普遍的,沒有遺漏、平等的。

  「覆」是蓋覆的意思,就是佛的慈心普覆一切眾生。

  「安忍如大地,遍除嗔忿心」,安忍是忍受的意思,對一切眾生所有的惱害,所有一切不如法的事情,五濁惡世的種種災難,佛以大慈心,不但能忍受而且能拔除。佛本身是沒有嗔忿心的,眾生有嗔念,佛替他們除掉。普覆就是遍眾生的意思,也就是要遍除眾生的嗔忿心。慎怒心就是嗔痴最厲害的一個,所以,眾生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這是是眾生的嗔恨心,稍微不如意就發脾氣,一發脾氣就把他的功德林燒了。這是第一個讚歎的偈頌。

  「具殊勝相好,莊嚴諸佛國,能以諦慈悲,充滿一切土。」

  佛的相貌是具足的,不在人天間而具足無量莊嚴相好。這個相貌有兩種,一種是化身相,一種是報身相。報身相,像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報身千丈圓滿,跟阿彌陀佛的無量光佛一樣,無量壽光是佛的報身相,諸佛的殊勝相,不論報身化身,都是殊勝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叫人天相,佛有無量莊嚴相好。

  「莊嚴諸佛國」,莊嚴一切的佛國土,諸佛國土可以說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國土,也可以說是普遍法界的一切佛國土;佛佛都是莊嚴的佛國土,佛的慈悲不是愛見大悲,而是「諦慈悲」。諦就是真理,所謂真理就是真心,也就是我們的實相,這個諦是指這個涵義。「諦慈悲」,如理的慈悲,而拔除一切痛苦,給一切眾生快樂。讓一切眾生都能夠明了自己的法性,讓一切眾生都能具足般若智慧,充滿一切佛國土。佛的慈悲是沒有分別的救度一切眾生,這是第二個偈頌。

  「永絕諸愛網,如實善安住,舍諸清凈國,度染濁眾生。」

  這是讚歎釋迦牟尼佛。成佛,得到究竟清凈,愛欲是永遠沒有了。這個網字是形容詞;愛欲的愛就像那網似的,想找個起頭也找不到,掉到網裡面就出不來的意思。佛已經永遠斷絕愛欲網,不但他自己斷絕了,他還要斷絕一切眾生的愛欲網。能夠證得真實的實際理體而善安住,常住於寂靜無為的境界,也就是涅槃。我們說:「他安住在常寂光凈土!」這麼好的地方,佛不住,「舍諸清凈國」,舍他的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凈土,來到五濁惡世度染濁眾生。這個世界的眾生染垢是很重的,佛是為了度他們而來的。這是讚歎佛的功德,佛的功德不可思議。

  「本願攝穢土,成熟惡眾生,起堅固正勤,久修諸苦行。」

  佛在這娑婆世界度眾生,很不容易,這是他本來的願力,他初發心時的願力。說將來成佛的時候要度最苦的、最髒的眾生,要到那個地方去;那些眾生是具足一切惡見的,剛強難調難度,我要把他們都成熟了。那不是輕易可以做得到的,必須經過無量劫的勇猛精進,勤修不息,堅固正勤。「久修諸苦行」,修苦行就是能夠示現跟眾生同類來修苦行,示現作榜樣,在苦難當中修,才來成熟眾生的。下面是重複的。

  「久修諸苦行,聞生悚懼心,修諸施戒忍,及精進定慧。」

  修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能,就是六波羅蜜。怎麼成就六波羅蜜呢?修無量的苦行。所以,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娑婆世界上,沒有一個微塵不是佛捨生命的地方。普賢十大願王的第八大願,佛是怎麼樣來這個世界度眾生的?他書寫經典的時候發願利益眾生,沒有紙,就把身上的皮剝下來作紙,把骨頭當作筆,把身上的血當作墨,他是這樣的書寫經典。

  我們在學經的時候,要生起這樣的恭敬心,想到佛過去為了度我們,他所修的這些苦行;我們一聽到這樣的境界,就會生起畏懼心。投身飼虎,割肉喂鷹,像這類事情我們都是聽說的,想起來會產生悚懼。佛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能,不是那麼容易得來的,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久修得來的。

  「曾供事無量,佛菩薩聲聞,及濟諸有情,饑渴病死者。」

  上求下化,向一切諸佛求法,供養一切諸佛,供養賢聖僧。還要求度眾生,「下化」就是濟度一切有情,舍自己救他人。

  「本為他有情,自舍多身命,本為正法故,舍多骨血皮。」

  為了利益眾生,自己舍自己的身命,利益他人,這跟我們恰恰相反的。我們往往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卻傷害了別人的生命。口裡說我為了大家怎麼樣,其實是大家為了我。古來說那些話的將軍都是一樣的,以前有句詩:「一將功成萬骨枯」。一位將軍成名了,你曉得死了好多人才成就他?在戰場上犧牲好多人才成就他,這是業。但是佛恰恰相反的,為了有情眾生,舍自己多生的身命,這不是一生、兩生。佛曾經為了一個眾生,用好多劫,舍自己身命救他。為了求正法,保存正法,可以用自己的皮來做紙,用骨頭來做筆,用血來做墨,書寫經典,在普賢菩薩第八大願裡頭就是這樣說的。

  「棄捨自安樂,悲愍諸有情,專為諸有情,勤修斷惑網。」

  他不為自求安樂,專為眾生得幸福,就像觀世音菩薩似的,每一位菩薩、每一位佛都如是。極樂世界雖好,觀世音菩薩不在極樂世界住,而是到娑婆世界度眾生。釋迦牟尼佛的華藏世界是清凈國土,他到華嚴世界示現,到娑婆世界度苦眾生,其它的諸佛壽命有八萬四千歲的,有八萬歲的,有四萬歲的,釋迦牟尼佛的壽命只有一百歲。

  「善護於六根,恆遠離諸欲,觀有為無常,苦空無我性。諸苦業增長,皆貪愛為因,故先於六根,永斷諸貪慾。」

  佛看見眾生的苦業在增長,為什麼會增長苦業?是因為貪愛,以貪愛為因,感到苦業的苦果。你應當認識到,好好護持你的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善護不要放逸,不要造罪,不要起種種的貪慾,遠離一切欲。觀一切有為法,世間一切法,凡是有形有相的,這些有為法都是無常的,觀一切法是無常,觀一切法是苦,觀一切法是空。

  苦業增長,你知道這個苦果是怎樣來的?是貪愛為因,由貪愛來的。所以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要是把貪慾斷了,苦業就不會增長,苦業不增長,你就不受苦。佛在這裡示現教育一切眾生,讚歎佛在因地以這種方式教導化度眾生。

  「普於有情界,常安住大悲,雖得勝菩提,而不舍本願。」

  這是讚歎佛在有情界,常時的發大悲心,看著有情眾生苦難。雖然佛已經證得殊勝的菩提果,但是他本來的願是利眾生的,不舍本來的願力,所以還來這裡度眾生。如果從理上講,佛度一切眾生無眾生可度,我們現在先講事不講理,因為地藏菩薩讚歎佛就從我們眾生所能體會到的事開始。我們是怎麼來的?我們就是這麼來的,這就叫十輪。十輪是苦輪,要斷這個苦輪,就得修佛的智輪。以智輪來對治苦輪,兩者對比,地藏菩薩在讚歎佛的時候,很簡略地提個名詞而已。為什麼不說?他知道一切諸法皆是空的,皆是假的,但是眾生不知道,眾生是真苦。

  「隨見諸有情,逼切在眾苦,隨起勤精進,勇猛而濟拔。」

  他見到了一切諸有情,被苦楚逼迫,的確在諸苦當中。所以佛就勇猛精進,來濟拔這些受苦眾生。因此就給他們示範,希妄他們勤修布施,要持戒,要忍辱,要精進,要修定,要求般若智能。

  「令勤修施戒,忍進定般若,如母於一子,慈心而養育。」

  「如母於一子,慈心而養育」,就像媽媽只生這麼一個孩子。母親的整個身心,就是為了這個孩子,愛護、養育這個孩子,這是母愛。至於現在有的母親把兩個孩子都殺死,推到海里,那是特殊的現象。現在,這個社會的業障太重,才會產生這些現象,這是業障特重。一般而言,母親愛孩子的心,百分之百都是真切的,現在的人,都有點打折扣。有人舉這個例子,媽媽殺孩子也多,子女殺父母的更多,這就說明了這個五濁惡世是到了業障極深重的時候。因此佛精勤真切要想成佛,就是想要度眾生。

  「本於有情類,常住普慈心,故速證菩提,度脫無量眾。」

  佛是為了眾生才修佛道,為了眾生才成佛,成佛了好度眾生。

  「本修菩提行,無不為眾生,故今於有情,不舍於六度。昔常於末世,求無上菩提,今還末世中,速成無上覺。」

  佛是永遠不停地度眾生,精勤不息。為了眾生才修菩提行,為了眾生才修佛道,成了佛道,還是要度眾生,度脫無量的眾生。在地藏菩薩讚歎佛的時候,佛並不是我們所看見的釋迦牟尼佛。從發心、證菩提、度眾生、成佛、入涅槃,地藏菩薩所看見的不是這樣,是成了佛度眾生,度了眾生又成了佛,成佛又示現做眾生;做眾生又修,又修又成佛,這麼不停的度眾生的佛。這幾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調伏諸惡見,天龍人葯叉,安住能斷惑,如金剛聖道。」

  惡見,邪惡之見很難調伏。現在我們常遇到,你跟他說好的善道,他聽不進去,他的惡見是不可思議。什麼叫惡見?我們可以經常聽到的,我們說殺人不對,他說:「殺人為什麼不對?我不殺他,他要殺我。」或者他也沒有殺你,他就是搶錢、殺人。我們看見無頭的屍,或者無名的屍,不知道是誰殺的。殺了丟棄的,你要找原因,為什麼?台灣的青年人,飆車族,騎到車上,他就往人家開車的開槍;看不順眼,一刀就殺過去,什麼冤讎也沒有。這是什麼業呢?這是現在眾生的共業所感。這種見地,是不是惡見?你問他為什麼要起這種看法呢?對自己有什麼好處?他也無所求,因為殺人是快樂嗎?這叫惡見。要想調伏這些惡見,大家想想看,好調伏不好調伏?他聽不聽勸導?很難。

  葯叉就是夜叉,我們經常說是葯叉。夜叉是魔鬼,但是還是有好的,有善類的。夜叉大將,他是有護法的。人、天、龍也有惡的,都是有善有惡。調伏這些惡見,來制服這些天、龍、人、葯叉,惡的那一方面。

  「安住能斷惑」,讓他們斷了惡見,安住於善道,安住於金剛聖道,那需要多大的力量?所以,只有佛與諸大菩薩才能來調伏。這也要有緣,也要有善根。在佛經里有那麼多的菩薩、那麼多的諸佛,有的人連名字也沒有聽到,連耳根聞一下的因緣都沒有,又怎麼能調伏他呢?像我們周圍的六親眷屬,大家都有愛心,對自己的子女特別有愛心。但並不是你一說,他就聽了,要是那麼好度的話,現在就沒有惡眾生。我到台灣土城監獄,看到重刑犯都是年輕人,把他送到裡面,那樣的管教他們,他都不聽了;你用善心勸他,他就會聽你的?你想讓他聽你的,得有大威力,你自己修的德要足夠,德不夠不行。「德不足以服人,威不足以治人。」怎麼讓他聽你的?所以要靠我們自修。佛就是先自修,這是地藏菩薩讚歎佛的。

  「授無量有情,得勝菩提記,成應供導首,最上良福田。」

  這是好的。無量的有情眾生,發心行道,勤修六波羅蜜,佛就給他勝菩提記,說他將來一定能成佛,將來一定能成得應供、正遍知、明行足,跟一切眾生作引導,給一切眾生作最上的良福田,也就是成佛了。

  「世尊無等侶,普覆諸群生,無量大名聞,充滿十方界。」

  能跟世尊相等的一切同侶,那就是一切諸佛。沒有超過佛的也沒有跟佛相等的;只有佛才能夠普度一切諸群生,一切眾生。佛都能夠普覆他們,普覆的意思就是能夠給他們滋潤,使他們成長,成佛。像佛這種名聞,名聞遍十方,十方界都知道釋迦牟尼佛,這就是佛的大名聞。乃至於佛的十號,如來、應供、正遍知…………,這十號是佛佛道同的。

  「是故諸菩薩,為成就己事,咸共來歸依,大牟尼足下。」

  菩薩就是菩提薩埵,覺有情。十方法界這些發大心的、想利益眾生的菩薩,想讓一切有情都覺悟發大菩提心的人,成就自己,成就佛的事業,好去度眾生的,都來歸依釋迦牟尼佛。「咸共來歸依,大牟尼足下」,來歸依於世尊的足下,就是釋迦牟尼佛,大寂滅者就是大涅槃者,「牟尼」就翻「寂滅」。

  「聞所說妙法,皆生歡喜心,起增上正勤,修習菩提行。」

  來歸依佛,就是來求說妙法,什麼是妙法?《妙法蓮華經》也是妙法,《金剛經》也是妙法。「妙」就是不可思議,很微妙的,我們心裡頭想不到,議論不出,那就是「妙」。規律,規繩,這是「法」,是讓我們能夠明白,換句話說,就是開悟。沒有開悟,佛未說,我們不明白,佛一說,我們就明白了,這叫妙法。我們不知道苦怎麼來的,佛就跟我們說苦是集來的,招感來的,有因才有苦果。要怎樣出離呢?他說要修道,修道證了寂滅,苦果就斷了,這就是妙法。如果沒有智能,多起觀照多起思惟,對一切事物,不懂的要學,這朵花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是黃顏色,隨便舉一個事物,我們不明白的事太多了。以佛的智能來教導我們,這都叫妙法,這是不可思議的。但是這個妙法是說生死證涅槃的法則。

  聞佛說這種妙法,就生大歡喜心;眾生生了歡喜心,就正正噹噹的、勤勤奮奮的修學,要生起增上的正勤,「起增上正勤」。現在我們雖有正當的勤修,但是還是不夠增上。再增加力量,再增加你的勝心,增加你的精進心。你有了出離心,又加上增上心,要作什麼?修習覺發菩提心,也就是修習覺悟的性門,怎麼樣去做?

  「由導師法力,皆速證菩提,故今者導師,大集未曾有。」

  這些聲聞僧、菩薩僧,都由導師的法力,使他們很快的證到究竟果。菩提就是指究竟果。所以,我今天在這兒讚歎佛,現在這種大法會真正是未曾有,所以我來隨喜了。

  「十三兆葯叉,恆啖諸血肉,皆舍諸惡業,速趣大菩提。」

  有什麼證明嗎?在這兒他舉個例子,地藏菩薩一到,就知道這個法會有好多人得度,好多人聞法開悟了,在這個大集會當中證了菩提。他舉出一個數字:「十三兆葯叉」,這些夜叉、葯叉都是吃血肉的,恆啖眾生的。

  在這個大集會當中聞了佛的妙法,十三兆的夜叉,他們不再造殺業,不再惱害眾生。「皆舍諸惡業」,惡業舍掉了,「速趣大菩提」,這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這個大集會裡,就有十三兆的夜叉,不再造殺業,不再隨業流轉,把業舍掉,趣向佛果。

  「有得勝總持,安忍及靜慮,有永盡諸漏,應供世間尊。」

  地藏菩薩一到這裡來,以他的智能力量就了解那些過數量的聲聞僧、過數量的菩薩僧,有多少人證得菩提,多少人發菩提心,多少人住四攝法。地藏菩薩智能是很大的,他一到這裡就知道有這麼多人。我一個也不知道,我沒有智能,所以我們還是苦眾生。地藏菩薩剛一到這兒,從經文的敘述看,前面佛讚歎地藏菩薩功德,地藏菩薩也讚歎佛,也把法的殊勝說出來了。佛在這兒說的妙法,有十三兆葯叉放棄了他們的殺業,從最惡的轉變為最善的。還有,得了好多陀羅尼,證了好多陀羅尼果,得了甚深的禪定,諸漏永盡了,有的成了佛。「應供世間尊」,就是在這個大集會裡好多成佛的,好多放下屠刀的,好多得總持的,好多得了六波羅蜜的,有這麼多殊勝因緣。我們還沒有證得,就隨喜一下,希望大家都得到這個勝總持。

  「有修四無量,有住四攝法,有得四辯才,有安住順忍。

  有得健行定,有得妙慧眼,有住無生忍,皆由導師力。」

  這是地藏菩薩讚歎佛的一些讚美詞,我們從這些讚美詞就可以看出來菩薩的智能。一般我們都是照著經典上來讚美菩薩、讚美佛。如果我們自己編一個讚美詞,恐怕也讚歎不出來。這些讚美詞,包含著很多涵義,有的是佛在因地當中所修行的,有的是在果德上表現的;有的是贊因,有的贊果,說這個妙伽陀,這種不可思議的讚歎的語言。

  四無量是指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四攝就是佛在因地當中用極好聽的語言來攝受一切眾生。聽到他的語言,心裡生歡喜,之後,就入到佛門,或者跟他示現同事,或者示現布施。因此每一個讚美詞的當中,就含攝著佛在無量億劫所做的事。那麼,我們聽到這個名詞,感覺好像很容易,但是我們做起來實在很難,因為我們有忌妒心。看見別人做好事,心裡就生忌妒,不但不讚美,如果別人讚美的時候,還要從中說幾句破壞的話。那有什麼了不得?誰做不到?我們念這個讚美詞,心裡常作如是想,生起慚愧心。

  要學著佛菩薩如何讚美;若是表揚這個弟子,讓大家生起一種殊勝感,向他學習的時候,好好稱讚這個弟子,稱讚的語言,恰如其份的。感覺菩薩讚歎佛的時候,都是讚歎不夠的,除了像地藏、文殊、普賢、彌勒、觀音,這些大菩薩要讚歎,他們能夠說盡佛的功德;因為我們沒有那麼深的體會,像我們要說佛的功德就讚歎不出來,讚歎得不盡。

  這個是地藏菩薩的讚歎。從前面到現在都讚歎什麼呢?說:「佛,你真了不得,我看到這個大集會上的這些人,在這個中間得到了法的利益。」他是讚歎佛來教化這些人,這個會不是大集嗎?不是過數量的聲聞僧,過數量的菩薩僧嗎?他們在這個法會當中所得到的,有的因為佛教導,修四無量心;有的因為佛的教導,修四攝法;有的因為佛的教導,在這法會中得四無礙辯。

  什麼叫四攝呢?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什麼叫四辯才呢?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辯無礙。這裡面還有一個「健行定」,健行定就是首楞嚴三昧。法相的名詞是牽涉到每一部經的,每一部經都是這樣的意思,你們大家自己看一看,這都不是屬於我們所要講的經的主要義,主要義是什麼呢?我們要修行;依照《十輪經》,我們要怎樣修行?修行就是你怎樣做觀想,我們如何能修定,如何能開慧。特別是「數、隨、止、觀、轉、凈」,雖然是六個字,這裡面的涵義太多了,我們可以從入門的觀想一直到能夠得到定。

  「妙慧眼」,這是讚美佛。說在這個會中就有這麼多人,得到這麼多的益處,還得有智能眼,正法眼藏得妙慧眼。有的人得到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證得法性,證得理體,能夠了解悟入一切法無生。忍字就是認可的意思,有的住在無生法忍,為什麼有這些力量呢?會中的道友們為什麼有這些力量呢?皆由導師力,就是佛教導的力量。

  「世尊大威力,摧滅眾魔怨,降伏諸外道,九十五異類。」

  在這個法會的大眾,還有些障礙,有怨敵的干擾,以佛的威力都摧伏了。還有「九十五異類」,也就是外道。

  「盡地獄旁生,餓鬼非天趣,故真實有情,咸歸尊足下。」

  還有「地獄、旁生、餓鬼,非天趣」,指的不是天上的,也非人趣,這裡是專指阿修羅說的。他雖然有天人之福也是天道,但是他跟天人不一樣,這裡是指六道眾生,地獄惡鬼畜生。天人阿修羅,這就包括了六道,所有在大集的會眾,都能夠歸依佛的足下,都能歸依佛足。「咸歸尊足下」,就是指佛說的。

  「今者息刀兵,疫病饑饉劫,度迷失正道,盲冥諸有情。」

  如果有刀兵劫,假佛的威力,刀兵劫息滅了。如果有流行的病苦,或者有饑饉,或在這個壞劫當中,許多眾生失去了正道,但是佛都把他們度了。

  「盲冥諸有情」,或者處於黑暗當中的,這個冥本來是主黑暗,但是那個人神經不正常,就像永遠處於黑暗當中。像這類有情,處於黑暗當中,所謂有眼看不見,因為身上沒有光明看不見,所以說盲冥是一種形容詞。

  「諸煩惱狂亂,皆安寂滅道,故我舍諸緣,來禮敬尊足。」

  還有一些是煩惱狂亂的。狂亂包含很多意思,正道不信,沒有正知見,邪知見可不少。讓這一類的人安住於寂滅道,這個力量就很不可思議了。因為我見到在這個大集會上有這麼多的功德,這麼多不可思議的好處,「故我舍諸緣」,這是地藏菩薩說的:「我把一切因緣全放下了,把其它的緣全放下,來頂禮佛。」這是求加持的意思,「來禮敬尊足」。

  「無邊諸佛土,現在諸導師,咸廣贊世尊,聞者皆來此。」

  這是地藏菩薩稱讚的,我所見到的無邊佛土,有好多佛教化的國土,在各個的國土當中的諸佛,他們都讚歎釋迦如來不可思議的功德,都在讚歎世尊。為什麼呢?你在五濁惡世,最苦的地方度眾生,所以聞到的,聽到的,沒有不生大歡喜的。

  「我聞遍知海,真實德無邊,度脫諸有情,心歡喜敬禮。曾修無量福,今得禮尊足,願無量劫中,常修多供養。」

  拜懺的時候有這麼幾句話,以前我找不到出處,後來看《十輪經》才知道出自這裡,這是蕅益大師從這裡摘去的,《地藏經》上沒有,《占察經》也沒有。

  「遍知海」是指佛說的。我所了解的佛,知道佛的智能,所說的法音,能夠解除一切眾生的苦難。佛有真實的德,前面是諦德,就是稱真而起的德,叫「真實德」。這個「真實德」,因為性體遍一切處故,那個德也遍一切處,是無邊的。乃至於「度脫諸有情」,「度」是佛的教化,「脫」是眾生脫離苦難,可以度脫的。這些有情眾生,他們脫離了苦難,得樂了,心裡生起大歡喜了,能夠禮佛,能夠見佛是不容易的,沒有修無量的福德,想禮佛是禮不到的。

  「曾修無量福,今得禮尊足」,我們之所以能夠拜懺,是多生累劫修來的,不用說天天拜懺,你若到廟裡叩個頭,都是不可思議的。《法華經》:「若人於塔廟中,單合掌小低頭,皆已成佛道。」有的時候說,「佛道皆已成」。《法華經》中是「皆已成佛道」。有些人只從文字上說,到這個塔廟裡頭單合掌,點點頭,就已成佛道。

  有一個廈門大學的老師,他就問過我這個問題,他問:「我天天來禮佛,不只單合掌,我是雙合掌,也沒有成佛!這句話有毛病。」我跟他解釋說:「這句話一點兒毛病都沒有,凡是到了塔廟中的人,能夠單合掌,小低頭,已經成了佛;由這個來證明,你現在來了,能夠見到佛像,單合掌,將來一定能成。可是並不是現在你已經成佛了,而是過去諸佛在因地當中種善根的時候,是這樣種的,所以他已經成就佛道。證明現在,不論哪一位能夠見到佛像,能夠單合掌,小低頭,將來一定能成,是從過去的來證明現在的。」所以若是過去沒有修過無量福,你現在不能夠禮佛,就是這麼一句話。我們不但禮佛,而且拜佛,天天拜懺,那就說明了我們過去是修了無量福,所以要發願,「願無量劫中,常修多供養」,就是能供養世尊。

  「我今學世尊,發如是誓願,當於此穢土,得無上菩提。」

  「我」,就是地藏菩薩自己稱的。世尊過去的時候,就是這樣發願的,釋迦牟尼佛最初聽了五十三佛的名字,他就輾轉向人家傳頌,那就是現在的三千諸佛,也就是我們念經的時候未來的星宿佛,現在的賢劫佛,過去的莊嚴劫千佛。三劫三千佛就是最初聽到五十三佛的名字,種了善根漸漸修行都成佛了。地藏菩薩是自謙的,他說:現在也向佛學,也發諸個誓願,像佛今天這個大集會一樣,自己也是在這個五濁惡世的穢土,在不幹凈的國土中修行,障礙非常多,在這個地方修行,證得無上菩提。釋迦牟尼佛發願,多生多世就在因地當中成就的。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以妙伽陀禮讚佛已。」

  地藏菩薩是邊禮邊贊,一邊讚歎,一邊頂禮。就像我們拜佛的時候,也是讚歎,作禮。我們不會作偈子,就把諸菩薩贊佛的偈子拿來念。像在普賢頌里,讚歎佛的偈子很多,都可以用來讚歎佛。還有用懺罪的念法,不是純粹讚歎佛的功德,還要懺自己的罪,每個人都要把自己的業障消除了。我們在拜佛的時候,一邊拜,一邊心裡想:「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能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一邊念一邊禮,既贊佛,又懺罪、又發願,這都是大菩薩給我們做的偈子。

  自己也可以作頌,作偈子,隨你自己的意願;你學了很多經了,自己想求什麼事?就編偈子自己讚頌。我們看宗喀巴大師贊文殊菩薩的偈子,像現在,宏覺法師講菩提道次第所念的那些偈頌,就是宗喀巴大師作的,願一切眾生都成佛,雖然只是念讚頌,其實就是修行。這是諸菩薩互相的酬唱。地藏菩薩來到這個大集法會,在禮佛的時候,一共說了三十四偈;從讚頌開始起,一共有三十四個偈頌。讚歎、禮拜之後,又上供養。

  「與諸眷屬,復持無量天妙香花種種寶飾而散佛上,變成寶蓋,住虛空中,為聽法故,即於佛前儼然而坐。」

  這麼多眷屬,都用妙香花種種寶飾來供佛,這些物質,這些花寶,到空中變成寶蓋。寶蓋就像我們打傘那樣子,變成一個寶蓋罩在佛的上面。讚歎、禮拜之後,在「佛前儼然而坐」,也就是很慎重莊嚴的,到這個會上這麼一坐。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既見地藏菩薩摩訶薩已,皆獲希奇,得未曾有,各持種種上妙香花寶飾衣服幢幡蓋等,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而為供養。皆作是言:」

  原本來大集會的這些大眾看見地藏菩薩來,「皆獲希奇」,感覺到特別希奇,像這位菩薩讚歎佛的美妙讚歎詞,他們感覺很殊勝,也很受感動,他們都要供養這位地藏菩薩。

  「我等今者快得善利,因佛神力,親得瞻仰禮敬供養如是大士。」

  我們之所以會得到很大很好的利益,都是因為佛的神力,才能夠瞻仰敬禮供養這位大士,也就是地藏菩薩。

  「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好疑問。」

  就在這個時候,會中有一位菩薩摩訶薩,名字叫「好疑問」,有疑則問。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上發起這部經的是堅凈信菩薩,發問的菩薩名字之所以稱為「堅凈信」,表示我們都沒有信心;而他的信心非常堅定,希望讓大家也像他這樣堅定。現在這位發起的大菩薩,叫「好疑問」,好疑問大菩薩本身已經對地藏菩薩非常了解,所以他就給與會的大眾作代表,別人沒有智慧能問,堅凈信菩薩也是如是問。有時候誰都沒有問題了,那就由文殊菩薩來發問,好多經論是由文殊菩薩來發問的。凡是這種互相問答的時候,就能產生義理,使會中的大眾得到很多的利益。而這位好疑問菩薩是,有疑就問。

  我記得永嘉大師有這麼幾句詞:「圓頓教無人情」,圓滿不可思議的教義,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得到,但是不能講人情,沒有人情可講。「有疑不決直須爭」,這個事我懷疑決定不了;「直須爭」,這樣爭沒有關係,不要人說啥我就說啥,他怎麼講我就怎麼聽,這是不對的,你必需問。「有疑不決直須爭,非是山僧爭人我」,我不是來爭是非的。「修行恐落斷常坑」,修行人不明了這個道理,不是落於斷見,就是落於常見,那就會墮於無量劫。好疑問菩薩看到這種景象、這種變化,就起來向佛請問。

  「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一肩,禮佛雙足,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此善男子從何而來?所居佛國,去此遠近?成就何等功德善根,而蒙世尊種種稱嘆?復能贊佛不可思議功德法海?我等昔來未曾聞見,唯願為說。」

  先是佛讚歎地藏菩薩,「蒙世尊種種稱嘆,復能贊佛不可思議功德法海」,像這種讚歎,讚歎得不可思議,不是一般人所能讚歎出來的。怎麼從來沒有聽見過?我們未曾聞見這樣的大菩薩,從過去到現在未曾聽見過。「唯願為說」,請世尊給我們解釋解釋,給我們開示開示。有時候我們拜完懺,道友說:「師父,請開示開示」。開示什麼?你有什麼問題?你得舉出問題來?凡是你對佛請示、對佛像求,必須有願力,你得先禱告,有什麼目的。你先要有問題,不能胡裡胡塗叩頭說:「佛加持我吧!」就像你有什麼毛病,你要問醫生,得說一說你的病源!要有問題才發問。

  「世尊告曰:止!善男子!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不能測其量淺深,若聞如來為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生迷悶,或不信受。」

  佛答好疑問菩薩說:「止」,就是我不答覆你,不要再問了。為什麼不跟你說呢?「如是大士」,這位大菩薩的功德,他所修的善根,不是一切世間天人大眾所能夠信受的,測量他的淺深,是測量不出來的。假使我把他的功德,詳細說了之後,有些人會生謗毀,或者生迷悶。迷悶就是不能理解。

  「時好疑問復重請言。」

  好疑問菩薩既然問了,佛不說,他還要請,再請。

  「唯願如來哀愍為說。」

  既然是這樣子,祈求哀愍一切眾生,給一切眾生說,說了,眾生就得福,得福就離苦得樂了。他就再請,凡是一請沒說的,我們再請。有時候佛是再請也不說的。三請,佛一定要說。一而再、再而三請,好多部經裡頭,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請。《法華經》也如是,最先佛答應,剛一答應要說,頭座的五千人退席,他們就是不聽。還沒有等到說法,就退席了。念過《法華經》的道友就會知道了。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

  既然是一再啟請,你就「諦聽」。前面是諦語諦見,這裡叫「諦聽」,佛每次答覆,就說「諦聽」。「諦聽」就是如實的,諦理而如實的聽,用你的心聽,不要用耳朵聽,用耳朵聽,從這耳朵聽進了又從那耳朵出去了,這是不可以的。「諦聽」就是要你思惟。光聽不行,還要善思念之,要好好的觀察。

  「吾當為汝略說少分。」

  要想把這位大士的功德都說圓滿,恐怕不行,現在只約略的說一點點。少分就是很少。

  「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

  地藏菩薩這位大士,他成就了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下面就是他的功德。

  「已能安住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於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催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如是大士,隨所止住諸佛國土,隨所安住諸三摩地,發起無量殊勝功德,成熟無量所化有情。」

  前面有一個問題,這位善男子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他住在哪一個佛國土?離我們娑婆世界,離佛教化的國土有好遠?他如是請問,佛答覆說,這位大士所住的國土,哪一個佛國土都是他止住的地點,因此不一定是從南方來的。《地藏經》上說是從南方來的,但是在這部經上說,只要佛國土有地獄,只要有三塗都有他止住,隨他所安住什麼地方,他都住在三摩地。三摩地就是定,是妙定。我們再講他的殊勝功德。

  「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就是首楞嚴三昧,過去的舊譯叫「首楞嚴」。玄奘法師依照原意翻譯,就是首楞伽摩勝的三摩地,前面的「健行定」也可以譯作「健相定」,這些事所作已辦。「究竟定」,這是最究竟。佛所證得的三昧,在《涅槃經》二十七卷中,「首楞嚴三昧」,有五個名字,第一個叫「首楞嚴三昧」,第二個叫「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首楞嚴三昧,也是現在我們經上所念的「首楞伽摩勝三摩地」。第三個名字叫「金剛三昧」,這是密宗所用的名詞。第四個叫「獅子吼三昧」,第五個叫「佛性三昧」,隨所作業,隨佛所作的每一個事業,都叫三昧,那就處處得名。但是從百八三昧之中,就是一個總的三昧。他已經能住到這個三昧,也就是住到這個定中。

  他一清早起來,都在定中,用無量的定去度無量眾生。這個定到哪一個佛國去度哪一類眾生,就不一定。地藏菩薩就如是,每一個早晨,都要入無量三昧,度無量眾生,這就是佛所說的少分的、成就眾生的、不可思議的功德。為什麼他有這麼多功德呢?因為他得到了這麼多的三昧,他的定,就有二十三種。以下都是地藏菩薩所得的定,這是總說。

  這位大士能夠悟入如來的境界,他跟如來是一樣的,他已經得到最勝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指見了法性,登了地的菩薩。登了初地的菩薩,他是分分證得,一直證到最究竟的、最勝的無生法忍,忍可諸法無生。我們前面講過,這是很不容易的。我們認為一切諸法都有生,我們也是把一切的緣起法當作真實的,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看到什麼都是真實的。這座鐘是真實的,這朵花也是真實的,我們就不能夠知道這是無常的,不能知道這個諸法是無生的,這是因緣。因緣所生的法是沒有自性的,但是這不像我們說的虛空,這種無生就是無生者無不生,在諸法上就要生法性的本體。隨拈一法,無非法界。

  對於這個問題,我將近有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不理解。《華嚴經》說的都是有,《華嚴經》從來不說空,華嚴就是有,像無邊世界,什麼都是無邊,什麼都是有,二十年之後,我才漸漸明白一點。

  舉個例子,「一微塵里轉大*輪」,一個微塵,佛在這裡頭說大*輪,二塵中有塵數剎,二剎有難思佛」,一個微塵裡頭有無窮無盡的佛剎,每一個佛剎,又有佛在裡面成佛,海會圍繞,有諸大菩薩。哪一個微塵能有這麼大力量?本身就是空的,所以在一微塵不是有,是般若智能光明。昨天宏覺法師講的「照」,那一微塵就是照,就是智能的照了,一照什麼都在內。沒有思念,沒有分別,不假分別,不假作為,《華嚴經》都是這類的義理。有人說《金剛經》是空的,《華嚴經》是有的,這是錯誤的,《金剛經》不空,《華嚴經》也不有,《華嚴經》講的就是般若空,又不空。《華嚴經》就是這類的句子,這類的意思,要在那裡頭使你能夠悟得一切諸法。

  《心經》上講,「不增不減不垢不凈」,意思也是一樣。現在有一種叫男妓,過去也有男妓院,他們叫「相公」,在北京你不能叫人家「相公」,那是罵人的。那時候的北京,你若穿上青龍繞的靴子、脂膏、皮襖,人家一看就知道這傢伙是相公,也就是男妓。如果是女的,是妓女。《華嚴經》上說善財童子去參婆須蜜多女,她是妓女,大家都說這位童子這麼有道德,怎麼去找妓女?《華嚴經》是染凈一如的,你一接觸婆須蜜多女,你就開悟了。誰跟她一接觸、跟她拉拉手、跟她接吻,一擁抱就成道了,可惜我們沒有這個福報。我們見到她就跑了,跑了就得不到這個福報。我們是從分別心來看。

  《華嚴經》境界是這種境界,整個都是般若智能。像無厭足王,殺人無厭,你到他那裡去,善財童子一參他,心裡就起疑惑,這是善知識嗎?掛著人腿、人腦,那簡直是支解大觀,好像是到了醫院的解剖室。無厭足王是在度眾生,他就是讓你不要起分別心,要產生無分別智,這才是《華嚴經》境界,讀《華嚴經》,要這樣看。

  《華嚴經》是什麼呢?完全是般若智,空有不二。你要理解空有不二才能夠進入。所以無生法忍,知道諸法無生,無生也無滅。無生無滅,無形無相。凡是一切的形相,當體本來是空的。我們略說一下「無生法忍」,他與諸佛一樣能夠得到自在,真正得到自在,他已經到了堪忍一切智位。這裡句句都是說地藏菩薩,他已經跟佛平等,已經成佛。他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三昧門,也就是大悲法門。如幻的大悲法門,就叫師子奮迅三昧。

  「善能登上一切智山」,這是形容詞,譬喻已能摧伏外道邪論。凡是心游道外,心外取法,從究竟了義來看就是邪論,心外無法,一切法外也無心。

  「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故」,因為要成熟一切有情故,所以隨順示現善巧,隨便在哪一個佛國土,他都止住,那裡就是他的佛國土。所以,他前面問,所居何佛國呀?沒有。地藏菩薩是誰呀?他的佛國土如何?《地藏經》沒有說的,《十輪經》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凡是所有的佛國土,他都在那兒止住,如是大士,隨所止住的諸佛國土,隨所安住的諸三摩地,發起無量的殊勝功德,成熟所化的無量有情。

  「如是大士,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能發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見諸三摩地所行境界。」

  不論住哪一個佛國土,「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要入什麼定來度化一切眾生呢?以下共有二十三定。

  如果地藏菩薩住這個國土,他就在這個國土入了「發智定」。住這個定力,由這個定力,就令這個國土裡所有的有情,同入這個發智的三摩地。以下是另一個定,另一個佛國土。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無邊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其所應,能以無量上妙供具恭敬供養諸佛世尊。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清凈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見諸欲境界無量過患,心得清凈。」

  他入了這種「具足清凈智定」,就顯現了欲的過患。欲包括很多,例如貪慾。但是,他是清凈智定,因為清凈智定力量的關係,能令有情眾生認識到欲境上面的過患,能不貪著一切欲,不著慾念,心得清凈,就令一切有情得清凈。這是一種。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慚愧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增上慚愧,離諸惡法,心無忘失。」

  要生起慚愧,要有智能。我們拜懺,天天講無慚無愧,卻作很多錯事,一點慚愧也沒有,還認為是正確的,那是欺騙,這是很顯現的。有的執著欲境,入了這種定力,慾望就輕了,乃至於斷了。所以他入了這個定,使這個佛國土與他有緣的眾生,心得清凈,能夠具足。

  他入了這種「具足慚愧智定」的時候,這個佛國土的眾生都生起慚愧心。「慚」就是懺悔過去,「愧」是愧對未來,未來絕不再做。慚愧的涵義有兩種:要生起慚愧心,懺著你剛做的事太不對;愧悔,我今後絕不能再做了。地藏菩薩在那個佛國土,用的是慚愧智定,由於這個定力的關係,能令這個佛國土的有情,都具足無上的慚愧,增長慚愧。諸佛菩薩,那些大菩薩自己也經常的慚愧,經常感覺著我跟佛還不能一樣,還不能夠馬上成佛。他也是有慚愧心,慚愧是有深有淺的。他不是請問地藏菩薩有什麼智力?為什麼過去我們沒有聽到?佛跟他說:「你跟他無緣。」地藏菩薩是隨在哪個國土,入什麼定,度什麼眾生。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諸乘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善巧天眼智通,宿住智通,死生智通,了達此世他世因果。」

  「諸乘明定」,或者聲聞乘、緣覺乘,或者菩薩乘,地藏菩薩依據這個諸乘明定,令一切有情能夠善巧,得到天眼通、他心通,了生死,死生智通達了。生滅義是無常,本來就沒有,依著在定力觀無常,這都是證得的般若空。總的來說,他能知道世出世間的因果。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憂神通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離一切愁憂昏昧。」

  地藏菩薩在他所住的國土當中,入了「叫無憂神通明定」。由這個定力,能令這個佛國土的有情沒有憂愁,無憂無盧,明明靜靜,不昏不暗。昏昧就是黑暗,在黑暗當中還有什麼通?因為不昏暗,所以他可以離一切憂愁,知道憂愁若惱是假的,這是妄念粉飛。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勝通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神通善巧。」

  神通就是心。神者就是天心,也就是我們自然的心,通者就是我們所有的智能。慧,通明慧性,你以不可思議明凈的心,產生了一種方便善巧智能,這叫神通。神通就是方便善巧,他一入這個定,這個國土的眾生,就具足了神通的善巧。

  現在地藏菩薩住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每天早晨入「具足勝通明定」,我們有沒有得到神通善巧?既然是菩薩在哪一個國土中,一入什麼定,那個國土眾生就能得到什麼,地藏菩薩在我們這個國土住著,為什麼我們還沒有得到呢?參一下吧!我們跟地藏菩薩有沒有緣?沒緣吧!現在我們念《地藏經》,天天念地藏聖號很有緣,地藏菩薩入這麼多定,為什麼我一個也碰不到?參一下!你自己思惟、觀想一下,為什麼?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普照諸世間定。由此定力,令十方界離諸昏暗,令彼佛土一切有情,普見十方諸佛國土。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諸佛燈炬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舍邪歸正,歸依三寶。」

  「普照諸世間定」、「諸佛燈炬明定」,這兩種定大家都懂得,就不進一步說明了。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金剛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所有一切小輪圍山,大輪圍山,蘇迷盧山及諸餘山,溪澗溝壑,瓦礫毒刺,諸穢草木,皆悉不現,令彼佛土,所有一切眾邪蟲(蠱)毒,諸惡蟲獸,災橫疫癘,昏暗塵垢,不凈臭穢,悉皆銷滅,令彼佛土地平如掌,種種嘉祥自然湧現,清凈殊勝,眾相莊嚴。」

  這個定的名字是「金剛光定」,一入定的時候,這個國土有大輪圍山,小輪圍山,蘇迷盧山,也就是妙高峰。這些山裡頭有水澗,有溝渠,有高低,還有瓦礫,毒刺,不幹凈的草木,有毒的花草樹木,都不出現了。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就不會中到邪毒、蟲毒,乃至於惡蟲惡獸的侵害。(這裡補充一下,「蟲」,是一個錯字,它應當是「蠱」,蠱毒的蠱。)乃至於昏暗塵垢,不凈的臭穢都消失了,是因為這個金剛光定的關係,使這個國土的土地像手掌一樣的平穩,種種嘉祥的現象自然湧現,清凈殊勝,眾相莊嚴。地藏菩薩在這個國土入金剛光定的時候,使這個國土產生這些變化。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智力難摧伏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魔王及諸眷屬,皆悉驚怖,歸依三寶。」

  地藏菩薩要用這個智力難摧伏定,一入這個定力,這個國土的魔王跟他的眷屬,生起恐怖,都歸依三寶。魔王都生起恐怖,就不會惱害人。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電光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遠離後世恐怖,得法安慰。」

  因為得到「電光明定」的安慰,脫離三塗,永遠不受恐怖。這個電光明定是不可思議的法,可以得到法智的安慰。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上妙味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念皆得飲食充足。」

  「上妙味定」,也就是吃好吃的。使這個國土眾生能得殊勝妙味,所有飲食都是充足,都是美妙的。生到六欲天,他的飲食都不需要廚師,隨念而至,只要那麼一想,飲食就現前。生天就會有這個能力,何況菩薩入定的加持。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勝精氣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無不皆得增上力勢,離諸病苦。」

  什麼病苦都沒有了,這是由於地藏菩薩「勝精氣定」的關係。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上妙諸資具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樂皆得床座敷具,衣服寶飾,諸資身具無所乏少,殊妙端嚴,甚可愛樂。」

  「上妙諸資具定」,由於這個定力,令這個佛國土的一切諸有情,所有的床座、服具、衣食、桌椅板凳,都是上妙不可思議的。乃至於衣服寶飾,所有資生的器具,從來不缺少,而且都是上妙的。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諍智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身心勇健,遠離一切怨憎系縛,和順歡娛,愛樂具足,施戒安忍,勇猛精進,心無散亂,成就智能。」

  「入無諍智定」,諍是鬥爭,因為有智能,入這個定的時候,由於這個定力,這個國土的眾生,身心勇健,遠離一切怨憎的系縛。「和順歡娛,愛樂具足」,那麼就具足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都具足了,因為心無散亂就是具足般若智,成就智能。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能引勝踴躍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受無量勝妙歡喜。」

  令諸有情都能夠享受無量的勝妙歡喜,這是「勝踴躍定」。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世路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得無礙智,能修種種清凈事業。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善住勝金剛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諸根具足無缺,常樂遠離,其心寂靜。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增上觀勝幢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厭自惡業過,咸善護持十善業道,生天要路。」

  地藏菩薩入這個定的時候,所教化的國土眾生,能夠不造惡業,增長善業,做的是善道,生天的道路。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慈悲聲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發起慈心悲心,無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安樂之心。」

  地藏菩薩入的這個「慈悲聲定」,使這個國土的一切有情,都發起慈心、悲心,從來沒有怨害、沒有傷害別人的心,心是普遍平等的。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引集諸福德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離諸斗諍,疾疫饑饉,非時風雨,苦澀辛酸,諸惡色觸,悉皆消滅。如是大士,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海電光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大地眾寶合成,一切過患皆悉遠離,種種寶樹、衣樹、器樹、諸瓔珞樹、花樹、果樹、諸音樂樹,無量樂具,周遍莊嚴。以要言之,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

  這裡舉出二十三種定,早晨的時候,地藏菩薩要入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定,不只是這二十三種定,而是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定,無量數的定。

  「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此善男子,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

  這位大士,這位善男子,他已經無量劫在這個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利益眾生。那個時候雖然沒有佛出世,他也去利益眾生,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

  「復於當來過於是數,或有世界,刀兵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刀兵劫,令諸有情互相慈愍。或有世界,疫病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疫病劫,令諸有情皆得安樂。或有世界,饑饉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饑饉劫,令諸有情皆得飽滿。」

  「復於當來」,是未來。「過於是數」,比以前的數字還多。或者有的世界,「刀兵劫起,害諸有情」,我們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一天不打仗的,沒有聽不到炮火的。現在就是刀兵劫起,這是傷害有情。地藏菩薩見到這個事情,於晨朝的時候,以他所有的定力把刀兵劫除了,「令諸有情,互相慈愍」。

  或者有世界疾疫劫起了,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他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去這些疫病劫,令諸有情,皆得安樂。或有世界,起了饑饉劫,沒有飯吃,大家捱餓,害諸有情,這位善男子,就是地藏菩薩,看到這種事也於晨朝以他的定力,消除這個饑饉劫,令一切有情皆得飽滿。

  「此善男子,以諸定力,作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利益安樂諸有情事。」

  地藏菩薩以他的定力作了這麼多不可思議利益眾生的事情。

  「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常勤精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曾於過去無量無數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為欲成熟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發起大悲,堅固難壞。」

  他的大悲心是非常堅固的,無人可以破壞的。

  「勇猛精進,無盡誓願,由此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增上勢力,於一一日夜,或一食頃,能度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數諸有情類,皆令解脫種種憂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願滿足。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種種希求,憂苦逼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離諸憂苦,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最起碼你可以生天,不墮三塗,乃至於得到不生不滅,究竟成佛。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饑渴所逼,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飲食充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這些都是同義語。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乏少種種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無不備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愛樂別離怨憎合會,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愛樂合會,怨憎別離,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這是苦難。愛的不能相聚,怨的非要相會不可,這叫怨憎會苦、愛別離苦。要是至心稱念,念誦地藏菩薩的人,這些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隨其所應,都消失了,安置於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身心憂苦,眾病所惱,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身心安隱,眾病除愈,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上面的經文是讚歎地藏菩薩的。大家可能會懷疑,根據這段經文,只要一稱念地藏菩薩聖號,我們所缺乏的都可以得到,求什麼得什麼,甚至於成佛。根據經文上講的,只要至心的念地藏菩薩名號,地藏菩薩入定的時候,就會加持你。他每句話都有一個「至心」,不要丟了「至心」這兩個字,要是丟了「至心」,這段經文就有問題,他說,必須是「有能至心稱名者」,每句都有一個能「至心稱名者」;大家拜懺,每句的前兩個字也是「一心」。

  因此,我們不要產生「信心」的問題!什麼是「信心」的問題呢?佛對好疑問菩薩說,地藏菩薩有這麼多的功力,為什麼我做的效果卻不一樣呢?是佛妄語嗎?但是他上面說過,你沒有如是做,那個效果也就沒有效。你念一萬聲裡頭能不能有一聲至心的?有一句,就可以。所以有時候很相應,也就是你這個時候的心很清凈。有什麼辦法可以達到呢?大家一定要修「觀想」,觀想地藏菩薩,至於觀想的方法,我們後面會講。

  講到修定、修靜的時候,你要觀想的時候怎麼運用?你漸漸的能夠相應,確實相應,佛所說的話沒有一句假話,也沒有一句騙我們的。要是沒有作用,騙我們做什麼呢?佛菩薩不是。但是我們照著佛經上所說的方法去做,為什麼都得不到效果呢?因為你根本沒有學好!你自認為是佛弟子,也在做;但是你根本沒有學,你所做的跟所教導的不相合。

  譬如說,在《地藏經》第十二品上,釋迦牟尼佛對觀世音菩薩說,如果記憶力差,不能讀誦佛經,這是宿障,沒有消失;就在地藏菩薩前面供養一杯水,今天早晨供了,明天早晨把這杯水倒出來喝了,完了,把這個杯子洗乾淨了再供,把這供過的水喝了。之後,要慎重至心。所以說要我們三七日內勿殺害,戒酒肉邪淫及妄語,這些事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三寶弟子都做得到的。可是至心思念大士名,做不到!因此就相應不了。所謂至心思念大士名,我們作進一步的解釋,這跟我剛才念的都有關係。你怎麼樣才能達到至心思念大士名?這裡面有功夫,也許有一點兒秘密。說清楚了就不秘密,但是你做不到的時候還是秘密;這要靠觀想力,至心不是口念,也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心裡想的。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心誠則靈」。你的心至誠了,金石為開,學佛的人心裡頭本來就比別人少些浮動,容易清凈下來。

  我們按照佛經的教導去做,或者未達到目的,還沒有得到相應,一定要找原因。為什麼?檢查自己的思想,自己糾正,一次糾正不成,兩次不成,十次,為什麼修行需要幾十年的功夫呢?一碰著,一下子開悟,一開悟了才知道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等你知道原來是這麼回事,這回事也沒有了。這個道理,看起來是很簡單,做起來很難,說起來很容易,只要用平常心對待就可以,但這個平常心你是掌握不了。

  有很多人問我,喝了地藏水,可是效果不好。我說:「有人效果好,你去問一問他是怎麼做的。」但是效果好了,就不能再犯,你要是再犯了,又沒有,時明時暗。眾生心,時明時暗,我們決定不了,所以智能的明與暗,兩者一直在斗,有時候明,有時候又暗,暗了又恢復原狀了。說是業障發現了,有時候他又明了,業障又消失了。但是不管怎麼樣,念誦地藏菩薩,絕不會墮入三塗。不過,輪轉要經過多一點,不論《地藏經》、《占察經》,《十輪經》也好,只要稱誦地藏菩薩名號,現在結了緣,都能得到這些功德的。

  因為地藏菩薩在《地藏經》上他親自向釋迦牟尼佛保證過的。他說:「凡是在末世,只要對佛法有一絲一毫一微塵的善根,一定度脫他。」那麼假地藏菩薩的神力是沒有問題的,不過你不能因為這句話,就等著地藏菩薩來度,自己還是要努力,否則時間就長了。我們現在只是念一遍經文,像這些經文的道理講起來是很深的,你先念念讀讀就行了。真正的要學習《十輪經》是在後面,等講到第二卷,以佛的十輪,來對比我們的十輪,最後在這兩卷經文中,好好用點功夫,這是我們修行的地方。

  • 上一篇: 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1)
  • 下一篇: 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講記(3)
  • 推薦閱讀:

    (四)雜俎篇 六四、大乘佛教的行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大乘寶要義論卷第二
    大乘集菩薩學論卷第二十五
    《大乘無量壽經》第六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TAG:大乘 |